问题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到位,曹操这个人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而他“亲征”这件事,更是他一生中一个非常鲜明的标签。与其说他是“总是”亲征,不如说他非常“热衷”于亲征,并且在绝大多数关键时刻都选择身先士卒。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可不是简单的“好战”两个字能概括的。

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好好掰扯掰扯。

一、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乱世出英雄,英雄需显威

你想啊,曹操生活的年代是东汉末年,那是个什么光景?中央政府权威扫地,各地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这年头,要想站稳脚跟,建立一番事业,光靠嘴皮子是不够的,得靠真刀真枪的干。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军队的凝聚力、将领的指挥能力,乃至君主的个人魅力,都对胜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亲征”,就是最高效、最直接的展示这些能力的方式。

树立军威,鼓舞士气: 你想,将士们跟着一个远在后方、只会在账本上划拉的君主打仗,和跟着一个冲锋在前、和他们生死与共的君主打仗,那感觉能一样吗?曹操亲征,他就在将士们眼前,和他们一起冒着箭雨沙尘,一起忍受饥寒劳累。这种“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姿态,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意志。你看看他后期带兵打仗,虽然也用大将,但关键战役,比如赤壁之战(虽然结果不理想)、合肥之战,他都是亲临前线的。这种身教远胜于言传,能让士兵们觉得,我们为了这样的主公卖命,值!

掌控全局,灵活指挥: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瞬息万变,前线的情况可能和后方的判断大相径庭。如果君主在后方遥控指挥,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信息传递再快也可能贻误战机。曹操亲征,他能第一时间获取战场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做出最及时的决策。例如,官渡之战,他在关键时刻听取许攸的建议,突袭乌巢,这是他在前线才能做出的果断判断。如果他当时在许昌坐镇,听闻颜良文丑败亡,大概率会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震慑敌人,稳定后方: 曹操亲征,对于敌对势力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意味着你的对手是全力以赴,并且他本人就是前线的最高统帅。同时,对于自己的后方来说,君主在前线,也能起到一种“定海神针”的作用。虽然他的后方也会留守重臣,但主帅在前,自然能让大家心里更有底气,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猜疑。

二、曹操个人性格与战略考量的结合:雄才大略,亲力亲为

曹操可不是个普通人,他身上有着太多鲜明的个人特质,这些特质也促使他更倾向于亲征。

军事天赋与自信: 曹操在军事上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仅能排兵布阵,还善于学习和创新战术。他对自己的军事判断力有着极高的自信,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前线指挥的任务。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自己亲自部署、亲自指挥更能保证计划的成功了。

战略眼光,亲抓关键: 曹操的战略目标很明确,那就是“一统天下”。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他就必须解决掉那些最强大的敌人,比如北方的袁绍,南方的刘表、孙权。这些都是硬仗,硬仗就必须拿出百分之百的精力,而亲征就是他投入这种精力的最高表现形式。他不会把最核心的战略决策和最关键的战役指挥权完全交给他人,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最后的成败,关键在他自己手里。

笼络人心,巩固权力: 在那个讲究“君主仁德”、“与民同乐”的年代,一个皇帝或者说最高领导人,要能赢得人心,就得表现出关怀和担当。曹操虽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深知政治上的合法性和统治的稳定性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他亲征,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就是一种笼络人心、巩固自身统治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赢得了军队的忠诚,也为自己赢得了政治上的声望。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个评价很到位。曹操既有治世的才能,也有乱世的魄力。他不像后来的某些皇帝,躲在深宫里,只知道享乐。他身上带着一股子闯劲和决断力。亲征,恰恰是这种“乱世之雄”性格的体现。他不会畏惧风险,反而会主动去承担风险,去创造机会。

三、对大将的不信任或制衡:亲力亲为,以防万一

虽然曹操手下也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大将,比如张辽、徐晃、乐进等等,但要说完全放手让他们去指挥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他可能还是有点“不放心”。

权力的集中与分散: 任何一个雄才大略的领导者,都会对权力的过度分散保持警惕。如果一个大将因为一场大胜而功高震主,或者因为一场惨败而影响了整体局势,那都是曹操不愿意见到的。他亲征,就是一种最直接的权力集中方式,确保了战役的指挥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考察与选拔人才: 亲征的过程,也是曹操考察和选拔人才的过程。他在前线观察将领们的表现,了解他们的能力和品格,为日后的人事安排和战略部署积累经验。比如,他会安排一些重要的任务给部下,通过他们的表现来评判其能力。

举几个例子来佐证:

官渡之战: 这是曹操一生中的关键一战,对手是强大的袁绍。曹操亲率大军,在劣势下依然坚守,并在最后时刻采纳许攸计策,突袭乌巢,奠定了胜局。如果他没有亲临前线,这场仗很难想象会是怎样的结果。

征讨乌桓: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为了彻底解决北方隐患,不顾长途跋涉,亲自率军北上征讨乌桓。这次远征非常艰难,但也正是曹操的亲力亲为,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大获全胜,剪除了后患。

赤壁之战: 虽然最终战败了,但曹操也确实是亲自坐镇前线,虽然当时他可能身体不适(有说法是风寒),但他的确是在军事最前沿指挥的。这次失利也侧面说明了,即使是曹操,也无法保证每一次亲征都一定成功,但他的决心和姿态是毋庸置疑的。

总结一下,曹操之所以经常亲征,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时代背景、个人性格、战略眼光以及对权力的掌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是一个非常务实、有魄力,并且军事才能出众的领导者。亲征是他展现能力、凝聚力量、掌控局势、巩固权力的最有效方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乱世之中,唯有担当和作为才能赢得天下。

所以,下次再看到说曹操“亲征”时,不妨想想,这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命令,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胸怀和一种战术。这才是他之所以成为那个曹操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御驾亲征的,不是最傻就是最聪明的,你看过现代豫剧《特朗普与曹操》了吧?

user avatar

曹操多亲征是军事问题,后演变成政治问题,且受政治影响越来越严重,从扶持汉献帝开始就已成为绝对的政治问题。

先说军事方面的问题,为什么曹操多亲征?

因为制度不允许,人们习以为常的都督制度其实就是从三国才大规模发展起来。东汉虽已有持符节,督地方军队作战的情况,可还没存在长期完善的制度,多是临时措施。都督制度可以让将领长期坐镇地方领兵,且具有一定独立行动的权力。

正是因为曹操、孙权应战争需求,由于自身势力扩大而无法有效统治全境,才不断对都督制度进行摸索,发展出了人们后来习以为常都督制度。

曹操晚年遭到刘备、孙权西东牵制,曹操今年带着中军跑汉中,明年带着中军跑到合肥过年,以为他不累吗?曹操当时战略上极其被动,战略层面打的比曹叡时期难看多了。曹叡时期的中军也经常来回往前线跑,但好几次仅靠地方军就已经把敌人逼退。

原有的军事制度已无法维持曹操势力的统治,于是才会将监军、护军制度进行改良,形成以种统领式的督战制度,让夏侯渊、曹仁、于禁等进行试水,或是让薛悌、赵俨这样的亲信担任护军,对前线将领进行调动,算是曹操在远程指挥,都督制度在曹操长期摸索下才产生了雏形。

曹丕继位后将制度完善,曹魏的地方都督制度正式确立,一下间强化了地区的军事力量。所以不是曹操不想,是他没来得及使用完善的都督制度,而且夏侯渊、于禁、曹仁的作战效果不是很理想。孙权才是都督制度最大受益者,周瑜、吕蒙、陆逊跟夏侯渊、于禁、曹仁形成鲜明对比。

刘备这边有负责监督诸军的军师将军、军师中郎将,法正又领护军将军,蜀汉后期则以北汉中、东永安、南中为三大地方军区。孙权则进一步发展护军制度,孙权早期就只有周瑜、吕蒙、蒋钦、陆逊担任过护军,护军在江东政权的地位显然更高。

不过都督制度对张辽等武将依旧不太友好,兵权始终与政治挂钩,司马懿、郭淮、王凌这种名门出身,且拥有一定军事才干的人物,才容易摸到都督的位置。张辽、徐晃、张郃、满宠这样的名将也需要受曹休、曹真、夏侯尚指挥。孙权这边甚至开放兵权给了诸葛瑾、步骘这类军事能力不太出众的儒士。

君主与臣子间兵权问题,涉及到权力划分,不止是为了进行战争。兵权不是想给谁任命就给谁任命,需要进行权衡,毕竟将领没有标明忠诚度和人物个性,下面的武将也看不到他的能力值,不肯信服也是有的。孙权任周泰为濡须督,朱然、徐盛当场就不服。张辽、于禁、乐进几人各自任气,要不是曹操派赵俨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他们甚至可能不愿配合作战。

有人强行把东汉的监军、督直接代入曹魏的都督,坚称曹操就是脑子不清醒,不肯放兵权。事实两者差异真的很明显,就拿钟繇来讲,他持节督关中诸军,可以调动马超去打袁尚的军队,亦能要求马腾、韩遂送人质,按理说这些军阀早该是曹操的兵马了。

但很明显这只是合作关系,马腾等人愿意听从朝廷号令,就帮曹操攻打敌人,不愿意听从,曹操压根拿他们没办法。曹魏那时发生了淮南三叛,毌丘俭起兵讨伐司马师,由于士兵家属多在北方,作战时间一久就会士气大跌。钟会起兵时,魏将全不愿跟他疯,就是一旦跟他起兵,全家必死。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马超。

且还有士兵轮休和都督调防等措施,可适度防止地方演变为军阀,尽管这种制度相对后世来讲也挺不完善,但跟东汉时期已不是一回事。

中央军和地方军还存在相对关系,即是魏国的中军必须保持是最强的,可以对地方军进行压制。君主始终要担当着中军主帅的任务,中央军被权臣所掌控,也就意味着皇权旁落。

所以曹操亲征终归是政治问题,他的权力机构始于州牧与将军府,一方面拥有统治地方行政的权力,另一方面拥有统领军队的权力,维持统治的办法必须依靠武力。

不仅曹操亲征,汉末群雄自袁绍、刘备、孙策、陶谦、公孙瓒没有不亲征的。只有袁术打的不太好,被打崩了。刘表不靠自己组建军队起家,刘璋则没有争夺天下之心。

扶持汉献帝后,曹操转型为权臣,他本想出任大将军,以统领天下兵权的名义行事。由于袁绍不满曹操此举,曹操把大将军让给袁绍,曹操自领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其实是名义上对袁绍做了退让,他掌握着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实权,比袁绍这名义上的大将军要实在得多。

这时曹操已经可以对应起东汉昔日的何进、董卓、窦武、梁冀等人,曹操手中兵权是他掌控中央权力的重要力量,一旦兵权放手,曹操那司空府、录尚书事、司隶校尉的合法性就会降低许多,人们承认曹操合法性,其中一大因素是曹操有兵。

要牢固兵权的控制,就是要统领军队。这里我们先抛开曹操不谈,去看那经常统领十万大军的孙权,为何他接连挫败后,仍认不清自己能力,还一直坚持亲征?

正是由于孙权必须通过亲征来把将领的部曲控制在自己手中,这是孙权的基本盘,一旦部队独立出去,则不再由自己所控制,江东政权稳定程度必然受到打击。尽管孙权一再放出兵权给他比较信任的周瑜、吕蒙、陆逊等人,但孙权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过亲征。

故辛弃疾说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

曹丕在曹操病逝后,亦多次亲征,但却没什么战果。曹丕此举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想要继曹操之后将兵权的实控掌握在手中,并且正式将半独立的臧霸军阀也收入囊中。即便是曹叡掌权后都进行过好几次象征式的亲征,这是维持中央集权的必须措施。

故而,就算曹操时期已经有完善的都督制度,他亦始终需要有一支强悍的中军在手中,并且为了维持自己在军中的威信、控制力,要进行亲征。再看看曹爽、司马师、司马昭、诸葛恪、孙峻、孙綝,这些掌握中央军的大人物谁还没亲征过?一方面是为了国家获利,另一方面,战争即是维护权力的基本办法。三国里没因皇权旁落而没亲征过的君主,大概只有刘禅和孙休?

user avatar

很多答主都犯了游戏思维的错误了。在游戏里,所有下属的数值和技能都是可视的。假如我在某款三国游戏里开了把曹操,那我马上会把司马懿、张辽立为方面主帅,然后随时盯着忠诚度去赏赐就好了。

游戏里的能力数值是天生的,比如说诸葛亮,从荆州出世时智力就是100,到死数值也是100.但现实中,能力都是锻炼出来的,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和秋风五丈原时,各种能力都是不一样的。你把他扔在南阳躬耕一辈子,那是不可能成为顶级政治家的。

回过头来说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因为长久以来,没有条件,也没有时间去锻炼一个能统领各路大军的帅才。

从190年曹操起兵到220年逝世,曹操纵横天下大约经历了3个10年。

第一个10年,曹操从一个光杆司令发展成为北方第二大军阀。这个时期,曹操手下从一两千人,滚雪球到拥有5~8万人的军队,他本人是军阀,是这支部队的统帅。这个时候,他出外打仗肯定是亲征,不把军队掌控在手里的军阀叫什么军阀?这个时期,他手下有几个作战勇猛的将军,比如夏侯惇、曹洪、曹仁、夏侯渊、于禁、乐进。这些人出外带兵,就是几千人的规模,相当于曹司令手下的于师长、乐旅长、曹旅长。这几个人为将的能力有保证,但是否有可以统带一方、指挥多支部队的为帅的能力,要打个问号。而且曹操统共就这么大点地盘和兵力,没有余力两面开战。但这10年,曹操本人锻炼出了超强的统帅多支部队的能力。所以包括刘备和张绣等人都说,曹操手下的诸将不是我的对手,但我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官渡之战前,刘备看见曹操的旗号吓得放下军队就逃走了。

第二个十年,曹操一统北方,后经历了赤壁之战的挫折。这一阶段,除了老曹用兵越趋出神入化之外,手下优秀的将军(师长旅长)增加了张辽、张郃、徐晃等人。这一阶段曹操仍然很难两面同时开战,但曹操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曹仁、夏侯惇等人统带一方,指挥多支部队的能力了。有人说老曹你任人唯亲了,为什么不锻炼张辽、张郃呢?这是因为,五子等人为将的能力,并没有体现出比诸夏侯曹更高的水平。你认为曹操任人唯亲是因为你开了天眼,你知道他们所有人的数值。既然大家当师长的能力都差不多,我自然要选择忠诚度更可靠的人作为主将(司令)来锻炼了。当然,夏侯惇经过锻炼,证明其作为主将是不合格的(打徐州被高顺揍,博望坡被刘备烧),而身边的于禁反而表现出了作为主将应该具备的素质(博望坡对夏侯惇的提醒,误,应为李典,于禁在淯水之战、延津前哨站、夺朱灵军等战役和事件中倒是体现出了高级指挥官应有的视野和大局观)。

第三个十年,这一阶段,曹操的地盘大了,军队人数增多,开始有能力两面甚至三面开战了。这一阶段,夏侯渊、曹仁、于禁分别被派以方面之任,作为集团军总司令出征过。但因为这三个的历练程度太少,曹操仍然是挂帅时间和次数最多的人。其中于禁从赤壁之战后,就作为中央总预备队镇守许昌附近,曹操出征他看家。乐进留屯襄阳,和关羽对峙,也是作为主帅来培养的。但后来移屯合肥,逍遥津之战前曹操明令乐将军守城,应该是身体不佳的缘故。果然,逍遥津之战后两三年,乐进就因病离世,这位先登王作战勇猛的战将,没有机会统带一方展示他的指挥能力了。其他包括夏侯渊、曹仁,在镇守江陵,潼关大战,平定西北等战役中体现出的能力,是合格的。但面对更高级别的对手时,汉中的刘备,荆州的关羽,夏侯渊、曹仁的能力显得不太够了,还是需要曹操亲自来救火。而于禁作为统帅,虽然被水淹七军,但能力上未必比关羽弱,输在可调配的资源上。要知道战船这种高级别战略资源,关羽作为荆州军政一把手是可以调配的,但于禁这边,不,曹魏这边战船都未必有多少。当然,于禁作为主将,应变不足也是导致最终兵败被擒的主因。

在第三个十年最后的阶段,曹真、曹休、夏侯尚、曹彰等二代精英作为师长级别的指挥官开始崭露头角。曹、刘、孙三个集团多次大规模的冲突中,之前的后起之秀,张郃、徐晃、张辽也终于有机会指挥大兵团进行作战,体现出的大局观和指挥能力,实际上是高于曹仁、夏侯渊、于禁的。张郃接手西路主帅,止住夏侯渊被杀的颓势;徐晃接手24营约3万人马,大破关羽解了襄樊之围;张辽更是把孙权死死按在巢湖沿线不得北进。但遗憾的是,在曹操生前,已经没有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了。到了曹丕时代,虽然徐晃、张辽在上庸、巢湖等战场体现出了统领多支部队的能力,但年事已高,同时曹丕的亲信和诸夏侯曹第二代人物,比如夏侯尚、曹真、曹休、司马懿等人多颖而出,他们的机会其实已经很少了。只有张郃,因为长寿,活跃到了曹睿时代,和满宠、田豫等人都被委以方面之任。张郃成了西线诸葛亮最可怕的对手,别提司马懿,司马懿真的不如张郃。

作为后人我们可能会为张郃、徐晃、张辽表示遗憾,如果他们早早获得与曹仁夏侯渊等人相同的权力,可能三国都无法出现。但更遗憾的是,他们的这种能力,因为缺少机会,无法更早的让人识别。

我们后世人开了天眼,但却没资格嘲笑曹操这位没开天眼的主人。因为除了识人之外,锻炼机会也很重要。

蜀汉其实一样,关羽如果没有早期独守下邳、白马突击、绝北道打游击、青泥被乐进轰走这多次战斗战役的历练,没有在荆州军政一把抓,自己搞兵搞粮食搞物资的经历,是不可能打出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战例的。但获胜之后,不能及时预见自己师老兵疲,后方暴露的弱点,不能见好就收,前线败给徐晃,后方被吕蒙掏,证明其知进不知退的个性,距离一流统帅是有很大差距。

张飞也是一样,没有早年在徐州被撵出来的经历,没有入蜀一站一站啃硬骨头的履历,是不可能在宕渠声东击西打败张郃,拯救蜀汉政权于危难的高光表现的。但辱慢士卒,被自己人下克上也证明他和关羽一样,距离一流主将差得太远。

诸葛亮的能力一样是慢慢锻炼的,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谨慎之至,仍然犯了识人不明的错误,葬送了三分之一的蜀军。但后面几次北伐,诸葛亮越发指挥若定,除了二伐在陈仓不克而回,三伐、四伐都有很大的战果。当然,对面的主将变成了不如张郃的司马懿。再次为张郃感到惋惜。

综上,汉末三国时代的一流统帅,诸葛亮、曹操都是经过多年的历练才有了一流的统率力,东吴那边也体现出相近的指挥能力的则是陆逊,三个国家其他的将帅,要么死得太早(乐进、周瑜、吕蒙、鲁肃),要么短板明显(关羽、张飞、曹仁、夏侯渊、于禁),要么早年蹉跎机会太少(张郃、徐晃、张辽、朱桓、朱然),历史并没有给他们削除短板,提升上限的机会。如果三国提早统一,可能他们中就有机会带领大军,扬威塞外,成为外战中的民族英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到位,曹操这个人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而他“亲征”这件事,更是他一生中一个非常鲜明的标签。与其说他是“总是”亲征,不如说他非常“热衷”于亲征,并且在绝大多数关键时刻都选择身先士卒。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可不是简单的“好战”两个字能概括的。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好好掰.............
  • 回答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之后,曹操确实又活了十二年,一直到公元220年去世。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远不止于和刘备在汉中打了一场仗然后战败那么简单。事实上,赤壁之战的失败并没有让曹操一蹶不振,反而是他人生后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促使他更加谨慎,并且在战略和政治上进行了调整。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曹操.............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厚葬”关羽,史书上确实记载了曹操对关羽的敬重之情,但“厚葬”二字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和曹操的性格来理解,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极其奢华的仪式。更准确地说,曹操是对关羽的死采取了非常重视和有尊严的处理方式,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和复杂的情感。首先,我们得明确“厚葬”在历史上的含义。 古代所谓的.............
  • 回答
    曹操未能一统天下,而刘邦却成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两人都是乱世枭雄,都展现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政治格局、战略选择、人才运用、个人特质以及历史时势等多个复杂因素。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政治格局与力量对比的差异 1. 刘.............
  • 回答
    关于曹操“喜欢睡人妻”的说法,在民间和一些文学作品中流传甚广,但要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直接、明确的证据来详细论述“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偏好,其实是有难度的。历史记载往往聚焦于政治、军事成就,对于君主私生活的细枝末节,尤其是涉及情爱和性取向的,要么讳莫如深,要么语焉不详。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 回答
    说到曹操为何没用火箭对付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一句“没想到”就带过。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的军事技术、战场环境、以及曹操自身的性格和对信息的判断。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曹操也不是傻子,他手底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尤其是在赤壁之战这个关键时刻,更是集中.............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话说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关羽的“好”,并非寻常君臣之间的情谊,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心思。这背后,有着曹操深沉的政治考量,也有着他对关羽个人能力的深深折服。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从“情”字说起。当时关羽因兄长刘备失散,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个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不得不暂时投靠曹操。这层“为兄.............
  • 回答
    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枭雄,虽在三国时期占据了北方,成为最强大的势力,但他最终未能一统天下,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者“能力不足”,而是历史进程、政治格局、军事策略以及人物命运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政治上的困境与制约: 汉献帝手中的“名义”与“实际”: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 回答
    要说清楚曹操为何最终选择了曹丕,而不是大家眼中那个才华横溢的曹植,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那会儿的政治格局、曹操本人的心思以及两个儿子各自的优缺点都掰开了揉碎了讲。这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的,也不是谁“有才”谁就一定能接班,这背后牵扯着太多东西。首先,咱们得认识到,曹操是一个绝顶的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权.............
  • 回答
    曹操之能得到广泛拥护,并非一朝一夕,更非单靠武力或权谋,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糅合,最终赢得人心。要说透这层道理,得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讲起,也得细细品味他这个人身上的特质与行为。时代洪流与个人机遇:首先得明白,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那是个什么样的光景?朝廷腐朽,宦官外戚专权,地方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
  • 回答
    曹操这人,你不能简单地说他“非得”怎样怎样。他的决断,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政治考量。要说他为什么会走到处死许攸、逼死荀彧这一步,得把事情掰开了细说。先说许攸。这事儿大伙儿都熟悉,官渡之战打到关键时候,许攸这老哥们儿突然就投奔了曹操,还献上了奇谋,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直接.............
  • 回答
    说起曹操为何没去当东郡太守这件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毕竟,太守那可是封疆大吏,实打实的官职,按理说曹操当时已经崭露头角,正是该往上爬的时候,为何会放弃这个机会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个人情况来细品。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东郡太守”这官职是怎么来的。那是在东汉末年,因为.............
  • 回答
    曹操不取西北、西南而直接攻略南方,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自身所处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各方势力的实力对比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东汉末年,看看当时天下是个什么格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那个时候“天下”的概念,对于曹操来说,并.............
  • 回答
    要说曹操为何“贬”孙策而“夸”孙权,这事儿得从他们的年龄、经历以及更重要的,他们各自面对的政治局势和战略意图说起。这不是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孙策和孙权在不同时期,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挑战,而曹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带有他一贯的实用主义和战略考量。孙策的横空出世:年轻气盛,威胁显露孙策这个人,你可.............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要杀华佗,史书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也留下了许多解读的空间。其中最广为流传、也最令人扼腕的说法,是认为曹操疑心病重,无法容忍华佗的“不臣之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曹操一生戎马,统一北方的过程充满了杀伐果断,也难免让他对身边的人产生戒备。而华佗,这位神医.............
  • 回答
    话说曹操雄踞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何等的气派!统一大业只差南方这片江东和西川。照理说,他应该趁着这股锐气,一鼓作气将孙刘联盟一网打尽,彻底平定天下。可偏偏,他没有选择先去碰那硬骨头——刘璋的益州,而是直扑东吴的赤壁。这到底是为何?让咱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那时的心态和战略。曹操是个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