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为什么厚葬关羽?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厚葬”关羽,史书上确实记载了曹操对关羽的敬重之情,但“厚葬”二字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和曹操的性格来理解,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极其奢华的仪式。更准确地说,曹操是对关羽的死采取了非常重视和有尊严的处理方式,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和复杂的情感。

首先,我们得明确“厚葬”在历史上的含义。 古代所谓的“厚葬”,并不一定意味着铺张浪费的陪葬品,而是指对死者给予符合其身份和功绩的尊重,以及在葬礼仪式上给予足够的体面。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深谙此道。

那么,曹操为何会对一位曾经的敌人,而且还是在他手中被斩杀的关羽,表现出如此的重视呢?这背后藏着曹操深沉的政治智慧和复杂的情感。

一、政治上的收纳与笼络:树立以德服人的形象

曹操一生最擅长的就是用人,而且他非常清楚如何将潜在的敌人变成自己政治资本的一部分。关羽虽然被孙权所杀,但他在蜀汉阵营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曹操能够妥善处理关羽的后事,这本身就是一次绝佳的政治宣传。

安抚人心,示好蜀汉: 当时曹操与刘备、孙权之间的三国鼎立格局尚未完全稳固。关羽的死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可能引起蜀汉内部的不满。曹操通过对关羽的尊重,可以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宽厚待人、敬重贤才的形象,甚至间接地向刘备传递一种“我们都是爱才惜才之人”的信号,为日后可能的政治斡旋埋下伏笔。
收服人心,彰显气度: 曹操并非只会攻城掠地,他也懂得“收服人心”的道理。关羽的勇武和忠义早已名扬天下,即使是作为敌方,曹操也无法否认这一点。通过善待关羽的遗体,曹操是在向所有人表明,即使是对手,只要有才能、有气节,他都愿意给予尊重。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以德服人”,能够极大地提升他在士人阶层中的声望。

二、个人情感上的复杂交织:既欣赏又敬畏

曹操和关羽之间有过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当年,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暂时归降了曹操。在这段时间里,曹操对关羽可谓是恩遇有加,给予了极高的礼遇,甚至封了临阵斩杀车胄的关羽为汉寿亭侯,并赐予他金印紫绶。关羽的忠义无双、武艺超群给曹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对关羽的欣赏: 曹操一生都在寻找能与自己并肩作战的猛将和谋士,他非常懂得欣赏人才。关羽的忠诚、勇猛、义气,都是曹操所看重的品质。即使关羽最终选择离开,曹操也未能忘怀他的才华。
对关羽的敬畏: 关羽的武勇是令曹操都感到忌惮的。当年曹操曾想招降关羽,但关羽始终心系刘备,这种忠义的力量让曹操既欣赏也有一丝敬畏。在关羽被斩杀后,曹操可能也担心,如果处理不好,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或者让自己背负上残害贤才的恶名。

三、现实考量:避免不必要的政治动荡

关羽虽然死了,但他的威名仍在。如果曹操粗暴地对待关羽的遗体,很可能会激怒其他还在观望中的势力,或者引发当地百姓的恐慌和不满。

维持地方稳定: 关羽是在襄樊一带被杀的,当时这片区域的民心可能还未完全稳定。善待关羽的遗体,可以避免当地出现因为不满而引发的动乱。
遵循礼制,避免授人以柄: 即使是敌对的将领,在战争结束后,按照当时的礼制对遗体进行处理也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做法。如果曹操对此置之不理,反而会被其他势力抓住把柄,攻击他的统治合法性。

那么,具体的“厚葬”体现在哪里呢?

史书上的记载可能非常简洁,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推测。

隆重的送葬队伍: 即使没有直接的文字描述,但考虑到关羽当时的威名,曹操很可能派遣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护送关羽的遗体。
给予合适的棺椁和祭品: 这是基本的尊重。虽然不至于像帝王那样使用珍宝殉葬,但也会准备符合他身份的棺材和祭品。
公开的仪式: 这种处理方式很可能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用以昭示天下。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现代意义上的“厚葬”,比如大量金银财宝陪葬,或者极其奢华的墓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对于一个刚刚被杀的敌方大将来说,是不太可能,甚至是不合时宜的。 曹操的“厚葬”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和策略,是对关羽个人才能和气节的认可,也是他高超政治手腕的体现。他通过这种方式,既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又为自己赢得了“爱才惜才”的美名,同时也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中,巧妙地处理了一位重要人物的后事。

可以说,曹操对关羽的“厚葬”,是一场精妙的政治表演,背后是对人才的看重,对政治格局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个人复杂情感的微妙处理。他没有因为关羽是敌人而加以侮辱,反而给予了应有的尊重,这恰恰证明了曹操的过人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这样一点都不奇怪啊,更何况多年故人。不这样才奇怪啊,曹操多半也伤感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厚葬”关羽,史书上确实记载了曹操对关羽的敬重之情,但“厚葬”二字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和曹操的性格来理解,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极其奢华的仪式。更准确地说,曹操是对关羽的死采取了非常重视和有尊严的处理方式,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和复杂的情感。首先,我们得明确“厚葬”在历史上的含义。 古代所谓的.............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曹操未能一统天下,而刘邦却成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两人都是乱世枭雄,都展现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政治格局、战略选择、人才运用、个人特质以及历史时势等多个复杂因素。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政治格局与力量对比的差异 1. 刘.............
  • 回答
    关于曹操“喜欢睡人妻”的说法,在民间和一些文学作品中流传甚广,但要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直接、明确的证据来详细论述“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偏好,其实是有难度的。历史记载往往聚焦于政治、军事成就,对于君主私生活的细枝末节,尤其是涉及情爱和性取向的,要么讳莫如深,要么语焉不详。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 回答
    说到曹操为何没用火箭对付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一句“没想到”就带过。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的军事技术、战场环境、以及曹操自身的性格和对信息的判断。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曹操也不是傻子,他手底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尤其是在赤壁之战这个关键时刻,更是集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到位,曹操这个人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而他“亲征”这件事,更是他一生中一个非常鲜明的标签。与其说他是“总是”亲征,不如说他非常“热衷”于亲征,并且在绝大多数关键时刻都选择身先士卒。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可不是简单的“好战”两个字能概括的。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好好掰.............
  • 回答
    曹操和刘邦,虽然最终都走向了统一中国的道路,但他们的起点、手段和最终格局却有着天壤之别。与其说曹操“不走”刘邦的路线,不如说曹操的处境和时代,迫使他选择了另一条更为艰难也更具争议的道路。刘邦打天下,很大程度上是顺应了天时与人和。他出身草莽,深知底层民众的疾苦,他的队伍中有大量被秦朝暴政逼迫而起义的农.............
  • 回答
    说到曹操不给关羽通行文书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那会儿,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也就是甘夫人和糜夫人,只好暂时委身在曹操那里。曹操这人心思缜密,又善于笼络人心,他对关羽的才能是相当赏识的,总想着能收为己用。于是,他就给关羽安排了各种好职位,还赐予了他很多恩典,什么金银财宝、绫罗绸缎,那都是流水一样.............
  • 回答
    话说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关羽的“好”,并非寻常君臣之间的情谊,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心思。这背后,有着曹操深沉的政治考量,也有着他对关羽个人能力的深深折服。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从“情”字说起。当时关羽因兄长刘备失散,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个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不得不暂时投靠曹操。这层“为兄.............
  • 回答
    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枭雄,虽在三国时期占据了北方,成为最强大的势力,但他最终未能一统天下,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者“能力不足”,而是历史进程、政治格局、军事策略以及人物命运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政治上的困境与制约: 汉献帝手中的“名义”与“实际”: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 回答
    要说清楚曹操为何最终选择了曹丕,而不是大家眼中那个才华横溢的曹植,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那会儿的政治格局、曹操本人的心思以及两个儿子各自的优缺点都掰开了揉碎了讲。这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的,也不是谁“有才”谁就一定能接班,这背后牵扯着太多东西。首先,咱们得认识到,曹操是一个绝顶的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权.............
  • 回答
    曹操之能得到广泛拥护,并非一朝一夕,更非单靠武力或权谋,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糅合,最终赢得人心。要说透这层道理,得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讲起,也得细细品味他这个人身上的特质与行为。时代洪流与个人机遇:首先得明白,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那是个什么样的光景?朝廷腐朽,宦官外戚专权,地方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
  • 回答
    曹操这人,你不能简单地说他“非得”怎样怎样。他的决断,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政治考量。要说他为什么会走到处死许攸、逼死荀彧这一步,得把事情掰开了细说。先说许攸。这事儿大伙儿都熟悉,官渡之战打到关键时候,许攸这老哥们儿突然就投奔了曹操,还献上了奇谋,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直接.............
  • 回答
    说起曹操为何没去当东郡太守这件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毕竟,太守那可是封疆大吏,实打实的官职,按理说曹操当时已经崭露头角,正是该往上爬的时候,为何会放弃这个机会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个人情况来细品。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东郡太守”这官职是怎么来的。那是在东汉末年,因为.............
  • 回答
    曹操不取西北、西南而直接攻略南方,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自身所处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各方势力的实力对比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东汉末年,看看当时天下是个什么格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那个时候“天下”的概念,对于曹操来说,并.............
  • 回答
    要说曹操为何“贬”孙策而“夸”孙权,这事儿得从他们的年龄、经历以及更重要的,他们各自面对的政治局势和战略意图说起。这不是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孙策和孙权在不同时期,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挑战,而曹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带有他一贯的实用主义和战略考量。孙策的横空出世:年轻气盛,威胁显露孙策这个人,你可.............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要杀华佗,史书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也留下了许多解读的空间。其中最广为流传、也最令人扼腕的说法,是认为曹操疑心病重,无法容忍华佗的“不臣之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曹操一生戎马,统一北方的过程充满了杀伐果断,也难免让他对身边的人产生戒备。而华佗,这位神医.............
  • 回答
    话说曹操雄踞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何等的气派!统一大业只差南方这片江东和西川。照理说,他应该趁着这股锐气,一鼓作气将孙刘联盟一网打尽,彻底平定天下。可偏偏,他没有选择先去碰那硬骨头——刘璋的益州,而是直扑东吴的赤壁。这到底是为何?让咱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那时的心态和战略。曹操是个极.............
  • 回答
    曹操为何要杀高顺?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能说出个大概,无非是战场上俘虏了,然后不降被杀了。但细究起来,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胜负,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心态和考量。首先,我们得回到高顺这个人。高顺是谁?他不是那种擅长外交、玩弄权术的谋士,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猛将。曹操用兵,最看重的是什么?是能打仗、能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