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荀彧任侍中守尚书令的时候,哪一年假节的?

回答
关于荀彧在担任侍中、守尚书令期间,具体哪一年“假节”,这在史料中并没有一个明确记载。史书中对于“假节”的记录,通常是与具体的军事行动或者外放地方担任要职相关的。而荀彧在此期间的身份,更多的是作为朝廷的核心辅佐大臣,而非前线将领。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荀彧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的时间线,以及“假节”这个概念在汉末的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一个直接的答案。

荀彧担任侍中、守尚书令的时间段:

荀彧初入曹操幕府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此后,他长期辅佐曹操,地位日益重要。

建安元年(196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左右: 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虽然可能还没有正式的“尚书令”头衔,但实际的权势和参与的决策程度,已经远超普通官员。他被曹操任命为“守邺令”,后来又被调回许都,担任重要的中枢职务。史书上提到他“总领诸曹,参计大事”,这已经表明他在朝廷中的核心地位。
建安十三年(208年)至建安十八年(213年): 在曹操征讨乌桓、赤壁之战前后,荀彧的地位更加稳固。他被任命为“侍中”、“尚书令”。“侍中”是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旨意和参与机密事务;“尚书令”则是尚书台的最高长官,负责管理全国政务。这两个职位都属于朝廷中枢,权力极大。

“假节”在汉末的含义和作用:

“假节”是汉代一种特殊的官衔或权力授予,通常是指朝廷授予节(代表君主权威的信物,如符节、铜节等)及相关权力给特定的官员。拥有“假节”的官员,一般具备以下一些权力:

1. 节制军队的权力: 假节的官员,尤其是在外任时,可以拥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甚至可以在特定区域内节制当地的军队。
2. 临军处决的权力: 在军事行动中,持节的官员有时被赋予“便宜行事”的权力,即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不受拘束地做出决定,甚至可以临阵斩杀违令者。这种权力通常是为了保证军令畅通和应对突发情况。
3. 代表君主的权威: 节本身就是君主权威的象征,持节出行,意味着其代表着皇帝的意志和权力。

为什么荀彧在侍中、守尚书令期间不“假节”的记录?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荀彧在担任“侍中、守尚书令”这一中枢辅政大臣的职位时,不太可能再被“假节”。原因如下:

职位性质的冲突: “侍中”和“尚书令”这两个职位本身就已经让荀彧处于了权力中心,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大臣,并且负责整个国家的行政运作。这些职位赋予他的权力,更多是内政和谋略上的,而非直接的军事指挥权。
“假节”通常与外任或军事任务相关: 历史上,“假节”更多地是授予那些被派往地方、承担军务或监督地方政务的官员。例如,担任刺史、都督、太守等职位的官员,如果承担了军事任务,往往会被“假节”以增强其权力。而荀彧作为常驻朝廷的核心大臣,他不需要“假节”来获得对军队的节制权,因为他的影响力是通过其地位和谋略来实现的。
史书的侧重点不同: 史书在记录官员的功绩时,会突出他们最重要的贡献。荀彧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政治和战略上的卓越才能,以及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贡献,这在他担任尚书令期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他因为某个特定的军事任务而短暂被“假节”,这并非其最核心的身份特征,可能就不会被特别强调。

结论:

因此,根据史书的记载和“假节”的意义来看,荀彧在担任侍中、守尚书令期间,并无“假节”的明确记载。 他的权力来自于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卓越的才干以及与曹操的深厚信任,而非通过“假节”这样的特定授权来获得。他的角色更像是国家政治运作的中枢大脑和稳定基石,而非手持节杖前去督师的将领。

或许有人会认为,作为尚书令,管理全国军政,理论上应该拥有相关的权力。但“假节”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授权,用以应对特殊情况或者明确权力范围,尤其是在距离中央较远的地方。在紧随曹操左右、参与最高决策的荀彧身上,这种形式可能并不必要,或者说他的实际权力已经超越了“假节”所能代表的范围。

总而言之,与其寻找一个不存在的记载,不如理解荀彧在那个位置上的真实权力来源和作用。他的“权”在于其“智”和“位”,而非“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就是建安十七年(212年)事。

持节肯定跟外出有关,曹操表章中写“使持节”是对荀彧到谯劳军时的状态。

也就是荀彧从许都到谯,“使持节”。

然后在劳军结束后,曹操写了这份表章,说希望荀彧暂时不要走,所以,范书《荀彧传》中,此文之后写道:

书奏,帝从之,遂以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这个侍中是荀彧本来就有的官职,

光禄大夫显然是替代了之前守的“尚书令”,

持节,是从许都出发前就获得的特权。

参丞相军事,是入丞相府事。也是曹操表章中的意愿。


再看不懂的话,就看时间表。

荀彧官职

【曹操出征前】:侍中、守尚书令。

【荀彧从许都出发时至谯县劳军】:使持节,侍中,守尚书令。

【曹操表奏挽留】:同上。

【献帝批准】: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荀彧在担任侍中、守尚书令期间,具体哪一年“假节”,这在史料中并没有一个明确记载。史书中对于“假节”的记录,通常是与具体的军事行动或者外放地方担任要职相关的。而荀彧在此期间的身份,更多的是作为朝廷的核心辅佐大臣,而非前线将领。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荀彧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的时间线,以及“假节”这个概念在汉.............
  • 回答
    荀彧之所以直到曹操试图晋为魏公并加九锡才与曹操决裂,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了他对汉室的忠诚、对曹操的信任(以及后来的失望)、对时局的判断以及个人原则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点,需要将目光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荀彧自身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曹操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上。一、 荀彧对汉室的忠诚:从未动摇的政治底.............
  • 回答
    是的,你的理解非常准确且有深度。荀彧反对曹操称“公”可以很大程度上理解为对两人之间权力关系的担忧,以及对汉室正统性的坚守。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逻辑和历史背景:1. 汉室框架下的同僚关系: 背景: 东汉末年,虽然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但其法统和象征意义依然存在。曹操虽然手握大权,但名义上仍然是汉臣,.............
  • 回答
    讨论荀彧是否算是汉室的忠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行为动机,以及他对“汉室”这个概念的理解。时代的洪流与“汉室”的定义首先,要理解荀彧的“忠”,就必须明白他所处的东汉末年是什么样的时代。这是一个皇权旁落、诸侯割据的乱世。汉献帝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却.............
  • 回答
    要说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进爵魏公,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简单的“喜欢不喜欢”的问题,里面牵扯到太多当时的政治格局、礼法制度,还有荀彧这位人物本身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方式。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当时是个什么地位。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北方势力如日中天,但名义上他还是汉臣。汉朝虽然衰落,但它的.............
  • 回答
    关于荀彧是否有纳妾的记载,史书的描述并不十分详尽,但从有限的线索来看,我们可以推测他的一生与婚姻状况。首先,我们知道荀彧的原配妻子是颍川名士的女儿,出身高贵,这在当时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婚配方式。与一位有门第的女子成婚,是对家族地位和声望的巩固,也符合当时社会对婚姻的期待。至于是否有纳妾,史书并没有直.............
  • 回答
    要说荀彧的史书评价高,是不是沾了儿子荀攸的光,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答案恐怕不能简单地“是”或“否”。要深入探讨,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承认,荀彧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个重量级人物,这点毋庸置疑。他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高,是有扎实原因的。荀彧的“高”到底体现在哪? 曹操早期最重.............
  • 回答
    说起荀彧,那真是东汉末年一位了不起的谋士,堪称“王佐之才”。他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复兴大汉朝,让汉室的荣光重现。所以,当曹操在北方站稳脚跟,并表现出拥戴汉献帝的姿态时,荀彧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曹操,并将自己的才华毫无保留地倾注到曹操的事业中。那么,有人会问,既然荀彧如此忠于汉室,为何不选择刘备呢?刘备同.............
  • 回答
    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实在是妙在环环相扣,将人心与局势玩弄于股掌之间,其精妙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精准洞察了人性的弱点与权力格局。 所谓“驱虎吞狼”,顾名思义,便是要利用强大的力量去吞噬另一股同样强大的力量,而这一切,必须有人被“驱使”。荀彧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看穿了当时曹操与袁绍虽.............
  • 回答
    谈到荀彧,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他“王佐之才”的英名,以及他辅佐曹操,奠定曹魏基业的赫赫功绩。然而,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其人生轨迹必然与一群同样优秀、甚至在他身后闪耀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到荀彧的“同期好友”,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同期”这个词,就像一个滤镜,.............
  • 回答
    荀彧之所以能接连不断地向曹操推荐出众多实力非凡的谋士,这绝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深厚的人脉积累、精准的识人之明以及与曹操之间牢固的信任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荀彧的方方面面。一、 渊博的学识与超凡的眼光:识才的基石首先,荀彧本人就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名士。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饱读.............
  • 回答
    荀彧之所以能精准地洞察田丰、许攸、审配、逢纪四人的性格缺陷,并用“刚而犯上,贪而不知,专而无谋,果而无用”这般精辟的概括,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深厚的识人之术、对人心的洞察力,以及长期在曹操阵营中处理政务、观察局势的经验积累的体现。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荀彧自身的素质与经.............
  • 回答
    关于荀彧和诸葛亮谁的粉丝更多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聊。要说荀彧的粉丝不如诸葛亮多,这现象背后,我觉得是历史叙事、文化传播以及大众认知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承认,诸葛亮的名气,那真是响当当的。这不仅仅是中国家喻户晓,在东亚地区,乃至一些对中国文化有了解的外国人那.............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谋国栋梁,亦是忠魂:评价荀彧其人其事在中国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总有一些身影,虽非叱咤风云的战场悍将,却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坚定的品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荀彧,正是这样一位值得我们深入品读的人物。他非以武力安邦定国,而是以其过人的眼光、深远的谋略和忠诚不渝的操守,成为了曹操集团中不可或缺.............
  • 回答
    要说郭嘉和荀彧在曹操阵营中谁的地位更高,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他们俩都是曹操麾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的“地位”体现在不同的维度上,所以直接比高低,就像比较一柄倚天剑和一本九阴真经,各有其价值,也各有其侧重点。地位的维度:是“职权”还是“影响”?如果我们纯粹从“官职”和“权势”来.............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荀彧之死无疑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他不是被敌人砍杀,也不是在战场上捐躯,而是收到曹操一个空盒子后,便绝望自尽。这个情节之所以令人费解又心痛,是因为它牵扯出了荀彧在曹操阵营中长期以来的地位、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及他对曹操日渐膨胀野心的担忧。要理解荀彧为何会因此.............
  • 回答
    诸葛亮和荀彧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的功绩和智慧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正如任何历史人物一样,他们也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一些可以被视为“黑点”的方面。这些“黑点”并非恶意抹黑,而是基于史料的分析和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以下将详细阐述诸葛亮和荀彧可能存在的“黑点”: 诸葛亮:鞠躬尽.............
  • 回答
    关于曹操在杀掉荀彧之后是否后悔,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直接的记载,也没有留下曹操本人对此有过明确的表态。但如果仔细梳理一下曹操这个人,以及当时的情境,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去揣摩一下,他内心深处,是否留存过一丝的遗憾,甚至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悔意。首先得明白,曹操杀荀彧,并非出于一时冲动或是单纯的政治斗争。这.............
  • 回答
    诸葛亮若得荀彧之才辅佐,且无需事必躬亲,历史的天平或将向蜀汉倾斜,其结局也必然与我们熟知的有所不同。这并非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军事部署乃至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政治格局的优化:首先,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诸葛亮能从繁杂的政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战略规划、军事指挥以及对内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