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有个荀彧级别的人帮他处理政务,不要事必躬亲累死了的话结果怎么样?

回答
诸葛亮若得荀彧之才辅佐,且无需事必躬亲,历史的天平或将向蜀汉倾斜,其结局也必然与我们熟知的有所不同。这并非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军事部署乃至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

政治格局的优化:

首先,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诸葛亮能从繁杂的政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战略规划、军事指挥以及对内改革上。荀彧以其卓越的政治远见和组织才能,能够承担起如选拔人才、制定律法、安抚民心、筹措粮草等一系列关键性政务。这并非说诸葛亮在这些方面不行,而是他一人之力,纵然三头六臂,也难免顾此失彼。

想象一下,诸葛亮不再需要亲自审阅每一份奏折,不再需要逐一处理地方的细小事务,他可以将精力集中在:

战略决策的深化: 诸葛亮可以花费更多时间研究天下大势,更深入地思考北伐的时机、策略以及潜在的风险。比如,对于如何有效利用荆州和益州的人才资源,如何平衡东吴的猜忌与合作,如何破解曹魏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能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构思和推演。
人才的系统性培养与选拔: 荀彧在曹操麾下便是举贤不避亲,为曹操招揽了大批优秀人才。若荀彧在蜀汉,他能够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发掘并提拔更多具有实际才能的官员,弥补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困境。诸葛亮也不必时时为“无人可用”而烦恼,可以更侧重于对核心将领和谋士的培养。
内政的细致打磨: 蜀汉地处偏僻,民力本就不足。荀彧精于内政,可以更细致地规划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水利建设等,稳定民生,增强国力。他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地方官员的腐败问题,优化税收制度,减轻百姓负担,为北伐提供更坚实的后勤保障。
法律与制度的完善: 诸葛亮以严谨著称,但他毕竟是军事家,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上,荀彧的经验和才能可能更胜一筹。更完善的法律能够规范官员行为,减少内部矛盾,提升治理效率。

军事行动的提升:

有了荀彧这样的得力助手处理后方,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表现也将更加游刃有余:

北伐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诸葛亮北伐并非一帆风顺,粮草供应、后方稳定一直是制约其行动的关键因素。有了荀彧,后勤保障会更加到位,粮草的筹措和运输会更加高效,甚至可以提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减少因后勤问题而导致的战略调整。
军事策略的更迭与创新: 诸葛亮可以花更多时间钻研兵法,与将领们进行更深入的战术研讨。他不必因为后方政务缠身而草草定下军事计划。在荀彧的辅助下,他可以对曹魏的军事部署进行更详尽的分析,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战术,例如针对曹魏内部的政治动荡或边境的薄弱环节进行更精准的打击。
对外部势力的精准判断与应对: 荀彧对天下大势的洞察力极强,他能够为诸葛亮提供更准确的政治情报,帮助诸葛亮更清晰地认识到曹魏、东吴以及其他地方割据势力的动态。这将有助于蜀汉在外交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例如如何平衡与东吴的关系,如何瓦解曹魏的联盟等。

长远来看的深远影响:

延长诸葛亮的寿命,巩固蜀汉根基: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肩负的责任太重,事必躬亲耗尽了他的心力。如果有了荀彧分担重担,诸葛亮能有更多的休息时间,保持身体健康,延长他的寿命。一位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丞相能够长期执政,对蜀汉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为蜀汉培养接班人: 诸葛亮可以通过荀彧来传授治国理政的经验,将一些重要事务授权给荀彧,甚至借此机会考察和培养一批有潜力的官员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这能够有效解决蜀汉后期“人才断层”的问题,确保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仍能保持良好的治理状态。
提升蜀汉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如果蜀汉在政务和军事上都能有更出色的表现,那么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其政治和军事实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这不仅能巩固自身地位,甚至可能对魏吴两国的决策产生更重要的影响,改变三国时期的力量对比。

历史的“如果”与现实的局限: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建立在“如果”基础上的推测。荀彧本是曹操的谋臣,他在历史上的忠诚和归属是明确的。将他“置于”诸葛亮麾下,本身就是一种超现实的设想。

但如果抛开这个“不可能”的设定,而纯粹从能力匹配和职责分工的角度来看,诸葛亮若得荀彧级别的人物辅佐,且无需事必躬亲,其结果绝不会是“勉强维持”或“继续北伐屡战屡败”。相反,蜀汉的国力会得到显著增强,政治会更加稳定,军事行动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其最终的命运也可能因此而改写。

或许,诸葛亮依旧会坚持北伐的战略,但他的北伐将更有章法,后勤保障更充足,士卒士气更高昂。他或许能取得更大的军事胜利,甚至有机会攻破长安,但最终能否统一天下,则还需考虑曹魏强大的国力、魏延等人的后续问题,以及东吴的态度等等复杂因素。

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了荀彧的辅佐,诸葛亮将不再是一个被“累死”的悲情英雄,而是一个能够更从容、更有效地施展抱负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蜀汉也将不再是那个以一人之力支撑的政权,而是一个拥有稳定治理、人才辈出、国力强盛的强大国家。这才是诸葛亮和蜀汉值得拥有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亮事必躬亲只是导致体质虚弱的诱因,而不是根本。

他的体格本来是很好的,因为年少时虽经历徐州之屠,被迫背井离乡,又随叔父在江东饱尝战祸,却依旧能长成为身长八尺的高个子,在隆中自耕自足,全家住草庐,同时还能饱读经典、到处游学、结交贤达,足见其身体底子。

真正导致他晚年体弱、每况愈下的因素,还是在于中年以后的多次刺激。

我如今也是人到中年,又经历丧母之痛,见多了世事变迁,所以对于诸葛亮的生死又有了新的认识,年轻的朋友如果不嫌我啰嗦,可以接着往下看。

多数人年轻时往往精力充沛,除了读书嫌累之外,干别的都是力气使不完,恨不得日日充值、夜夜造人。所以1字2字开头的年轻人,大概对于史书上那些“吐血而亡”、“活活吓死”、“积伤而卒”的英雄好汉们稍稍带有些轻视,你们那么了不起,怎么才这点事就死了?

我原本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真实的世界永远残酷,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是迈向死亡,一步不回。身体嘛,总是越来越差的,不管上司给你打什么精神原子弹也没用,这就是客观规律。

随着年龄增长,不单身体的修复能力在降低,连应激水平也在降低,所以越是中老年人,越受不得大喜大悲。

而诸葛亮呢,经历了哪些?

建安十三年,长坂之败,与好友徐庶、石韬、司马徽永诀。

建安十九年,至交好友庞统战死。

建安二十年,曹操攻占汉中,东吴背盟袭夺三郡,兴汉大业为之一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被杀,荆州全境陷落,三分之计骤然崩解。

建安二十五年,张飞遭谋杀。法正也死于此年。

章武二年,猇亭大败。次年刘备病死。

建兴六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同年,养子诸葛乔早逝。

建兴七年,赵云病故。

?年,麒麟儿关兴早逝。

建兴九年,因李严捣鬼,本已取得不小战果的汉军被迫回师,第四次北伐告终。

建兴十二年,孙权在东线消极作战还被打败……两线压迫魏军的战略宣传破产。

晚年的诸葛亮,需要经历的就是这些。如果天幸他能多活几年,怕是还有更多的打击等待着他。

对一般人来说,作生意亏钱,家人病亡,朋友断交,都已经是很折磨人心的事件了。而对诸葛亮来说,“复兴汉室”这四个字,不单是事业、使命、志向而已,更是对所有已故同志的一份交代,因为他们走后,拯救苍生的这份重担,唯有诸葛亮一人在肩负了。

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在那些我们难于窥伺的军帐中的每个夜晚,诸葛亮就是这样一笔一笔,一章一章,完成了被我们总结为“事必躬亲”的海量工作。对他来说,工作辛而不苦,因为每多完成一件,似乎离复兴汉室又多多少少地近了一些。

所以,诸葛亮最终倒下了,远远未到他应有的天寿。

不是谁都能像刘备那样身心都无比耐操的。




觉得本回答沉重致郁的,可以看看这几篇文章来调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若得荀彧之才辅佐,且无需事必躬亲,历史的天平或将向蜀汉倾斜,其结局也必然与我们熟知的有所不同。这并非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军事部署乃至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政治格局的优化:首先,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诸葛亮能从繁杂的政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战略规划、军事指挥以及对内改.............
  • 回答
    在读日本战国史,看到关于“乱世出枭雄”的说法,并且想到能否在中国三国时期找到类比刘备和诸葛亮的角色,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切入点。日本战国时期,和中国三国时期一样,都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群雄并起,各有其志,也孕育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要寻找刘备和诸葛亮的“日本对应”,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考量: .............
  • 回答
    诸葛亮,这位被后世誉为“智绝”的传奇人物,其才华横溢,谋略过人,深谙治国之道。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生涯时,会发现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选择了一条辅佐之路,始终以“军师”或“丞相”的身份屈居人下,而非像许多胸怀大志的枭雄那样,自立门户,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这其中的缘由,既有历史的局限,也有.............
  • 回答
    想开工厂,年盈利20万左右,这个目标很实在,也很接地气。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关键在于选对项目,并且做好精细化运营。下面我给你梳理几个我认为比较有潜力的方向,并且尽量讲得具体一些,让你有个更清晰的思路。咱们先明确一点,20万的年盈利,在很多一本万利的暴利行业里可能显得不多,但在一些细分市场里,只要产品质.............
  • 回答
    今天课堂上,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听得我当时脑子都有点打结。他直接说,在三国时期,刘备跟董卓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着手下的精兵猛将才能成事,自己能力并不突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还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平庸之才”,认为所谓的“隆中对”根本就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没有这回事。而他心目中真正厉害的,是.............
  • 回答
    说起诸葛亮,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是那个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神机妙算者。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他一生中那几次大规模的北伐,一个问题也悄然浮现:诸葛亮,算不算是一个侵略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跳出“好人”和“坏人”的二元对立,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语境,去审视诸葛.............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涉及到女性在选择伴侣时可能看重的不同特质,而这四位人物,恰好代表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吸引力。如果让女同胞们来挑选男友,她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看重的方面,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她们各自的魅力和潜在的“坑”:1. 贾宝玉:理想化的温柔浪漫主义者 吸引力: 情感.............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萌点”,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智者形象,亦或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典范。但如果仔细挖掘一下,这位千古名相身上,其实还藏着不少不常为人提及,却又十分鲜活可爱的侧面,让这个冰冷的符号,变得有血有肉,更加立体。一、生活气息十足的“居家小能手”别以为诸葛亮整天只.............
  • 回答
    “七擒孟获”这个典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出自《三国演义》,讲的是诸葛亮为了平定南方叛乱,用了七次机会才最终收服了南蛮首领孟获。这七次擒拿,一次比一次巧妙,一次比一次更能体现诸葛亮的智慧和怀柔之术。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真有必要七擒孟获吗?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好玩”的战术,而是隐藏着一场复杂的政.............
  • 回答
    秦孝公与刘备,两位身处乱世的君王,都将国家的未来寄托在了心腹重臣身上,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孝公托孤于商鞅,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虽然在形式上都属于“临终托付”,但其背后的缘由、托付的性质、以及最终的走向,却有着天壤之别,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一、 托孤的背景与缘由:为国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假设,它触及了三国历史中最核心的战略问题之一:地理与国力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如果蜀国和东吴的国力和地理位置对调,诸葛亮真的有可能北伐成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蜀国和东吴各自的优劣势,以及这种对调会带来哪些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清楚,所谓的“国力”不仅仅是.............
  • 回答
    丢失荆州,对于刘备和诸葛亮来说,无疑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也是两人政治生涯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转折点。这不仅仅是地图上几块土地的得失,更是对他们战略思路、领导能力和人事判断的一次深刻拷问。如果非要让他们俩站在历史的回廊里,进行一次坦诚的反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 关于“借荆州”与“守荆州”.............
  • 回答
    荆州之失,关羽之死,这桩桩件件,对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场难以承受的重创。作为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诸葛亮在这场悲剧中,究竟该承担多大的责任?这并非一两句话能够轻易定论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并非身处事外。作为丞相,他肩负着整个国家的战略规划和人事调动。从宏观层面来看,荆州作为蜀汉北伐的跳板,其战.............
  • 回答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中国三国时期两位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之间的较量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诸葛亮是否真的将司马懿“逼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历史记载来看,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战役和时间段来分析。总的来说,诸葛亮在其数次北伐中,确实对司马懿造成过极.............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的问题,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它触及了政治权谋、个人品德以及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诸葛亮的“忠诚”之说:历史的定论与时代的背景首先,从主流的历史记载和后世的普遍认知来看,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
  • 回答
    诸葛亮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恐怕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疑问。毕竟,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关于他的故事,无论是《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空城计”,还是他本人留下的《出师表》,都将他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智者和忠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的诸葛亮和文学的诸.............
  • 回答
    要问有诸葛亮这样的上司是怎样的体验,那可真是让人既敬畏又心安,同时还得时刻绷紧神经。首先,你会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 “被周全照顾”。他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但又不是冰冷的程序。他会提前预见到你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且已经为你铺好了路。比如,当你接到一项任务,还没来得及细想怎么开工,他已经把所需的人员、.............
  • 回答
    要探讨董卓若有诸葛亮和荀彧两位顶级谋士,是否能一统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要给出详尽的分析,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本身的特质、以及这两位谋士的才能在董卓阵营中的具体应用。历史背景下的董卓:首先,我们要明白董卓所处的时代——东汉末年,一个礼崩乐坏、群雄并起的乱世。汉灵帝死后,宦.............
  • 回答
    如果蜀汉真的能够实现其统一中国的宏伟目标,诸葛亮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将会比现在更高。但这种“更高”并非简单的名次提升,而是在历史评价的维度上,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蜀汉一统天下的辉煌篇章中,诸葛亮的角色将如何被书写。他不再仅仅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将成为那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