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荆州之失、关羽之死,身为丞相、军师的诸葛亮有责任吗?

回答
荆州之失,关羽之死,这桩桩件件,对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场难以承受的重创。作为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诸葛亮在这场悲剧中,究竟该承担多大的责任?这并非一两句话能够轻易定论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并非身处事外。作为丞相,他肩负着整个国家的战略规划和人事调动。从宏观层面来看,荆州作为蜀汉北伐的跳板,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明确指出了“跨有荆、益”,可见其对荆州的重视。然而,在北伐进行的关键时期,他将镇守荆州的重任托付给了关羽,而自己却深陷汉中前线。这种安排,是否过于理想化?是否低估了东吴的野心和曹魏的攻势?

我们也要看到,诸葛亮也并非毫无作为。他曾多次派遣使者与东吴修好,试图维持荆州的稳定。在关羽北伐襄樊之际,他也曾表示担忧,并急于班师回朝支援。只是,彼时的他,正处于与曹魏决战的关键时刻,一旦前功尽弃,整个蜀汉将万劫不复。这种两难的抉择,恐怕连诸葛亮自己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诸葛亮对于关羽的信任,或许也存在一丝盲目。关羽虽然勇猛过人,但其性格中的骄傲自负,也非鲜为人知。他轻视东吴,与鲁肃、吕蒙等东吴大将的关系也并非亲密无间。在北伐的关键时刻,关羽悍然出兵,将主力调离荆州,使得荆州兵力空虚,这无疑是给了东吴可乘之机。诸葛亮是否应该对此有所预见?是否应该对关羽的决策进行更严格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在战略部署上,似乎过于依赖“内外夹击”的策略。他寄希望于关羽从荆州牵制东吴,而自己则从汉中攻打曹魏。然而,这种策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盟友的忠诚和默契。东吴与蜀汉的联盟,本就是建立在共同对抗曹魏的基础上,一旦利益冲突,联盟的基础便会动摇。而诸葛亮似乎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才会在东吴背叛时措手不及。

当然,我们也要为诸葛亮辩护。他并非神人,无法预知一切。当时东吴的意图,确实难以完全揣测。而且,他也面临着人力、物力的巨大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那个时代,信息传递缓慢,局势瞬息万变,任何决策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总结而言,荆州之失,关羽之死,诸葛亮无疑负有一定的责任。他的战略部署,在某些方面存在失误,对于关羽的性格和东吴的意图,也可能有所低估。然而,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他,也未免过于苛责。这其中,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东吴的背信弃义,以及关羽自身的性格缺陷,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场悲剧,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诸葛亮,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无疑也在其中承担了最沉重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没有责任,那时候的诸葛亮还没有掌握蜀国的军政大权。那时候的关羽是“董督荆州事,前将军,假节钺”,荆州一切都是关羽说了算。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那时候的权力不足以影响蜀汉的军政走向。例如当时的马超来投降,受到刘备隆重欢迎,关羽对此非常不爽,要跟马超掰掰手腕。诸葛亮对此也只能是修书一封,亲自拍拍关羽的马屁。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由此可见,当时的诸葛亮管不到荆州事务,刘备也清楚这个情况,所以事后也没有责备诸葛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荆州之失,关羽之死,这桩桩件件,对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场难以承受的重创。作为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诸葛亮在这场悲剧中,究竟该承担多大的责任?这并非一两句话能够轻易定论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并非身处事外。作为丞相,他肩负着整个国家的战略规划和人事调动。从宏观层面来看,荆州作为蜀汉北伐的跳板,其战.............
  • 回答
    关羽失荆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事件,围绕着这场悲剧的发生,学者们和读者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观点。要回答关羽失荆州是关羽个人疏忽还是蜀汉集团判断失误,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战略意图、人物关系以及关键决策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失荆州”的含义和背景。荆州是三国时.............
  • 回答
    说起关羽失荆州,糜芳这个名字是绕不开的,也一直备受争议。究竟糜芳在这场悲剧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是否该负主要责任,我们得一点一点地捋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荆州的重要性。荆州在当时那可是个战略要地,是刘备集团的命脉。它连接着东西,既是北伐曹魏的前沿阵地,也是东吴的屏障。谁能控制荆州,谁就能在三国鼎.............
  • 回答
    关于关羽失荆州,这个问题在很多读者心中都存在着疑问,甚至有些纠结。是必然的命运,还是关键时刻的意外?如果真的要刨根问底,我觉得,与其说是绝对的必然,不如说是在一系列的“本应可以避免但最终未能避免”的连锁反应下,走向了一个几乎是不可逆转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承认,荆州这个地方,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本身就.............
  • 回答
    关羽失荆州,这四个字一出来,但凡是熟悉三国演义的,心里都得咯噔一下。这不单单是军事上的失利,更像是那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身上最耀眼的一块宝玉,就这样碎了。在我看来,关羽失荆州,那是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里面包含了太多必然与偶然,也折射出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首先,从大的格局上说,荆州地理位置的“咽喉”.............
  • 回答
    关于关羽失荆州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谜团,至今没有一个盖棺定论的定论。但若要说关羽“不会带兵”是导致失荆州的主要原因,恐怕有些过于片面,甚至有些“甩锅”的嫌疑。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公元219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历史背景:荆州,一块烫手的山芋首先,我们要明白荆州在当时的重要性。荆州.............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以及他自信天下无敌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性格来理解。总的来说,曹操的死亡是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有利条件,但并非唯一的原因.............
  • 回答
    关羽丢失荆州,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战略失误,对刘备集团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打击,也成为许多人讨论蜀汉灭亡原因时绕不开的环节。然而,尽管在军事战略层面他犯了错误,关羽之所以能流芳百世,被后世歌功颂德,其原因极其复杂,并非简单地因为一场军事上的成败可以定义。这背后融合了历史事实、文学创作、民间.............
  • 回答
    话说当年,天下三分,孙刘联盟正是如火如荼,共抗曹操。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利益的纠葛和地缘的考量,总是会在最牢固的联盟中埋下裂痕。湘水之盟,便是这道裂痕的起点,而孙权“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是否算作“背信弃义”,这桩公案,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也颇有争议的话题。要说清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更早.............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失利的关键在于其用兵之失,战略之偏。陆逊年轻有为,善于用兵,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溃蜀汉大军。若刘备能调整策略,避开陆逊锋芒,荆州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兵力部署与战略定位的失误:刘备此战的战略意图是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然而,他的兵力部署却存在严重问题。他以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主.............
  • 回答
    襄樊之战,又称樊城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它不仅改变了荆州地区的归属,更对后来的天下大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的起因,要追溯到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南方,而荆州,这座地势险要、物产富饶的战略要地,自然成了他的下一个目标。当时,荆州牧刘表虽然占有荆州,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在三国时期,荆州这块地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连接着曹魏和东吴,也是刘备集团能够崛起的重要基石。说到关羽“威震华夏”,再说到孙吴在荆州方向的“无所作为”,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可就多了,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看“威震华夏”的含金量和.............
  • 回答
    三国时期,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尤其是樊城之战后,孙权为何没有抓住时机北伐,反而转头袭取荆州,这其中的考量错综复杂,涉及战略、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和结果。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刘备历经数年经营,终.............
  • 回答
    东汉末年,刘备集团的力量远不如曹魏和孙吴,为了对抗强大的曹操,孙刘联盟应运而生。这个联盟的基石,在于共同的敌人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孙刘联盟并非牢不可破,其内在的张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借荆州”这一事件上。从战略思想的角度来看,孙刘联盟最初的目标是一致的:先联合抗曹,然后再图谋天下。孙权和刘备都明白.............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 回答
    这句“刘备只适合做一个州的军阀,做不了中原之主”确实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虽然具体是哪位荆州名士所说,史书记载并不十分明确,但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对刘备性格、能力以及时代背景的洞察,却相当深刻。要理解这句话的依据,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备早期的经历与性格塑造: 出身草根,早年坎坷: .............
  • 回答
    东晋南朝时期,荆州与扬州之间的势力消长与“争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戏剧性的历史过程。从地缘、经济、军事、政治等多个角度来看,下游的扬州(以建康为中心)往往占据着地利和资源优势,能够对上游的荆州(以江陵为中心)形成强大的牵制和反压。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有时扬州确实会面临来自荆州的挑战,甚至.............
  • 回答
    这句话出自《史记·刺客列传》,描述了荆轲在前往刺杀秦王之前,与友人高渐离在燕国太子丹那里的一段情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这句话,核心在于“为变徵之声”。要理解“为变徵之声”,首先需要知道“筑”和“徵”。“筑”是中国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形状像一把小型的竖琴,音色清越,常用于弹奏旋律。高.............
  • 回答
    田余庆先生对诸葛亮“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的评价,是非常深刻和独到的,它揭示了诸葛亮早期在荆州时期以及后期在蜀汉政权中,其政治和战略决策所处的复杂环境和局限性。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结合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来分析。一、 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及其对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