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是因为不会带兵导致失了荆州的吗?

回答
关于关羽失荆州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谜团,至今没有一个盖棺定论的定论。但若要说关羽“不会带兵”是导致失荆州的主要原因,恐怕有些过于片面,甚至有些“甩锅”的嫌疑。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公元219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历史背景:荆州,一块烫手的山芋

首先,我们要明白荆州在当时的重要性。荆州地处要冲,南据五湖,北屏大江,东连吴越,西通巴蜀,是曹魏、孙吴、蜀汉三国争霸的战略要地。谁能占据荆州,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可以进可攻,退可守。

刘备在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中,荆州是其“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基石。而关羽作为刘备帐下的“五虎上将”之首,被委以重任,镇守这块兵家必争之地,本身就说明了刘备对他能力的信任。

关羽的战绩和能力:并非“不会带兵”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不会带兵”来否定关羽。回顾关羽的一生,他有过辉煌的战绩:

斩颜良、诛文丑: 这是关羽单挑能力和勇猛无双的体现,也在战场上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威震华夏(襄樊之战): 这是关羽军事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诸葛亮、张飞等人都没有在场的情况下,关羽孤身一人,率领少量兵马,围困襄阳、樊城,令曹操都为之震动,甚至一度考虑迁都。他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这是何等的壮举!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关羽绝非等闲之辈,他绝对是懂得如何指挥作战,如何激励士气,甚至如何在特定条件下以弱胜强的。
守华容道: 虽然这次更多的是对故人的情义,但也显示了他在特定战略节点上的决策能力(尽管这个决策有争议)。

所以,说关羽“不会带兵”是站不住脚的。他有出色的个人武勇,也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尤其是在正面战场上的表现,是三国时期顶尖的将领之一。

那么,为什么最终失了荆州?问题可能出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非单一的“不会带兵”:

1. 战略部署的根本性问题:

兵力不足: 关羽镇守荆州,身边兵力并非如襄樊之战那样集结了大量的精锐。相反,他留守的兵力是相对分散且数量有限的。当时的蜀汉国力本就远不如曹魏和孙吴,刘备北伐主力也消耗了大量兵力。关羽一人镇守荆州,需要同时应对来自北面曹操和东面孙权的压力。这种力量的分配本身就存在隐患。
孤军深入的风险: 关羽北伐襄樊,虽然打出了威风,但也将自己的主力部队带离了荆州核心区域。一旦后方出现问题,救援不及,就容易陷入被动。

2. 政治和外交上的失误(比军事上的“不会带兵”更致命):

与东吴的联盟破裂: 这是导致关羽失荆州最直接、最致命的原因。孙权一直觊觎荆州,而关羽在与孙权的联盟关系上,却表现出了傲慢和轻视。
“关羽致辞,甚是傲慢”: 当孙权派使者前来商议结盟,特别是请求将女儿嫁给关羽的儿子关平(“联姻”),关羽的回应是“虎女焉能配犬子”,这番话虽然显示了他的骄傲,但也严重地伤害了孙权的感情。
“吕蒙之事,关公不明”: 吕蒙当时已经开始密谋夺取荆州,并且采取了麻痹关羽的策略。他假装生病,让东吴表面上不再进攻,而关羽却信以为真,将主力调往北线与曹操作战,导致荆州后方空虚。关羽没有预料到孙权会撕毁盟约,更没有对吕蒙的“病”产生警惕,这是政治和情报上的严重失误。
“不通孙权,不顾陆逊”: 尽管诸葛亮曾有“东和孙权”的战略,但关羽对孙权的态度,以及与东吴年轻有为的将领陆逊之间的沟通,都显得不够。他没有积极维护与东吴的联盟,甚至可能有些轻蔑,为东吴的反戈一击埋下了伏笔。

3. 战略配合上的失误:

北伐与荆州守备的矛盾: 关羽北伐襄樊,虽然战绩斐然,但却是以牵制曹操为主,并非彻底消灭曹操的主力。而此时,荆州后方防备空虚,给了孙权可乘之机。如果在北伐之前,刘备能够调集更多的兵力支援荆州,或者让关羽的北伐目标更加明确,避免主力远离。
后方支援的不足: 刘备当时忙于北伐,无法分出足够的兵力去支援荆州。而远在益州的张飞、马超等人,也无法及时赶到。这种地理上的距离和兵力上的限制,使得关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4. 孙权方超乎预期的行动:

吕蒙的奇谋: 吕蒙是东吴难得的将才,他提出的“白衣渡江”计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利用民间的商人、渔夫等身份,悄悄地渡过长江,袭击了关羽的后方。这种战术上的奇袭,是关羽难以防范的。
吕蒙的军事能力: 吕蒙本人也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他不仅有谋略,也有指挥能力。他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士卒,并且迅速推进,瓦解了荆州守军的抵抗。

总结来说:

将关羽失荆州的原因简单归结为“不会带兵”,是对他军事生涯的一种贬低。关羽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正面战场上。

然而,荆州的丢失,更应该看作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政治、外交上的失误(特别是与东吴联盟的破裂以及对孙权意图的误判)以及战略部署上的不足(兵力分散、后方空虚),比他在具体战场上的“不会带兵”要更加关键。

可以说,关羽作为一位冲锋陷阵、勇冠三军的猛将,在处理复杂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以及在战略层面上进行全面、细致的部署时,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他并非一个完全不懂得带兵的将领,否则也不会有“威震华夏”的赫赫战功。

荆州的丢失,是蜀汉集团战略上的重大挫折,也是三国鼎立走向三国归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分析,避免简单的定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羽是缺少政治头脑,荆州在南郡战后当时是魏蜀吴三方平衡。关羽一旦打垮了曹操的荆州驻军,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那么这会刘备集团就会有两种选择,一是冒着补给被切断的危险去,长途进军和曹操打平原会战。二是利用汉中与荆州的地形用少量兵力防御曹魏突袭,主力顺江而下去一步步侵占孙权的地盘扩大实力。

所以孙权在关羽水淹七军后肯定会出手干预,关羽在没有同时打垮曹孙两家的兵力下,就应该回军,示好孙权表示不会打破荆州平衡。消化好于禁的俘虏才是正途。

user avatar

混知乎时间不长,也没做过多少次回答,第一个千赞还是让我受宠若惊。

补充两个评论里出现次数比较多的问题:1、于禁和张辽谁才是五子之首;2、孙权为什么不趁机打曹操。

解答第一个:

资历:于禁被曹操赏识是在曹操为兖州牧时,任伯长(百夫长),属于将军王朗(应该不是王司徒那个王朗),应该是在初平三年前后被提拔为军司马。张辽是在建安三年。

出身:于禁属于嫡系,先跟鲍信,后跟曹操;张辽是降将。

官职、爵位(曹操生前/襄樊之战前):于禁:建安二年为亭候,官渡之前为裨将军;官渡胜利后为偏将军;建安十一年,为虎威将军;曹操为魏王,迁左将军,假节钺,食邑1200户。

张辽:建安三年投降,为关内侯;官渡前为裨将军,官渡胜后无封赏;从讨袁谭袁尚,行中坚将军;建安十一年,为荡寇将军;白狼山之战前封都亭侯;讨陈兰梅成,假节;合肥之战后,为征东将军。推测食邑1100户,最多1200户(曹丕即王位封乡侯增邑当为500,称帝后封县侯增邑1000,共2600户)。曹操死后,曹丕即王位,才升为前将军。

横向对比:乐进从征孙权,假节,屯合肥,增邑500,共1200户,曹操为魏王后为右将军。

曹操活着的时候,曹魏的前将军是夏侯惇,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后将军未知;

刘备为汉中王,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曹丕即王位后,前将军为张辽,右将军徐晃,左将军张郃,右将军朱灵。

结论:五子都活着的时候,乐进应该是五子之首(右比左大);襄樊之战时乐进已死,故而以于禁为首;襄樊之战中于禁投降,归魏之后降为安远将军,所以襄樊之后,以张辽为首。

第二个问题:孙权为啥不乘机打曹操?

答案只有一个:

建安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

人家投降的目的就是要把作战重心调整为荆州。

另外,把汉江写成长江的低级错误改正了(扶额笑)


容我先笑会。

看看关羽自己拥有的地盘:南郡、零陵、武陵三郡而已。人口撑死了不过四五十万,兵力五万左右,减去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入川时带走的兵力与留守公安、江陵的兵力,关羽围襄樊时的兵力撑死最多三万人。

看看关羽在战场上直接交手的对手

夏侯曹宗族第一能打的曹仁。

五子良将之首于禁。

五子良将之一徐晃。

东吴诸将之首吕蒙。

已经赶往战场还没有到的对手:

曹操:

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

五子良将之一张辽:

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

曹魏西部战区总指挥夏侯渊死于刘备之手,南部战区最高指挥曹仁被围困,中军首席大将于禁直接送了至少三万人头(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于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徐晃除了本部兵马外另有增援兵力十二营(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按曹操孙子注所说“12500人为一军,500人为一旅,100人为一卒”可知曹魏兵制为五进制,则一满编营应该是2500人,12营的兵力可能能达到3万人。要不是张颌在汉中被刘备打残,估计也已经上去了。曹操中军精锐尽出,就连平安无事的东部战区都要把张辽调过来。

则襄樊之战中关羽面对的敌军数量计算可知:

曹仁部(估计两万左右)+于禁部(至少三万)+徐晃部(三万左右)+吕蒙部(两万左右)=十万左右的兵力。

而关羽的作战力量撑死不过三万人而已,这特么是进攻还不是防守。

这次进攻如果没有吕蒙背刺会是什么结果?

汉江以北的樊城可能拿不下来,但是汉江以南的襄阳是绝对能拿下来的,因为曹操面对关羽的水军根本没办法:

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

顺便说一下,《三国志》中所有提到曹魏去营救的对象统一是曹仁,没有任何一处说的是要把襄阳也救回来。说的委婉一点,曹魏认为自己已经丢掉襄阳了。

这次襄樊之战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什么威震华夏、什么几欲迁都,我就不说了。就说一条:曹操次年正月的逝世,很难说不是由于这次大战的过度紧张导致的。

去看看三国,谁有这个能力仅用三万士兵在进攻的情况下还能顶住敌方至少八万兵力(除去吕蒙偷袭用的两万)?

谁能用的起曹操+曹仁+于禁+张辽+徐晃+吕蒙这样的豪华阵容来对付?

如果找出来了,关羽武圣的位子让给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