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自然本色是长江入海口的泛沼泽地区。
最早开发并融入中原体系是在春秋时期,可能那时气候偏冷。两汉气候变暖了,草原上的各类游牧民族雨后春笋了,忙活起来了,而江南又沼泽满地了
再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在三国东晋,南朝时期看来江南很像样了,估计沼泽排干得差不多了。
那么由此推断,在蜀魏两国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孙吴正在大力开发国内的可耕地,以及海上发展空间,甚至顺便发现了台湾。
江南一带,湖河港汊特别特别多,但很多又都是直线,而非三角洲自然形成的弯弯曲曲,很像是早期人工开凿的沼泽排干渠。湖渠化之后的江南,自此不再受气候冷暖的变迁,而非常适宜农业生产与人类生活了。
世界上大江大河的三角洲改造,江南应属最早最成功,其余大多仍流于自然,包括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
回到孙吴,可见当年花费了多大的国力投入于此,而因工作细碎绵密,竟未载于史册。但可以考证考证,以资历史
其实东吴进取心的不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东吴始终没有完成的一项工作——去军阀化
东吴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政治军事联盟,孙家是盟主,底下的官员们是一个又一个山头,将领们都是军阀,所统领的是自己的部曲,而不是国家的军队。
所以东吴在防守的时候总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毕竟防守战输了就啥都没了,真要是跪了投降到了季汉或者曹魏,别的不说,政治地位必然下降,部曲也别想要了。所以汉末三国三大战役,东吴赶上两个,还都是胜利方,因为战斗意志高昂。
还有一项事业东吴各路“名将”很积极,就是打山越。毕竟这帮山民不抗揍,怎么打怎么有不说,打赢了就能给自己扩充很多的部曲,不适合当兵的也能拉回家当佃户,稳赚不赔的买卖当然抢着做。
北伐不一样,曹魏可是硬茬子,不好打不说,打赢了能有什么?地盘?打下来那是盟主的。人口?打下来的地盘没有迁移人口的必要,不可能让你随意处置。所以打赢了也就捞个军功。但为了军工,你是要押上自己的部曲作为赌注的,万一输了呢?那你就啥都不是了。
军阀的一切都来自手里的武装力量,有可能损失武装力量的事情,军阀是不会做的。
类似的例子就是长征,国民党都是大大小小的军阀,你让他们打共军,打赢了是你老蒋得利,输了我自己背锅,谁傻啊?所以万里长征,各地军阀往往是“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只要红军不在我这儿安营扎寨建立根据地,那没有人愿意和红军进行主力决战。
但如果红军想留下,各地军阀的战斗力还是很可观的。左路军南下西康损失惨重,迫使张国焘放弃错误主张挥师北上,西路军兵败河西,都说明军阀不是泥捏的,更不用说土城战神郭勋祺一个人就挡住了七位元帅和不下200名将军。
当时国民党有人发出感叹“我们的人都只想吃肉,而他们的人有人愿意啃骨头”。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曹魏和季汉不同,这两家很早就完成了“军队国家化”。军队是国家的军队,打仗是国家的事情,你拿国家的军队去干国家的事情,打赢了有赏赐,输了损失的也不是自己的私有武装,那将领们当然积极性很高了。
因为部曲私有,导致东吴将领对战斗力不弱的敌人缺乏战斗意愿,是东吴难以进取的根本原因。
问题不成立,举四州之兵北伐,对北国自然压力很大,吴国末年面对占据益、梁、宁三州的晋国,还经常令华夏惶恐。
曹操的养孙秦秀博士说:蜀小吴大,平蜀之后,二将皆就加三事,今濬还而降等,天下安得不惑乎!吴之未亡也,虽以三祖之神武,犹躬受其屈。以孙皓之虚名,足以惊动诸夏,每一小出,虽圣心知其垂亡,然中国辄怀惶怖。
孙皓每次北伐均多路出兵,对惊动诸夏,令中国辄怀惶怖。吴国末年虽乏名将,国力又日益下滑,其底子仍足以使北国惊恐不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