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小国的关羽尚以荆州“威震华夏”,而四州之大国孙吴五十多年在荆州方向无所作为?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在三国时期,荆州这块地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连接着曹魏和东吴,也是刘备集团能够崛起的重要基石。说到关羽“威震华夏”,再说到孙吴在荆州方向的“无所作为”,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可就多了,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看“威震华夏”的含金量和背后付出的代价。

关羽的“威震华夏”并非空穴来风。他驻守荆州时,确实是刘备集团的一张王牌。诸葛亮南郡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就是以荆州为跳板,图取西川,成就鼎足之势。关羽作为刘备集团中的“战神”,在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下,他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和战略主动权: 关羽驻守荆州时,曹操的主力大部分都在北方牵制着汉中和关中地区,尤其是经过赤壁之战和濡须之战后,曹操在南方一直没能完全站稳脚跟。孙权虽然占据江东,但也需要防范北方的曹操,并且在和刘备联盟期间,表面上是盟友,实际上也互相提防。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能够主动出击,多次在荆州方向取得军事胜利,尤其是樊城之战,更是让他声名大噪,甚至令曹操一度迁都避其锋芒,这可是“威震华夏”最直接的体现。他对襄樊地区的威胁,直接牵动了曹魏的战略神经。

地缘政治的独特优势: 荆州北据汉江,南瞰长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关羽守住荆州,就等于扼住了曹魏南下的咽喉。他对襄樊的攻击,就是从荆州腹地发起的。而孙吴虽然也与荆州接壤,但它更像是隔着长江与荆州对峙,或者说是依赖荆州作为北方的屏障和潜在的出击点。

个人能力的光芒: 关羽本身就是一位顶级的军事将领。他的勇猛、智谋、以及那股傲岸不屈的气质,都让他成为一个极具威慑力的存在。他一个人就能打出那种局面,更多地体现了他个人的能力。

然而,“威震华夏”的背后也隐藏着风险和衰落的伏笔。

孤军深入,后勤压力巨大: 关羽率军北伐,虽然声势浩大,但远离了刘备集团的核心腹地(虽然当时刘备还在汉中),兵力相对分散,后勤补给线拉得非常长。一旦遭遇强力反击,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战略上的决策失误: 他的“骄傲自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北伐期间,他为了牵制曹操,没有处理好与东吴的关系,水淹七军固然威猛,但也彻底激怒了孙权,为后来的“白衣渡江”埋下了隐患。此外,他轻视东吴的吕蒙和士卒,也是导致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刘备集团根基尚浅: 相比于曹魏庞大的疆域和兵力,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蜀地和荆州部分地区,但总体实力仍然处于劣势。关羽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刘备集团倾尽全力支持(包括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和刘备的授权)以及曹魏暂时无法全力南顾的基础上。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孙吴,为何五十多年在荆州方向“无所作为”,或者说,他们的作为和关羽的“威震华夏”是完全不同的性质。

孙吴在荆州方向的“无所作为”是相对的,而且他们的战略和目标与刘备集团有着本质的区别。

战略重心不同: 孙吴的核心利益是守护江东,稳固长江天险。他们的战略目标是“守江东”,而不是像刘备那样以荆州为跳板,图取天下。孙吴的战略家们(比如鲁肃、吕蒙、陆逊)非常清楚江东的优势在于长江的屏障和强大的水军。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巩固江东、发展经济、对抗北方的曹魏上。

荆州的重要性性质不同: 对于孙吴来说,荆州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和潜在的北方威胁来源。孙吴早期与刘备合作,就是为了共同对抗曹操。鲁肃提出的“鼎足江东而霸业始成”的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孙刘联盟共同守住荆州,然后才能安心发展江东。

孙刘联盟的微妙关系: 孙吴与刘备集团之间是“盟友”,但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他们共同对抗曹操,但谁也不想让对方过于强大。荆州作为刘备集团北伐的重要基地,孙吴自然不希望刘备集团的实力因为占有荆州而变得过于膨胀,进而威胁到自己。所以,孙吴对荆州的控制,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和“共管”,甚至在某些时期是出于对刘备集团的战略遏制。

“无所作为”的真相:并非完全不作为,而是方式不同,而且是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方式。

“借荆州”与后来的“夺荆州”: 孙吴早期的确是支持刘备占据荆州(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周瑜和刘备分别占据了南郡和江夏,鲁肃是提出联合抗曹并与刘备共享荆州的),但他们始终对刘备集团在荆州的扩张有所顾虑。当刘备集团凭借荆州的力量日益壮大,并且在关羽北伐导致荆州防御空虚时,孙吴抓住了机会。

吕蒙的“白衣渡江”: 这可以说是孙吴在荆州方向“最有作为”的一次行动,也是一次极其成功的战略欺骗。吕蒙利用关羽轻视东吴的心理,假借巡游的名义,派遣军士乔装成商人,利用荆州守将的松懈,一举偷袭了关羽的后方(公安、南郡等地),最终导致关羽败亡。这并非是公开的大规模军事对抗,而是精准打击,一击致命。这和关羽那种正面硬扛、声势浩大的“威震华夏”完全是两种路数。

陆逊的战略反击: 后来刘备倾全国之力伐吴,陆逊在夷陵之战中采取火攻,大败刘备,为东吴解除了最大的外部威胁。这实际上也是对荆州战略格局的一次重塑,确保了东吴在荆州方向的安全。

长期的战略消耗与维持: 孙吴在和曹魏的长期对抗中,本身就面临巨大的战略压力。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物力和财力去维持和曹魏在长江沿线的对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可能像关羽那样,在一个相对薄弱的侧翼方向发动大规模的、具有冒险性质的北伐。他们更注重的是稳定和巩固,以及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孙吴的统治基础与内部政治: 孙吴政权经历了孙策、孙权两代,其统治基础相对稳固,但内部也存在着世族门阀的制约。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往往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和一致的政治意愿,这方面可能不如曹魏和刘备集团那样具有高度的集权性和军事冒险性。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

1. 角色定位不同: 关羽在刘备集团中是攻击型的尖刀,是执行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关键棋子,他的“威震华夏”是主动出击的战绩。孙吴则更像一个防守反击的角色,他们的“无所作为”是出于战略重心、地缘限制和对盟友的顾虑,他们采取的是“以守为主,伺机而动”的策略,并且在抓住时机时会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如吕蒙偷袭)。
2. 目标不同: 刘备集团的目标是“图取天下”,荆州是他们战略蓝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孙吴的目标是“保江东”,巩固长江防线,生存和发展才是第一位的。
3. 能力和时机不同: 关羽个人军事能力确实超群,在特定时期(曹操主力北顾)抓住了时机发动了成功的进攻。孙吴虽然也有强大的将领(吕蒙、陆逊),但在面对主动出击的关羽时,更多的是在考虑如何应对和防御,直到关羽犯下致命错误,他们才抓住机会实施了决定性的打击。

所以,与其说孙吴“无所作为”,不如说他们的作为是“隐忍”、“谋划”和“抓住关键机会”,并且这种作为最终以一种更具战略性的方式,实现了他们对荆州的控制,并且消灭了刘备集团在荆州方向最大的威胁。关羽的“威震华夏”是其个人能力和时机所造就的辉煌,但也为自己的覆灭埋下了伏笔。而孙吴的“无所作为”则是一种长远的战略考量和最终以一种更为稳健和高效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江南的自然本色是长江入海口的泛沼泽地区。

最早开发并融入中原体系是在春秋时期,可能那时气候偏冷。两汉气候变暖了,草原上的各类游牧民族雨后春笋了,忙活起来了,而江南又沼泽满地了

再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在三国东晋,南朝时期看来江南很像样了,估计沼泽排干得差不多了。

那么由此推断,在蜀魏两国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孙吴正在大力开发国内的可耕地,以及海上发展空间,甚至顺便发现了台湾。

江南一带,湖河港汊特别特别多,但很多又都是直线,而非三角洲自然形成的弯弯曲曲,很像是早期人工开凿的沼泽排干渠。湖渠化之后的江南,自此不再受气候冷暖的变迁,而非常适宜农业生产与人类生活了。

世界上大江大河的三角洲改造,江南应属最早最成功,其余大多仍流于自然,包括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

回到孙吴,可见当年花费了多大的国力投入于此,而因工作细碎绵密,竟未载于史册。但可以考证考证,以资历史

user avatar

其实东吴进取心的不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东吴始终没有完成的一项工作——去军阀化

东吴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政治军事联盟,孙家是盟主,底下的官员们是一个又一个山头,将领们都是军阀,所统领的是自己的部曲,而不是国家的军队。

所以东吴在防守的时候总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毕竟防守战输了就啥都没了,真要是跪了投降到了季汉或者曹魏,别的不说,政治地位必然下降,部曲也别想要了。所以汉末三国三大战役,东吴赶上两个,还都是胜利方,因为战斗意志高昂。

还有一项事业东吴各路“名将”很积极,就是打山越。毕竟这帮山民不抗揍,怎么打怎么有不说,打赢了就能给自己扩充很多的部曲,不适合当兵的也能拉回家当佃户,稳赚不赔的买卖当然抢着做。

北伐不一样,曹魏可是硬茬子,不好打不说,打赢了能有什么?地盘?打下来那是盟主的。人口?打下来的地盘没有迁移人口的必要,不可能让你随意处置。所以打赢了也就捞个军功。但为了军工,你是要押上自己的部曲作为赌注的,万一输了呢?那你就啥都不是了。

军阀的一切都来自手里的武装力量,有可能损失武装力量的事情,军阀是不会做的。

类似的例子就是长征,国民党都是大大小小的军阀,你让他们打共军,打赢了是你老蒋得利,输了我自己背锅,谁傻啊?所以万里长征,各地军阀往往是“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只要红军不在我这儿安营扎寨建立根据地,那没有人愿意和红军进行主力决战。

但如果红军想留下,各地军阀的战斗力还是很可观的。左路军南下西康损失惨重,迫使张国焘放弃错误主张挥师北上,西路军兵败河西,都说明军阀不是泥捏的,更不用说土城战神郭勋祺一个人就挡住了七位元帅和不下200名将军。

当时国民党有人发出感叹“我们的人都只想吃肉,而他们的人有人愿意啃骨头”。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曹魏和季汉不同,这两家很早就完成了“军队国家化”。军队是国家的军队,打仗是国家的事情,你拿国家的军队去干国家的事情,打赢了有赏赐,输了损失的也不是自己的私有武装,那将领们当然积极性很高了。

因为部曲私有,导致东吴将领对战斗力不弱的敌人缺乏战斗意愿,是东吴难以进取的根本原因。

user avatar

问题不成立,举四州之兵北伐,对北国自然压力很大,吴国末年面对占据益、梁、宁三州的晋国,还经常令华夏惶恐。

曹操的养孙秦秀博士说:蜀小吴大,平蜀之后,二将皆就加三事,今濬还而降等,天下安得不惑乎!吴之未亡也,虽以三祖之神武,犹躬受其屈。以孙皓之虚名,足以惊动诸夏,每一小出,虽圣心知其垂亡,然中国辄怀惶怖。

孙皓每次北伐均多路出兵,对惊动诸夏,令中国辄怀惶怖。吴国末年虽乏名将,国力又日益下滑,其底子仍足以使北国惊恐不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