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关于一个单品加小吃的套餐比单品更便宜?

回答
关于为什么“单品加小吃的套餐”常常比单独购买更划算,这里面其实藏着不少商家的小心思和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本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明白这其中的门道。

首先,咱们得承认,消费者喜欢“套餐”是有原因的。它省事儿,不用自己费劲搭配,而且心理上觉得“一次性解决”或者“占了便宜”。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所以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套餐来迎合咱们。

1. 降低边际成本,提高整体利润:

想象一下,商家卖一份汉堡,成本是多少?面粉、肉、蔬菜、酱料、包装,还有店租、人工这些固定成本。不管你只点汉堡,还是汉堡加薯条,汉堡本身的成本基本上是固定的。

但是,那一小份薯条呢?它的原材料成本可能就几毛钱,生产加工也很快。对于商家来说,当他们已经为制作和销售一份汉堡投入了成本,再多加一小份薯条,它的“边际成本”(也就是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产生的额外成本)其实非常低。

商家看重的不是你单点的利润有多高,而是整体的“销量”和“客单价”。通过套餐,他们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多消费一点,比如原本只想吃个汉堡,看到套餐价格没贵多少,就顺手点了。这样一来,虽然单份薯条的利润可能不高,但整体上,你买一个套餐,商家赚到的钱肯定比只买一个汉堡要多。

2. 批量采购和生产的优势:

商家做套餐,肯定不是临时抓一把薯条给你。他们会根据套餐销量预测,批量采购薯条、饮料等小吃。批量采购的好处是什么?价格肯定能谈下来。从供应商那里一次性进货几十箱、几百箱,肯定比你零零散散地买要便宜得多。

同样的道理,生产线上的效率也会提高。当薯条的生产是连续的、规模化的,单位生产成本也会随之下降。就像流水线上的汽车,每多生产一辆,成本就会比第一辆低不少。

3. 捆绑销售的“心理锚定”: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套餐的价格,比如 25 元,看起来比单点汉堡(18 元)加薯条(8 元)的合計(26 元)要便宜一元。这“一元”或“几毛”的差价,就是商家精心设计的“心理锚定”。

它让你产生一种“我省钱了”的错觉。实际上,商家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已经把成本赚回来了。比如,套餐里的饮料,通常会比单点一杯的利润率更高。而且,套餐的设计通常是把最受欢迎的单品(比如汉堡)搭配上“利润贡献”比较高的小吃(比如薯条、可乐)。

这种捆绑销售,一方面能刺激你消费,另一方面也帮助商家清理库存,提高周转率。

4. 减少决策成本,提升效率:

对于商家来说,每多一个单品,就需要多一道收银、打包、甚至制作的工序。而套餐,就是一个标准化的流程。你点套餐,收银员直接选择“XX套餐”,然后厨房按照套餐的标准制作。这大大简化了操作,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也提高了服务效率。

想想看,如果你坐在那里,纠结是加薯条还是加鸡块,又犹豫要不要来杯可乐,整个过程可能就需要几分钟。而你直接说“我要那个套餐”,服务员很快就能给你点好。这种效率的提升,对商家来说也是一种成本的节省。

5. 引导消费,增加销量:

有时候,你可能本来只想吃个汉堡,但套餐里包含了一杯饮料和一份薯条,价格又比单点汉堡加饮料划算。你就可能因为“划算”而多点了饮料和薯条,即使你一开始并没有特别想喝饮料或吃薯条。

这就是商家的“引导消费”。套餐就像一个钩子,把你拉进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比原计划消费得更多。对于商家来说,总销量和总利润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每单的利润率稍微低一点,但销量上去了,整体利润反而会更高。

打个比方:

你可以把商家看作一个卖衣服的。一件 T 恤单卖 100 块。但如果他推出一个“T恤+袜子”的组合,价格 110 块。而 T 恤单卖 100,袜子单卖 20,合計 120。那么这个套餐就便宜了 10 块。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 T 恤的利润可能就 40 块,袜子利润可能就 5 块。他给你个套餐,你觉得省了 10 块,买了。他可能 T 恤还是赚 40,但袜子也卖出去了,多赚了 5 块。而且,如果你原本只想买 T 恤,因为套餐便宜,你就连袜子也一起买了。

总结一下:

所以,套餐便宜,本质上是商家通过批量采购、生产流程优化、心理锚定、引导消费等多种手段,在不牺牲整体利润甚至提高整体利润的前提下,给你提供了一个“看似”更优惠的选择。它是一个精密的营销策略,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又实现了商家的商业目标。下次再看到套餐,你就能更明白它背后的逻辑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定价策略叫“组合定价法则”。

它脱胎于消费心理学里边的“锚点法则”。

锚点法则有一个比较经典的实操案例。

说是在多少年前的美国,有个厂商生产出来了一种咖啡机还是面包机的,我记不清楚了,反正就这么个玩意儿。

然后就铺卖场呗,当时也没网没电商的,谈不上什么细腻宣传,放在百货公司货架上就是最好的宣传。

结果,卖的不太理想。

原因不是竞品多,恰恰相反,这玩意当时在市面上是个新鲜事物,没什么竞品,所以它的定价反而让消费者产生疑虑:

这货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因此消费者持币观望,急坏厂长。

公司后来找了个专门玩商业阴间手艺的策划团队出主意,团队考察了市场之后,献出一条毒计:

“厂长您再研发一款不如这款的新机器,起码外形必须比现在这量产版磕碜,然后标个高价,铺到卖场里去,后边您就擎好儿吧!”

厂长听话,做了一款傻大黑粗的新机型,在商场铺陈开来。

比如这个丑八怪新机型标价50美刀,则之前卖的不好的内款,标价仅48美刀。

顾客来了,一做对比,很明显后者又便宜又好看啊!

卖爆。

这个案例告诉后人,消费者并非理性动物,他们的购买行为是需要参照物对比,才能更迅速的做出决断。

反映到咱这边的消费习惯,不是也经常说货比三家么?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有个老板会玩,自己开三家店,另外两家故意陈列又贵又次的商品,则第三家店必然大杀特杀。

根据这案例里边的价格锚点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各路商家学会以后,气氛就搞起来了。

人家不用开三家店,光凭商品组合自嗨,就能玩出花来。

就拿上边的案例来说:

单买一碗粉36.

事实上我刚才特意还查了,这种不带肉的和尚粉,在一线城市也卖不到这个价钱。

因此,36块钱就是个锚点而已,他没指望凭这个出货。

下边的24块钱套餐,是由一个粉和一个薯球组成的。

直观对比数字,我们认为是老板不但请你白吃薯球,而且还倒贴了12块钱。

真实情况是:

老板打包卖给你一碗价值15块钱的粉+一个价值9块钱的薯球。

我们看到单品36的粉销量竟然还有60份,这是锚点的第二层:心理锚点。

当你买了24块钱的套餐时,你会窃笑自己的智商碾压了60个原价买粉的傻小子。

殊不知,内60个单,大概率是老板自己刷的……

他就为了给你一个智商压人一头的心理安慰,敦促你尽快下单罢了。

同样的商业逻辑,在麦记肯记汉堡王必胜客里边,几乎天天在用。

而且这些快餐店食物品类多啊!他们能随意做出万花筒似的排列组合,你想买一套性价比最高的套餐?

带着算盘去吧,算死你。

同样的案例,我们在超市哪怕买个冰阔落,也得被阔口阔落公司算计一把。

1.25L一瓶的卖你6块,2L一瓶的卖你6块5

你一定选后者。

到过年时候,1.25L一瓶的还是6块,2L一瓶的他敢卖你4块8!

你还是选后者。

但这时候你终于发现,内个1.25L一瓶的,他就是个忽悠你速速去选另一款的锚,人家根本就踏马没打算卖你这个啊!

锚点商品越阴损缺德,用户结账越大开大阖。

——这就是该销售策略的要旨了。

你把这套理论套用到买房,买车,甚至是游戏商城里买道具,都能恍然大悟。

我说的这是普遍规律,对于外卖来说是平台的什么幺蛾子活动也不好说,他们比我会玩。

辣么,这套法则能不能逆用?

我告诉你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最典型,苹果手机出的各种好几百块的硅胶壳,我相信有人买,但这是主流么?

肯定不是。

尼玛这硅胶刚从斯嘉丽胸里边取出来的怎么着?他敢卖这么贵?

对不起,这就是锚。

他一科技公司,没指望靠卖点子破手机壳破充电线赚钱,但必须得把价钱标的高高的,用来凸显品牌价值和用户定位。

这个价钱一般人确实肉疼,但有钱人也不稀得看,这就是苹果用一个数字,把自己打造成“中产消费品”的不二法门。

数字传达的意思是“如果你对这个价格的配件习以为常的话,恭喜,您就是配得上我们产品的用户。”

他硅胶壳上百的价格,跟十来块钱一样好用的手机壳一对比,销量根本不是KPI考量标准,钱不钱的无所谓,但PK发型不能乱,逼格得在。

这种品牌策略其实一点都不美国,非常的老欧洲,大大滴鸡贼。

所以,小到米线可乐,大到手机房车,定价策略表达出来的数字语言,用好了比长篇累牍的广告宣传杀伤力强百倍。

希望大家在阅读商业数字时,也能保持一颗爬行动物般冷却的心。

散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