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个小白问题,项羽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输的,关键是什么?

回答
说起项羽,那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传奇人物。他勇猛无敌,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壮志,起初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推翻了暴秦。可就是这样一位英雄,最后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那项羽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输的呢?我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归结为一两件事,而是他一系列战略上的失误、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当时大环境的综合作用。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

一、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埋下隐患

项羽这个人,说白了,是那种天生的战士,个人能力超强,打仗一把好手。但做政治家、做领导者,他这方面就差了不少。

范增的离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范增。范增是刘邦阵营里最重要的一位谋士,足智多谋,对项羽忠心耿耿,他早就看出刘邦的威胁,一直建议项羽应该早点灭掉刘邦,巩固自己的统治。但项羽听不进去,觉得刘邦不成气候,更重视自己的武力,把范增这个宝贵的智囊晾在一边,最后范增心灰意冷,愤然离开,这简直是断了他自己的臂膀。你想啊,一个领袖如果听不进最核心的建议,那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分封不公,制造敌对势力: 项羽灭秦后,自封“西楚霸王”,然后就开始分封诸侯。他没有把真正有能力、有威望的秦朝降将如章邯、司马欣、董翳等重用,反而把他们封到偏远贫瘠的地方,而且还在刘邦被封到条件最好的巴蜀、汉中后,又把关中这个富饶之地分给了三秦王(原秦朝降将)。这种分封方式,首先就是对投降者缺乏信任和公正,这就埋下了反叛的种子。其次,把本属于秦地核心区域的土地分给三秦王,而把刘邦这个潜在最大的敌人封在更远的地方,这从战略上来说,有点顾此失彼。更别说他为了制衡刘邦,又把原本属于刘邦的很多地盘分给了其他诸侯,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刘邦在起兵时,这些被挤压的诸侯反而会响应刘邦,而不是项羽。

二、 战略失误,错失良机,节节败退

项羽的军事指挥能力毋庸置疑,但他的战略眼光却常常受制于一时的胜利或个人情绪。

鸿门宴的仁慈: 灭秦之后,项羽有机会在鸿门宴上彻底解决刘邦这个最大的威胁。当时刘邦已经到了咸阳,项羽也进入关中,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范增力劝他杀掉刘邦,但项羽却被刘邦的示弱和花言巧语所迷惑,最后仅仅是霸王别姬的那个小小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让刘邦得以逃脱。这绝对是项羽军事生涯中最重大的战略失误之一,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巨鹿之战后的“封王”: 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以绝对的优势击溃了秦军主力,解了赵地之围,威望达到顶峰。按理说,这时候他应该乘胜追击,彻底消灭秦朝,然后稳固自己的统治。但他却选择分封诸侯,把自己定位在“霸王”的位置,而不是“皇帝”。这其实就已经向天下宣告了他要恢复的是一种分封制下的统治,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帝国。这让许多期待统一和稳定的人感到失望,也给了其他诸侯可乘之机。

彭城之战的速胜速败: 刘邦联合其他诸侯进攻项羽封地彭城,项羽当时在北方作战,接到消息后火速回师。他以精锐骑兵迅速突破刘邦联军的防线,将刘邦打得大败,甚至差点俘虏刘邦。然而,就在他取得巨大优势后,项羽却因为战前吃了东西不消化,又因为胜利而放松警惕,让士兵开始劫掠财物、妇女,导致军队士气分散,纪律松懈。刘邦抓住这个机会,组织残部反攻,并且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帮助,最终反败为胜,夺回了彭城。这暴露了项羽在胜利面前的松懈和对军队纪律的忽视,也让刘邦重新看到了希望。

三、 政治短视,失去民心,孤立无援

军事上的失败往往是政治上失误的体现,项羽在政治上的短视是导致他最终灭亡的关键因素。

火烧咸阳,屠杀平民: 项羽在占领咸阳后,为了报复秦朝对楚国的暴行,火烧了秦朝的宫殿,而且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作为即将问鼎天下的领导者,他表现出的残暴和毁灭性,让原秦朝的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和怨恨。这不仅没有赢得民心,反而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怀王之死: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并没有尊重之前的约定,而是杀了怀王(楚义帝)。怀王虽然是个傀儡,但名义上是反秦的领导者,项羽的行为让他的起兵师出无名,并且更加孤立。

对百姓的漠视: 整个楚汉争霸过程中,刘邦一直很重视收买人心,例如他曾多次颁布安民告示,减轻赋税,约束军队。而项羽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他的军队纪律常常很差,对百姓的骚扰也很多。即使在最后,他已经处于劣势,仍然无法有效争取民心。

四、 性格缺陷,气盛难容,悲剧收场

除了战略和政治上的问题,项羽的性格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匹夫之勇的局限: 项羽习惯于靠个人武力解决问题,这在初期打败秦军主力时非常有效。但随着战争进入战略博弈和政治角力阶段,这种“匹夫之勇”的打法就显得不够用了。他对那些需要耐心、策略和政治手腕的事情显得不耐烦,甚至轻视。

好面子,听不进劝: 如前所述,他听不进范增的劝告,对刘邦的示弱毫无警惕,都源于他过于自信和好面子,总觉得自己的勇武天下无敌。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他很难虚心接受,反而觉得是别人能力不足或不够忠诚。

战败后的英雄气短: 垓下之战,项羽彻底战败,被刘邦的军队四面包围。逃亡过程中,他虽然仍能斩杀数个汉将,但最终还是被逼到乌江。明知有机会渡江回去重整旗鼓,但他却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选择了自刎。这既是他英雄气概的极致体现,也是他性格中无法容忍失败的悲剧性注解。他无法接受自己不是无可战胜的,这种心理负担最终压垮了他。

总结一下,项羽的失败,关键在于:

战略上: 错失鸿门宴的良机,分封不公制造了敌人,对刘邦的威胁认识不足,以及巨鹿之战后没有趁势一统天下。
政治上: 政治短视,火烧咸阳,屠杀平民,失去了民心基础,并且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政治统治。
用人上: 刚愎自用,没有充分发挥范增等智谋之士的作用,导致重要的建议被忽视。
性格上: 过分依赖个人武力,好面子,听不进劝,以及战败后无法承受失败的心理压力。

可以说,项羽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流星,他用短暂的生命划破了黑暗的秦朝天空,但最终也像流星一样,虽然壮丽,却未能成为恒久的光芒。他的失败,是个人能力与时代需求脱节的悲剧,也是一个缺乏政治智慧和宏观战略的英雄,在复杂的历史舞台上最终被淘汰的必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喜欢项羽,讨厌刘邦。后来,崇拜刘邦,讨厌项羽。

一辈子基本上就巨鹿和彭城两大胜仗,被吹爆了,什么战略战术不输韩信。三万打五十六万完虐韩信的背水一战。什么能力远超刘邦,什么以一敌千,什么英雄伟岸。仿佛刘邦是阴险小人,项羽是正直英雄,跟秦桧害死岳飞一样的感觉。

但刘邦得了天下。

古今中外没有靠阴谋得天下的,得天下的都是用阳谋。什么是阳谋?实力。我能用五十万打你是我有能力召集五十万人,你没这个本事。

刘邦把自己得天下的功劳大大方方的分给了三杰,项羽做不到。在项羽的阵营里项家子弟最重,亚父就是个笑话。项伯那么个反骨仔,一直是重用。

现在人都很有意思,自己在工作中吐槽老板侄子,董事长外甥啥的没本事占高位,但在历史上对能唯才是用的老板嗤之以鼻。现实里被流氓混混欺负难受的不行,却心疼一个屠城狂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