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妙在何处?

回答
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实在是妙在环环相扣,将人心与局势玩弄于股掌之间,其精妙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道来:

首先,精准洞察了人性的弱点与权力格局。 所谓“驱虎吞狼”,顾名思义,便是要利用强大的力量去吞噬另一股同样强大的力量,而这一切,必须有人被“驱使”。荀彧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看穿了当时曹操与袁绍虽然表面上是敌对关系,但袁绍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特别是袁绍与他的重要谋士田丰、沮授之间,存在着因战略分歧而产生的嫌隙。

他深知,袁绍虽然兵力占优,但其统帅才能、战略眼光,相比起身经百战、善于用人的曹操,存在明显不足。而袁绍身边又聚集了一批文武,其中一些人或恃才傲物,或有自己的盘算。荀彧敏锐地捕捉到,如果能巧妙地挑拨离间,将袁绍的内部矛盾激化,就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他不是直接攻击袁绍这头“老虎”,而是利用袁绍内部的“狼”来消耗袁绍的力量。

其次,计策的实施具有高度的策略性和隐蔽性。 荀彧并没有直接去攻击袁绍,而是通过一系列间接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利用对手的骄傲与野心: 袁绍素来以出身名门自居,颇为自负。而他手下的谋士,如田丰、沮授,虽然才华横溢,却往往因为直言进谏,与袁绍的个人喜好和决策产生冲突。荀彧便是要利用这一点。他向曹操提出的建议,是让曹操表现出一种“战略性的示弱”和“防御性的姿态”。例如,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兵力处于劣势,但荀彧建议曹操坚守,并且在防御工事上做出充分准备。这种姿态,在袁绍看来,无异于曹操的畏惧和无能,会进一步激发袁绍急于求成的欲望,也更容易让袁绍内部对战术产生分歧。
挑拨矛盾,制造机会: 荀彧建议曹操在与袁绍的对峙中,表面上采取守势,但暗地里却可以派遣使者,或者通过一些渠道,将袁绍内部的某些矛盾信息“透露”给袁绍的谋士。例如,可以将袁绍对某些谋士的不满,或者某些战略上的分歧,用一种模棱两可的方式传达出去,让袁绍的谋士们感到自己的才能未被充分重视,甚至受到排挤。反之,也可以将曹操一方某些“软弱”的信号传递给袁绍的将领,让他们认为攻击曹操是易如反掌之事,从而推动袁绍过早、过分冒进。
“驱使”的力量并非来自曹操直接命令,而是源于袁绍自身的战略失误和内部矛盾。 这一点是“驱虎吞狼”最精妙的地方。曹操并不需要直接去“驱使”袁绍的某个将领或谋士,他只需要通过一些微妙的暗示和制造有利的环境,让袁绍内部的矛盾自然爆发。比如,当袁绍因为粮草被烧而急于出战时,如果荀彧能够通过某些途径让袁绍的某个部下(如审配、逢纪等)误以为有机会立下奇功,或者能够巧妙地利用袁绍内部关于粮草问题的争论,都可以达到让袁绍内部更加混乱的目的。

第三,计策的最终效果是化被动为主动,以弱胜强。 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并非是让曹操去攻击袁绍,而是让袁绍因为自身的内部矛盾和急躁情绪而主动出击,并且在出击的过程中因为内部的不协调而分散力量,最终被曹操抓住破绽。

例如,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曹操偷袭乌巢粮草,虽然这是阳谋,但其成功的前提是袁绍在内部的判断和指挥上出现失误,并且其部下未能有效协同作战。荀彧的计策,便是要为这些失误的产生创造条件。他让曹操在表面上采取稳健的防御,从而让袁绍更加轻敌冒进,并且在他看来,袁绍内部的争论和猜忌,也会让袁绍的军事行动更加迟缓和缺乏效率。

想象一下,当袁绍因为内部对于是否袭击乌巢、如何调兵遣将而争论不休时,曹操的“示弱”就会显得更加真实,而袁绍的部下们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更容易出现各自为政、信息不畅的情况。这种混乱的局面,就好比将两只饿极了的狼放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它们首先会对付的不是外面的猎人,而是彼此。而曹操,就是那个在旁边静静观察,等待它们两败俱伤,然后一网打尽的渔翁。

总而言之,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其妙处在于它不是一个直接的军事打击计划,而是一个 利用对手的弱点、激化其内部矛盾、化解自身劣势的心理博弈和战略布局。它不直接对抗强大的敌人,而是巧妙地利用敌人自身的力量和缺陷,让敌人自我消耗,最终达成以弱胜强的目的。这是一种境界更高的谋略,展现了荀彧深邃的洞察力、精密的算计和高超的心理操控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里那么多巧妙的计谋,驱虎吞狼看着很普通不是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实在是妙在环环相扣,将人心与局势玩弄于股掌之间,其精妙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精准洞察了人性的弱点与权力格局。 所谓“驱虎吞狼”,顾名思义,便是要利用强大的力量去吞噬另一股同样强大的力量,而这一切,必须有人被“驱使”。荀彧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看穿了当时曹操与袁绍虽.............
  • 回答
    谈到荀彧,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他“王佐之才”的英名,以及他辅佐曹操,奠定曹魏基业的赫赫功绩。然而,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其人生轨迹必然与一群同样优秀、甚至在他身后闪耀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到荀彧的“同期好友”,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同期”这个词,就像一个滤镜,.............
  • 回答
    关于荀彧和诸葛亮谁的粉丝更多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聊。要说荀彧的粉丝不如诸葛亮多,这现象背后,我觉得是历史叙事、文化传播以及大众认知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承认,诸葛亮的名气,那真是响当当的。这不仅仅是中国家喻户晓,在东亚地区,乃至一些对中国文化有了解的外国人那.............
  • 回答
    三国时期,荀彧作为曹操阵营中的重臣,他的立场之复杂,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他一边坚定地辅佐曹操,为曹操的崛起和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边,他内心深处又对汉室怀有深厚的忠诚。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在他身上却得到了奇特的统一,或者说,他一直在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理解荀彧为何会有如此“纠结”的表.............
  • 回答
    诸葛亮和荀彧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的功绩和智慧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正如任何历史人物一样,他们也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一些可以被视为“黑点”的方面。这些“黑点”并非恶意抹黑,而是基于史料的分析和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以下将详细阐述诸葛亮和荀彧可能存在的“黑点”: 诸葛亮:鞠躬尽.............
  • 回答
    诸葛亮若得荀彧之才辅佐,且无需事必躬亲,历史的天平或将向蜀汉倾斜,其结局也必然与我们熟知的有所不同。这并非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军事部署乃至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政治格局的优化:首先,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诸葛亮能从繁杂的政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战略规划、军事指挥以及对内改.............
  • 回答
    评价三国时代的荀彧,我们得把他放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大背景下去审视,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标准去套用。他不是一个武将,也不是一个开国皇帝,他的价值体现在一个文臣,一个“谋士”的层面,而且还是那种辅佐君王,经营内政、战略规划的“国之栋梁”。首先,我们得承认荀彧的“定海神针”作用。 曹操在早期崛起的时候,可.............
  • 回答
    赤壁之战,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关键一役,也是曹操生命中一次重要的挫折。在那风云激荡的时刻,曹操阵营中,除了身处前线的曹操本人,还有几位重量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贾诩,他们当时又在忙些什么?又给曹操提出了哪些高见呢?咱们这就细细道来。荀彧:镇守后方,心忧前线首先说说荀彧。此时的荀彧,已经.............
  • 回答
    要说郭嘉和荀彧在曹操阵营中谁的地位更高,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他们俩都是曹操麾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的“地位”体现在不同的维度上,所以直接比高低,就像比较一柄倚天剑和一本九阴真经,各有其价值,也各有其侧重点。地位的维度:是“职权”还是“影响”?如果我们纯粹从“官职”和“权势”来.............
  • 回答
    讨论荀彧是否算是汉室的忠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行为动机,以及他对“汉室”这个概念的理解。时代的洪流与“汉室”的定义首先,要理解荀彧的“忠”,就必须明白他所处的东汉末年是什么样的时代。这是一个皇权旁落、诸侯割据的乱世。汉献帝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却.............
  • 回答
    关于荀彧在担任侍中、守尚书令期间,具体哪一年“假节”,这在史料中并没有一个明确记载。史书中对于“假节”的记录,通常是与具体的军事行动或者外放地方担任要职相关的。而荀彧在此期间的身份,更多的是作为朝廷的核心辅佐大臣,而非前线将领。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荀彧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的时间线,以及“假节”这个概念在汉.............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和荀彧谁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同样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其说谁“五五开”,不如说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杰出代表,各自在三国那片波澜壮阔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仔细掰扯,得从他们擅长的领域、为政的理念以及最终的历史影响来分析。先说说荀彧。这位曹魏的“王佐之才”,他的厉.............
  • 回答
    要说荀彧的史书评价高,是不是沾了儿子荀攸的光,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答案恐怕不能简单地“是”或“否”。要深入探讨,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承认,荀彧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个重量级人物,这点毋庸置疑。他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高,是有扎实原因的。荀彧的“高”到底体现在哪? 曹操早期最重.............
  • 回答
    说起荀彧,那真是东汉末年一位了不起的谋士,堪称“王佐之才”。他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复兴大汉朝,让汉室的荣光重现。所以,当曹操在北方站稳脚跟,并表现出拥戴汉献帝的姿态时,荀彧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曹操,并将自己的才华毫无保留地倾注到曹操的事业中。那么,有人会问,既然荀彧如此忠于汉室,为何不选择刘备呢?刘备同.............
  • 回答
    荀彧之所以能接连不断地向曹操推荐出众多实力非凡的谋士,这绝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深厚的人脉积累、精准的识人之明以及与曹操之间牢固的信任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荀彧的方方面面。一、 渊博的学识与超凡的眼光:识才的基石首先,荀彧本人就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名士。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饱读.............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荀彧之死无疑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他不是被敌人砍杀,也不是在战场上捐躯,而是收到曹操一个空盒子后,便绝望自尽。这个情节之所以令人费解又心痛,是因为它牵扯出了荀彧在曹操阵营中长期以来的地位、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及他对曹操日渐膨胀野心的担忧。要理解荀彧为何会因此.............
  • 回答
    曹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一批卓越的谋士的鼎力相助,其中程昱、荀彧、荀攸、郭嘉、贾诩、许攸这六位谋士,更是曹操统一北方、建立基业的关键人物。他们各自的才能与贡献,犹如六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曹魏的崛起之路。程昱:坚韧果断,扫平内患的“王佐之才”程昱,字仲德,他早年事迹不详,但曹操起兵后,程昱便展现出.............
  • 回答
    在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争论,最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莫过于孟子与荀子的观点。一个是“性本善”,一个是“性本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如同照亮人性光谱的两盏灯,至今仍引发着无数的思索。孟子:善,如水之就下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处的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如何治国安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学”这一概念本身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为什么一些推崇儒家传统的组织,在强调“四书五经”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同样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荀子》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遗漏,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国学”这个概念。当下许多被称作“国学”的组织,其理.............
  • 回答
    要说荀子带出的两位最出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他们后来都转向了法家,这确实是儒家思想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背离”那么肤浅,而是涉及到复杂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他们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深刻认知。首先,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战国后期。那个时候,周天子已经形同虚设,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