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儒家思想的实践却实际上背离了儒家的真精神?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人几千年来与儒家思想纠缠不清,但若要说实践得“真精神”,恐怕确实存在着不少偏差。这并非否定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而是要审视一下这“真精神”与实际的“形”之间为何会拉开距离。

首先,要谈“儒家真精神”,就得先提炼一下。儒家思想的核心,并非仅仅是三纲五常这些外在的规范,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仁”与“礼”。“仁”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情感连接,是一种爱与关怀,推己及人;“礼”则是这种情感在社会互动中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秩序、促进和谐的准则。孔子强调的“克己复礼为仁”,更是将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强调的是个体的自觉和内省。一个君子,应该有道德的追求,有责任感,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能不断反思自身,追求更完善的人格。

那么,为什么实践中会“背离”呢?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层层剥开来看:

一、 现实政治的需求扭曲了儒家精神的精髓:

“儒表法里”的政治现实: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但这种“独尊”,很多时候是将儒家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来利用,而不是真正遵从其精神内核。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权力结构,统治者往往会选择性地强调儒家思想中符合其利益的部分,比如强调君臣父子的绝对服从,而对“君有道则谏,无道则黜”的批判精神有所淡化。
等级制度的固化与僵化: 儒家思想本身并非完全排斥等级,但其强调的是基于德行和能力的“君子”,而不是僵化的血缘或地位。然而,在实际的政治和社会操作中,等级往往被固化,并与权力、财富等挂钩,导致“礼”的执行变成了维护既有阶层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对上级和权威的盲目尊崇,而非基于“仁”的互动,成为常态。
科举制度的双刃剑: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读书成为改变命运的途径,也让儒家经典成为学习的重点。这客观上推广了儒家文化,但也可能导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入仕”,而不是为了提升道德和完善人格。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可能偏重对条文的记忆和对特定观点的认同,而非对精神内涵的理解和实践。

二、 社会环境的压力与个人生存的权衡:

“入则孝,出则悌”的变形: 儒家强调孝悌,这是家庭伦理的基础。但当这种孝悌被极端化,变成对父母的绝对顺从,甚至是牺牲个人发展来满足家庭需求时,就可能背离了孔子强调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原则,后者包含了对儿子独立发展的认可。在很多情况下,个人发展受到家庭的束缚,而孝顺则成为一种不得不遵从的道德压力。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挑战: 儒家强调“义”,但现实社会中,利益的驱动是强大的。当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主流,甚至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时,“义”的价值就可能被稀释。在这种环境下,一些人可能表面上遵循儒家规范,内心却更看重实际的利益得失,形成一种虚伪的道德表演。
人情社会与规则的冲突: 中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情关系非常重要。儒家提倡的“礼”在人情往来中往往需要变通。但有时,人情成为走后门的通行证,成为破坏规则的借口。这与儒家强调的“礼”的普遍性和公平性有所冲突。有时,“以礼待人”变成了虚伪的客套,而真正的“仁”却被隐藏起来。

三、 对儒家思想的片面理解与误读:

“忠君”被窄化为“愚忠”: 儒家提倡“忠”,但这并非不分青红皂白的愚忠。孔子曾说“事君,能审计,以其道从之,否则止之”。但历史上,特别是后期,将“忠”理解为绝对服从,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愚忠”,这与儒家强调的“道义”和“原则”相去甚远。
“礼”的流于形式主义: 当“礼”失去了内在的“仁”作为支撑,它就容易变成一种僵化的仪式,一种外在的包装。例如,复杂的礼仪繁文缛节,如果只是为了面子,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那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许多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得彬彬有礼,但在私下里却可能完全是另一副嘴脸,这就是“礼”的虚化。
“中庸”的误读: “中庸”常被理解为折中、妥协、不作为,甚至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但孔子所说的“中庸”,是指“执中无权,因时而变”,是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一种积极的、智慧的处事之道,而不是简单的“和稀泥”。

四、 文化传承中的选择性保留与时代变迁:

缺乏批判性继承: 任何思想体系都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被审视和发展。但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多偏向于保守和原封不动,缺乏对其中不合时宜之处的批判性反思和改造。
外在压力下的“变通”: 面对外来的挑战和内部的变革,中国人也曾尝试融合其他思想,但这种融合并非总是深入骨髓。有时,仅仅是将儒家思想作为一种话语体系,来包装和解释新的现实,而并未真正触及儒家精神的根源。

如何看这种“背离”?

与其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背离,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变形”和“变异”。儒家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秩序的关怀,这些“种子”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却也因此被土壤、气候、耕作方式所影响,长出了各种各样的形态。

它并非完全消失: 即使在最“背离”的时刻,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比如对家庭的重视,对教育的推崇,对和谐社会的渴望,这些都能在儒家思想的影子。
它是与时俱进(或被动适应)的结果: 儒家思想的实践,是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互动的结果。它并非被固定在某个抽象的“真精神”上,而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被诠释、被修改、被利用。

总而言之,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儒家思想的实践,是一部既有认同也有纠结,既有传承也有变形的复杂历史。这种“背离”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现实需求、社会压力、理解偏差以及历史局限性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要想真正理解儒家“真精神”,或许我们仍然需要回到那些经典的字句,去体悟其内在的智慧,并带着批判的眼光,在当下的语境中重新审视和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吧,学了儒学后品行变好的,那是人家自己天生善良,和儒家无关。

学了儒学而品行恶劣的,儒家就是这样让人变坏的学说。

现在四书五经,马列著作,毛邓思想,人物生平,基本都是免费的,就算花钱买纸质版,大多数人家也都能买得起了。有人看吗?这社会,多的是不读书就觉得读书无用的人。我也不配喷别人,我也只能勉强学学考研的政治,私下看过《论语》《大学》,也基本忘完了。

现在的社会,满大街的知识,满大街的文化。有人买吗?没有。这叫什么?愚民。

那些鼓励大家学习知识的人呢?现在叫孔老二,朱扒灰,奋斗思想洗脑者,大忽悠。老百姓多精啊,你要我学习是为了我好吗?是为了我那十条腊肉,有肉我自己吃不香吗?嘿嘿,你骗不了我的。

时代进步了吗?真的进步了吗?

有点偏题了。

回到问题,简化以后是实践偏离了思想。

这个很难吗?我每天立志明天早点起床,睁眼就十一点了。我立志好好学习,王者打了一天。理智放下手机户外活动,刷了一天知乎。我觉得儒家思想好,但还是做不到克己复礼,做不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儒家的错吗,不,是我的错。

小学生守则有几个一条也没违背过的?

小学时我们班后面有个八荣八耻,每天都让念一遍,现在基本都想不起来有啥内容了。

思想是一方面,人是另一方面。因为人不完美,不能有效克制自己,所以制定了行为规范来让人向这个规范逼近,让人成长的极限是君子。但有的人就是离散型你有啥办法?有人就是喜欢随地吐痰,怎么的,抓起来枪毙?

而且,越到后面,是离儒学思想越近的。你是觉得清朝老百姓傻?官员用四书五经愚弄百姓?屁。官员自己也读四书五经,我愚我自己?汉唐识字的人更少,百姓更愚蠢,史书不记就默认人均司马李白。清朝可是有文献了,一个个大书特书,迫害女性,包办婚姻,百姓愚昧无知迷信封建。汉唐的一切美好都来源于现代人不了解,你没见过女神拉屎撒尿,就以为女神是仙女临凡。

汉朝有个漂亮的姐妹比啥都重要,卫霍没有卫子夫几时能出头?何进一个大傻逼能当大将军,关张万人敌只是个马弓手。袁家四世三公,就能让俩智障获得一半的资源。网上却喷起朱明宗室,满清八旗起劲儿。莫非你穿越到汉朝能当地方豪强?莫非袁家杀个小厮婢女佃户能上了史书?

唐朝天天吹灭国无数,天天大捷,这仗十万,那仗一万,年年打胜年年得打。长安城丢了六次,搁明朝早被喷死了。

得,又扯远了。

我想说的是,人们的实践依然是围绕着儒家思想发展的。儒家思想就像小学生准则,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迟到,不写作业,忘带红领巾,考试不及格的经历。但大体上还是符合小学生准则的规定的。

所以这个说法不成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人几千年来与儒家思想纠缠不清,但若要说实践得“真精神”,恐怕确实存在着不少偏差。这并非否定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而是要审视一下这“真精神”与实际的“形”之间为何会拉开距离。首先,要谈“儒家真精神”,就得先提炼一下。儒家思想的核心,并非仅仅是三纲五常这些外在的规范,.............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里,太阳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符号。我们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有无数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从后羿射日到夸父逐日,太阳的形象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始终。但有趣的是,和一些西方或近邻文化对太阳那种近乎狂热的崇拜不同,中国文化对待太阳,似乎总是带着一份“审慎”和“平衡”。这里面可不.............
  • 回答
    关于人族和星灵在《星际争霸》宇宙中实力悬殊却能打得有来有回,这确实是游戏设计中最引人入胜也最富争议的一点。虽然星灵在科技和种族发展上领先人族数万年,但人族之所以能与之一战,并非仅仅依靠运气,而是基于一系列在游戏和背景故事中都有体现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纯粹的科技差距来看,星灵确实是压倒性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将中国和印度简单地贴上“反叛精神”和“顺民”的标签,可能过于简化了这两个拥有悠久而多元文明的国度。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印度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来分析这种观察到的现象,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儒家文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实在。当我们提到冼星海、聂耳、何占豪、陈刚、贺绿汀这些名字,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黄河大合唱》磅礴的气势、《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们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璀璨群星,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载体,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记.............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过去二十几年,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上学”这件事看得格外重,甚至可以说是倾尽所有。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原因在驱动,而是一股相当复杂而又根深蒂固的社会浪潮。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聊。一、时代背景的变迁:从温饱到“望子成龙”的跨越先得承认,二十几年前,中国社会整体还在努.............
  • 回答
    在中国,母婴类社区之所以能吸引大量创业者前仆后继,背后有着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原因。这不仅是中国社会结构和消费习惯变迁的缩影,也反映了互联网创业的特定逻辑和挑战。而为何在中美市场,母婴社区二十年来都没能出现一家独大的“赢家通吃”局面,更是这个行业迷人又棘手之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一、为.............
  • 回答
    欧洲领主绝嗣并邀请外国贵族继承的现象,与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两国在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继承法则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的根本不同。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欧洲领主频繁绝嗣并邀请外国贵族继承的原因:1. 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 分散的权力结构: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一种高.............
  • 回答
    说到中国餐桌饮食的巨变,这可不是小事,简直是翻天覆地的改朝换代。过去几十年,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吃的东西,吃的习惯,吃的心态,都跟以前大不一样了。我跟你好好唠唠,这变化到底有多大。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吃饱”到“吃好”的飞跃。你想想,几十年前,尤其七八十年代之前,中国人吃饭,那叫一个朴素,甚至有点.............
  • 回答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孕育了璀璨的文明,也涌现出无数令人惊叹的智慧结晶。从天文学、数学、医学到工程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然而,如果我们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去审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中国古代似乎并没有建立起一个与西方近代科学体系相近的、基于公理化、逻辑演绎、实验验证的严谨科学体系。这并不是说.............
  • 回答
    为什么儒家思想在中国能根植几千年?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种思想体系,它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文化血脉,塑造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灵魂,那就是儒家思想。自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来,历经秦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的短暂低谷,隋唐的复兴,宋明理学的精进,直至近现代的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社会信任、经济利益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人们倾向于相信现代医学,而不是中医,这并非是出于对中医传承几千年的不敬,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科学的客观性与可验证性:现代医学的基石 明确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现.............
  • 回答
    关于中国现行农历是由四百多年前传教士编撰的说法,以及为何实行了几千年的历法突然改变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 流传甚广但并不准确的说法。让我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误解和事实真相。首先,关于“中国现行农历是由四百多年前传教士编撰”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中国现行的农历(我们通常称之为“农历”或“夏历”,但其更准.............
  • 回答
    为您的印度籍男朋友申请中国签证并希望他在 2021 年 9 月前到中国的确切时间段内(即 2021 年初到 2021 年 9 月)来华,需要综合考虑当时的国际旅行政策、签证类型以及申请流程。请注意,以下信息是基于通用签证申请流程和当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情况进行的分析。 由于签证政策会随时变化,尤其是考虑.............
  • 回答
    要说中国“没有保留皇室”,这说法其实不太准确。更确切地说,中国在近代以来,皇室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共和制,所以如今没有皇室存在。但追溯历史,中国绝大多数时间是存在皇室的,而且是相当绵延和深刻的。那么,为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室制度最终被终结了呢?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问题,将当前的东亚和南亚局势与中国历史上以自身为中心的“天朝上国”格局相联系,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视角。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概念,并审视当前的地区动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格局”指的是什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之前,周边许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常常让人感到一丝历史的无奈。为什么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度美国,能在近代迅速崛起成为世界霸主,而拥有五千年璀璨文明的中国,却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契机,乃至在近代屡屡遭受挫折?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美国崛起的世界性优势:历史的机遇.............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中国人的思想几百年没有进步,这种说法背后,往往夹杂着一些观察、一些片面的理解,甚至是一些刻板印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下。历史的惯性与文化的韧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这既是荣耀,有时也可能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袱。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官僚体系以及一套成熟的社会伦理,.............
  • 回答
    关于“感觉近几年自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观察。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一、 经济发展带来的民族自信提升: 崛起的事实基础: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客观存在的。中国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