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爱我家》后,英达就再无同样水平的作品出现了?

回答
《我爱我家》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巅峰之作,也是英达导演职业生涯中最耀眼的里程碑。然而,许多观众和评论家都注意到,在《我爱我家》之后,英达似乎再也没有创作出能够达到同等高度的作品。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时代背景、创作团队、英达本人的创作理念和能力变化,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

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

一、 时代背景的独特性:《我爱我家》诞生于中国社会转型期

社会变革的巨大能量: 《我爱我家》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这种时代的洪流为喜剧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和观众的情感共鸣。剧中反映的家庭关系、社会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都是那个时代最鲜活的写照,观众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那个时期发生了剧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喜剧性。《我爱我家》巧妙地捕捉了这些冲突,并用温情而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既有讽刺,又有理解,还有对新生活的期盼。
信息相对匮乏的时代红利: 相较于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90年代初的观众获取娱乐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一部制作精良、内容贴近生活又充满笑料的情景喜剧,很容易成为当时的“爆款”,吸引大量观众的目光和喜爱。

二、 黄金创作团队的不可复制性

编剧团队的强大阵容: 《我爱我家》的成功,编剧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梁左、梁欢、何庆魁等编剧,他们的文学功底深厚,对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又具备高超的喜剧叙事能力。梁左作为核心编剧,他的文字风格幽默、讽刺,带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这种编剧团队的组合是独一无二的。
演员的精湛演绎: 除了编剧,剧中的演员也是关键。宋丹丹、杨立新、文兴宇、关凌、张炬、梁天等演员,他们每个人都为角色注入了灵魂,将傅明老人、和平、贾志国、贾圆圆等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深入人心。这些演员的默契配合和个人魅力是难以复制的。
英达作为导演的整合能力: 英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整合者角色。他能够准确把握剧本的风格和节奏,指导演员表演,并最终呈现出一部整体协调、充满活力的作品。

三、 英达本人创作理念与风格的演变

“情景喜剧”模式的开创者与实践者: 英达无疑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先行者之一。他引进了西方的“罐头笑声”模式,并在本土化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探索。《我爱我家》是他对这种模式最成功的实践。
对《我爱我家》模式的固化与重复? 在《我爱我家》之后,英达导演的作品,如《候车室的故事》、《东北一家人》(虽然他不是唯一导演,但也是重要参与者)、《咱们的居委会》等,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我爱我家》的创作模式和喜剧风格。然而,观众普遍认为,这些作品在剧本的深度、人物的新鲜感以及社会洞察力上,都难以企及《我爱我家》的高度。
对“家庭故事”的过度依赖: 许多后续作品依旧围绕着家庭生活展开,虽然试图加入新的元素,但核心模式相似,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时代背景的变化: 90年代初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再,简单复制过去的成功模式,很难再引起同样强烈的社会共鸣。
编剧团队的变化与断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梁左这样极具才华的编剧已不可能长期稳定地与他合作。而新的编剧团队,未必能达到同等的高度。
创作视野的局限性? 有观点认为,英达在《我爱我家》之后,似乎将重心放在了“情景喜剧”这一单一的艺术形式上,并且对这一形式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可能过于依赖熟悉的套路和结构,而没有在其他题材或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观众审美疲劳”与“观众期待值过高”: 《我爱我家》设定的标杆太高,导致观众对他后续的作品总是带着极高的期待。一旦作品无法达到这种期待,就会被认为“不如当年”。

四、 市场与行业环境的变化

竞争的加剧: 随着中国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情景喜剧也涌现出更多作品,竞争日趋激烈。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作品的要求也更高。
创作模式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情景喜剧,观众也开始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喜剧作品,比如网络短剧、喜剧电影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传统情景喜剧的市场份额。
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平衡: 在市场化的浪潮下,许多创作可能需要考虑更多的商业回报,这可能会影响到艺术上的追求和打磨。

五、 英达本人的状态与定位

对《我爱我家》的情感与压力: 英达本人可能也背负着《我爱我家》的光环带来的压力。他可能有意无意地在寻找复制当年的成功,但这往往是难以实现的。
个人兴趣或发展方向的变化? 我们无法得知英达个人在创作上的具体考量和兴趣点。也许他转向了其他领域,或者在情景喜剧领域找到了新的创作动力,但这些动力并未转化为观众普遍认可的“同样水平”的作品。

总结来说,英达在《我爱我家》之后再无同样水平的作品,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我爱我家》本身是时代、团队、创意完美结合的产物,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极高。
2. 英达可能过度依赖《我爱我家》的成功模式,未能及时突破和创新,或者新的创作团队未能达到前者的水准。
3. 市场环境和观众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对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英达之后的作品一无是处。一些作品依然有其可取之处,只是在影响力、艺术高度和观众口碑上,与《我爱我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对于许多观众而言,《我爱我家》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和情感寄托,对后来者的要求自然也更为严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记得有个说法,说京圈的人就像是民国的大师,又可以比作前些年的互联网创业者。


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是最早的一批西方文化的翻译官,民国的很多大师,本质上就是留了洋,把洋人的玩意翻译成中文,再加点自己的看法,但本质上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

那些互联网创业者一样,他们只是把西方的开源代码,商业模式套壳就行了,比的就是融资、补贴能力,真正的创新什么的是没有的。


那文化领域也一样,京圈大多是大院子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改革开放刚开放又没有完全开放,他们凭借自身家庭的优越性能接触到一般国人接触不到的生活方式、拍摄方式以及情景喜剧这种文艺作品方式,舶来以后再换壳成中国背景,一下子就显得不一样,而且因为老百姓没见过,就显得很新奇,有意思。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家都能接触到了,比如原汁原味的美国情景喜剧片,你再搞二次创作就没人买单了。

还有你秀一些所谓的生活方式,拜托现在大家出国(疫情除外)旅游留学甚至移民都不是啥新鲜事了,再不济还有自媒体,你冯小刚电影那种二手的外国风情就不吃香了(冯裤子从北京人在纽约前后就开始,卖弄的就是告诉当时没见过外国的国人国外长啥样,所以总要带点外国范儿,他的高光时期的贺岁片也是如此,什么甲方乙方、大腕儿、没完没了、不见不散通通都是一个内核:中外文化冲突,你没见过老外,你没见过华侨,你没见过国外的流浪汉,我见过)。

当然了,都是京圈的,你看英达客串的也是这样的角色。


你要搁在2000年左右,告诉国内的人,国外是这样的,老外是这样的,是很多人看稀奇,现在再甩那点包袱就没人理你了。

这不是英达一个人的问题,是不是2005年以后京圈就创意枯竭,都没啥新代表作了?

因为京圈的作品特点不是什么多有文艺价值,多有剧情,而是这玩意儿我见过,我用过,这地方我去过,你们都没见过,我拍出来给你们看新鲜。

等到老百姓也见过,也用过,也去过,他们那点能耐就不行了。

user avatar

谢邀。


这么说吧:

别说后来作品难以超越《我爱我家》了。就《我爱我家》自己,后80集都超不过前40集。

大家都在说梁左先生的作用大,大就大在:《我爱我家》前40集,没一集撒汤漏水的。包袱瓷实,剧情到位,众所周知。

妙在前40集,大多是紧贴人民日常生活的。老爷子退休生活、亲家母来住、灭鼠、买奖券、下海做生意、追星、戒烟戒酒、明星走穴、保姆矛盾。这些都是当时生活里会有的剧情。但类似的东西,写了就用完了。

后80集是后续的,有些还是很棒,但大家会注意到,有些剧情好玩,但不可避免地带有荒诞色彩。比如《姑妈从大洋彼岸来》,比如《失去的记忆》,比如《芝麻开门》。

有些集数,可能大家都忘了,因为没啥意思,比如《但行好事》,比如《小饭桌》。

后80集挺好,但比前40集要水,这应该也没人反对吧?

我接触过后80集的某两位编剧老师——后80集某些剧集是找年轻人来写,梁左先生改的——也承认的确剧情会参差不齐。

即,《我爱我家》后80集都无法保证前40集的水平,何况后来的其他作品呢?

据说姜昆跟梁左先生打过趣,“你这都写剧里了,我们以后怎么说相声?”大概就是这意思。

所以我认为,不止是梁左先生的问题。《我爱我家》用完了梁左先生的积累。所以此后不是英达导演无法超越了,连梁左先生自己也无法超越自己了。

之后英达的其他作品,都不再走这条路线了。《闲人马大姐》更市井,包袱更普通;《东北一家人》更依赖方言,包袱更夸张。因为就《我爱我家》这个路数,写到头了。


但是,也不止是梁左先生自己的事。

许多人看《我爱我家》会疑虑,后面80集,梁天、蔡明、沈畅为啥去海南了。如果他们还在,会怎么样?

他们三位后来跟梁左先生另拍了个情景剧,《临时家庭》。里头我记得还有个房东是王奎荣老师演的。

这个剧,很遗憾地,没红。

梁左先生是个好剧作者,但他不是个好导演。与此同时,《临时家庭》的道具之类,相当不怎么样。看看生活气息对比:

《我爱我家》不止是凝聚了梁左先生的心血,厚积薄发一下子用完了,还有其他人呢。

文兴宇、宋丹丹、梁天、杨立新诸位老师都在巅峰,前期有金雅琴老师时时帮衬,后期更是有英若诚先生这种大神客串。

剧组里林丛老师、贾乐松老师、王小京老师、戴延年老师,都是一时俊杰。林丛老师没事亲自客串的几个角色,个个出神入化。

这样的阵容,遇到了就是遇到了。

这份化学反应,是无法复制的。


举个情景剧迷都知道的例子。《武林外传》拍时,就是空政那些合作久了的人,闫妮沙溢每集2000人民币片酬,尚敬导演和宁财神的本子,八个月弄出来。

近十年后,投资五倍的《龙门镖局》,宁财神自己走,找了上海戏剧界那几位老合作的,场面好看多了,但效果就……并不比《武林外传》好吧?


一部好剧,天时地利人和。梁左先生的本子很好,但光有本子也不行。1993年那正是这群人聚一起,只能说是天意。

当时的状态,当时的化学反应,当时的剧组人员,都挺重要。

当然,还有当时的审查标准……大家都懂的。

user avatar

我很主观的说一句,认为后来“某某喜剧”超越《我爱我家》的,都是没看懂《我爱我家》。

对,《我爱我家》到目前为止,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巅峰。没说其他的喜剧不好,后来的《武林外传》、《东北一家人》、《地下交通站》都很好,但是始终没达到《我爱我家》的巅峰。

《我爱我家》的出现,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当时“情景喜剧”这一概念在中国还没出现,编剧、导演、演员们不为名利,实验探索式的开展工作。当时审查环境的宽松,给很多精彩情节得以保留,英氏家族在人艺的人脉,好多话剧大咖的友情站台……

这些要素集合在一起,出现了《我爱我家》,以至于后来,这些东西再也没在一部电视剧上集中过。

《我爱我家》不仅仅是一部喜剧,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典范。

之前看过的一个分析,忘了在哪看的。复述在这证明这部片子有多牛逼。

就说普遍认为不如前40集的后80集里,比较靠前的一集《恩怨》。

这集的目的是让“郑千里”(张瞳)退场,引出新角色“胡学范”(英若诚)。然后由于老傅同志的革命经历,年轻的时候就与留学归国的“资产主义”胡学范不对付。这都退休了又当成了邻居,就上演了一出老傅为了面子吹牛,结果自己小儿子闯祸,老傅为了小儿子又不得不去求胡学范的戏码。

以上是电视剧展现给我们的内容,但是暗地里,却又另一条故事线。

老傅和老胡,真的就是水火不容么?

老傅在向家人数落老胡的“问题”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要不是我,他早就错划成右派了嘛!”

老胡在说老傅的时候,也说当年老傅“因为办公桌上压着自己媳妇的照片,就公开批评老胡……”

那么问题来了,就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讲,“划成右派”与“办公桌压媳妇照片”,是一个程度上的问题么?

那么老傅又做了什么,来保护了从美国归来的老胡,“没被错划成右派”呢?

早知道,在那个年代,从美国回来的人,是十分危险的,况且老胡的媳妇是晚清格格,一个“资产阶级”,一个“封建主义”,要是没有人大力保护,被扒层皮都是轻的!

所以,老傅公开diss老胡,是老傅真的认为老胡那套生活作风有问题,还是暗度陈仓,保护性的批评老胡?

讲到这就有意思了,这集名字叫《恩怨》,那么“恩”是什么恩,“怨”又是什么怨呢?

在《我爱我家》里,到处都是这种明暗线的故事,比如说志新的身世,文怡与老傅不得不说的往事,老胡在老家的原配和孩子……

还有就是各种人物的性格,比如说和平,表面上是“很二”,但是却是个很自卑的人物,所以她一直想在这个家里证明自己。走穴,办亲友联谊会,可惜每件事都办砸了。《死去活来》里她diss了全家的那些话,是不是也是她仗着自己“快死了”,来说出压抑很久的心里话?

可惜她没死,又活了。活了之后,全家又把她活了视为一种“错误”,对她之前说的话不满。就没人想一下,她说的对不对,没人从她的角度去体谅她一下。后来她又“喝药”,喝的确是止咳糖浆……

悲剧?喜剧?

就这些内容的打磨,后来的情景喜剧没有再给我们这样的惊喜。也正是如此,我爱我家的“家迷”们至今都对这部戏津津乐道,因为在戏外,有更精彩的故事。

user avatar

我爱我家 1993年,里边出彩的台词都是梁左写的,梁左的内容一听就能听出来,反建制和解构权威,各种夸张和嘲讽,和之前大火的编辑部的故事,后来从北京学院路忽然大火的大话西游是一套路子的,玩世不恭,解构权威,那个时候容许被解构权威,有生存的土壤,审查松散,百花齐放。北京的学生各种行为举止都是我爱我家和大话西游那种调调。

梁左写的东西特点鲜明,巅峰之作是相声 小偷公司,我爱我家台词可能十句一个包袱,小偷公司是一句一个包袱,很多人说是现代相声天花板的作品,大家有空听一下特有意思。

后来梁左写的本子,没有合适的人物和情节去写那种语言和思维体系下的台词,就发挥不了梁左的强项了。

现在在知乎写点东西都随便给你删除了。

user avatar

梁左,绝对的。

另外,当时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吧。

张佳玮曾经总结过两段:

《我爱我家》第一、二集《发挥余热》的剧情:老爷子不服老,于是征收了大量的钱搞大跃进,把一切推倒重来,失败后自承好大喜功,遭到所有人置疑。缄默一周后,他反攻倒算,发动了一轮揭批,对所有置疑过他的人都进行了批评,让他们自己去反省认错。

还有《我爱我家》25集,老傅要小凡别研究第三者。小凡唱歌似的:“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贪污腐化行贿受贿,人工流产大家谈少女失身面面观,性变态同性恋小秘为何傍大款,留守男士和女士单身贵族生活圈,精神病园的精神病少管所里的少年犯,你看我选哪个合适呢?”

这两段现在上电视是不是就得毙掉了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