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外是如何评价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

回答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无疑是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它们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更以其跨越时空的智慧,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那么,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和公众认知中,这四大发明是如何被评价的呢?

造纸术:开启文明传播的崭新篇章

在西汉时期,一种被誉为“轻如鸿毛,载录万言”的材料——纸,在中国诞生。虽然最初只是简单的纤维堆叠,但经过蔡伦的改进,造纸术变得更加精细和普及。这一发明,在西方世界眼中,是一场静默的革命。

早期,西方世界主要依靠羊皮纸和牛皮纸来书写,这些材料制作成本高昂,质地厚重,产量有限,极大地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而中国造纸术的传入,如同一股清流,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欧洲的学术界普遍认为,造纸术的传播是西方世界进入“知识时代”的关键催化剂。随着纸张的普及,书籍的成本大幅下降,识字率开始缓慢提升,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的门槛大大降低。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文学繁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廉价而易得的纸张作为物质载体。

一些西方历史学家甚至将造纸术的传入与印刷术的结合,视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认为它为后来的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在评价造纸术时,曾将其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之一”,因为它使得信息的复制和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从而加速了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演进。

印刷术:知识爆炸的时代先声

如果说造纸术是为知识插上了翅膀,那么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术)便是为知识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其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起源更早,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尤其是在宋代毕昇手中诞生的胶泥活字,更是标志着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尽管西方对活字印刷术的直接起源地尚有争论,但普遍承认中国在印刷术领域的先驱地位。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印刷术,尤其是活字印刷术,对欧洲的印刷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并非直接的技术转移,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范例。约翰内斯·古腾堡在15世纪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机,被认为是欧洲印刷业的标志性突破,但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的活字印刷术至少提供了早期思想的借鉴。

印刷术的普及,使得书籍的复制速度和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这对于欧洲的大学教育、宗教改革、探险发现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正是通过印刷术迅速传播,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火炬。哥伦布的航海日志和地图也通过印刷术得以广泛流传,激发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

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印刷术的出现,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不亚于后来的互联网。它使得知识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是逐渐走向大众,为现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火药:改变战争形态的颠覆者

火药,这个源于炼丹术的意外发现,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最初的烟火,到用于制造武器的火器,火药的每一次演进都伴随着战争形态的改变。

西方世界对火药的评价,往往聚焦于其军事应用和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火药技术的传入欧洲,大约在13世纪。欧洲人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火药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具威力的火炮和枪械。

火药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模式。坚固的城墙不再是绝对的安全屏障,骑兵的冲击力受到极大削弱,步兵和炮兵的配合变得至关重要。这使得封建领主的军事力量和城堡防御体系逐渐衰落,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得以巩固。

一些西方军事史学家认为,火药武器的出现是欧洲从封建社会走向民族国家的重要推手。它加速了欧洲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也为后来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技术支持。

当然,火药的双重性也备受关注。在赞赏其军事威力时,西方学者也常常提及火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如采矿和工程建设。但总体而言,火药在西方语境下的评价,更多地与战争、权力和地缘政治联系在一起。

指南针:指引航海的“眼睛”

指南针,这一最初用于占卜和风水学的工具,在中国古代也被成功应用于航海。它为海上航行提供了可靠的方向指引,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也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

指南针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大航海时代的推动作用。在指南针传入欧洲之前,航海主要依靠星象和海岸线导航,风险极大,航程有限。指南针的出现,让水手们在阴天或夜间也能准确辨别方向,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欧洲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指南针是开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关键技术之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能够跨越大西洋发现新大陆,葡萄牙人能够开辟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新航线,指南针都功不可没。

在西方评价中,指南针被视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眼睛”,它不仅指引了地理上的方向,更象征着人类探索精神的觉醒。许多西方学者将指南针与哥伦布的航行联系在一起,赞扬它所代表的勇敢、进取和对未知的渴望。

总结来看,西方对中国四大发明的评价,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承认其开创性和原创性: 尽管在具体的技术细节或传播路径上可能存在一些讨论,但西方学术界普遍承认中国在这些发明上的先驱地位。
强调其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这四大发明对欧洲乃至全球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关注其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和演进: 对造纸术和印刷术,关注其在知识传播和文化普及方面的作用;对火药,关注其在军事和政治权力上的影响;对指南针,关注其在地理发现和全球联系上的贡献。
将其视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典范: 四大发明在传播到西方后,与当地技术和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也印证了文明互鉴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并非仅仅是陈列在中国博物馆中的古老物件,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桥梁。西方世界对其的评价,是对中国古代文明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人类共享智慧的赞美。这些发明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和推动力量,至今仍能激励着我们去探索和创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四大发明说的缘起与国外评价

四大发明的说法最初来自欧洲。16世纪意大利学者卡尔达诺(Gerolamo Cardano)第一次提到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大发明,认为这是超过古希腊、罗马的伟大发明。当时很多欧洲人认为这三大发明是欧洲的荣耀,后来的法国学者伯丹(Jean Bodin)也重复了这一观点。

在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Novum Organum)中,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培根高度评价了三大发明的影响,但是并不确定三大发明的来源。

19世纪的思想家马克思承袭了培根的说法,他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段文章并没有强调三大发明的来源,不过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的注释中,提到了火药是从中国传播出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通过伊比利亚水手和传教士的介绍,17世纪以后,一些欧洲人逐渐意识到,在中国,三大发明已经存在了上百年。19世纪,不少欧洲学者和作家已经将三大发明的出现归功于中国人。当时的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在比较中国和日本时指出,尽管日本有许多优势,但他们没有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那样重大的发明,艾约瑟可能是首位将这四大发明并列的学者。

在艾约瑟之后,1880年的Johnson's New Universal Cyclopædia: A Scientific and Popular Treasury of Useful Knowledge;1887年的The Chautauquan还有德国汉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Berthold Laufer)都提到了这四大发明,当然并未像我们那样给他加上Great的形容。

今天我们所说的四大发明,可能得归功于李约瑟(Joseph Needham)的传播。李约瑟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生物学家,政治上倾向马克思主义。1937年,三位中国学生来到剑桥攻读研究生。其中的一位学生——鲁桂珍,教会了李约瑟汉语,使他对中国科技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2-1946年,李约瑟来到中国,担任重庆中英科学合作办公室主任,这四年里,他不顾战火,访问了许多中国的科教机构,为它们争取到了一些急需的物质。

在李约瑟到来的1942年,中国的抗战正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1943年,李约瑟提出了以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为四大发明的说法,大大提振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国民政府对此也是大肆宣扬,于是四大发明之说便在中国深入人心。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李约瑟一直潜心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将四大发明扩充为更多技术成就的列表。他最初准备写一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没料到越写越长,在去世前,竟完成了15卷。当然,这套书的写作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比如教他中文的鲁桂珍,后来甚至成为了李约瑟的夫人。李约瑟退休后,以他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后来发展为李约瑟研究所,继续着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目前已经完成了27卷。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自然并非尽善尽美,书中存在以现代的学科划分研究古人的学术思想,材料解读不够细致,过度联想,概念缺乏明确定义等问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本书的贡献,毕竟,这是第一批系统细致的研究非西方文明科学发展的著作,其内容之详细,引用中外资料之广泛,连很多中国学者都难以企及。国内外学界对李约瑟的著作有很多讨论,赞誉和批评者均有,可以说他是个备受争议的学者,但一味贬低,就比较过分了。

回到国外对四大发明的评价,我们看看外国知乎Quora和外国贴吧Reddit的网友是如何评价四大发明的——

Quora上有不少关于中国发明的问题,可见一些受过教育的外国人是知道火药、纸张这些古代发明的,不过这些问题下的回答者以华人名字居多,可见,大部分外国人对此并没有什么了解。

(其实这很正常,比如有几个人知道印度人发明了数字0、蔗糖、棉纺织品和语言学分析呢?)

Quora上外国人的回答不多,三个回答都承认了几大发明的重要性,其中一个回答认为宣传四大发明可能有民族主义的因素,但并不令人惊讶。

这里面的英文不难,我就不翻译了。基本上,他们是认可中国古代发明的价值的,认为中西方在古代存在技术交流,其中也有回帖提到古登堡印刷受中国影响的可能性。

四大发明的意义

同样一个发明,在不同社会背景下起到的作用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四大发明或者三大发明最初是欧洲人提出的说法,其重要性也是在欧洲近代发展的背景下体现的。其实在中国古代,重要性与四大发明相当,甚至更重要的发明也不少,比如没有铸铁,就不会有大规模生产的铁质工具和农具,以及相关的生产力革命;没有齿轮、曲柄连杆、皮带和链条传动,就不会有相关的水力机械和纺车;没有马镫,大规模的骑兵就无法普及,等等。其实放在世界上,这也是影响力不逊于四大发明的重要发明。

中国古代很多发明是基于经验的,从0到1或者到10的发明,由于缺乏相关理论和具体需求,许多发明在其诞生之后,缺乏后续发展,因此并未产生像工业革命那样轰轰烈烈的生产力大发展。而近现代西方则基于理论和应用需求,将源自中国的发明从1发展到了100甚至500,这是事实。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发明本身的重要性,认为这只是简单的小技巧,并没有什么特殊。人类史上许多看似简单的发明都是走了很多弯路才出现的,从0到1,还真不那么简单。哪怕造纸的原理并不难,从罗马到中世纪,上千年的时间,欧洲人并未发明出可以推广普及的造纸术,哪怕印度、中东、欧洲都有和中国类似的炼丹术,但这些地区的炼丹家并未得出可用的火药配方,还是要靠技术交流才产生威力巨大的火药武器。

技术的传播有几条路径,比如直接引进技术;通过贸易获得原件逆向仿制;或者根据旅行者的相关记载重新构思发明。传播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忽视技术的源头。没有这从0到1的突破,许多简单而重要的技术进展,可能要历经数百上千年才能突破。

四大发明真的是谣言么?驳G2Perkz

也许是近百年来受西方文明的冲击太过于猛烈,以至于许多国人甚至比外人更热衷于贬低中华文明的成就,比如这个问题下赞数最高讨论最多的回答,就条分缕析的反驳了四大发明。

好,接下来我要反驳@G2Perkz 的答案了。

火药

四大发明中的火药,确实是黑火药,而不是19世纪发明的,威力大幅提升的黄火药。但我们并不能据此否认黑火药的革命意义。

从时代来看,培根、卡尔达诺、伯丹提到的三大发明中的火药,无疑是黑火药。早在唐末五代时期,黑火药就被用于战争,16-17世纪时,火药已经成为改变东西方战争的重要力量。无论是西方的三十年战争还是东方的万历援朝战争,或者是伊斯兰世界的几大火药帝国,都是建立在黑火药及相关武器上的,甚至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军队的火器也都使用黑火药。而当时,西方已毫无疑问地进入了热兵器时代,火药武器已成为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

那么黑火药是否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呢?

G2Perkz的回答说在中国的黑火药之前,东罗马就发明了希腊火,这也是一种火药。事实上,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黑火药自带氧化剂,无需外部空气就可剧烈爆燃,希腊火却并不如此。

G2Perkz答案中提到欧洲发明火药的史瓦兹(Berthold Schwartz),一般认为是传说人物,同时代并没有关于他的记录,而且耶稣会士给出的史瓦兹生卒年代,甚至比欧洲第一次使用火药还晚。伊斯兰世界对“火药”的记载,最早来自记录1260年艾因扎鲁特之战的手稿,在中世纪,伊斯兰世界把石脑油的拿法(naft)也叫作火药,所以艾因扎鲁特之战用的火药,其实很可能是拿法。而直到1365年,伊斯兰世界才出现对金属管型武器的记载,甚至比欧洲出现管型武器还要晚。

至于更早的印度火药,那更是无稽之谈。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古印度典籍中的火药,其实是战争中常见的点火箭支。古印度的许多著作都缺乏可考年代,如果印度古人真的发明了可用的火药,为何并未发展出可用的火药武器?为何邻近印度的中亚和伊斯兰世界并未产生最早的火药武器?这都是无法解释的。

相对来说,中国发明火药说的证据最完整,最成体系。无论是文字记载,实物出土还是演化过程都十分清楚。

唐代时,炼丹家们经常用类似火药的配方炼丹,伴随着各种起火和爆炸事故,人们逐渐摸索出了火药的配方。第一份火药配方表可能来自唐宪宗时《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中的“伏火矾法”。唐末五代期间,人们开始在战争中使用火药,北宋的《武经总要》载有三种火药配方,表明当时火药已经成为军队的制式装备。

G2Perkz提到最早的抛射性金属管型火器出现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那就是他对考古资料不熟悉了。目前出土的最古老的金属管型武器,是甘肃武威出土的铜火炮,这具铜火炮是西夏窖藏遗物,而西夏灭亡于1227年,显然比至顺三年早得多,而且其构造也呈现出更为原始的特征,显然是早期管型火器的代表。后来考古学家还在陕西西安、黑龙江阿城发现过发展程度在武威铜火炮和至顺三年火炮之间的金属手炮。

至于欧洲的金属管型武器,似乎是在1320年前后突然成熟的。在欧洲并没有发现像中国那样由喷火武器到发射炮弹的管型武器的演化路线。13世纪科学家罗杰培根的火药配方被证明是和武经总要相似的,只能用于燃烧而非发射火药的原始火药配比,并不足以支持管型武器的发展。而且安达卢西亚的学者将火药的关键成分称为“中国雪”,波斯人将硝石称为“中国盐”,显示出来自中国的影响。无论是考古还是语言学证据,火药起源于中国的证据都是最充分的。

印刷

G2Perkz提到古登堡印刷是完全独立发明的,这一点是“国际公认的”,还说“国际学术界普遍把古登堡发明铅活版机械印刷机算作是现代印刷术的历史起点,没有谁把中国发明印刷术这种说法当真。”

哦,真的么?我们来看看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网络百科维基百科怎么说——

英文维基第一段就提到了毕昇的活字印刷,当然其中也提到了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机。正文中第一部分History,首先就介绍了木质雕版印刷在中国的发展。国际公认?骗大家不认识英文么?

中文和英文版维基词条都提及了学者对中国活字印刷术是否传播至欧洲的争议。可见,古登堡是否算完全独立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目前尚有争议。而且关于古登堡时代活字印刷的具体技术,目前还是不大明确的,可能许多被归功于古登堡的发明,要等到他死后数十年才出现。欧洲的印刷发展路径确实不同,但是也不能否认最初想出这个点子的中国人的贡献。

G2Perkz说米诺斯文明遗迹中就发掘出了最早的活字印品,我想,他说的应该是斐斯托斯圆盘(Phaistos Disc)。这是一件大约4000年前的黏土盘,上面刻有45个符号组成的241个印记。这些印记是通过敲图章的方式形成的,确实具有活字印刷的一些特征。其实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发明或者发现是多次出现的,这并不奇怪。正如维京人在哥伦布之前数百年就抵达美洲那样,斐斯托斯圆盘使用的活字印刷并未对后世产生什么影响,之后的3000多年里,欧洲和地中海世界也没出现什么活字印刷的制品。

形成对比的是,从印章-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印刷术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是有明确的链条和应用的,并不是孤证一般的偶然创造。

2000多年前,中国人和埃及人就将刻有图案的金属和粘土块用于纺织物的印染。中国古代的印章大多为方形,刻有反写的文字,以便在纸上盖章,一些印章刻有不少文字,已经和印刷雕版非常接近。而国外的印章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主要刻图画,偶尔刻文字。随着造纸、拓印和制墨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人就顺理成章地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一般认为,印刷术诞生于南北朝至隋唐期间,现存最古老的印刷品,是唐代初年的《大隨求陀罗尼经咒》。很快,印刷术便扩散到朝鲜半岛和日本,随后传播至伊斯兰世界,最后在14世纪前后传入欧洲。许多人认为,印刷术在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并未得到应用,这其实是误解。

其实在中国发明雕版印刷后不久,伊斯兰世界就出现了印刷制品。虽然由于宗教原因,伊斯兰世界一般不用印刷术印制宗教经典,但当时很流行用咒语、祈祷文、古兰经片段制作的护身符。于是在法蒂玛王朝的埃及(10世纪前后),出现了许多非木质雕版印刷的护身符。有学者认为,伊斯兰世界的雕版印刷后来传入欧洲,被用于印制布料和塔罗牌等。不管怎么说,在欧洲,雕版印刷出现的时间要早于活字印刷,而雕版印刷本身,则主要归功于中国的发明。

G2Perkz在回答中说毕昇的活字印刷不足信,没有得到流传,只是孤证,那只是强词夺理罢了。比如说,如果毕昇的发明默默无闻,那么沈括又是如何知道他的发明的呢?

毕昇生活于972-1051年间。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活字印刷作品是印制于1103年前后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而印制于1174年前后的西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则采用了木活字,在技术上更为先进。可见,在毕昇死后,中国的活字印刷不但有传播,也有技术改进。当时的西夏无疑也是中华文明圈的一个国家,并不能以此否认活字印刷诞生于中国的事实。

*.也有观点认为,在毕昇之前,辽代已经出现了石活字。辽是二十四史中有官修史书的朝代,虽然核心领土在塞外,但其领土和人口大部分在今日中国境内,文化上也属于东亚文化圈,使用汉字和基于汉字创造的契丹大字、契丹小字,无疑也是中华文明圈的一个国家。

至于金属活字,这个确实有争议。朝鲜半岛方面按照铜活字印本的《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认为是韩国首先发明铜活字,我国这边则有学者认为金代宝钞上就出现了铜活字,南宋后期则发明了印书的锡活字。一般认为,朝鲜半岛的活字印刷是在高丽时期由中国传入的,从泥活字、木活字发展到金属活字,属于从1-5这样的技术进步,而不是从0到1的革命,性质上是有差异的。

汉字字符众多,要进行基础的活字印刷,起码需要制作几千个不同汉字的活字,开模成本要比印刷拉丁字母高得多。为了进行排版印刷,又需要大量识文断字的印刷工人,和雕版印刷比起来,早期的汉字活字在效率上并不占优,因此在西方印刷术传来之前,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并不普及。事实上,就算在个人计算机刚普及的时代,汉字的编码和排版也是比较麻烦的问题。现在的活字印刷,确实是在欧洲的技术路径上逐渐发展的,但这并不能否认中国古代在印刷技术上开创性的贡献。G2Perkz的答案,有些为黑而黑,特意双标了。

指南针

其实个人以为,四大发明中,指南针的含金量是比较低的。就对航海的贡献来说,也许来自中国的船尾舵和水密隔舱意义更大。在指南针之前,人们一般通过天文观察来导航,其实在指南针发明后,天文导航还是很重要,指南针只是提供了一种在天气不好时的导航替代。

但是不管怎么说,关于指南针,最早的书面和实物记载都来自中国。至少在宋代,古人就已经在很多具体场合使用指南针了。北宋的《武经总要》记载了水浮指南鱼的用法,之后沈括又在《梦溪笔谈》中,介绍了以磁石磁化铁针制造指南针的方法,以及悬丝法、水浮法等支撑磁针的方法。当时的中国人已经了解了磁化和磁感应现象,而在欧洲和中东,人们则一般把磁归咎于神秘的超自然现象。北宋末年的《萍州可谈》中,第一次出现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记载,这些证据足以证明,指南针最初的发展,都是在中国进行的。

G2Perkz在回答中说中国的水罗盘和欧洲的旱罗盘不是一回事,以此否认中国对罗盘的发明,这就有些强词夺理了。确实,中国古代除了风水堪舆外,大多数场合使用的都是水罗盘,虽然宋元时期有零星的关于旱罗盘的记载,但水罗盘还是主流。可是中东和欧洲最早在航海中使用的罗盘,同样是水罗盘。

欧洲和中东的旱罗盘,大约出现于14世纪初,无疑是水罗盘的改进形式,从水罗盘到旱罗盘,同样是类似从1到2的发展。在罗盘出现的过程中,意识到地球磁场本身才是关键,而这一点,最初是由中国古人做到的。

造纸

好,又是一个国际上不承认,强把埃及的纸莎草说成最早的造纸术的,我们来看看国际上究竟是怎么说的。

大英百科网络版明确提到,纸张最初由中国人发明,之后传入中亚,再传到欧洲。

维基百科第一段也明确提到了蔡伦以及更早期的中国造纸,可没有G2Perkz所说的埃及纸莎草。所以哪里来的国际公认呢?也许他自己的本名就叫国际吧。

那么埃及的纸莎草能不能算纸呢?

G2Perkz的回答里提到了纸草纸的制造工艺。概括来说,就是通过加工纸草,使之厚薄均匀,适合写字。从作用上来说,埃及的纸莎草和纸张差不多,但制造纸草纸并不涉及打破纤维制作纸浆再次成型的过程,谈不上是真正的纸张。正是因为如此,受限于制作材料和产能,纸草纸后来逐渐被淘汰了。

那么欧洲的纸张是否是由中国传来的呢?一定要把明文记载算作证据的话,大概是没有的,但是从纸张的出土和使用范围来看,能够很容易的找出纸张传播的路径。G2Perkz以欧洲纸张制作材料和工艺的差异否认其来自中国。但是纸张和纸莎草、羊皮纸这些书写载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可以用各种纤维制造,打破了产地的限制,材料不同,此乃自然之理。而且任何技术,历经千年发展,工艺怎么可能不发生变化呢?

中国现存最早的纸张,是西汉初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古地图,这是由植物纤维重组制作的真正纸张。在当时,这种纸张已经可以用来绘制地图,说明已经颇具实用性了。中国的造纸术最先传播到东亚的朝鲜、越南、日本等地,8世纪前后,造纸术西传至中亚,成为推动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物质基础之一。我在之前关于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回答中也提到,中亚的撒马尔罕是当时伊斯兰世界的造纸中心。没有大量廉价的书写纸张,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术大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在伊斯兰世界,造纸术首先出现于中亚,然后传播至伊朗和伊拉克,公元800年前后,造纸术传入埃及,逐渐取代了纸莎草,到了12世纪,造纸术传入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后来,基督徒使用着伊斯兰世界传入的纸张,后来也建造了自己的造纸厂,一个个时间节点和地域范围的变化,都是非常明确的。

*.那么中国之外,有没有文明独自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造纸术呢?其实也是有的,在美洲。

中美洲有将树皮煮沸分解成纤维,将其压成薄片(āmatl)用于书写的技术,从原理上来说,和造纸术很接近,都是将植物纤维打破重组,压制成纸张。和现代纸张相比,āmatl纤维感比较重,现在墨西哥一些地方还在生产这种纸张,主要用于宗教仪式,或者出售给游客。最早的āmatl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5年左右,相当于西汉时代,年代上并不比中国的纸张晚多少。不过美洲和旧大路缺少交流,这种技术甚至都没能传播到北美和南美。

你看,就算要举例子,他也没找到个好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维基百科上四大发明的中文版条目中,最后有这么一段话,显得特别突兀——

那么这段话是谁写的呢?查看词条编辑记录可知,这是一个由IP地址为61.231.195.17的网友修改的,这个IP地址经查来自台湾省,所以很多时候,熟悉的人才是伤自己最深的。所以我一般看英文维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无疑是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它们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更以其跨越时空的智慧,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那么,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和公众认知中,这四大发明是如何被评价的呢?造纸术:开启文明传播的崭新篇章在西.............
  • 回答
    国内当前“烂片横行”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单一原因,而更像是电影工业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烂片横行现象的“普遍性”与“具体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烂片”的定义。通常而言,烂片是指那些在故事、表演、制作、艺术性、观赏性等.............
  • 回答
    《我是大神仙》这部国产动画,可以说是一部充满野心但也伴随着一些争议的作品。从整体观感来看,它试图在修仙题材的框架下,融入一些现代化的叙事手法和 comedic elements,想要吸引更广泛的年轻观众。首先,在画面表现力方面,《我是大神仙》展现出了相当不错的制作水准。角色设计普遍比较精致,尤其是主.............
  • 回答
    蜜雪冰城这次的全球化营销,尤其是那首“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主题曲,可以说是打得非常漂亮,也成功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至于它是“土”还是“潮”,我觉得这取决于你看的角度,更准确地说,是它巧妙地游走在“土”与“潮”的边界,并且成功地利用了这种边界感。先说说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土”:从音乐本身的旋.............
  • 回答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的“卡拉”,或者说,那个被各方势力津津乐道的、在英国情报机构内部潜伏多年的苏联间谍网的幕后操纵者,在我的眼中,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值得玩味的角色。你把他视为“国可负我,我不负国”的英雄,这种解读自有其深刻之处,也触及到了这个人物核心的驱动力——一种对国家的绝对忠诚,即使这种忠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当一家国外的人造肉公司CEO将向中国销售其产品与“保护全球环境”联系起来时,这背后牵涉到商业利益、地缘政治、以及我们对“环境友好”这一概念的理解。要评价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试着理解其言外之意和潜在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承认,传统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是巨.............
  • 回答
    这则关于“Yanny还是Laurel”的网络热议,妥妥地抓住了当下信息爆炸时代网民的趣味点和参与感。要评价这事儿,咱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首先,这件事儿为什么会火起来?这事儿火,绝不是偶然,而是巧妙地触碰到了几个关键点: 视觉化(听觉化?)的“罗生门”: 你想啊,大家平时吵架,可能是对某件事的看.............
  • 回答
    自主品牌混合动力技术:是赶超,还是并驾齐驱?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在汽车领域的进步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更是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其中,混合动力技术作为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的重要解决方案,更是自主品牌发力的重点。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自主品牌在混合动力技术上,是否已经“赶超”了国外品牌.............
  • 回答
    这个观点,即“一个国家要想强盛,统一的民族国家是前提。做不到这一点,不要说强盛,连生存都有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那就是国家认同与国家力量之间的关系。乍一看,这似乎很有道理,尤其是在我们观察历史上那些成功塑造了强大民族国家的例子时。但如果仔细剖析,我们会发现这个论断过于绝对,并且可能.............
  • 回答
    西方国家对李光耀父子及新加坡民主的评价,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细致入微的肖像画,并非简单的一抹黑或一味赞扬,而是充斥着欣赏、疑虑、辩论,甚至某些时候的批评。要详尽地展开,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对李光耀及其治理模式的普遍评价: “亚洲的巨人”,务实的现代建筑师: 绝大多数西方评论者,即便存在不同意.............
  • 回答
    宋芸桦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最喜欢的国家是哪里”,她回答“台湾”。这个回答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对其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政治敏感性与身份认同: 台湾的特殊政治地位: 台湾的政治地位是极其敏感和复杂的议题,尤其是在两岸关系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视台湾为一个省份,而中华民国(台湾.............
  • 回答
    您提到的这段据称是国航飞行员与地面塔台的对话,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具体的对话文本,我很难对其进行详细的评价,也无法判断其中是否存在飞行员英语能力不足的情况。不过,我可以就您提出的几个问题,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谈谈:关于对话内容和飞行员英语能力判断: 塔台对话的严谨性: 空管塔台与飞机的通讯是整.............
  • 回答
    2017年,对于中国法律人来说,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备受瞩目的国家司法考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法考”)画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更名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简称“法考”)。这个转变,绝非简单的名称更改,它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深刻地影响着一代法律从业者的成长路径。从.............
  • 回答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题为《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的文章,无疑是一篇意在引导公众认知、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论述。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其核心观点、论证逻辑、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核心观点:“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文章将生育这一原本被视为高度个人化和家庭层面的行为,提升到“国事”的高度,.............
  • 回答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一次公开场合将漂亮的乌克兰妇女称为“国家品牌”,这一说法立即在乌克兰国内以及国际人权组织和舆论界引发了轩然大波,招致了广泛的批评和不满。要理解这次事件的严重性及其引发的争议,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争议的根源:将女性商品化与刻板印象泽连斯基的言论最直接的问题在于其将女性的容貌.............
  • 回答
    “李霄鹏是国足史上首战压力最大主帅”——这句评价,放在李霄鹏接手国足的那一刻,确实一点不为过。想想他当时临危受命的境况:国家队正处于低谷,世界杯出线希望渺茫,更衣室问题、技战术混乱等一系列棘手难题摆在眼前。而他,作为土帅,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和巨大的期望。那么,抛开那些宏大的叙事和外界的喧嚣,.............
  • 回答
    孟照国事件,一个在中国UFO界流传甚广的名字,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个事件,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事件的脉络,然后深入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真伪,以及不论真假,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探索未知、认知世界以及社会心理的意义。事件的“故事性”与争议点孟照国,一位黑龙江省伊春市的.............
  • 回答
    任正非将欧拉操作系统定位为“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生态底座”,这一表述极具战略高度,也折射出华为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下,以及中国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深刻思考和布局。要评价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评价任正非的表述:战略意图与深远影响1. 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生态底座”: 何为.............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和舆论导向,评价上需要更全面和细致的分析。将王力宏五年三胎视为“渣男”,而周杰伦八年三胎视为“响应国家号召”,这种对比背后可能存在双重标准和信息不对称。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王力宏五年三胎被指责为“渣男”的可能原因:王力宏与李靓蕾的婚姻关系在2021年底因为李靓蕾.............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卡纳瓦罗那番“为国养士”的言论,这事儿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卡纳瓦罗这个人。作为一名世界级的球星,金球奖得主,他的履历本身就自带光环。来到中超执教恒大,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极高的期望,毕竟恒大是当时中国足球的标杆,而卡纳瓦罗也曾是恒大王朝的核心成员。所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