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古代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有哪些?

回答
说起我国古代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要讲详细,得先弄清楚几个概念。

首先,得明确“我国古代”指的是哪个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几千年里,“我国”疆域和势力范围变化很大,“阿拉伯国家”这个概念更是现代的。古代,我们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阿拉伯部落、酋长国、哈里发政权,而非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其次,我们要区分“战争”和“冲突”、“交流”。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的交流非常频繁,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证明。商贸、文化、宗教的往来络绎不绝,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摩擦和小规模的冲突,但要说大规模、成建制的“战争”,那是另一回事。

真正意义上,中国古代政权与阿拉伯人(主要指当时以阿拉伯人为主导的政权)之间发生的大规模军事对抗,主要集中在唐朝时期。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军事对抗:恒罗斯之战

这应该是最知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战争”。

时间: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
地点: 恒罗斯(今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塔拉斯河附近)。
交战双方:
唐朝方面: 由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兵力约有两万。但这支军队并非纯粹的汉族士兵,其中包含了很多葛逻禄(突厥语族的一支)等民族的士兵,甚至可能有少量其他来自中亚的雇佣兵。
阿拉伯方面: 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的军队,由阿拉伯将领宰牙德·伊本·萨利赫(Ziyad ibn Salih)率领,兵力据记载更为庞大,可能在数万人,但具体数字争议较大。

背景:
扩张与争夺: 到了8世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已经崛起,其势力向东扩张,与唐朝在中亚的势力范围产生了直接的冲突。双方都想在中亚这片富饶且战略地位重要的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葛逻禄部的归属: 恒罗斯地区当时生活着葛逻禄部落。这个部落在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摇摆不定,谁能拉拢住葛逻禄部,谁就能在中亚获得更大的优势。当时的葛逻禄部首领请求唐朝支援,以对抗阿拉伯人的控制。
高仙芝的决策: 高仙芝是唐朝在中亚的重镇,他在此前有过击败石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辉煌战绩。为了巩固唐朝在中亚的统治,并且也为了维护唐朝的威望,他决定亲自率军前往迎击阿拉伯帝国。

战争经过:
初期的试探与交锋: 双方在恒罗斯附近进行了几天的对峙和局部交火。起初,唐军凭借训练有素和先进的武器(如陌刀等)一度占据上风。
葛逻禄部的背叛: 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一直被视为唐军盟友的葛逻禄部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临阵倒戈,从背后袭击了唐军。这一举动是导致唐军战败的最直接原因。
唐军的溃败: 葛逻禄部的背叛让唐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阵型大乱。阿拉伯军队抓住机会发动猛烈进攻。高仙芝率领残余的唐军浴血奋战,但最终寡不敌众,唐军大败,伤亡惨重。高仙芝本人也战败被俘(也有说法是他逃回,但史书记载不一,更多记载是他战死或被俘)。

影响:
唐朝在中亚的势力衰落: 恒罗斯之战是唐朝在中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战之后,唐朝在中亚的影响力急剧下降,很多属国纷纷倒向阿拉伯帝国或其他的游牧民族。
对中国古代技术传播的影响: 战败后,被俘的唐军士兵中有很多人流落到阿拉伯地区。其中,据说有一部分被俘士兵掌握了造纸术,并将这项技术带到了阿拉伯世界,这对阿拉伯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关于造纸术传播的具体细节和年代,学界仍有讨论,但恒罗斯之战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文化交流的新通道: 尽管是一场败仗,但这次战役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在阿拉伯地区,人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中国工艺、思想和技术。

除了恒罗斯之战,还有一些零星的军事接触:

唐朝与吐蕃的冲突中,有时也会涉及阿拉伯人。 吐蕃当时与唐朝在中亚以及更南部的地区争夺势力范围,而阿拉伯帝国也逐渐渗入这些区域。在一些吐蕃与唐朝的边境冲突中,可能会有阿拉伯人作为雇佣兵或者作为吐蕃的盟友出现,但这种层面的对抗,并不能直接定义为“中国古代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

后来的历史时期,比如宋、元、明等朝代,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联系更多是通过海路。 尽管中国有强大的海军和对外贸易,但直接的军事冲突非常少。元朝时期,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其军队中有大量来自中亚和西亚的士兵,包括阿拉伯人。虽然元朝对外征伐,但很难说是“中国”在打“阿拉伯人”。

总结来说:

谈到“我国古代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恒罗斯之战是核心,也是最明确的答案。 这场战争是两个当时世界上强大的文明,在争夺战略要地时发生的正面军事对抗。这场战役不仅影响了中亚的历史格局,也间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而其他时期,虽然有交流、有摩擦,但要上升到“战争”的层面,就显得有些勉强了。更多的是文化、经济的交融,以及在更大范围的帝国争霸中,阿拉伯人作为一方势力,与中国古代政权存在间接或区域性的军事接触。

所以,当我们说起这个话题时,一定要先把时间、地点、双方势力这些背景搞清楚,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段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怛罗斯之战以外,阿拉伯史学家泰伯里的名著《历代先知与帝王史》中还记载了以下两次阿拉伯人与中国的冲突:

一。也门人征服中国

古也门希木叶尔国(前115-525年)国王土伯尔与其子舍米尔和哈萨征服中国:

“土伯尔祖艾阿扎尔(意为:令人恐惧者),向安巴尔、摩苏尔和阿塞拜疆进发。他遇到突厥人,经过一场恶战取得胜利并俘获大批人马。然后他返回也门住了一个时期。此时各地国王慑于他的强大,纷纷前来朝贡。有印度国王使者前来进献丝绸、麝香、沉香和印度的各种珍奇物件。他看着这些自己从未见过的殊方宝物,对使者说:‘你这该死的,我见到的这些全都来自你们国家吗?’使者道:‘大王息怒,您见到的这些好东西,小部分出自鄙国,大部分出自中国。’接着他描述了中国辽阔的疆域、丰富的物产和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土伯尔听后发誓要征服中国,遂率希木叶尔人沿海

岸进军,来到莱卡依克人和黑帽人(僧侣?)居住的地区。他命一个叫做萨比特的手下带大队人马前往中国,此人一去不返。于是土伯尔亲自率兵攻入中国,大战一场后,将那里的一切席卷空。”

“土伯尔派儿子哈萨前往信德,派舍米尔·祖吉纳赫前往呼罗珊,并命他二人比赛,看谁先进入中国。舍米尔兵临撒马尔罕,鏖战一番,直至破城。他大开杀戒,俘获甚多。他率先攻入中国,哈萨随后也进入中国。也门人中有人传说二人后来死在那里,也有人传说二人携大量金钱和战利品返回土伯尔处。”

中国同时代史书对此并无记载。

二。阿拉伯人迫使唐朝纳贡

倭马亚王朝呼罗珊总督古太白(全名屈底波·伊本·穆斯)在715年迫使唐皇称臣纳贡。

“这一年(715年),古太白·本·穆斯林征服了喀什,并进攻了中国。

有关消息是这样的:

这一年,古太白(继续向前)扩张。他和手下都带着家眷。因为担心苏莱曼的不利之举,他想把他们安置在撒马尔罕。过(锡尔)河时,他在渡口挑选了一员信得过的、人称花拉子密的大将,并对其下令道:‘未经我许可,任何人不得过河。’接着他前往拔汗那。他将最先到达通往喀什之路的人,派往伊萨姆山道。喀什是最近的中国城市。他是在拔汗那得知沃利德(伍麦叶王朝哈里发,668-715 在位)的死讯的。

太白派凯西尔·本·福兰前往喀什。后者所俘甚多,并在这些作为真主赐予古太白之战利品的俘虏脖子上盖了戳。然后古太白回返,并得知沃利德的死讯。

古太白深入到临近中国的地区。于是中国国王修书一封给他,云:‘请你派一名你们当中出身高贵者前来告之你们的情况,同时我们也将向他询问关于你们宗教的情况。’古太白遂从其兵士中挑选了 12 人——也有人说是 10 人,他们都来自一些荒野的无名部落,但个个英俊强壮,能言善辩,智勇双全。他考问他们后,认为他们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测试他们后,发现他们才貌兼备。于是下令为他们准备最好的兵器和丝毛混织、刺绣彩饰、细白柔软的各色上好服装,以及靴子和各种香料,再配上几匹良种高头大马驮运行李,外加他们骑乘的骡子。

他们当中嘴皮子最利索的要数胡白来·本·木沙拉吉·基拉比。于是古太白问他:‘你将如何行事?’答:‘愿真主成全大帅!您的文才武略谁人不晓。您说吧,您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您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古太白道:‘那你们就去吧,真主会保佑你们一切顺利。到达他们的国家前,不要摘下你们的缠头巾。如果你们见到他们的国王,就告诉他,说我已经发誓,不脚踩他们的国土,不在他们王子王公的脖子上盖了戳,不收了他们的地租,我决不收兵。’

在胡白来的率领下,他们上路了。到了以后,中国国王要召见他们。于是他们进了浴室,出来时全都先穿上衬衣,后穿上白色外衣,然后擦上一种叫做‘加利叶’的麝香和龙涎香的混合香料,接着又往衣服上熏了香,最后穿上靴子和长袍。他们来见国王,他侧旁有不少王公大臣。他们坐下来,但国王以及他的幕僚们没一个同他们讲话。于是他们便站起来走了。国王问在场者:‘尔等如何看这些人呀?’众人答:‘他们跟女人没什么两样,他们身上散出的味儿简直让人受不了。’

第二天,国王再次召见他们。于是他们穿上彩饰礼服,围上丝毛混织的缠头巾,披上花缎外袍,来到国王面前。孰料他只说了句:‘你们回去吧。’过后他问他的属下:‘今儿这样子,尔等怎么看呀?’众人答:‘这样子比起第一次来像点男人了。’

第三天,又召见他们。这次,他们把兵器搬了出来,然后披甲戴盔,佩剑持矛,肩背弓弩,跨上战马,直奔王宫而去。中国国王一见,以为群山向他压将过来。待到近前,他们摩拳擦掌,挺起长矛,朝中国人步步逼近。在他们靠近之前,有人说了句‘你们请回吧’,因为恐惧已然占据了他们的心。胡白来等人扬长而去,他们一边挺起手中矛枪向前一伸一缩作刺杀状,一边策马飞奔,仿佛要让马儿去追赶矛枪。国王问手下:‘尔等如何看他们?’众人齐答:‘从未见过如此好汉!’

晚上,国王派人来对他们说:‘你们选个首领,也就是最优秀的人前来进见。’于是他们推选了胡白来。

国王见到他,说道:‘我的赫赫王权,想必你们已经见识了。在我这儿,没人敢把你们怎么样。在我的国家,你们就像我手心的一个鸡蛋(一样安全)。我问你一件事,你要照实说,否则我便把你们全杀了。’

胡白来说:‘请问吧。’

国王问:‘你们这三天穿三种衣服,原因何在?’答:‘第一天的是我们国民平日穿的服装,那香也是他们平日所熏;第二天的是我们晋见领袖时穿的服装;至于第三天,则是面对我们的敌人时穿的服装,换句话说,若有人把我们惹火了,我们穿的就是这个。’

国王感叹道:‘如此这般,真可谓天衣无缝也。你们回去吧,见到你们的统帅就说我说了:让他退兵吧,我已知道他的贪图,也知道他兵少将寡,否则,我将派人迎战,把你们连同他一起斩尽杀绝。’

胡白来道:‘我们大帅的马队,先锋在你的国家,后续连绵不绝,一直到橄榄树生长的地方,你怎能说他兵少将寡?!再者说,一个能够征服天下,连你的国家都敢攻打的人,怎么能说是个贪图者呢?!至于你以杀我们相威胁,我想告诉你,我们的死期是天定的,若是它来了,杀是对它最好的款待。我们不厌恶死期,更不惧怕它。’

国王听后道:‘那你说,什么能让你们的统帅满意而归呢?’

胡白来答道:‘他已发誓,不脚踩你们的国土,不在你们王子王公的脖子上盖了戳,不让你们交了人头税,他决不收兵。’

国王道:‘这样吧,我们来让他解除这个誓约。我们送去我们国土上的土,让他去踩好了;我们送去几个我们的子弟,让他去盖戳好了;我们送去人头税,让他心满意足好了。’

过后,他叫人拿来几个大金盘子,上面放了土,又取出大批丝绸和金银财宝,并从他和王公们的儿子中找出 4 个后生跟他们回去。国王赏赐了胡白来一行,之后放他们踏上归程。

于是他们带着中国国王送的东西(和人质)上了路并回到古太白那里。后者接收了人头税,在那几个后生的脖子上盖了戳并将他们放了回去,然后他踩了土。”

而《资治通鉴》对该年(开元三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关系的记载则是阿向唐遣使请降:

“初,监察御使张孝嵩奉使廓州还,陈碛西利害请往察其形势,上许之,听以便宜从事。拔汗那者,古乌孙也,内附岁久,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之。拔汗那王败,奔安西求救。孝嵩谓都护吕休璟曰:‘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遂帅旁侧戍落兵万余人,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震西域。大食、唐居、大宛、罽宾等八国皆遣使请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我国古代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要讲详细,得先弄清楚几个概念。首先,得明确“我国古代”指的是哪个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几千年里,“我国”疆域和势力范围变化很大,“阿拉伯国家”这个概念更是现代的。古代,我们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阿拉伯部落.............
  • 回答
    在探讨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出色的皇帝里很大比例不是修读儒家经典出身”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修读儒家经典出身”的定义,以及“出色皇帝”的标准,并结合历史事实进行分析。首先,明确“修读儒家经典出身”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尤其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于皇室.............
  • 回答
    我国古代的外交辞令,其风格可谓是千姿百态,博大精深,绝非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它融合了政治智慧、文化底蕴、历史经验,以及人情世故,形成了一套独具东方特色的外交艺术。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又夹杂着“雷霆万钧”的魄力。一、 柔中带刚,以礼为先的基调首先,古代中国的外交辞令最显著.............
  • 回答
    关于“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曾曾孙男”、“曾曾孙女”这些称谓,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直接说结论: 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流传下来的古代汉语体系中,并没有直接对应“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曾曾孙男”、“曾曾孙女”这样一套固定、明确的称谓。 也就是说,你找不到一本古代典籍,写着“吾曾曾祖父曰……”或.............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歌,那可真是一个宏大而又迷人的世界。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河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演化出千姿百态的模样。要说清楚它,得从好几个角度去拆解,才能拼凑出它大致的轮廓。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歌”概念非常广。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哼唱,而是包含着诗、乐、舞的综合艺.............
  • 回答
    咱们中国古代,那可真是藏龙卧虎,涌现出不少脑洞开得奇大,想法天马行空的人物。要说脑洞,那可不是指那会儿就有“脑洞”这个词,而是他们那种不拘一格、敢于挑战常规的思维方式。今天就咱俩聊几个,保证让你听着就觉得有趣,而且他们的点子,搁现在看也够让人拍案叫绝的。1. 墨子:炸药的先驱,战争机器的设计师一提起.............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批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官员,他们扮演着沟通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明确的“翻译士官”编制,但这些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其作用和地位,远非普通士官可比,他们更像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沟通专家和文化桥梁。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随船的官.............
  • 回答
    在讨论汉服的左衽与右衽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汉服的形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文化交流、地域差异而不断演变的。因此,笼统地说“汉服都是右衽”或者“左衽是错的”,其实是有失偏颇的。不过,咱们今天谈论的“左衽不满”主要指向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联想和情感认同。这种不满,很大.............
  • 回答
    .......
  • 回答
    我国古代监察官职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政治制度、权力结构、社会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并非所有监察官职都“最后演变成了”地方官职,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监察职能的重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转移,部分监察官的职责逐渐融入到地方行政体系中,甚至其官职本身也演化成了地方性官职。要详细阐述这一现象.............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对中国古代盔甲感兴趣的朋友们经常会提到的一个疑问。确实,当我们看到不少影视剧、复原展示或者游戏里的中国古代士兵时,会发现他们手上常常是赤裸着,或者只戴着简单的布手套。这和我们在西方历史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厚重且包裹严实的金属手套(Gauntlets)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背后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中国古代与沙俄帝国在广袤北方扩张的核心差异。要解释为何中国古代难以长久稳固地占领蒙古高原,而沙俄却相对“轻易”地征服了西伯利亚,我们需要从地理、民族、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古代为何“难占”蒙古高原。蒙古高原,顾名思义,地势以高原为主.............
  • 回答
    如果想用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审美来建造一座现代礼堂,那它一定不是简单地复刻飞檐斗拱,而是将古韵与现代功能巧妙融为一体,散发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而恢弘的气质。首先,选址会是重中之重。一座能承载重大活动的礼堂,绝不会随意建在喧嚣的市中心。它更可能坐落在一处相对开阔、背依山水或绿树成荫的宁静之地。或许是城市郊.............
  • 回答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无疑是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它们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更以其跨越时空的智慧,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那么,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和公众认知中,这四大发明是如何被评价的呢?造纸术:开启文明传播的崭新篇章在西.............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现在的土耳其是不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建立起来的国家”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背后牵扯的歷史脈絡非常深遠且複雜,需要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确一點,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國,其國家主體民族——土耳其人,確實是起源於我國古代北方一個強盛的游牧民族——突厥。不過,這中間經歷了漫長.............
  • 回答
    欧洲历史进程中,确实没有形成类似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这样一套系统性的政策和思想体系。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1. 早期欧洲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差异 罗马帝国的影响与瓦解: 罗马帝国时期,虽然农.............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惋惜的现象。为什么西方古典音乐的乐谱如此完好地流传下来,而我国古代的音乐,包括乐谱和乐器,却面临着大量失传的困境?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方式的差异: 西方:印.............
  • 回答
    衡量一个时代是否算得上“盛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并与古代的“盛世”进行对比。就目前我国的繁华程度而言,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很多方面远超古代的任何一个“盛世”时期,但在某些特定维度上,与古代的“盛世”相比,可能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和解读。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经济与物.............
  • 回答
    我国在拍摄高水平的中国古代战争电影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挑战,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文献的局限性与细节的缺失: 细节的模糊性: 虽然我们有丰富的史书记载了战争的大致经过、参战人数、主要战役和将领,但对于许多具体细节,如军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