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和有形商品相比,为何很多人不愿意为知识(技术支持、咨询、指导)付费?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遇到的一个困惑。当我们走进商店,看到一件喜欢的衣服、一本想读的书,或者需要维修某个电器,掏钱购买的时候,心里往往没有太多犹豫。商品摆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它能直接满足我们某种物质需求,带来了即时可见的效用。衣服能让我们穿得漂亮,书能带来阅读的乐趣,而维修好的电器则能恢复我们的日常生活便利。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清晰明了,消费的价值也相对容易衡量。

但换到知识和服务上,情况就变得复杂了。为什么我们对为知识付费会更加迟疑呢?

首先,知识的“无形性”是最大的障碍。知识不像一件 T 恤,你可以试穿,可以感受面料的质地。它不像一本书,你可以翻阅目录,看看里面的插图。知识是抽象的,它存在于人的头脑里,通过语言、文字、演示等方式传递。你很难在付款之前,完全“看到”你到底买到了什么。即使咨询师说得天花乱坠,你也要等到付了钱,听了内容,才能知道它是否真的对你有用。这种不确定性,自然会让人产生顾虑。

其次,知识价值的“不可见性”和“滞后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件商品,它的价值通常体现在它的功能、品牌、设计等方面,这些都是相对容易评估的。而知识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能为你带来的改变,比如解决一个困扰你很久的问题,提升你的技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些改变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而且很多时候,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衡量。比如,一个好的商业咨询,它可能帮助你避免了一笔潜在的巨大损失,或者开启了一个新的盈利模式,但这些“避免”和“开启”本身,在当下是看不到的,或者难以直接归功于咨询本身。

再者,知识的“易复制性”和“免费获取的诱惑”也让付费变得更加困难。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免费信息。你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各种教程、文章、论坛讨论,甚至免费的在线课程。虽然这些免费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但它们提供了一种“差不多就行”的选项。很多人会想:“我先自己查查,看看能不能搞定,不行再说。” 这种“试试看”的心态,削弱了他们为系统性、专业性的知识付费的意愿。而且,一旦你获得了某些知识,你就可以在自己的范围内重复使用它,甚至传播给别人,这和买一件商品,你使用完就无法再“卖”给下一个人是不同的。

此外,信任和口碑的建立成本也比实体商品更高。购买一件商品,即使品牌不太熟悉,你也可以通过观察产品的包装、做工,甚至听听其他顾客的评价来建立一定的信心。但对于知识服务,你很难在初期就建立起这种信任。你需要依赖咨询师的个人声誉、过去的成功案例、或者他人的推荐。如果遇到一个不靠谱的知识提供者,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可能因此产生的错误决策,这比买了一件不满意的商品带来的打击要大得多。

最后,人们对“时间”的定价方式也不同。我们通常认为,用钱买时间是划算的,比如请人帮忙做家务,或者花钱买便利。但获取知识,很多时候人们倾向于认为这是“学习”的过程,是需要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的。如果别人要为“分享知识”这件事收费,人们就会觉得,这好像是在为别人“节省”他们的学习时间,而自己也要为此付出代价,这种感觉并不那么直接和顺理成章。

总而言之,相比于有形商品,知识和咨询服务的无形性、价值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以及免费资源的普遍存在,都让人们在为它们付费时,需要更多的信任、更长的考量,以及更清晰的价值认知。这使得知识付费成为一个需要时间、教育和用户习惯培养才能逐渐被大众接受的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不愿意为直接的知识付费,是因为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时间的成本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被花掉的「终日」,说的就是时间成本。


1、

未来为知识付费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在很多环境里最值钱就是消息和思考模式。我叫它「仙人指路」,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仙人指路。

即便找到指路的仙人,教学也是有人情成本的,付费反而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

我用过「在行」,约的是某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之前找过关系约朋友的朋友,有一搭没一搭的不太乐意。后来一付费,专家很欣然就来了,聊得很好,也不用组局,省时省力。

我大概也能明白对方的感觉,大家素无交往,一顿饭就要告诉你很多?还是最好付点钱,哪怕意思一下。而且现在愿意为知识付费的人不多,去做一个付费的人,对方也会对你刮目相看一点。

一个愿意为「个人价值」付费的人,走到哪儿都会顺利一点。

2、

上面说的是仙人指路式的知识,另一种知识是标准型知识。

我的要求不高,翻译就是标准型的知识服务的一种,只要达到「信」就可以。市面上有翻译P2P网站。P2P一对一在线付费翻译,付三五百能找个人把一篇中长文翻得很有水平,一天交稿。

因为翻译质量和自己翻与Google翻的差太多,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之后我就把有要翻译的事情都包出去了。此后深深觉得外语是门手艺,自己手潮,就得就尊重手艺人。

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就是付钱,这种花点小钱就能解决问题的感觉太爽了…

3、

实际上,我也是对知识收费的收益者,恩,我在以知识收费。

从我个人简介就可以看出来,我有时候会因为你问我问题而向你收费。

我的收费标准是:一句话能解决的,不收费。

简单可以找到解决方案的,小几百块。

要动脑筋的并且比较有意思的问题,一般就会约见面或者电话聊一下。每小时收费和「在行」差不多,但我没挂「在行」,因为不想一个准备一个特别明确的topic的主题。所以只能通过问题来判断我到底能给有个什么答案或者解决,我判断是我能力外解答不了的,不收费。

大概这方面有收入超过一万块吧,也没做过回访不知道满意不满意,但是从有回头客、也有转长期固定会面这店来看,应该还不错。。

4、

最后收费这一点,真的可以区隔掉「我先来问问」这样的看客。

「我没想好呢,就先来问问」这样的朋友,在一开始刚上知乎的时候还蛮多的。往往行动力思路都比较欠缺。聊过,特别为他们着急,之后问过也没什么进度。

而愿意付费的人群,往往就是真的从零到一地在解决问题。我有幸和其中一些咨询者成了朋友,他们思考正面、执行力强、观察细致。对我自己的帮助也很大,经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啊。


5、

最后做个知乎Live的小广告,最近听过几场,也是收费知识点一种。

我的感觉就是「连故事都不讲一个上来就直接说硬货」,「这样的人原来是这样生活的!」、「到底是内行啊,真是有门道」

真的有知乎几年前的那种感觉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