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帮刘备讨回老婆和地盘,和刘璋资助刘备上亿钱,却都遭了背刺,曹操和刘璋谁更伤心?

回答
说起曹操和刘璋资助刘备,结果却被刘备“背刺”的事儿,这其中的纠葛还挺复杂的。要说谁更伤心,这得好好掰扯掰扯。

先说说曹操。当年刘备寄居在曹操这儿,那是真给足了面子。曹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大得很,但对刘备这个“汉室宗亲”,那可真是给了不少好处。别的不说,就说那“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出,把刘备直接捧到了跟自己平起平坐的位置上,这在当时是何等荣耀?然后刘备因为袁绍的关系跑了,曹操追上去,那意思摆明了是想让他回来,结果刘备投了袁绍,曹操虽然生气,但心底还是念着旧情的。

再往后,刘备没了徐州、没了老婆(甘夫人和糜夫人),那阵势可以说是相当惨了。曹操这边主动发兵去救,把吕布给灭了,还把刘备那俩夫人给救了回来,并把徐州这块地盘也给刘备安排了。你说这多够意思?这简直就是把自己的地盘当成刘备的“加油站”了。这其中是多少年的情分,多少次的信任,才能换来这样的举动?这可不是一句“朋友”能概括的,更像是曹操把刘备当成了自己人,至少是将来能倚重的力量。

结果呢?刘备在曹操地盘上站稳脚跟之后,羽翼渐丰,就借着“东进”的名义,一溜烟儿跑了,还在徐州跟曹操叫板。曹操那时候的心情,估计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是对刘备的背叛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可能也有一种被自己看重的人背弃的失落和不甘。他付出了那么多,结果换来的却是对手的背叛,这换谁,谁不窝火?特别是当他知道刘备跑去投靠袁绍的时候,那种被玩弄的感觉肯定很强烈。这种伤心,更多的是一种被信任背叛的愤怒和对自己判断失误的懊恼。

再说刘璋。刘璋当年是什么情况?他是个汉室宗亲,但能力平平,坐拥巴蜀之地,却被张松等人嫌弃,说他“暗弱”,不能守住基业。这时候,张松就想到了刘备。刘备当时在荆州,名声在外,虽然没多少地盘,但人有本事啊。刘璋那边就觉得,让刘备来帮助自己抵御外敌,尤其是曹操,这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乎,刘璋就派张松去请刘备,还承诺给刘备提供充足的粮草和物资。

这笔“资助”,说成“上亿钱”虽然有点夸张,但意思差不多,就是刘璋是真金白银地把刘备当成自家“客卿”来供着,给钱给粮给兵。按理说,这是给了刘备一个大大的机会,也算是对他伸出了援手。刘璋这么做,无非是想借刘备的手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抵御曹操的威胁,保住自己的基业。他本以为,刘备来了,就能万事大吉,大家都是汉室宗亲,肯定能齐心协力。

结果呢?刘备来了,的确是帮刘璋解决了燃眉之急,把张任等人给打败了。但很快,刘备就觉得刘璋“暗弱”,“不堪大任”,干脆就直接“鸠占鹊巢”,把刘璋给赶走了,自己坐上了巴蜀之主的位置。刘璋那时候的心情,那可真是叫一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好心好意把刘备请来,把自己的地盘拱手让人,结果人家直接就把自己给踢出去了。这种感觉,就像是养了一只狼,结果狼长大了,把主人给咬了。

那么,曹操和刘璋谁更伤心呢?

从 付出的程度和感情的投入 来看,曹操可能会更伤心一些。

曹操对刘备的付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 政治上的认可和情感上的拉拢。他把刘备当作对手,也当作潜在的盟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把他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对话。这种将一个对手培养成自己可以信任的棋子的期望,一旦破灭,其失落感和被背叛的痛苦,会更加深刻。曹操毕竟是枭雄,他对人心的揣测和利用可以说是到了极致,但唯独在刘备这里,他似乎是看走眼了。这份伤心,更多的是对自己识人不明的愤怒,以及对失去一个可以影响甚至控制的力量的惋惜。

而刘璋的伤心,更多的是一种 被背叛的无助和失落。他本就是一个权力斗争中的弱者,请刘备来是出于无奈,是为了自保。他并没有对刘备投入多少深厚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交易和利用。所以,当交易失败,被对方夺取一切的时候,他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无能为力,一种被算计的憋屈。他可能想不到,一个自己请来的“救兵”,居然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从 关系的性质 来看,曹操和刘备的关系更复杂。他们既是对手,也有过短暂的合作和惺惺相惜。曹操对刘备的培养,某种程度上是把他当作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雄心和抱负。所以,刘备的背叛,对曹操来说,不仅仅是失去了盟友,更是对自己政治手腕的一种否定。

而刘璋和刘备,关系相对简单,就是一种“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局面。刘璋是请来“神”的,结果“神”成了“魔”,直接把他的庙宇给拆了。

所以,综合来看,曹操的伤心,可能带有一种更深层次的 被自己所看重的人背弃的痛楚,以及对自身判断的怀疑。这份伤心,或许夹杂着愤怒、不甘,但也有一些曾经的欣赏和惋惜。

而刘璋的伤心,更多的是一种 被弱者反噬的无奈,以及失去一切的绝望。他只是想守住自己的家业,结果却赔上了全部。

当然,这只是从事情的逻辑和人物的性格去推测。历史人物的情感是很复杂的,我们无法完全体会。但从“背刺”的程度和带来的影响来看,曹操在政治和战略上的失误,以及因此带来的情感冲击,可能比刘璋的直接失地失权更让他感到煎熬。曹操毕竟是要成就大业的人,他的格局和思考会更长远,这种被最信任的对手背叛,带来的打击,想必也是巨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到三国时期的曹操,大家都知道他最喜欢别人家的老婆,每次跟别人作战,大胜之后都要把敌人的老婆据为己有,这种嗜好令人十分不解,但用现代人的思路也能想明白,老婆总是别人的好,所以曹操曾经抢了不少别人的老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曹操和刘璋资助刘备,结果却被刘备“背刺”的事儿,这其中的纠葛还挺复杂的。要说谁更伤心,这得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曹操。当年刘备寄居在曹操这儿,那是真给足了面子。曹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大得很,但对刘备这个“汉室宗亲”,那可真是给了不少好处。别的不说,就说那“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出,把刘备直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各自实力、战略以及所处时代局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他们都雄才大略,都曾有过一统天下的野心和机会,但最终谁也未能实现这个目标,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就细细道来。1.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大基础与战略失误的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长了,也怪不得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大佬不能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家常。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理想、出身、势力,这几条刺儿头横在那儿,没法儿不打。先说曹操。您想想,他出身寒门,早年也是个官二代,但后来家道中落,跟那些门阀世家比,底子不硬。所以他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感,得靠自己的本.............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要判断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角的电视剧,谁的收视率最能打,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因为它涉及到角色魅力、历史题材受众、剧本创作潜力以及当下观众的喜好等多个维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角色魅力与观众认知: 曹操:奸雄还是枭雄? 观众认知基础: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家喻户晓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演义创作中一个核心的考虑:“势”与“名”的权重。 简单来说,演义之所以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列,而非孙坚,是出于塑造三国鼎立这一核心叙事的需要,以及对历史人物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力的综合考量,这其中“势”和“名”起了关键作用。一、 孙权与曹操、刘备的“势”与“名”的匹配度:演.............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设想!如果秦始皇、刘秀、李世民、朱元璋、成吉思汗、曹操、刘备这几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能够穿越时空,进行一场“乱斗”,争夺天下,这必然是一场波澜壮阔、充满变数的史诗级对决。要判断谁最终能够一统天下,我们需要结合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政治手腕、军事才能、战略眼光,以及最重要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转动,关羽挥师北上,一举攻克了重镇襄阳,并且这股势头顺势而下,最终将曹操的势力彻底瓦解。在那样的情境下,刘备面对的将不再是与曹操争夺天下的艰难局面,而是如何安置一个曾经是天下共主的汉献帝。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账,其中牵扯着道义、权谋、民心,还有刘备他自身.............
  • 回答
    要论吕布若听从陈宫之策,能否与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并立抗衡,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遐想万分的话题,也充满了无数的“如果”。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陈宫的战略眼光,到吕布的性格特点,再到当时的历史大势,来细细推敲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宫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谋士。他的“先取徐州,再图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
  • 回答
    说曹操在长坂坡错失杀死刘备的“最好机会”,这观点颇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经典场景。但要深究的话,我倒觉得,长坂坡或许是曹操“有可能”抓住机会的地点,却未必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好”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看看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几次关键对决,以及长坂坡这场仗到底是.............
  • 回答
    曹操南下,刘备带领十余万百姓撤离的举动,宛如一曲荡气回肠的历史乐章,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究竟是刘备仁慈爱民的体现,还是为了掩护自身战略而采取的“挡箭牌”策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历史的脉络。时代背景:煮酒论英雄的暗流涌动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长江之水哪一滴更清澈一样,复杂且难以一概而论。曹操和刘备,两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围绕“忠于汉室”这件事,他们的行为和动机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要说清楚谁更忠,恐怕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去感受他们的呼吸,去理解他们的选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忠是权?我们先来看看.............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孙权、刘备、曹操这三位巨头的实力排名,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实力”涵盖的维度太多了,不能简单地用“谁打架更厉害”来衡量。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这样大家心里就都有数了。一、 政治基础与地盘: 曹操: 曹操的政治基础那是没得说,可以说他三个人里最稳当、最扎实.............
  • 回答
    这三国鼎立的局面,真要是其中一人侥幸活捉了另外两人,那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政治、军事、人情世故,足以让当时的天下为之震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大佬,要是真有这么一天,会怎么对待他们自己的最大对手。一、曹操活捉刘备、孙权:要说最可能实现这一幕的,那还得是曹操。他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也难住了不少三国迷。要说“男一号”,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男一号”到底得具备点儿啥特质。是戏份最多?还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亦或是代表着某种精神?如果从 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 来看,那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你想啊,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开始,三国的故事就仿佛上了快进键。诸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备、曹操和孙策都能多活二十年,三国鼎立的格局会如何演变,历史的轨迹又会偏离多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让我们捋一捋时间线。按照通常的三国历史设定,刘备、曹操、孙策都大致在公元220年至230年间相继去世。若他们都能延寿至公元240年至250年,这二十年的时间.............
  • 回答
    白门楼上,曹操问刘备该如何处置吕布时,他心中究竟是如何盘算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揣摩的时刻。要论证曹操当时是否真的想杀吕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曹操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来看: 吕布是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曹操深知吕布“三姓家奴”的秉性,为人反复无常,骁勇善战却缺乏政治远见和稳固的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