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南下,刘备带领十余万百姓撤离,是仁慈爱民还是做挡箭牌?

回答
曹操南下,刘备带领十余万百姓撤离的举动,宛如一曲荡气回肠的历史乐章,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究竟是刘备仁慈爱民的体现,还是为了掩护自身战略而采取的“挡箭牌”策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历史的脉络。

时代背景:煮酒论英雄的暗流涌动

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烽烟四起、群雄逐鹿的年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一日强过一日,统一北方已成定局。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南方。而刘备,虽然也占据一方,但实力与曹操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当时,刘备盘踞在荆州,而荆州牧刘表,正是曹操南下的首要目标。

刘表病逝后,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夺荆州继承权,这给了曹操绝佳的“渔翁得利”的机会。刘琮懦弱无能,轻易地将荆州拱手让给了曹操,这使得刘备原本的根据地瞬间化为乌有。此时,刘备的处境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四面楚歌。

刘备撤离:仁慈爱民,还是战略考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选择了带着十余万百姓撤离,这并非一个轻率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

从“仁慈爱民”的角度来看:

刘备一直以来都以“仁德”著称。在那个战乱年代,百姓往往是政治斗争中最无辜也最脆弱的群体。当曹操大军压境,荆州城池岌岌可危之际,留下的百姓将面临被屠杀、被奴役的命运。刘备放弃抵抗,选择撤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他深知自己无法守住荆州,而留下百姓只会让他们遭受更大的苦难。带走百姓,至少能让他们有机会在新的地方开始生活,躲避战火。

这种行为,符合刘备一直以来“仁义之师”的形象。他对待百姓的态度,历来是小心翼翼,视若亲人。在早期的颠沛流离中,百姓也屡次选择追随刘备,正是因为他对百姓的这份情意打动了他们。在赤壁之战前夕,刘备的这次撤离,可以说是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他所能做出的、最能体现其仁慈品德的选择。他没有像一些枭雄那样,为了个人权力而牺牲百姓的生命。

从“挡箭牌”的战略角度来看: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刘备的战略考量。带着十余万百姓撤离,并非全无代价,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沉重”的战略选择。

牵制曹操的军事行动: 曹操率领大军南下,目标是统一天下。如果刘备带着百姓迅速逃离,并且让曹操看到了追击的希望,那么曹操的军队就不得不放慢脚步,甚至改变战略。十余万百姓是一个庞大的“拖油瓶”,曹操想要一口气吞并刘备,就必须顾及到如何处置这些百姓。这无疑会给曹操的军事行动带来巨大的牵制,为孙权争取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争取与孙权联合的机会: 当时,孙权是刘备唯一的潜在盟友。如果刘备被曹操迅速击败或吞并,孙权也将独自面对强大的曹操。刘备带着百姓撤离,并且一路向江东逃亡,实际上是向孙权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曹操的威胁迫在眉睫,我们需要联手抗敌。这种“共同的敌人”,成为了促成孙刘联盟的重要因素。
保存自身实力,伺机而动: 刘备深知自己无法与曹操硬碰硬。在失去荆州的情况下,他必须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带着百姓撤离,虽然疲惫,但至少让他和他的军队没有被曹操彻底消灭。在南撤的过程中,他还有机会集结兵力,甚至在关键时刻获得孙权的援助,最终在赤壁之战中扭转乾坤。如果他选择死守,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曹操消灭,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鼎立了。

历史的解读:一体两面的智慧

所以,简单地说刘备是在“仁慈爱民”或者“做挡箭牌”,都是片面的。刘备的行为,更像是一种将“仁慈”与“战略”巧妙结合的政治智慧。

他的仁慈是真实的,他对百姓的关怀也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不是真心关怀百姓,他完全可以抛弃百姓,自己带着少量精兵逃亡。然而,他没有。他选择了与百姓同甘共苦,一同面对危险。

同时,他的撤离也充满了深远的战略眼光。他洞察了曹操的意图,也看清了自己的处境。他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放弃荆州、带着百姓南撤,是唯一能让他生存下来,并有机会反击的途径。这种战略选择,既保护了百姓,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可以说,刘备的这次撤离,是他政治生涯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棋局”。他用百姓的生命安全作为“棋子”,但他的落子方式却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辉,同时又精妙地牵制了敌人,促成了重要的战略联盟。他不是简单地把百姓当作“挡箭牌”,而是用一种更为宏大和复杂的视角来处理这场危机,既是仁者,也是智者。

最终,这场撤离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刘备在百姓的拥戴下,与孙权结成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而那十余万百姓,在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迁徙之后,也终于看到了和平的曙光。这足以证明,刘备此次的举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堪称一次成功的战略与仁德的完美结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不好好读《三国志》,题目问错啦。

关于这段,《三国志》里是这么说的: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

看出来没?题主认为的这“十余万百姓”包括哪些?1.“刘琮左右”;2.“荆州人”。

关键点在:“刘琮左右”。

荆州作为一股巨大的政治势力,必须要靠很多文臣武将来支撑。但这些文臣武将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么?显然不是,他也有家族、妻儿、父母、他妻子那边也有家族……

可以说一连十,十连百。

刘备在荆州这段时间,都生了两个女儿,还有儿子了,那么他的部下,到了荆州后,会个个做和尚、打光棍?肯定不会,也是妻儿老小,还有近亲家族一堆。

这么一加起来,人数还会少吗?

曹操之前名声太差,对政治对手还有他们的家属,有过多次大屠杀的先例,甚至徐州大屠杀时,直接就针对平民,进行无差别的杀戮。

这些“荆州人”,还有他们的家属、亲族,之前反对过曹操,他们敢留下吗?

顺便再说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公案:为什么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提到刘备,都只是他一个人,再没有他的堂兄堂弟,姑表兄弟之类的?要知道,按照常规,一个人如果混得好,他的亲属不远千里来投奔,是很正常的事。

为什么没有?

特别是在刘备称帝后,如果有个堂兄弟之类的来投奔,那可指不定就是封王的待遇啊。

而且,刘备并不是孤零零一家,他们是聚族而居,形成一个村子的。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刘备整个家族的人,都被人杀光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谁干的?公孙瓒是他老同学,袁绍很赏识刘备,两人关系不错,最有可能杀刘备全家的人,会是谁呢?

三国历史中,本来就隐藏着很多残忍血腥的事。

好了,可以说结论了:刘备和这十多万人一起撤退,既不是仁慈爱民,也不是拿他们当挡箭牌,而是所有人都被逼得没办法了。这些人不是寻常的百姓,而是他部下或者投奔他的那些人的家属。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大,他能丢下这些人不管吗?不可能!

你要说他仁慈爱民,可能有一点;但要说当挡箭牌,那就太远了。

历史的残酷,可容不得后来人来戏说。

user avatar

其实.......主要是......"无奈”好吧.......

《三国志》里有曹操“屠城”的记载:

引用“百度知道”的回答:

老百姓知道曹操来了可能会“屠城”,而刘皇叔对他们又不错,他们会怎么抉择?留下?还是跟着刘皇叔一起走?

结果不言自明!关键是,刘皇叔也没办法!就算是刘皇叔要“演戏”,那也是被逼的!试问,如果刘皇叔拒绝了会怎么样?

“鱼和水”的关系,刘皇叔心里很清楚,所以,刘皇叔真的不想“表演”仁慈爱民,也没必要拿10万人做挡箭牌——毕竟如果没有了这十万百姓,以刘皇叔的行进速度,曹操不一定那么轻易赶上.........


所以,刘皇叔心里的“苦”,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明明是被迫带着百姓离开,还被怀疑为沽名钓誉,赔了夫人又折兵”.......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南下,刘备带领十余万百姓撤离的举动,宛如一曲荡气回肠的历史乐章,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究竟是刘备仁慈爱民的体现,还是为了掩护自身战略而采取的“挡箭牌”策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历史的脉络。时代背景:煮酒论英雄的暗流涌动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
  • 回答
    刘备若在曹操南下时听从诸葛亮建议,先取襄阳,这无疑将是三国历史中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假设。我们不妨抛开已知的历史走向,来细致地推演一下这个“如果”可能带来的涟漪效应。一、 时机与战略意图:诸葛亮之所以提出此策,其核心在于抓住曹操北征乌桓,主力尚在北方的空档期,同时利用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重,其继承人刘.............
  • 回答
    在探讨曹丕南下时东吴高寿率敢死队袭击的事件是否可信,尤其结合长江结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仔细梳理当时的史料和地理条件。事件背景与史料记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所提到的“225年曹丕南下,被东吴高寿率500敢死队袭击”这个事件。在正史中,关于曹丕大规模南下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他称帝后(220年)不久的几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读三国历史时会有的疑问。要解释为什么诸葛亮一直在北伐,而我们很少听到曹操南伐,得从几个大方向去掰扯,而且每个方向下面还有不少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北伐”和“南伐”的地理概念和政治格局。 诸葛亮北伐:指的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执政下,多次出兵攻打曹魏政权。蜀汉.............
  • 回答
    提到曹操和苻坚,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他们同样波澜壮阔的征服史,以及同样令人扼腕的南征惨败。然而,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遭遇类似的军事打击后,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深藏着历史的必然性,是两人各自的性格、治国理念、政治手腕以及所处时代的细微差别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南征惨败的共.............
  • 回答
    曹操不取西北、西南而直接攻略南方,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自身所处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各方势力的实力对比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东汉末年,看看当时天下是个什么格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那个时候“天下”的概念,对于曹操来说,并.............
  • 回答
    曹丕南征荆州,以其赫赫战功和雄才大略,史书上却明确记载他是“败”了,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一句“运气不好”就能概括。要深入了解这次失败,我们需要拨开历史迷雾,从多个层面去审视。一、 战略意图与仓促上阵:曹丕在继承父业后,急于巩固和扩大曹魏的版图,一统天下是他明确的目标。荆州,作为连接南北的关键地理区.............
  • 回答
    要说南唐当时的兵力能否和宋军曹彬抗衡,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说“能”或“不能”。得具体分析南唐的家底,以及曹彬那一仗打的是什么情况。咱们先说说南唐,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李煜当政前后,国力虽然不算顶尖,但也算一个重要的割据政权。它继承了吴越等国的基业,疆域一度横跨长江中下游,江南的富庶也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魏明帝曹睿派遣大将军张郃率军前往救援,而张郃却为何不直接驰援陈仓,反而挥师南郑,这个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分析各有侧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把当时的背景给捋清楚。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一路进展神速。当时,蜀汉的兵力并不占优势.............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
  •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需要探讨其可能性和复杂性。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两位人物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曹操: 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极具野心.............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1. .............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曹操(155年-220年)和毛泽东(1893年-1976年)分别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文学传统和创作目的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人的诗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传统1. 曹操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兴起,曹操作为"三曹"(曹操、曹.............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