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以后,秦国是直接灭赵更好,还是历史上休养以后再灭赵更好?

回答
长平之战,秦国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将赵国主力几乎尽数歼灭。那是一场令两国都元气大伤的战役,特别是赵国,更是付出了十万乃至更多的生命代价。战后,秦国仿佛拥有了摧枯拉朽的力量,许多人都认为,秦国应该趁热打铁,直接挥师南下,一举吞并赵国,彻底解除北方边患。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这样滚滚向前,秦国选择了休养生息,而这一选择,其背后蕴含的考量,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直接灭赵,听起来是顺理成章,也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战略收割。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军队空虚,国力衰竭。秦国只需要集中兵力,派遣主力部队,挟胜利之威,便有极大的可能在短时间内攻破邯郸,覆灭赵国。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能够迅速剪除一个主要敌对势力。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时代,赵国始终是秦国向东扩张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如果能够趁此机会彻底消灭赵国,秦国在东方将少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战略空间得以极大拓展,统一天下的进程将大大加快。

其次,可以避免夜长梦多。战争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长平之战秦国获得了胜利,但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士兵伤亡同样不小,国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耗。如果秦国急于进攻,而赵国在短时间内又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或者从其他国家获得援助,那么战局就可能发生变化。尤其是赵国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即便是战败,邯郸城坚墙固,秦军也未必能够一蹴而就,反而可能陷入旷日持久的攻城战,消耗秦国的国力,给其他国家喘息和反应的机会。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简单的逻辑推演要复杂。秦国之所以没有在长平之战后立即灭赵,而是选择了休养,这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战略考量和对当时局势的审慎判断:

第一,战争带来的创伤不容忽视。长平之战的胜利,是以秦国“坑杀”四十万赵军为代价的。虽然赵国损失惨重,但秦国自身也并非毫发无损。数十万士兵的伤亡,大量的粮草消耗,以及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都让秦国需要时间来恢复元气。尤其是在攻打坚固城池时,秦国同样需要大量的兵力和物资,如果急于在国力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发动大规模攻势,很可能适得其反,将刚刚取得的胜利成果置于危险之中。

第二,军事上的胜利不等于政治和外交上的胜利。长平之战后,虽然赵国实力大损,但其仍然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潜在军事力量的国家。更重要的是,秦国的强大也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警惕。如果秦国此时咄咄逼人,立即吞并赵国,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联合对抗。例如,赵国的外交能力以及其与其他国家的联系,都可能在秦国意图扩张时发挥作用。魏、韩、楚等国,虽然与赵国并非铁板一块,但面对一个过于强大的秦国,他们未必会坐视不管。休养生息,可以为秦国争取更多的时间来稳固战果,分化瓦解其他国家,甚至在外交上制造有利条件。

第三,长平之战后的战略目标和时机选择。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确实已经掌握了主动权,但统一天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精密的战略规划。直接灭赵虽然诱人,但可能并非最佳的时机。秦国可能需要进一步巩固北方边境,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观察其他国家的动态。历史记载,在长平之战后,秦国曾派兵围攻邯郸,但赵国得到了魏、楚等国的援助,秦军最终未能成功。这恰恰说明了,即便赵国战败,也并非完全没有反抗能力,并且其他国家对秦国的忌惮,会促使他们介入。

因此,历史选择的“休养以后再灭赵”,虽然看似“效率不高”,但实际上是一种更为稳健和符合长远利益的战略。通过休养,秦国得以恢复国力,弥补战争创伤,同时也有时间来处理内部事务,调整外交策略,等待更有利的进攻时机。这种“韬光养晦”式的策略,使得秦国在后续的统一战争中,能够以更为充沛的国力,更小的外部阻力,最终实现“吞八方,并六合”的宏图伟业。从长远来看,战国后期秦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关键时刻的战略耐心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趁热打铁”式的速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真敢问,有人竟然就真敢说

历史上,昭襄王压根就没灭掉赵

哪怕到秦皇时期王翦也是靠综合基础欺负赵国,生生把赵国欺负死的

趁着六国胆寒不灭,展现自己虚弱之后第二年去灭,当然灭不掉

历史上所谓的休养生息压根就没卵用

等了一年昭襄王吹自己兵马粮草远胜去年,结果怎么样?

朝堂上还能说白起怨气未消,但战场上呢?

王龁在长平被无数人吹,吹的各种吊打廉颇,好像廉颇都不配名将一样,被一提溜就带走了

结果邯郸之下折戟,之后直接历史无名了

自然界的食肉动物都知道不能暴露虚弱,昭襄王却压根没想明白

就跟有些人似的

就想着啊,现在粮草兵马紧

不好好想想,赵国起了四十万被一波平掉对其他人是多大震撼

如果秦国继续推下去,哪怕灭掉赵国就停手,其他国家也不敢动手

结果一退兵好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详装出来的强大

魏公子为什么敢窃符救赵,不就是判断出秦国其实不行么

为什么十几万秦军围着邯郸打不下?

因为这一退军放出的信号就是秦军没有表现出的那么强大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BUFF没有了

防守成功的可能性超过50%了,“你看秦军灭了四十万不也是五劳七伤,只要据城而守还是守得住的!”

本来畏惧抵抗会像四十万一样全家冚,变成了不抵抗可能变成全家冚

人家白起算得好好的,灭了四十万挟余威一口气灭赵,都没人敢拦

结果……

呵呵

有人这么分析那么分析,先晒一下军棋推演能力好么,跨2000多年否定白起

就欺负死人没法回嘴是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秦国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将赵国主力几乎尽数歼灭。那是一场令两国都元气大伤的战役,特别是赵国,更是付出了十万乃至更多的生命代价。战后,秦国仿佛拥有了摧枯拉朽的力量,许多人都认为,秦国应该趁热打铁,直接挥师南下,一举吞并赵国,彻底解除北方边患。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这样滚滚向前,秦国选择了休养.............
  • 回答
    长平之战,秦军确实以精妙的战略和出色的执行力,实现了对赵军的战略包围,而非是简单的2.5万奇兵“截断”。事实上,秦军的总兵力远超这个数字,只是在关键的包围阶段,投入的关键部队和执行包围任务的部队构成了我们理解中的“奇兵”效应。要详细理解秦军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2.5万奇兵”这个过于简化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战国时期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畅想。长平之战无疑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至此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如果将视线拉回到长平之战后,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韩、魏、赵三国并未因长平之败而彻底瓦解,反而在此基础.............
  • 回答
    长平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血色与悲凉,它几乎抽干了战国赵国最后一口元气。秦国以一个几乎是倾国倾城的姿态,坑杀了赵国数十万精锐,此后的赵国,在外人看来,早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在不久之后,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这其中的逻辑,远比简单的“实力对比”要复杂得多。.............
  • 回答
    长平之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最令人扼腕的一场战役。赵国主力被坑杀,数十万士兵的性命就此终结,这一幕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惊肉跳。然而,关于长平之战的伤亡数字,尤其是赵国一方的数字,历来都是讨论的焦点。那么,这些数字是否真的如史书记载的那般“精确”,还是存在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水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对赵国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四十万精锐军的覆灭,加上此前的损耗,使得赵国国力几近枯竭,兵源凋敝。就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发生了——赵国居然能守住并最终赢得邯郸之战,并将强大的秦军赶出了赵国腹地。这其中的转折,并非赵国自身实力瞬间恢复,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结合,如同在.............
  • 回答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为何宁死也不再出兵攻打赵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术或个人情绪使然,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是对当时政治、军事现实以及他自身深刻反思的综合体现。首先,长平之战的惨烈与代价让白起心有余悸,也让他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长平一战,秦国以几乎倾尽全国之力,付出了数十万士兵的生.............
  • 回答
    战国末期,特别是长平之战后,天下格局发生了剧变。秦国凭借长平之战的胜利,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但要说“第二强国”,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各国都在激烈地争夺霸权,局势错综复杂,并且“强”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比如军事、经济、政治影响力等。然而,若论及在长平之战后,能够与秦国分庭抗礼,并在一定时期内对.............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犹如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入了赵国的胸膛,元气大伤。紧接着,秦国趁势而上,围困邯郸,更是将赵国逼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想要赵国重新振作,君王是否昏庸,以及变法改革是否能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一句“能”或“不能”能够简单回答。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 回答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丰臣秀吉死后,日本进入了一个权力真空期,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尤其是德川家康和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丰臣政权旧臣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最终,这份潜藏的危机在关原爆发,演变成了一场决定日本未来走向的大战。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决定了德川家康能否顺利掌握大权,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此后数.............
  • 回答
    东汉末年,刘备集团的力量远不如曹魏和孙吴,为了对抗强大的曹操,孙刘联盟应运而生。这个联盟的基石,在于共同的敌人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孙刘联盟并非牢不可破,其内在的张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借荆州”这一事件上。从战略思想的角度来看,孙刘联盟最初的目标是一致的:先联合抗曹,然后再图谋天下。孙权和刘备都明白.............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面对四十万赵国降卒,确实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坑杀,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备受争议。但如果我们抛开道德层面的评判,纯粹从战略和现实角度去分析,白起是否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坑杀的“合理性”与白起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白起选择坑杀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