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后惨重损失的赵国,是怎样赢得邯郸之战的?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对赵国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四十万精锐军的覆灭,加上此前的损耗,使得赵国国力几近枯竭,兵源凋敝。就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发生了——赵国居然能守住并最终赢得邯郸之战,并将强大的秦军赶出了赵国腹地。这其中的转折,并非赵国自身实力瞬间恢复,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结合,如同在绝境中点燃的一把火,照亮了赵国的生路。

首先,赵国能够撑住,最关键的一点是其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对国家的认同感。长平之战的惨痛教训,让赵国君臣上下都明白,一旦邯郸被攻破,赵国将不复存在。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激发了赵国军民的空前团结。虽然兵力不足,但每一寸土地都成了必须死守的阵地。从上到下,从士兵到百姓,都将抵抗秦军视为最后的使命。即便条件艰苦,士气低落,但那种不屈服的意志,却是秦军难以撼动的。

其次,赵国在军事上的应对也并非完全被动。虽然失去了主力,但赵国仍然有一些经验丰富的将领和幸存的士兵。这些残余的力量,在新的统帅的指挥下,采取了更谨慎、更灵活的战术。他们深知正面硬刚秦军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转而采取了坚壁清野、消耗敌人、伺机反击的策略。守城作战,本身就比攻城更容易发挥防御方的优势,赵国充分利用了邯郸坚固的城防,以空间换时间,拖垮秦军的锐气和后勤。

更重要的是,赵国并未孤军奋战。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并非完全孤立无援。其他各国虽然对赵国的处境感到担忧,但更多的是担心秦国的强大。秦国势如破竹的攻势,也让其他诸侯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在这种情况下,促成“合纵”的条件日渐成熟。虽然之前各国对赵国援助力度有限,但在秦军兵临城下之际,唇亡齿寒的道理被进一步放大。

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平原君赵胜。作为赵王的叔父,他不仅是赵国宗室的重要成员,更是外交场合的代表人物。平原君的才能和威望,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深入到各国去游说,特别是魏国和楚国。

与魏国的结盟,可以说是邯郸之战转败为胜的关键。魏国同样惧怕秦国的强大,但由于地缘关系,攻打赵国秦军是其东出战略的必经之路,魏国并不希望看到秦国一家独大。平原君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向魏国承诺,只要魏国出兵支援,赵国愿与魏国共同对抗秦国,甚至可以在事后划分利益。而当时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看到了与赵国联合对抗秦国的重要性,以及秦国吞并天下对魏国造成的潜在威胁。信陵君的决断,是魏国出兵的关键。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邯郸之战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带领魏国精兵,不顾朝堂上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渡过黄河,与赵国合兵一处,从侧翼对围城的秦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信陵君的到来,不仅仅是军队数量的增加,更是士气上的极大提振。他以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与赵国军队配合默契,对秦军的攻势形成了致命的反击。

与此同时,楚国也在平原君的游说下,看到了机会。虽然楚国的支援不像魏国那样直接和关键,但楚国派遣军队攻打秦军的后路,牵制了秦国一部分兵力,也间接减轻了邯郸的压力。

所以,邯郸之战的胜利,并非赵国自身实力有多么雄厚,而是一场精妙的外交、有效的军事策略和关键时刻的盟友支援的综合胜利。赵国用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防御,为其他国家的介入争取了时间;平原君用他的智慧和口才,打破了各国之间的隔阂,促成了联合;信陵君则用他的勇气和军事才能,将联合的成果转化为战场上的胜利。正是这三股力量的汇聚,才让在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在邯郸的土地上,上演了以弱胜强的历史壮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靠给秦昭襄王捅刀的魏安釐王和楚考烈王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对赵国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四十万精锐军的覆灭,加上此前的损耗,使得赵国国力几近枯竭,兵源凋敝。就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发生了——赵国居然能守住并最终赢得邯郸之战,并将强大的秦军赶出了赵国腹地。这其中的转折,并非赵国自身实力瞬间恢复,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结合,如同在.............
  • 回答
    长平之战,一个响彻千古的名字,也是赵国的伤疤。而我,居然成了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这真是……让人肝儿颤。不过,既然来了,总得试试。首先,得给自己定个基调:我是来救赵国的,不是来表演的。 廉颇老将军的战术,我虽然不知道具体细节,但能让他被换下,大概率是因为朝廷和国内舆论承受不了长期的消耗战。而且,换.............
  • 回答
    长平之战,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殊死较量,其惨烈程度即便时隔千年,依然令人扼腕。秦国虽然最终取得了“围歼赵军主力”的辉煌胜利,却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其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空前虚弱”。然而,让人颇感不解的是,在这秦国元气大伤之际,原本与秦国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六国,为何纷.............
  • 回答
    长平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血色与悲凉,它几乎抽干了战国赵国最后一口元气。秦国以一个几乎是倾国倾城的姿态,坑杀了赵国数十万精锐,此后的赵国,在外人看来,早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在不久之后,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这其中的逻辑,远比简单的“实力对比”要复杂得多。.............
  • 回答
    长平之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最令人扼腕的一场战役。赵国主力被坑杀,数十万士兵的性命就此终结,这一幕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惊肉跳。然而,关于长平之战的伤亡数字,尤其是赵国一方的数字,历来都是讨论的焦点。那么,这些数字是否真的如史书记载的那般“精确”,还是存在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水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战国时期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畅想。长平之战无疑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至此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如果将视线拉回到长平之战后,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韩、魏、赵三国并未因长平之败而彻底瓦解,反而在此基础.............
  • 回答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为何宁死也不再出兵攻打赵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术或个人情绪使然,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是对当时政治、军事现实以及他自身深刻反思的综合体现。首先,长平之战的惨烈与代价让白起心有余悸,也让他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长平一战,秦国以几乎倾尽全国之力,付出了数十万士兵的生.............
  • 回答
    战国末期,特别是长平之战后,天下格局发生了剧变。秦国凭借长平之战的胜利,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但要说“第二强国”,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各国都在激烈地争夺霸权,局势错综复杂,并且“强”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比如军事、经济、政治影响力等。然而,若论及在长平之战后,能够与秦国分庭抗礼,并在一定时期内对.............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犹如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入了赵国的胸膛,元气大伤。紧接着,秦国趁势而上,围困邯郸,更是将赵国逼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想要赵国重新振作,君王是否昏庸,以及变法改革是否能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一句“能”或“不能”能够简单回答。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面对四十万赵国降卒,确实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坑杀,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备受争议。但如果我们抛开道德层面的评判,纯粹从战略和现实角度去分析,白起是否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坑杀的“合理性”与白起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白起选择坑杀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士兵每人都获得一辆自行车,而且还有详尽的使用说明连环画和打气筒,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那个时代,甚至直到很久以后,都没有“自行车”这个概念。突然出现这么个玩意儿,哪怕有说明书,对一群连马匹都未必普及的古代士兵来说,也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