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时期是打仗前先找个理由呢,还是像《大秦赋》那样说打就打呢?

回答
战国时期,说到底,那是个崇尚武力、弱肉强食的时代,不过“打就打”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也并非完全是常态,尤其是在大国之间。就好比《大秦赋》里,嬴政一声令下,大军压境,那种场面确实震撼,但那更多是艺术创作为了突出人物魄力和时代洪流而设计的。

真实的历史,尤其是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发,但“师出有名”这事儿,还是相当讲究的。你说完全没有理由就开打,那在当时那套“诸侯会盟”、“诸侯问罪”的礼乐框架下,多少有点说不过去,而且也容易招来其他诸侯的非议,甚至联合讨伐。

“找理由”这事儿,其实贯穿了整个战国时期,而且“理由”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诸侯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积怨已深: 很多时候,战争的导火索并非凭空出现,而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领土摩擦的积累。比如,一个国家侵犯了另一个国家的边境,劫掠了财物,掳掠了人口,这本身就足以构成开战的理由。更不用说,几个国家之间长期存在战略上的敌对关系,一方实力壮大,另一方自然会感到威胁,伺机而动。

“伐交”与“伐谋”的运用: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是这场“理由游戏”中的重要玩家。他们善于通过说服、挑拨、离间等方式,为君主们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有时候,甚至不需要直接的冲突,一个国家可以借着“帮助”另一个国家,来达到自己吞并领土的目的。比如,一个国家遭受内乱,另一个国家可以以“救助”为名,出兵干预,然后顺势扩张。

“讨伐”与“救助”的旗号: 最常见的理由就是“讨伐”。一旦某个诸侯的行为被认为“悖逆”了周天子的正统,或者“残害”了其他诸侯,那么其他诸侯就可以打着“代天行罚”的旗号,组织军事行动。这在早期尤为明显,比如齐国攻打宋国,可能会说宋国“不敬天子”。到了后期,这种“讨伐”的理由也可能演变成一种政治姿态,例如,一个国家想要攻打另一个国家,但又不想显得过于霸道,就可以说对方“有罪”,自己是“替天行道”。

“援救”盟友: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是常态,各国之间都有盟约。当盟友受到攻击时,另一方出兵“救援”,这自然是师出有名。但有时候,这种“救援”也会成为扩张的契机,比如,救援之后,可能会顺势驻军,或者要求割让土地作为“报酬”。

“惩戒”不臣: 随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诸侯们实际上已经独立自主。但是,名义上,他们仍然是周天子的臣属。因此,当某个诸侯的行为被认为“不臣”,或者“违背盟约”,其他诸侯就可以以“惩戒”其不臣之罪为名,发动战争。

“自卫”的理由: 即使是进攻方,也常常会宣称自己是“自卫反击”。例如,一个国家感受到来自邻国的威胁,在对方集结军队或者表现出敌意时,自己先发制人,就可以说是为了“自保”。

那么,为什么《大秦赋》里呈现的“说打就打”的情况也有呢?

小国之间的吞并: 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小国,如果遭遇强大的邻国,而这个邻国已经下定决心要吞并它,那么可能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实力悬殊之下,抵抗的可能性很小,强国直接军事压倒,然后顺理成章地将其纳入版图。

战略威慑与威慑性打击: 有时候,为了展示实力、震慑潜在的敌人,或者在外交谈判中占据有利位置,也会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未必是为了占领土地,更多的是一种“敲打”。

战败国的无力反抗: 当一个国家国力衰微,军队疲惫,内部混乱时,它可能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即使是侵略,也可能显得“不费吹灰之力”。

艺术加工: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艺术创作的成分。《大秦赋》作为一部电视剧,它需要抓住观众的眼球,展现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嬴政的雄才大略。过度渲染“找理由”的过程,可能会削弱剧情的紧凑感和人物的魄力。所以,它更倾向于展现那种雷厉风行、势不可挡的军事行动。

总而言之,战国时期,战争是普遍现象,但“师出有名”依然是重要的政治手段。 即使是主动进攻,也常常会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争取道义上的支持,避免在国际社会中过于孤立。那种完全没有理由、纯粹为了杀戮和破坏而发动的战争,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但相比于那些有“理由”的战争,在当时政治格局下,更难以被接受,也更难长期维持。

所以,与其说是“说打就打”,不如说是“找个合适的理由,然后打”。这其中的“找理由”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博弈和外交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铁,电视剧那是娱乐,战争可不是儿戏。哪怕是看起来说打就打的“偷袭战”,那也是事先经过周密谋划的。至于找理由这种事情,不是很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期,说到底,那是个崇尚武力、弱肉强食的时代,不过“打就打”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也并非完全是常态,尤其是在大国之间。就好比《大秦赋》里,嬴政一声令下,大军压境,那种场面确实震撼,但那更多是艺术创作为了突出人物魄力和时代洪流而设计的。真实的历史,尤其是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发,但“师出有名”这事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的历史现象。明明战国时期那会儿,生产力看起来要比晚明低得多,大家日子也普遍苦一些,但列国之间却能“经常打仗”,而且似乎好像也没怎么听说他们因为“财政危机”而停下脚步。反观晚明,生产力应该发展了不少,经济也比以前更好了,怎么反倒经常出现财政紧张.............
  • 回答
    “村长打架”是一个非常形象但又过于简化的比喻,用来形容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虽然有其片面合理性,但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远比“村长打架”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村长打架”的合理性:为何会有这种说法? 地方势力割据与小规模冲突频繁: 日本战国时代(约1467年至1.............
  • 回答
    作为战国初年国力鼎盛的魏国,我将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是调转枪头,向西蚕食弱小的秦国,还是挥师东进,打通阻碍我东出战略的关键——河内之地?这两个方向都充满诱惑,也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但我认为,当下最紧迫、也最符合魏国长远利益的,是优先解决东边的河内问题。向西攻秦,固然能够迎合一些目光短浅的将领.............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刮啊刮的,刮得我这老骨头都疼。你问我,我一个民国时期的老头子,儿子该去哪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他一条命,还有咱们整个家的指望。要说抗日,那是咱们天生的责任,那是对祖宗的交代,对这片土地的血脉。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搅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仇,不报,我算什.............
  • 回答
    想一想,顶上战争那个关头,如果元帅战国真的放手不管,让卡普老小子直接冲上去跟赤犬干一架,这画面,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卡普那可是海军的传奇,号称“海军英雄”,在海军里除了战国,谁还能压得住他?赤犬呢?那可是海军本部大将,论实力,绝对是天花板级别的人物,而且顶上战争时,赤犬刚解决掉了白胡子,身上多少有点.............
  • 回答
    战国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局势可以用“群雄割据”来形容,各个大名为了争夺土地、资源和权力而征战不休。然而,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著名大名,比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他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内部,或者是在朝鲜半岛上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那么,在那个时期,是否有大名“打过虾夷地的主意”.............
  • 回答
    公元前223年,这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年份,然而,历史的洪流在某一刻,似乎悄然改变了方向。如果,秦国那位杀神白起,并未如史书记载般在长平之战中大放异彩,而是早早离世,那么,战国格局又将如何?而更令人遐想的,便是当项燕,那位楚国最后的名将,面对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对手时,历史又会谱写怎样的篇章。让我们.............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这两个名字的相似性,尤其是在那个识字率普遍不高的时代,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会不会发生官员或士兵搞错国家,导致攻错地方的乌龙事件?答案是: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混淆的可能性会被多种因素大大降低。咱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细说。首先,“搞错”的门槛很高。 地理上.............
  • 回答
    铁炮,也就是咱们说的火绳枪,在日本战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角色,但要说它是“战争的主力”,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个颠覆性的武器,但当时日本的战争形态也还是讲究“人、马、刀、枪”的传统,铁炮是从一个配角慢慢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主力,而且它的“主力”地位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铁炮的到.............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因素:一、 称霸初期的辉煌与隐患(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魏国在战国初期是毋庸置疑的霸主,这主要归功于其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和一系列成功的改革。 任用贤能,改革图强: 魏文侯是.............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虽然陆上征伐的战火烧得噼里啪啦响,但海军的发展,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这股海上力量,从最初的渔船和沿海贸易船,逐渐演变成能够承担运输、登陆、炮击,甚至进行大规模海战的武装舰队,虽然与同期欧洲的海军还有差距,但其发展轨迹和在那个时代所起到的作用,绝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缘起:从渔.............
  • 回答
    关于战国时期燕国是否实际是郾国,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这可不是一篇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说清的,背后涉及文献记载、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等不少门道。首先,要明确一点,从主流史学界的观点来看,战国时期的燕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燕国,而不是郾国。 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过,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
  • 回答
    战国时期,七雄鼎足而立,争霸天下,这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了。但如果要问第八强国,这就有点意思了。严格来说,战国时期的“强国”概念,通常是指这七个被认为有能力问鼎中原的诸侯国:秦、楚、齐、燕、韩、赵、魏。不过,如果我们要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或者从历史的细节中挖掘,总有一些国家虽然未能挤入“七雄.............
  • 回答
    周朝能熬到战国时期末期,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复杂性的历史进程。与其说是“熬”,不如说是周天子这个概念和其象征意义,在历经数百年的衰落和演变后,依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存在着。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周朝建立之初谈起,并重点关注其制度的演变、政治的权力转移、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一、 周朝建.............
  • 回答
    战国时期到秦朝,剑的材质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简单地说,这个时期是青铜剑向铁剑过渡的时代,但青铜剑在战国前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铁剑则在这个时期逐渐兴起并最终成为主流。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把这两种剑的特点、兴盛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更替过程都聊聊。一、.............
  • 回答
    战国时期,铁兵器确实如同燎原之火一般,在战场上大规模普及,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对不对”,不如说这是那个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且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首先,我们得说说铁的“崛起”。在战国之前,青铜器一直是贵族和精英阶层的专属,兵器也以青铜为主。青铜质地相对坚硬,但.............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最终一统天下,这已是历史的既定事实。但如果跳出这个框架,站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审视各国强弱、战略布局和内政外交,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秦国,还有那么一两个国家,在某些时期,也曾有过问鼎中原的资本与潜质,只是最终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要说“最有可能”统一诸侯的国家,在我看来,魏国和楚国是最有力.............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公卿阶层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与之前平安时代相比,无疑是天壤之别。如果说平安时代公卿是权力的核心、财富的象征,那么进入战国时代,他们更多的是夹缝中求生,甚至成了被剥削的对象。公卿的衰落与“名誉”的负担战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央权威的急剧衰落,幕府的号令不再能够有效传达至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社会的结构和力量分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国人”和“国人众”正是理解这一时期地方权力演变的关键概念。简单来说,“国人”是战国时期活跃在日本各地的地方性武士阶层,他们拥有土地,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地方上的“有权有势者”,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他们不像那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