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时期有大名打过虾夷地的主意吗?

回答
战国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局势可以用“群雄割据”来形容,各个大名为了争夺土地、资源和权力而征战不休。然而,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著名大名,比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他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内部,或者是在朝鲜半岛上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

那么,在那个时期,是否有大名“打过虾夷地的主意”呢?

答案是:不完全是,但存在间接的关注和有限的尝试。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当时的“虾夷地”和各方势力的情况。

当时的“虾夷地”

“虾夷地”在战国时期,大致指的是今天日本北海道地区,以及本州岛北部的一些区域。这里的原住民主要是爱努族人。与当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封建制度和农业社会的日本本土相比,虾夷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上都相对落后。那里气候严寒,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例如海产、毛皮等),但开发程度极低。

战国大名与虾夷地的关系

在战国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虾夷地对绝大多数日本大名来说,并不是一个迫切需要占领或开发的地区。原因有几个:

1. 内部的优先事项更重: 大名们的主要战场在本州岛。他们需要巩固自己的领地,压制对手,统一日本。与邻近的强敌作战,比去开发一个遥远且不确定的北方地区,更符合他们的短期和中期利益。
2. 开发成本高昂且回报不明: 远征虾夷地需要巨大的军事和后勤投入。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极其有限,大规模的军队要穿越复杂的地形抵达并维持在虾夷地的存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即使占领了,如何有效统治、如何从那里获取足够的经济利益,都是未知数。爱努族人的社会结构和抵抗能力也需要考虑在内。
3. 缺乏对该地区的直接管辖权: 在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真正实现。许多名义上的统治者(如室町幕府)对遥远的边疆地区缺乏实际的控制力。即使理论上虾夷地属于日本的一部分,但其管理更多是通过交易、有限的朝贡关系,或者由在当地活动的少量日本商人(比如松前氏的前身)来维持。

间接的关注和有限的尝试

尽管如此,说“完全没有大名打过主意”也不准确。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间接的关注和有限的尝试,这些尝试往往与贸易和当地的势力发展有关:

商人与开拓者: 一些在东北地区(如陆奥国)的大名,其领地靠近虾夷地的边缘。这些地区的大名对北方的资源,尤其是海产(如海带、干贝)、毛皮等,是有一定需求的。因此,他们会支持或容忍一些商人前往虾夷地进行贸易。这些商人有时会获得大名的许可或资助,从而在当地建立一些交易据点。
松前氏的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国后期和江户时代初期,一个名为“松前氏”的家族逐渐在今天北海道西南部地区(被称为“渡岛”)崛起,并与爱努族人建立起一种既合作又控制的复杂关系。松前氏最初可能只是一个地方豪族,但他们通过掌握与虾夷地的贸易,尤其是对外贸(通过与虾夷人转贩来自中国、朝鲜的商品)而积累了财富和影响力。虽然松前氏在战国时期尚未成为强大的“大名”,但他们实际上是第一个在虾夷地建立起一种相对稳定统治框架的势力,并且这个框架是得到后来江户幕府认可的。可以说,松前氏的活动是战国时期日本对虾夷地影响力扩张的一个早期体现,而那些东北地区的大名对松前氏的兴起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注”。

丰臣秀吉的短暂考虑? 尽管丰臣秀吉的主要精力放在统一日本和征朝,但据一些史料模糊记载,在统一日本的后期,他曾有过一些对外扩张的宏图。理论上,他可能也考虑过将日本的势力范围推向更远的北方。然而,这些考虑并未转化为实际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在虾夷地。他的精力很快就被朝鲜战争所占据。

德川家康与幕藩体制的巩固: 到了德川家康时期,日本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承认了松前氏在虾夷地的地位,将其纳入幕藩体制的边缘。这并非德川家康“主动去占领”虾夷地,而是对已经形成的既成事实的认可和管理。幕府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内稳定,并控制与外国(如荷兰、葡萄牙)的贸易,对虾夷地的直接军事介入并不在其优先考虑之列。

结论

总而言之,在战国时期,没有像织田信长或丰臣秀吉那样的大名真正意义上“大规模地打过虾夷地的主意”并付诸军事行动。 虾夷地作为一个遥远、开发程度低且存在原住民的地区,未能吸引当时日本主要大名的战略注意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虾夷地完全没有“想法”。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势力,以及通过贸易而活动的商人,与虾夷地有着间接的联系和有限的互动。更重要的是,战国后期涌现出的松前氏,在夹缝中逐渐建立起对虾夷地部分地区的影响力,这为后来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如果一定要说“有人打了主意”,那么这些地方势力和商人是更贴切的描述,他们是在寻求利用虾夷地的资源,而非将其作为战略要地去征服和统治。

战国时期大名的主要战场始终是日本本土。直到江户时代,随着日本国内局势的稳定和海外贸易的扩展,对虾夷地的关注才逐渐增加,并最终以松前氏为代表的势力,在幕府的框架下,将日本的影响力触角延伸到了那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玩 天下创世 玩南部家开局的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

user avatar

本来在拙文《日本分国简述》中是这样简介虾夷地的:

虾夷位于日本列岛最北端,本为阿依努民族的聚居地。通过津轻海峡与陆奥国津轻地区隔海相望,北方的千岛列岛也是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有着自己的文化特点。这种地理位置和条件,使其未卷入各战国大名间的激烈争夺,很少受到他国大名的侵略。虾夷的主要豪族实际上只位于南部的狭长地带。由于面积广大,未开发的地区很多,虽不缺乏资源,但农业,商业,工业,林业等产业都很不发达,各种物资如食品等都需要进口,唯一丰富的资源就是渔业,特别是鲑鱼、鲢鱼、昆布等,被称为虾夷三品,是该地重要的贸易品。除此而外,野生动物的毛皮、鹰羽等也是该地的特产。收获这些东西的阿依努民族人与日本人进行交易,有时还会爆发争端。由于未受到日本新兴势力和下克上之风的影响,还保持着镰仓以来的地头领主和武士的割据状况,奥州探题的权威仍然保持。

阿依努民族发动暴乱后,花泽馆的蛎崎家和茂别馆的下国家联合,实力有所加强。由于下国家当主下国恒季不服从主家安东家之命,被安东家所杀,后下国家又同阿依努民族交战,被击败后迅速没落。蛎崎氏便成为了安东家在虾夷的代官,从而掌握了该地实权。蛎崎家以松前大馆为据点多次与阿依努民族交战,终于在1551年阿依努酋长同意结成友好条约。这时蛎崎家脱离安东家被官的立场独立,于1590年趁丰臣秀吉奥州检地的机会上洛,从而获得了虾夷岛的支配权,成为独立大名。秀吉死后,蛎崎氏接近德川家康,并改姓松前,1600年在松前筑福山城,成为近世大名。

后来经知乎网友“断裂hyakuri”兄做了如下提示:

蝦夷地只有最南端的“和人地”(松前藩领地)属于日本人生活统治区域,以北地区至18世纪以后才逐渐呈点、线状设置贸易据点与阿依努人交易,对阿依努人施加了影响,但并未直接统治阿依努人。从十八世纪末蝦夷地的幕府直领开始,江户幕府才逐渐开始直接控制蝦夷地;幕末、明治初时期,最后才在蝦夷地设置“十一国”(可参考日文维基:令制国);蝦夷国的称呼只是一个从日本立场出发的历史“名词”。

后来又翻了一些资料,便再简单补充一下,而且仅限于战国时期的和人居住区,即现在的道南,而非指整个虾夷地区:

从野望游戏里出现的蛎崎季广的曾祖武田信广时期开始被认为是松前氏的初代,而且从此时开始,同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和人及阿依努人的遗骨,可见此时和人及阿依努人已有共居的情况。而且虾夷在人印象里一直是不毛之地,更是个流放之地。特别是在文治五年(1189)源赖朝发动奥州之战后,奥州藤原氏恐有残党渡海,而实际上目前函馆的船魂神社据推测氏建于1135年,可见此时便有和人在此定居。根据《都玉记》的记载,建久二年(1191),在京都犯下恶行的十名强盗被发配虾夷,这也是作为流放地的最早记录,此后便不断有所谓的强盗被流放至此。同时根据考古发掘,一些遗迹中不仅发现了本土器物,还出土了十三世纪末至十五世纪中期的濑户烧、珠洲烧、和镜和中国的瓷器等,可见虾夷南部的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

上面扯远了,众所周知,镰仓幕府委任安藤氏为虾夷的代官,断断续续稀稀拉拉到了室町中期,后与南部氏敌对败北,在安藤师季时期逃往虾夷,还纠集了一些浪人及反南部人士,这其中就有从若狭而来的武田信广。后来安藤氏回到旧领打拼,武田信广则留在了虾夷,后来一边与虾夷人做买卖,一边又与其争斗,同时仍作为老东家安藤氏的从属,以此为后盾在虾夷南端发展势力。到了蛎崎季广时期,他有十四个女儿,十三个都嫁给了出羽的豪族、津轻一带的实力者及道南的在地势力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谋求自家的稳定。天文十七年(1548)夏,蛎崎季广以富田广定为使者,前往若狭拜会同族·若狭守护武田信丰,而武田信丰与原将军足利义晴正是亲家。足利义晴在后来给信丰子武田义统的御内书中提到感谢其进献了海獭皮,而这个海獭皮估计就是来自于蛎崎季广。可见季广试图通过这种间接关系,打开与幕府联络的大门。在继续作为安藤氏的从属下,又与作为南部氏所罩着的势力浪冈北畠氏保持友好的关系。所以再回到题主的问题,鄙人觉得季广在虾夷南部得以长期盘踞和延续主要有如下两个最主要原因:

1、蛎崎季广通过广泛的结姻,争取当地势力的支持,并与外部势力结好关系,甚至还与远方的幕府和织田信长有间接联络。在这些势力之间周旋以保全自身,使周边大势力并不高度觊觎自己的土地。

2、安藤、南部、浪冈北畠等周边势力的互相对抗,削弱了自身实力,使他们无力倾全力攻击蛎崎,抑或他们觉得蛎崎氏的地盘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价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局势可以用“群雄割据”来形容,各个大名为了争夺土地、资源和权力而征战不休。然而,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著名大名,比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他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内部,或者是在朝鲜半岛上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那么,在那个时期,是否有大名“打过虾夷地的主意”.............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了古代军事史、政治格局和文化碰撞的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印度后能否击退战国七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力量与战术优势亚历山大大帝能够席卷希腊、波斯,并在印度取得一定成就,依靠的是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和训练有素的军队。 马其顿方.............
  • 回答
    战国时期,说到底,那是个崇尚武力、弱肉强食的时代,不过“打就打”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也并非完全是常态,尤其是在大国之间。就好比《大秦赋》里,嬴政一声令下,大军压境,那种场面确实震撼,但那更多是艺术创作为了突出人物魄力和时代洪流而设计的。真实的历史,尤其是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发,但“师出有名”这事儿,.............
  • 回答
    织田信长之前的日本战国时代,虽然国内战乱频仍,各大名们在争夺天下的同时,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他们与日本以外的世界,尤其是东亚以及更远的欧洲,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交集与联系,这些联系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一、 朝鲜与中国:近邻的经济与文化辐射对于当时的日本各大名而言,朝鲜半岛和明朝.............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三国时期,都涌现出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若仔细比较两国政治格局和其中的角色,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战国的大名,其“四维”(通常指智谋、武勇、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似乎普遍更高,而三国时期则存在不少被后世认为是“低能”甚至“昏聩”的诸侯。要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入手,深入剖.............
  • 回答
    在描绘日本战国时期战场场景的绘画、浮世绘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骑兵的马匹背后,显眼地系着一个红色的、鼓鼓囊囊的袋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装饰品,它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尤其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它能起到不少关键作用。首先,这个红色的袋子,在日语里通常被称为“陣笠袋”(じんかさぶくろ)或者.............
  • 回答
    战国时代的大战动辄几十万人,而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军队规模却相对较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经济、军事和政治原因。这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战国时期大规模战争的驱动力与基础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动员起如此庞大的军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 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和必要.............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个极其复杂的时代,政治格局波诡云谲,权力斗饪更是错综复杂。说起那些“官职不大但权力很大”的职位,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往往藏在那些摆在明面上的大员身后,或者掌握着关键的资源与信息,悄无声息地左右着局势。我们得明白,民国时期的权力运作,很多时候不完全是按照官职高低来的。人脉、背景、掌.............
  • 回答
    战国末年,说起信陵君,那可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不仅仅是魏国公子,更能身兼要职,拥有一呼百应的能耐,甚至在关键时刻,能将整个魏国搅得天翻地覆。要说他有多大势力,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他是魏国的宗室重臣,更是实际上的“权臣”。信陵君,名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兄弟。这层身份,本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文化记忆以及大众关注度之间的复杂联系。日本战国和“土客大战”(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通常指明清时期汉族与客家移民之间的冲突)之所以在历史研究和民间演义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日本战国:为何如此“吸睛”?日本战国时代(约1467年1603年),之.............
  • 回答
    媒体评论中提到的“滥用‘战时状态’有懒政之嫌,不利于抗疫大局”这一观点,确实触及了当前疫情治理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敏感问题。要详细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战时状态”的引入、使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战时状态”的本质与背景首先,理解“战时状态”的本意很重要。在政治学和军事学中,“.............
  • 回答
    民国时期,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群星璀璨的时代。无数国学大师、政治家、史学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的名字至今仍镌刻在中国文化的长卷上。“乱世出英雄”固然是原因之一,毕竟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个人的才能和勇气更容易被看见和激发。然而,仅仅将此归结于乱世,未免过于简单了。要想探究其深层原因,我.............
  • 回答
    在知乎上,有那么一些用户,他们对历史的痴迷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他们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沉浸在历史的细节中,用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知乎,认识几位在中东史、日本战国、北洋、罗马这些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大V,听听他们是如何将历史讲得活色生香的.............
  • 回答
    在日本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名们之间的联姻和继承问题,可不是简单的家族情仇,而是关乎领地、势力、乃至生死存亡的政治博弈。当一个曾经显赫的大名家因为后继无人,眼看就要香火断绝、领地旁落,而另一家强势大名却想将触角伸向这块肥肉时,送出子侄辈过继继承家名,就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策略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战争动员能力的核心。战国时期诸侯国能动员出数十万兵力,而大一统朝代却难以做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制度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和后世朝代的“国”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虽然彼此之间有统一的文化认同,但政治.............
  • 回答
    对马岛在日本战国时期(约1467年1615年)经历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对马岛的命运,也与日本国内和国际局势紧密相连。由于对马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成为了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重要的贸易和外交通道,因此也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以下是对马岛在日本战国时期经历的详细大事件:1. 宗氏.............
  • 回答
    战国时期,确实存在魏国和卫国,两者名字相近,再加上那个时代信息传递不发达,确实存在搞混的可能,并且一旦搞错,后果不堪设想。想象一下,你正身处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你肩负着一项绝密任务,需要立刻赶往魏国,将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送达。这个情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甚至可能改变战局的走向。你骑着快马,昼夜兼程,风.............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这两个名字的相似性,尤其是在那个识字率普遍不高的时代,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会不会发生官员或士兵搞错国家,导致攻错地方的乌龙事件?答案是: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混淆的可能性会被多种因素大大降低。咱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掰开了细说。首先,“搞错”的门槛很高。 地理上.............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涌现出大量名将,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1. 政治格局的动荡与分裂:催生军事才能的温床日本战国时期(约1467年1603年)的核心特征是幕府将军的权威衰落,各地守护大名(原地方长官)纷纷割据,互相攻伐,形成了以地方大.............
  • 回答
    战国时期,一个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时代,要说清楚它到底有多少个国家,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动态演变、此消彼长的过程。开端:风起云涌的七雄崛起战国时代的起点,我们通常会从“三家分晋”说起。公元前453年,智伯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标志着晋国的分裂,也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