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评论称,滥用「战时状态」有懒政之嫌,不利于抗疫大局,你怎么看?

回答
媒体评论中提到的“滥用‘战时状态’有懒政之嫌,不利于抗疫大局”这一观点,确实触及了当前疫情治理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敏感问题。要详细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战时状态”的引入、使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 “战时状态”的本质与背景

首先,理解“战时状态”的本意很重要。在政治学和军事学中,“战时状态”通常指国家或地区在面临严重战争威胁或实际战争状态时,为了应对危机、集中资源、保障国家安全而临时采取的一系列非常规的、通常是高度集权的管控措施。这些措施往往涉及公民权利的限制、资源的征用、社会活动的调整等,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达成战争目标。

在公共卫生领域,特别是面对像新冠病毒这样具有高度传染性、可能迅速蔓延并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的疫情时,“战时状态”的引入可以被理解为一种 比喻 或 类比,强调了疫情的严峻性和采取果断、高效应对措施的必要性。在这种语境下,“战时状态”通常意味着:

高度的紧迫感和动员力: 需要动员一切可动用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
优先级的调整: 将抗疫置于压倒一切的地位,其他非必要活动可能需要让路。
指挥的集中与高效: 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的指挥系统,避免多头管理和效率低下。
信息的快速传播与严格管控: 及时向公众传递疫情信息和防控要求,同时必要时进行信息封锁以防止恐慌或误导。
对个人权利的临时限制: 例如限制出行、强制隔离、强制检测等,以阻断病毒传播。

二、 “滥用‘战时状态’”的可能表现及“懒政”之嫌的由来

媒体评论之所以会提出“滥用”和“懒政”的质疑,很可能是看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际情况:

1. 概念的泛化与模糊化:
过度频繁或非必要地启用: 当疫情并非达到“战时”的极端严重程度,但却频繁使用“战时状态”的口号或赋予其极端化的含义时,就可能引发滥用。例如,在一些地方性疫情的早期或相对可控的阶段,就立刻升级到“战时状态”,可能是一种过度反应。
“战时状态”被用来掩盖能力的不足: 真正的“战时状态”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资源调配能力和专业技术支撑。如果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在启动“战时状态”后,并未能有效组织起相应的资源和力量,反而只是采取一些“一刀切”的限制措施,这可能是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有所作为”而采取的简单化、粗暴化的应对方式。这便有了“懒政”的嫌疑——不需要深入研究和精细化管理,只需要发出强硬的指令即可。

2. “懒政”的体现:
缺乏科学精准的分析: 真正的抗疫需要基于科学数据和流行病学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如果仅仅因为出现确诊病例就立刻宣布“战时状态”,并强制封锁、停工停产,而没有对病毒传播风险、对经济社会影响进行细致评估,就可能是一种懒政。这种做法往往忽视了不同区域、不同风险等级的差异性。
“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懒政”的常见表现就是推行“一刀切”的政策,即不考虑具体情况,对所有人都采取相同的极端措施。例如,将整个城市或区域划为高风险地区,强制所有人员居家隔离,而不区分不同街道、社区乃至个人的接触史和风险等级。这种缺乏精细化管理的策略,虽然看似果断,实则效率低下,并且会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和经济损失。
推卸责任或规避复杂决策: 在一些情况下,宣布“战时状态”可能是一种将决策权和责任高度集中的方式,但这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地方管理者不愿承担更复杂的、需要权衡利弊的决策责任,而是选择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指令性方式来应对,并将问题归结为“特殊时期”或“不可抗力”。

3. 不利于抗疫大局的影响:
动摇公众信任,引发疲劳: 过于频繁或不当的“战时状态”的启用,会稀释其本身的意义,让公众对危机的认知变得麻木,产生“狼来了”效应。一旦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公众可能反应迟钝。同时,过度严苛的管控措施也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压力,引发公众的抵触情绪和“防疫疲劳”。
过度消耗资源: 即使是比喻意义上的“战时状态”,其背后也意味着资源的巨大投入。如果措施不当,导致不必要的封锁、停工,将极大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本可以用于更精准的防控、医疗救治或民生保障。
阻碍科学的精准防控: “战时状态”往往伴随着集权和信息封锁,如果基层缺乏足够的回旋空间和灵活调整的权力,就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的、精准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的优化。反而可能因为信息不畅或层层加码,导致防控措施脱离实际,效率降低。
对经济和民生的冲击: 如果“战时状态”的启动伴随着大规模的停工停产、封锁措施,而这些措施未能带来与成本相匹配的防控效果,就会对经济发展、就业、民生造成严重破坏,反而可能削弱社会抵御疫情的能力。

三、 如何理解和实践“有效”的抗疫措施,避免“滥用”和“懒政”

为了避免“滥用‘战时状态’”,并真正做到“有利抗疫大局”,我们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科学决策与精准施策: 任何防控措施都应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区分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地区/人群,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的防控策略,避免“一刀切”。
信息透明与公众参与: 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及时向公众解释政策的依据和目的,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鼓励公众参与到抗疫中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能力建设与资源保障: “战时状态”需要强大的执行能力作为支撑。政府部门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确保在需要时能够高效、有序地应对。
权责明确与问责机制: 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对于不作为、乱作为、滥用权力的行为要追究责任。
平衡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 抗疫的目标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但也要尽量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实现防控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总结来看, 媒体评论的这一观点是极具建设性的。它提醒我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无论是对“战时状态”的理解还是对具体防控措施的执行,都应该保持警惕和审慎。过度依赖简单粗暴的指令性方式,而忽视了科学性、精准性和人文关怀,不仅会削弱防控效果,还可能滋生“懒政”,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并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味地强调“战时”,而是要具备真正的“战时”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并以最适合当前疫情形势的、最精准有效的方式来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疫情防控“战时状态”,是中国各级政府在新冠疫情期间采取的临时管控措施,与法律规定的“战争状态”有很大差别,意在突出疫情防控的极端重要性,强化责任心,提升紧迫感;从与战时状态相关内容来看,主要涉及疫情防治、人员管控、物资配送、工作协调等措施,目的是动员公众服从党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

以上内容引自百度百科。

我觉得关于战时状态的争议主要来自对“战争状态”的混淆。

毕竟我们很多年没打仗了,动不动就“战时”,多少有点耸人听闻,尤其是文章中提到一些地方就一两个疑似就搞“战时”,明显是过份了。

国社文章既然如此来说,说明基层的某些舆情肯定是存在的,否则不会如此空穴来风。

当然,这个评论显然也不会有什么转载量,估计没哪个地方媒体会转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