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媒体评婚育推迟现象,称女性终生不婚可能性增加值得反思?

回答
最近关于“婚育推迟”现象的媒体报道,特别是提到“女性终生不婚可能性增加值得反思”,我觉得这个话题特别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当下社会真实的痛点。与其说是“反思”,不如说是我们社会很多人都应该认真去听听、去理解、去拥抱这个变化了。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 身边越来越多晚婚晚育的例子,或者干脆选择不婚不育的朋友,都不是个例了。媒体把这事儿拎出来说,说明它已经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了。

为什么会出现“婚育推迟”甚至“终生不婚”的趋势?

经济压力和现实考量: 这点可能是最直接的。房子、车子、教育、养老……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结婚、生孩子意味着额外的经济负担,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在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城市,这笔账算下来,压力山大。他们可能觉得,在没有足够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承担婚姻和育儿的责任,对自己和下一代都不负责任。与其草率结婚生子,不如先把自己的生活安顿好,给未来的生活留出更多余地。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她们拥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很多女性不再把婚姻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也不再认为婚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她们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感,享受独立自主的生活,她们的自我价值感不再完全依附于婚姻和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会更慎重地选择伴侣,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她们也愿意继续保持单身,而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对传统婚姻模式的反思和质疑: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在现代社会很多家庭中已经不再适用。很多女性在职场上付出和男性一样多的努力,甚至更多,但在家庭中的付出却往往不成比例。家务、育儿仍然主要由女性承担,这让很多女性感到不公平。她们开始质疑,婚姻是否真的能带来“1+1>2”的效果,还是会变成一种“消耗”?如果婚姻不能带来情感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分担,甚至反而成为一种负担,那么选择不婚,似乎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对原生家庭和失败婚姻案例的观察: 很多年轻人是从父母的婚姻,或者身边朋友的婚姻中看到了不幸福的例子。他们目睹了夫妻间的争吵、冷漠,甚至离婚带来的伤害。这种负面经验会让他们对婚姻产生恐惧和怀疑,从而更加谨慎。

个人发展和人生体验的多元化: 现在的年轻人,接触到的信息更多,对人生的可能性也更加开放。他们可能更想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去旅行,去学习新的技能,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婚姻和家庭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可能会让他们觉得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度和探索的空间。

媒体说的“终生不婚可能性增加值得反思”,我理解这里的“反思”可能有几个层面:

1. 社会结构性问题: 媒体可能在提醒,是不是我们的社会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年轻人对婚姻和生育望而却步?比如,是不是育儿支持不够,职场对女性不够友好,社会福利体系还需要完善?如果社会能够提供更好的支持,让年轻人更放心地组建家庭,也许情况会不一样。

2. 对女性权益的关注: “女性终生不婚可能性增加”这句话,有时候会带有一种“暗示”,好像这是女性的“错”或者“选择的后果”。但我认为,这更应该被看作是女性在追求平等和自我实现道路上的一种必然结果。我们应该尊重女性的选择,而不是去指责她们。反思应该更多地放在如何创造一个让女性更愿意、也更轻松地选择婚姻和生育的环境。

3. 对生育率下降的忧虑: 毫无疑问,生育率下降是很多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这会影响到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力。媒体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在呼吁大家关注生育问题,但解决之道不应该仅仅是催婚催育,而是要去解决阻碍人们生育的根本原因。

我的看法是:

尊重个体选择: 首先,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婚姻和生育都是个人自由,不应该被道德绑架或社会压力裹挟。如果有人选择不婚不育,那也是他们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尊重。

理解而非评判: 媒体的“反思”应该是一种基于理解的探讨,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指责。我们不应该把“晚婚晚育”或“不婚不育”视为洪水猛兽,而是要去理解这些选择背后的原因和个体的考量。

关注根本原因,提供有效支持: 如果社会真的希望鼓励更多人组建家庭、生育子女,那么需要的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如,降低生活成本,提供更好的育儿和教育支持,完善生育保障,营造更友好的职场环境,这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婚姻的价值需要重新定义: 婚姻本身,或者说亲密关系,其价值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生育和传宗接代上。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连接,是相互扶持,是共同成长。当婚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情感支持和生活分担时,自然会有更多人愿意选择它。

总的来说,媒体的这个说法,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观察和提醒,提醒我们去关注那些让年轻人感到“卷不动”、“活不起”的现实问题,提醒我们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新定义婚姻和家庭的价值,以及如何给每一个个体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空间。我们不能把“女性终生不婚可能性增加”简单地视为一个“问题”,而是要看到它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这更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去审视和改进我们的社会,让每一个人都能更幸福地生活,无论是选择婚姻还是不选择婚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支持光明日报发声,现代婚姻中女性太不容易!

说个严肃的话题,希望不要被扣帽子。

我反对极端性别言论,但是反对极端性别言论不能成为掩盖矛盾本身的一种手段,该面对的问题还是要面对的。


壹:问题是女人导致的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常看见类似以下的言论,反正我各个社交平台都看见一大堆类似的:

这些妖魔鬼怪的核心论点就是:

之所以生育率太低,就是因为女性地位太高,女性地位越高,生育率成本就越高。

我看完非常气愤,只想说:一派胡言!

如果一个社会的发展,是要以降低女性地位为代价的,那么这个社会就不配称之为文明!

如果我们社会发展了这么久,还做不到保障女性独立自主的权利,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耻辱。

女性不是男性的敌人,为什么大男子主义是绝对错的?

每一个男性都有母亲,没有母亲你根本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母亲就是最伟大的,我不接受反驳。

现在一出生育问题,所有人第一反应就是去责怪女性,这种说法和红颜祸水一样无耻无理!

弱女子何德何能可以去祸害一个王朝?本来社会权利就掌握在大多数男性手里,现在出事了男宝们不反思自己,却首先开始怪起来女人?

那些所有把低生育率问题怪女性的人,我就一句话:

“你们都是凶手,你们都在装瞎!宁可让女人背锅,也不愿意去正视问题!”

对这个事,高规格的官媒,光明日报发声了,看完我非常支持,感谢党发声!

1月21日,光明微评:

女性终生不婚可能性增加值得反思。

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负责人20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当前,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

婚姻推迟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水平。

90后与00后绝大部分成长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就业竞争压力较之前代更大,导致婚育在人生节奏中后置——这是不分男女都要遇到的问题。但上述“无性别”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女性终生不婚可能性增加”,就很值得注意。

这提示我们,同样的压力作用于现有的性别权力结构,女性是首当其冲的承重者。

我们常说公共政策要听听“问题的声音”。今天我们身边的朋友,有人叹息“休产假丢工作”,有人焦虑“二胎妈妈难以返回职场”,有人怒诉“丧偶式育儿”,不就是“问题的声音”么?这样的声音没有被体恤和疏解,用“推迟婚姻”甚至“终身不婚”来表达议价权的选择,一定会增多。

由果导因,需要长思。

2个关键句,非常精辟!完完全全的直面问题了。

1、90后与00后绝大部分成长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就业竞争压力较之前代更大,导致婚育在人生节奏中后置——这是不分男女都要遇到的问题...

同样的压力作用于现有的性别权力结构,女性是首当其冲的承重者。

2、今天我们身边的朋友,有人叹息“休产假丢工作”,有人焦虑“二胎妈妈难以返回职场”,有人怒诉“丧偶式育儿”,不就是“问题的声音”么?

这样的声音没有被体恤和疏解,用“推迟婚姻”甚至“终身不婚”来表达议价权的选择,一定会增多。

首先在21世纪文明的今天,婚姻制度已经不再完全符合女性的述求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相比去结婚,不结婚的女性,反而是过的更好的。

结婚会导致女性身材可能变差,结婚会导致女性大部分时间被家庭吞没...

而女性付出这一切以后,女性得到了什么?

休产假丢工作、二胎妈妈难以返回职场、丧偶式育儿...

我们的社会,特别是男性,如果你做不到去体恤、尊重女性的不容易,你就不要说为什么现在女性不想结婚。

可能很多女性曾经是想结婚的,但是当她们看见现代婚姻制度中那些渣子的所作所为以后,也不由得的感觉内心一凉啊...

就在1月21日光明日报发声后,1月22日,光明日报的时评冲上了热搜第一。

而与此同时,看看热搜第五,也令人感慨万千。

第五就是1月19日的家暴事件,当时网友爆料,陕西咸阳一男子家暴妻子。

当时我都看懵了,这疯狂的家暴男,一拳、二拳、三拳...

这打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女性!还是在挑战现代女性对婚姻制度的耐心,粉碎了女性对婚姻制度的信心!

一个孩子的母亲就这样被肆意践踏,拳打脚踢,甚至还疑似往沙发上摔...

而就再被这样践踏的时候,母性的本能依旧让她注意着宝宝,在努力安抚孩子的情绪,而这个作为孩子父亲的家暴男却无动于衷...

难道这个孩子就不是你的孩子?你还有人性吗!

就在这个触目惊心的家暴视频爆火以后,人民日报迅速发声,怒斥其,家暴不是家务事,是违法行为!说的太好了!

我觉得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发声态度,实际上已经完全点名了问题的核心。

那就是现在越来越感觉,相比强行进入不公平的结婚关系,不结婚才更有利于现代女性。

但是这问题的起源,不能说是现代女性过的太好,地位过高才不想结婚的,这是本末倒置的荒谬言论!

女性谈不上反婚,而是不公平的关系在反女性,把女人在往外推。

与此同时,在伟大社会主义的发展下,我们女性的工作能力越来越强。

一个女性,完全可以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奋斗去实现财富自由,甚至在北上广深安家落户,成为上市公司高管,远超男性。

2021年5月19日,在《2021胡润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中,全球白手起家十亿美金女企业家比去年增加30%,达到创纪录的130人,十年涨了五倍,总财富比去年增加超过1万亿元,达到3万亿元,增幅63%,相当于增加了一个郑州的GDP,达到一个深圳的GDP。平均财富229亿元,比去年增加近50亿元(25%)。

这里面,中国女性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全球三分之二的最成功女企业家有85人,都是来自中国。

我们比第二名美国(25人)的3倍多;英国以6人排名第三。前十名仅一人不是来自中国!

我想对那些大男子主义者说,继续家暴,继续搞封建思维,继续重男轻女,继续不尊重女性,呵呵。

这样看,就好像光明日报时评说的一样,女性以不婚来抗议不公平,就自己一个人过,也挺好~

在婚姻方面,很多男性还是停留在老一套的状态,他们没有去适应现代新时代女性的述求。

这种情况下就是:

女性自己独立自主>选择和男性组成婚姻

问生育率为什么这么低之前,有些大男子主义者们先去照照镜子吧!


贰:不结婚、不生育是个人选择


看见类似的问题,在各个社交平台上都是以嘲讽女性为主的。

很多人阴阳怪气的说什么支持你继续不婚,到80岁就可以等到自己的王子...

首先,结婚与否,是个人私事。

其次,就算人家“剩下”了,也不意味着那些大男子主义者就有机会了。

人终归都是要提升自己的,不愿意提升自己,总是指望对方去放低身段,这和乞丐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摆烂心态,如果人人都这样摆烂,社会还怎么进步?

最后,大龄剩女概念就是被炒作出来的结果。

人不应该被年龄定义,人是年纪越大越成熟的,年龄是加分项,而不是扣分项。

如果一个民族的男性只知道看外表,只知道欣赏白瘦幼审美,这不是强者的审美,而是弱者的审美。

你去看日本废宅,人家最喜欢的就是动漫里面的白瘦幼虚拟女主角。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感觉安全,才感觉弱小的自己可以去驾驭对方。

从来都不存在什么大龄剩女,只有成熟的经济独立现代女性。

把成熟贬损成为大龄。

把女性自我成长以后,对另一半的对等要求诋毁为“剩下”。

这如果不是PUA,什么是PUA呢?

大龄剩女不能结婚怎么样?

不怎么样!

不结婚可以去全力工作,成为企业高管,然后环游世界、去买买买,现代社会女性除了结婚成为家庭主妇之外,还有无数个选项和可能性。

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的旧时代婚姻关系,就是对女性的剥削。

一个尊重独立女性的社会,才是有希望和进步的社会,让女性可以有底气选择不结婚,我认为是时代在进步。

我支持鼓励婚姻,但是鼓励婚姻的前提,应该是去改善现存的问题为基础,而不是单方面去指责女性。

现代婚姻关系,本质还是农业社会那一套婚姻关系的延续,而现代女性已经不是农业社会中的男性附属品了。

在这个旧的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谁也不是傻子。

现在女性一个人可以在大城市过的非常爽,同等情况下竞争,她们职场能力完全不输男性。

这就是现实,无论很多人接受不接受,这就是现实。


叁:生育率怎么办?


那生育率怎么办?

我想到了一个三全其美,且切实可行的方法。

那就是放眼RCEP和一带一路。

人类始终都应该是提升女性地位的,如果地球文明发展的前提是压迫女性,那么地球文明就应该毁灭。

文明之所以称之为文明,就是因为文明都是基于提升女性地位的。

部分中国男性在国内肯定是算还有很大进步提升空间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狭隘的只对比国内,也要放眼全世界进行对比,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男性,中国男性的进步程度、收入、各种进步性还是吊打的!

我们这方面千万不能学美国那样囤积疫苗,宁愿自己疫苗烂在仓库过期也不给发展中国家。

我们现在至少有三千万跟不上时代的光棍,确实感觉这些人在国内很难去搭配我们优秀的女同胞。

既然这样,我们就没必要让肉烂在锅里了,积极发展光棍走出去支援RCEP、一带一路建设。

然后和当地积极通婚交流,响应国内的三胎政策,把娃娃带回来上学、教育、上户口。

这样就可以完美的,在不损害中国女性权益的情况下,通过提升发展中国家女性权益,来解决中国的生育率问题。

这是一带一路附近国家的地图,很多发展中国家,当地女性很贤惠、漂亮、知书达理,但是当地女性社会地位远远低于中国。

这种片区,全球来看至少有五大战区。

蒙古国、俄罗斯远东战区。

网络确实有蒙古国反华的新闻,但是我想说,什么地方都有极端分子的。

并不是所有蒙古国的人都是极端反华的,蒙古国的反华势力,只是一小撮极端男权主义者。

大多数蒙古国女性并不无脑仇恨中国。

你看,中国小哥去蒙古国约会蒙古国小姐姐,甚至语言不通都无所谓。

所谓缘分就是这样的,语言是不能阻碍缘分的,中国是强国人,我们周围国家的人都渴望成为强国人,成为大国公民。

相比中国人,当你还在纠结对方会不会汉语的时候,对方甚至比你还急,愿意隔着翻译软件和你谈对象。

为什么我说是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呢?

实际上现在俄罗斯远东已经黄种人很多了,远东有很多黄种人父亲和俄罗斯母亲生的混血儿。

而且俄罗斯远东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东亚黄种人国家,当地并不反华,通婚已经成为常态。

俄罗斯远东和蒙古国一样,因为环境封闭,所以很穷。

哪怕是中国鹤岗(人口89.13万),对这两个地方的人来说,也是超级大都会了。

比如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市,是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

人口才61.1万!

就这居然还是俄罗斯第四大城市,可见俄罗斯就没几个大都会。

至于蒙古国,全国就一个城市,是首都。总人口才3百万。

中亚五国战区。

中亚五国主要是黄种人血统为主,有部分白人血统的国家,和中国人通婚以后,基本完全就看不出来有任何模样的改变。

这些内陆国,当地有多穷?说多了都是泪,强国人一顿饭,可能就是当地人一天的工资收入。

中亚五国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现在这些国家的国情是这样的情况:

苏联解体以后,当地的宗教保守气氛开始复苏,但是苏联留下的世俗化遗产也还在。

当地城市女性普遍反感本国宗教保守势力那套,如果你愿意带她们脱离这种环境,她们会非常感谢你的。

下图是哈萨克斯坦女孩。

这是一个在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的女孩,你看人家的衣着多么现代了,而且还过圣诞节。

真的,很多那些宗教保守国家的女性来中国以后,完全就抛弃了当地的宗教束缚,就中亚五国的城市女性来说,她们渴望世俗化,愿意融入开放的现代社会。

倒不是说圣诞节等于现代化,意思是说人家不会向老家农村那样宗教保守。

至于东南亚就不赘述了。

中老铁路已经开通,泛亚铁路整体正在修,你办个签证去当地旅游,自己去和当地女孩交流一下,旅游成本远比国内彩礼便宜多了。

发展中国家物价远比你想象的要便宜,因为人民币购买力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是很强的,你去一趟当地,成本低的可怕,最多最多3K以内搞定。

打比方,中国人民币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力有多么强?

这是阿富汗顶级餐厅的一顿饭,你猜多少钱?才30块人民币!

补充说一句:中国和印度之间,还有两个黄种人国家,一个是尼布尔、一个是不丹。

人种和中国一模一样,都是信佛的,和中国没什么文化隔阂,都是全世界知名的穷国。

不丹人均收入就几百块而已,中国人去不丹和尼泊尔,成本比东南亚还低。

不丹、尼泊尔就在西藏自治区旁边,签证过去很方便。

还有两个值得中国人关注的区域就是:

黎巴嫩、伊朗、巴基斯坦这一圈。

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国家,摩洛哥、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

黎巴嫩是中东最开放的国家,著名的模特国家。

2020年,黎巴嫩的公共负债高达895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70%,近3/4的黎巴嫩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我看了看2021年数据,情况依旧没有好转,具体经济崩溃原因我还没有细看。

但是现实就是,这是一个模特很多,很多比比安慕希,但经济不容乐观的国家。

巴基斯坦方面,和中国很铁,虽然巴基斯坦农村治安不行,但是城市普遍对中国友好,去巴基斯坦治安好的地方找一个对象不难。

伊朗情况类似巴基斯坦,不过不要过于高调和婚前不轨,这样可能坐牢的。

之前有中国人跑去伊朗大量撩妹,问题是还拍成视频公开炫耀,说中国人太有魅力了,可以轻易俘获无数当地女性,因为这些女孩都爱看韩剧,爱东亚面孔,结果最后给判刑了。

不要干这种事,要正常有礼貌的和当地交往。

在这些国家找对象没问题,当地人也和中亚五国一样,很愿意脱离宗教社会来中国。

但是如果你过于高调,小心当地宗教保守民粹收拾你。

现在抖音上很多波斯美女发视频,都说想留在中国,嫁给中国男性,下面都是伊朗本地女性来平台发的。

摩洛哥、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这是阿拉伯世界世俗化最高的四个国家。

下面这是阿尔及利亚的歌手,你可见当地世俗化的程度,没有那么宗教化,宗教势力肯定农村还存在,不过城市绝对是现代化的。

下面是她的音乐专辑。

很多人往往以为非洲就全是黑人兄弟,实际上北非都是白人。

当地风景也很漂亮,北非风情在时尚界非常有名,生产美女和美景。

我上面说的这些国家基本都没有工业化,还停留在农业社会、部落社会为主,当地女性很传统,三胎动能强大。

反对大男子主义,就要从尊重国内女性的结婚自由开始。

如果国内女性不想结婚,我们就应该先去多反思各种问题,而不是去逼迫国内女同胞进入不公平的婚姻关系。

而对外,我们也不能坐视广大发展中国家女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发展中国家普遍是女多男少的,让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女性留在中国发展。

把中国改革开放的门越开越大,把红利给全世界分享,而不是一个人独霸,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内努力修缮婚姻制度,改变到公平、公正、平等为止,否则我觉得现代女性结婚意义不大,还不如全力投入职场。

对外,我们要积极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一方面是提升发展中女性地位,一方面也是强化我们和周围各国的纽带关系。

不能以降低全球女性地位为代价来提升生育率,这是逆文明发展趋势而动。

应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以提升发展中国家女性地位,来提升生育率。

发展是最能解决问题的。

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矛盾就是贫困女性人口过多,今天中国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面临人口不足的情况了。

这方面我们也应该是时候给发展中国家分担一下压力了。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应该反思,还是女人读书读太多了。

user avatar

这种反思对女性影响很大。

因为这些反思跟未来即将推出的刺激生育政策有关。

我国的生育率下降属于非常严重的程度,未来的刺激生育政策必然会非常激进。

其实这种反思很早就有了(人家是反思完了才出来介绍的),而且当局也采取一些对策:

  • 裁减大学文科专业
  • 裁减教培之类适合女性就业的行业
  • 增加女性产假福利

这些都是刺激生育的其中一种方法论:降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

因为现代人的劳动参与率与生育率是相冲突的,劳动时间越长,生育时间越短。

虽然上一代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也很高,但那时候没有机会读书,20岁就开始生小孩了,就可以生好几个,但现代女性读完大学甚至研究生,产生一个较大的沉没成本,不会毕业后马上生育,还要工作一段时间来冲刺事业,导致平均生育年龄比较晚。

例如2020年上海女性的平均初育年龄是30.73岁,已经是高龄产妇,任你竭尽全力也只能生一胎。

只生一胎无法达到代际更替的生育数量,算法很简单:夫妻二人只生一个后代,每一代就会减少一半人。

其实原文有委婉地说了受教育时间增加会导致延迟婚育:

90后与00后绝大部分成长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就业竞争压力较之前代更大,导致婚育在人生节奏中后置

因为害怕被冲,媒体往往会用一些很虚的字眼来表达,其实就是那个意思。

而根据欧洲的经验,降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对提升生育数量是有帮助的。

因此,类似的降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方法,未来会陆续推出,而且并不限于降低劳动参与率,还会有很多其他刺激生育的方法,目标是让女性生三胎以上,以弥补之前快速下降的人口数量。

这些方法争议比较大,媒体很少报道,暂时我也只敢在知识星球里分享。

你问我是否喜欢这样的政策,我也不喜欢,因为我也有女儿。

但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生育率下降的后果,特别是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更长,更需要年轻人提供经济和劳动力方面的养老支持,因此想办法提升人口数量是各个国家都避不开的课题。

  • 美国的方法是引入移民,目前白人新生儿占比已经跌破50%。
  • 欧洲的方法是刺激生育+引入难民,结果就是鸡飞狗跳,当地女性怨声载道。
  • 东亚国家不喜欢引入移民,因此都在想办法刺激本国人生育。

因为只有女性可以生孩子,所以刺激生育的政策,只有女性才可以“享有”。

例如非婚生育政策就解除了男性的责任,“鼓励”女性自己生育,这些方法看似女性都不会喜欢,但在欧洲实施起来效果就是很好,最后大家都接受了。

为了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刺激生育的政策是一定会强力推广的,而且会对所有女性都产生巨大影响,个人很难跟政策对抗,最好的方法是了解政策的方向,提前制定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生育自主,总比不自主要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关于“婚育推迟”现象的媒体报道,特别是提到“女性终生不婚可能性增加值得反思”,我觉得这个话题特别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当下社会真实的痛点。与其说是“反思”,不如说是我们社会很多人都应该认真去听听、去理解、去拥抱这个变化了。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 身边越来越多晚婚晚育的例子,或者干脆.............
  • 回答
    对于媒体评价王冰冰遭人肉曝光隐私,“病态追星触及法律底线”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和理解。这背后涉及网络暴力、个人隐私保护、法律边界以及社会责任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 事件的本质:人肉搜索与隐私侵犯首先,我们要明确事件的核心——人肉搜索(doxing)。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互联网信息对特.............
  • 回答
    媒体评选2021年度十大女性形象:李靓蕾、都美竹的“走出男性阴影”之解读2021年,中国媒体评选出的年度十大女性形象,其中提及李靓蕾和都美竹,并称她们“走出男性阴影”,这一评价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李靓蕾与都美竹事件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回.............
  • 回答
    “限电是一盘大棋”的说法,以及随之而来的“低级红”“高级黑”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剖析的现象。它触及了媒体传播的复杂性、公众认知偏差以及特定语境下的政治表达。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限电是一盘大棋”的说法如何产生?1. 政策解释与“宏大叙事”的诱导: 在面.............
  • 回答
    媒体最近关于“阳刚之气”的讨论,确实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他们说阳刚之气不等于简单地“行为男性化”,这话我倒是挺认同的。你想啊,如果我们把阳刚之气简单地理解成男人该有的样子,那是不是就把很多人框住了?阳刚之气,到底是个啥?我觉得,阳刚之气,更像是一种内在的特质,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是一套外在.............
  • 回答
    这篇媒体评张哲瀚道歉“要道歉,更要补课”的说法,可以说是相当犀利和到位。它抓住了事件的核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道歉层面,更是对艺人行为背后深层问题的一种剖析和鞭策。核心观点:“道歉”是表,“补课”是里媒体之所以用“要道歉,更要补课”这个说法,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的层面的解读:1. 道歉的必要性与局限.............
  • 回答
    国足两连败,媒体冠以“有差距不可怕,知不足而奋进”的论调,这说法听起来倒是挺有道理,也算是一种温和的劝慰吧。毕竟,连输两场,尤其对手实力并非顶尖,这时候总得找个说法来安抚人心,也为接下来的调整留点空间。怎么看待这种说法?我倒觉得它挺符合中国式思维。 “有差距不可怕”,这是一种现实的承认,也避免了过度.............
  • 回答
    媒体的这个说法,确实触及到很多行业内外人士的心窝子了。把“跨行造车”比作“梦想弯道超车,小心路途翻车”,这形象又接地气,精准地道出了其中的风险与挑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啥会这么说,又包含哪些东西。首先,咱们得理解这个“跨行造车”到底是怎么个意思。现在说的跨行,不单单是传统车企里头,一个.............
  • 回答
    看待媒体对加密货币的评判,将其比作“金融创新”抑或“庞氏骗局”,这绝非是媒体人在简单二分法下的标签化,而是他们在面对这个快速演变、充满争议的领域时,所做出的观察、分析,甚至是警示。理解这种评价,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媒体背后的逻辑,以及加密货币本身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桥梁,其视角.............
  • 回答
    “粉丝控评就是一种网络暴力”这个说法,就像往平静的水面投下一块石头,激起了不少涟漪。要怎么看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控评”是怎么回事儿。简单说,就是粉丝群体为了维护自己喜爱偶像的正面形象,或者压制对偶像不利的言论,在社交媒体、新闻评论区等地方,通过大量发布相似的、正面的评论,或.............
  • 回答
    媒体发布的这篇《315调查|饭圈、水军刷分控评,豆瓣评分还可信吗?》报道,无疑触及了当下文娱产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粉丝为偶像作品“养号刷评”。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问题,而是牵涉到诚信、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乃至文化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看待这一现象:一、 什.............
  • 回答
    郑州关于小学女生头绳颜色统一的要求,以及官方将其解释为“仪表教育”,媒体则普遍认为这是“过度要求”,这场讨论确实触及了教育的边界和细节管理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官方的逻辑:为什么是“仪表教育”?首先,我们来看看郑州相关部门,特别是督查室,是如何回应和解释这一规定的。他们.............
  • 回答
    近期,一些媒体对“末位淘汰或降职降薪”的企业管理方式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存在不合理之处。这种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员工的绩效表现进行排名,表现最差的员工将面临淘汰、降职或降薪的后果。乍一看,这似乎是一种高效的激励机制,能够鞭策员工努力工作,提升整体团队战斗力。然而,深入剖析,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却隐藏着.............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的发售,堪称游戏界的一场风暴。一方面,它在各大媒体口中几乎是赞誉一片,斩获了无数“年度最佳”的殊荣;另一方面,却在玩家群体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争议和抵制,评分网站上一片哀鸿遍野。这种“媒体好评如潮,玩家差评如山”的极端两极分化现象,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媒体评价:聚.............
  • 回答
    特斯拉起诉千万粉丝博主“小刚学长”这事儿,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琢磨的。毕竟一个超级大品牌对上一个拥有庞大影响力的个人,这本身就有点“巨头与意见领袖”的对决意味。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事件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因,还是围绕着车评。大家也知道,现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买车前,除了官.............
  • 回答
    孟美岐粉丝在多个官方媒体账号下进行“控评”的现象,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网络舆论生态、粉丝文化以及媒体责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首先,什么是“控评”?简单来说,“控评”就是粉丝们通过集体行动,在网络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和新闻评论区)集中发布、点赞、转发、甚至举报等.............
  • 回答
    2013年,美国一家媒体(通常指的是《环球金融》杂志,但也有其他媒体曾有过类似报道)将广州列为“全球最不友好城市”之一,这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评选的背景与标准:首先,要明确这个评选是谁做的,以及他们依据的是什么标准。通常这类排行榜会基于一些特.............
  • 回答
    “央媒点名批评豆瓣:恶评引导观众拒看国产影片?”这个话题近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网络平台、影评生态与国产影片发展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央媒批评的背景与动机首先,我们来理解央媒(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为何会点名批评豆.............
  • 回答
    刘杰导演因为他的新作品《宝贝儿》向官媒喊话,这事儿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从他喊话的内容来看,他主要表达了两种不满:一是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他觉得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理解;二是观众和评论界对电影的评价,他认为“恶评言过其实”。我们不妨把这事儿拆开来看,一点一点地分析。首先,关于“拍摄初衷无人问津”这部分.............
  • 回答
    关于媒体评论文章《「做题家」们的怨气为何要往丁真身上撒?》,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社会结构、教育体系、舆论生态与个体心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现象背景与社会语境1. "做题家"的定义与困境 "做题家"通常指通过高强度应试教育取得高分的群体,其核心矛盾在于: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