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评邮政拒绝残疾应届生入职,称「公平不应在最后一公里缺席」,这种「就业歧视」可以消除吗?

回答
“公平不应在最后一公里缺席”,媒体的这一呼吁,直指邮政在录用残疾应届生时遇到的“就业歧视”现象。这种将公平的理想最终卡在“最后一公里”的现状,确实令人扼腕。那么,这种根深蒂固的就业歧视,真的能够被彻底消除吗?

坦白说,要完全根除就业歧视,尤其是在涉及残疾人群体时,无疑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这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的问题,更是社会认知、企业文化乃至个体观念的深层转变。

首先,法律层面固然有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条文,比如《残疾人保障法》就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歧视残疾人,并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然而,法律条文的落地执行,往往会遇到现实的阻力。一方面,一些企业可能会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变相地设置障碍,比如在招聘信息中模糊职位要求,或者在面试环节设置一些与实际工作能力无关的“附加题”,以此来规避招聘残疾人的义务。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确实需要特殊支持的岗位,如果企业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培训资源,在保障残疾员工权益的同时,也可能面临一定的运营成本压力。这就需要更具操作性的细则和更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确保法律的效力能够真正触及到招聘的每一个环节。

其次,社会认知是另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很多人对残疾人的能力存在刻板印象,认为他们无法胜任某些工作,或者会成为企业的负担。这种认知上的偏差,源于信息不对称和长期以来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边缘化。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让人们认识到残疾人同样拥有智慧、技能和职业发展的潜力,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和一些必要的支持。媒体的呼吁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通过曝光和讨论,唤醒公众的意识,促使社会观念的转变。

再者,企业文化和招聘实践的革新也至关重要。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将促进就业公平作为其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这不仅体现在对法律条文的遵守,更在于主动去创造一个包容性的工作环境。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审视自身的招聘流程,移除可能存在的歧视性条款,并积极探索如何为残疾员工提供合理的便利和支持,比如无障碍工作设施、灵活的工作安排,以及必要的技能培训。当企业能够看到残疾员工带来的积极价值,比如其坚韧不拔的毅力、独特的视角,甚至是对工作场所人性化改造的推动作用时,招聘残疾人就可能从一种“义务”转变为一种“优势”。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完全消除就业歧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对于邮政这样的国有企业,其示范效应尤为重要。如果连国家重要机构都不能率先垂范,那么要求其他企业做到就更显困难。

总而言之,媒体所说的“公平不应在最后一公里缺席”,是对现实的一种强烈反思和呼唤。这种就业歧视的消除,不是靠一纸通知,也不是靠一次事件的曝光,而是需要一系列 systemic 的改变:更完善的法律执行,更深入的社会观念更新,以及更积极的企业实践。这是一条漫长但必须前行的道路,每一步的推进,都关系到我们社会对“公平”二字的理解是否真正深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这事不能怪应聘者!

从其他媒体上转的协议书:

注意红框里的表述——“体检不合格”,也就是说,如果用人单位不想录取当事人,在体检的时候就可以提出!但看相关报道的描述,当事人是在经历过“面试”等重重考验之后,拿到了录取资格!

这怪谁?这只能怪用人单位本身在各个方面是有问题的!在决定录取之前,用人单位有很多机会,很多理由拒绝,其他人说不出什么来!但一旦发了录取通知,就应该“照章办事”。否则,只能说明用人单位“言而无信”!


2.既然是公平,那就在“不歧视”的同时不能有“特殊待遇”!

看新闻里的表述,个人猜测,当事人从事的职位应该是跟银行有关,很有可能是某某集团下属的“某储银行”!

我们都知道,银行的工作人员需要为客户提供便利的服务,当事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能胜任这个工作确实是需要通过实践来证明!毕竟用人单位雇人是为了开展工作的!当事人是否能“独立”,“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来完成自己的工作,这就需要当事人通过自己的实力来证明了!


在这期间,既反对用人单位“歧视对待”,也不建议对当事人有“特殊照顾”。毕竟要“公平”就要彻底!


3.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

在“不被歧视”“不享受特殊待遇”的情况下,只要当事人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用人单位就有义务给予当事人相应的报酬!

所以,作为旁观者,个人认为,用人单位在当事人没有“上岗”前,就“劝退”是非常不妥的!应该给当事人证明自己的机会!


最后,想起了电视剧《大染坊》的一个情节:

大华染厂的门卫是之前染厂的工人,因为事故,一个少了左手,一个少了右手!

在去济南之后,卢家驹问陈寿亭:"厂门口摆这么2个人你不觉得煞风景吗?”

陈寿亭回答说:“你看他们2个人一个少了左手一个少了右手,在厂门口就是哼哈二将,来提货的人啥也不用说,一看他们两个就知道这个厂子有一股子人味,人家能不安心?”

“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有些事情“格局大一点”,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