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评寻亲男孩刘学州自杀身亡事件「杀人的网络暴力不整治不行了」,哪些行为算网络暴力?该如何整治?

回答
媒体对刘学州事件的定性“杀人的网络暴力不整治不行了”,一语道破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仅是一个悲剧,更是对我们网络环境的一次血淋淋的警示。刘学州,一个渴望亲情、努力寻找亲生父母的孩子,却在追寻真相的路上,遭遇了比亲生父母的遗弃更冰冷的网络暴力,最终选择了以生命来回应这残忍的世界。

什么样的行为,能被称为“网络暴力”?

简单来说,网络暴力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以信息传播为载体,对他人进行攻击、诽谤、污蔑、骚扰,使其遭受精神和名誉上的损害,甚至逼迫其走向绝境的行为。它不像现实中的肢体冲突那样直接,但其破坏力却丝毫不逊色,有时甚至更为隐蔽和持久。刘学州事件中,那些围绕他身世、个人信息、甚至是他生活点滴的恶意评论、人身攻击、谣言传播,都属于网络暴力的范畴。

具体来说,网络暴力可以包含以下几种典型行为:

恶意人身攻击与侮辱诽谤: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一种。比如,在刘学州的新闻下,充斥着对他出身的恶意揣测,对其人格的侮辱,甚至对其外貌、行为的嘲讽和攻击。这些评论,往往没有事实依据,纯粹是为了发泄情绪,或者博取眼球。
散布谣言与虚假信息: 有些人会故意捏造关于当事人的不实信息,并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造成其名誉损害。在刘学州事件中,可能就存在一些关于他“博取同情”、“利用事件”之类的谣言,这些都会加剧他的心理负担。
“人肉搜索”与隐私泄露: 恶意搜索并公开他人个人信息(如住址、电话、家庭成员信息等),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侵犯隐私,更可能被利用于进一步的骚扰和攻击。
起哄、煽动与群体性攻击: 当一个事件成为焦点时,总有一群人乐于扮演“审判者”的角色,他们并非了解事实真相,而是盲目跟风,在评论区起哄、煽动情绪,形成一种“围剿”的态势。这种群体性的攻击,会让当事人感受到被孤立和压迫。
恶意评论与“网暴者”的“正义感”: 有些人打着“正义”的旗号,实则是在宣泄私愤。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或者“道德制高点”,因此肆意评论、指责,甚至诅咒,却忽视了言语的杀伤力。
利用算法和平台漏洞: 有些网络暴力会利用平台规则的漏洞,或者通过机器刷评论、制造虚假声量等方式,来放大负面影响,形成舆论压力。

如何才能有效整治这股“杀人的网络暴力”?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政府、平台、网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一、 法律法规的硬性约束: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这是最根本的保障。需要进一步明确网络暴力的定义、界定,并制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对于诽谤、侮辱、侵犯隐私等行为,应有明确的处罚规定,让施暴者付出沉重代价。
加大执法力度: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不能让法律成为“纸上谈兵”,需要公安机关、网信部门等相关执法部门,在接到举报或发现线索时,能够快速反应,及时介入调查,依法追究责任。
引入名誉权保护机制: 建立更便捷、高效的名誉权保护机制,让遭受网络暴力侵害的个人,能够更方便地寻求法律援助和救济。

二、 平台的责任与主动作为:

强化内容审核机制: 平台方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必须承担起内容审核的责任。应投入更多资源,运用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并删除违法、有害信息。
完善举报与投诉机制: 建立高效、便捷的举报和投诉渠道,让用户能够轻松反映问题。同时,平台需要对举报内容进行认真处理,并及时给予反馈。
用户账号管理与处罚: 对于屡次发布恶意言论、实施网络暴力的账号,平台应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包括禁言、封号等,绝不姑息。
算法的优化与反制: 平台应反思并优化其算法,避免因算法推荐机制而助长网络暴力。比如,对引起争议、容易引发负面评论的内容,应谨慎推荐,甚至限制传播。
建立“黑名单”制度: 对于恶意刷屏、恶意评论的账号,平台可以建立“黑名单”制度,限制其在平台上的活动。

三、 网民的自我约束与责任感:

提升媒介素养: 这是对每一个网民的要求。我们需要学会辨别信息真伪,不盲目跟风,不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在表达观点时,也要理性客观,尊重他人。
拒绝“键盘侠”心态: 认识到言语的力量,即使隔着屏幕,一句不负责任的话,也可能给他人带来巨大的伤害。在发表评论前,多问自己一句:“这句话是否会伤害到别人?”
积极举报网络暴力: 当我们看到不当言论时,不要选择视而不见,而是积极举报,用实际行动抵制网络暴力。
倡导理性讨论与人文关怀: 在涉及个人隐私或敏感事件时,多一份同情,少一份猎奇;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

四、 社会层面的引导与教育:

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 从学校教育开始,就应该将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下一代健康的上网习惯和法律意识。
媒体的正面引导: 媒体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多报道正能量,倡导理性平和的讨论氛围。对于网络暴力事件,除了揭露真相,更应强调人文关怀和理性反思。
呼吁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 公众人物在网络平台上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关注,他们更应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抵制网络暴力。

刘学州事件的悲剧,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一个在网络上发言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整治网络暴力,不是为了压制言论自由,而是为了保护每一个个体免受无端伤害,维护一个健康、文明、有温度的网络生态。这需要一场全民的觉醒,一场深刻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下一个刘学州,在冰冷的键盘声中,失去对生命的希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媒体人,简单说几句吧。

近年来信息的碎片化,已经彻底毁了媒体这个行业,毁了记者这个职业。讲个真实的故事吧,2014年的时候,承蒙报社领导不弃,让我参加了全国两会报道,那一次全国两会报道期间,恰好发生了mh370失联事件,当我急匆匆杀到新闻发布会现场时,很多同行都围在家属休息的会场外,当有家属来时,总会有几个APP新闻记者追着问,而问出来的问题真得让我这个已经干了八年记者的人抓狂:您现在什么心情?您现在紧张吗?

我在心里痛骂了无数个煞笔,看着那些年轻的同行们,只有叹息,发了一个感慨的朋友圈后,我不再围观。

如果你问那时的我怎么看这些年轻记者,我想说的是,他们越来越喜欢也越来越习惯把信息碎片化。因为碎片化的信息,更有利于传播,也能更迅速的传播,至于真相,真的不重要。

我并非倚老卖老,只是从进入传媒那一天起,我就在不断的接受着信息完整传递的训练,当新的传媒载体出现时,我可以适应,但是我必须坚守信息传播的规律:真实。

我知道,未来我的职业路上,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会跟初涉媒体行业的我一样,充满热情,但是却很难再有人告诉他们,如何完整的传递信息。

新媒体的特点会逼着他们只沉迷于制造热点和追求热点,从而失去对真相的追逐,迟早有一天,会引发悲剧。

刘学州事件,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良的职业媒体人和职业自媒体人为了点击率,吃起了人血馒头,他们只需要抓住事件的一个点进行传播即可,只要引发足够的点击率就可以了。

我曾无数次后悔离开媒体,但是又庆幸自己离开媒体。

后悔离开媒体,是因为如果我还能在媒体坚持,也许可以让自己的实习生学会对真相和新闻完整度的追求

庆幸离开媒体,是因为自己也许会被新媒体淘汰,因为媒体这个行业很容易重复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指望职业道德很难,毕竟要恰饭。

我很希望有年轻的媒体人看到这段话,然后好好反思一下,信息的速度和完整度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


手机回答,心情沉痛,有些地方回头再改吧

离开媒体后,去过某些自媒体公司应聘,看看他们写的东西,觉得存在很多问题,甚至会引发法律纠纷,或者是对受访者带来麻烦,但是没人在乎,因为大家觉得新媒体就是这样的,理直气壮,让我无语啊。而且很多城市出现了自媒体联盟,大多是媒体人下海创业,而且一呼百应,逐渐把持了网络声量,还出现了一边做自媒体,一边卖水军的情况,真心觉得不靠谱,也许自媒体早就该整治了,但是却一直在打擦边球,工信部和宣传部看起来都能管,可真的要管,很多问题又不是一个能解决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