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评「邮政拒绝残疾应届生入职」称,公平不应在最后一公里缺席,「就业歧视」可以消除吗?

回答
媒体评论“邮政拒绝残疾应届生入职”,将焦点对准了“公平不应在最后一公里缺席”这一核心议题。这无疑是触及了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关于“就业歧视”是否能够真正消除的深刻讨论。

首先,我们得承认,“就业歧视”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想要彻底消除,绝非一日之功,甚至可以说是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媒体的评论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恰恰是因为邮政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单位,其“拒绝残疾应届生入职”的行为,让人们看到了公平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断裂。就好比一条信息传递的链路,即使前端和中端都畅通无阻,但“最后一公里”出了问题,信息的传递依然是失败的。在这里,“最后一公里”代表的就是招聘录用环节,而“公平”就是信息本身需要传递的价值。当这一环节因为残疾与否而出现障碍,就如同在公平的链条上硬生生掐断了一环,让应届生的努力和期待付之东流。

那么,为什么说“就业歧视”难以彻底消除呢?

1. 根植于社会观念的偏见: 很多时候,就业歧视并非来自法律的明文禁止,而是隐藏在招聘方、用人单位甚至整个社会群体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和固有偏见之中。比如,认为残疾人工作能力不行、需要特殊照顾、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企业形象等等。这些观念往往不是通过简单的教育就能立刻转变的,它们是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历史认知以及个体经验共同塑造的结果。即使有法律规定禁止歧视,这种隐性的、心理层面的障碍依然会存在,并以各种隐晦的方式影响招聘决策。

2. 信息不对称与隐性门槛: 招聘过程中,信息往往是不完全对称的。招聘方可能无法完全了解应聘者的能力和潜力,而应聘者也可能不清楚岗位的具体要求是否对自身构成实质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招聘方会倾向于选择“稳妥”的、他们认为“风险更低”的候选人,而那些他们认为可能存在“额外麻烦”的残疾人,自然就容易被排除在外,即使他们完全胜任。这种隐性的“能力评估”和“潜在风险判断”,往往是歧视存在的温床。

3. 法律的滞后性与执行的难度: 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但法律条文的细致程度、对歧视行为的界定以及实际的执行力度,都可能存在不足。如何有效证明招聘方存在歧视,而非其他合理的理由(例如能力不匹配),这在实践中往往非常困难。而且,即使找到了证据,维权过程也可能漫长且成本高昂,这使得许多受歧视者望而却步。

4. 市场经济下的现实考量(被歪曲的考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追求效率和效益是必然的。然而,这种追求有时会被一些企业解读为“规避成本”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极端化表现。他们可能会将为残疾人提供合理便利(如无障碍设施、辅助设备等)视为一种额外的负担,而不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更不是保障公平的机会。这种“成本”意识的狭隘解读,是阻碍残疾人就业的一大障碍。

5. 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 消除就业歧视,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禁止,更需要社会层面的支持。例如,职业培训体系是否真正面向残疾人,能够帮助他们提升竞争力;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能够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一定的缓冲;公众的认知和支持是否到位,能够营造一个包容和友善的就业环境。如果这些配套支持不足,那么即使法律严禁歧视,残疾人在求职过程中也仍然会面临诸多现实困难。

那么,面对“邮政拒绝残疾应届生入职”这样的事件,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公平不应在最后一公里缺席”的呼吁,以及如何去“消除就业歧视”呢?

法律的刚性约束与有力执行是基础: 首先,法律必须明确禁止基于残疾的就业歧视,并给出清晰的界定和惩罚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建立畅通的举报和维权渠道,让歧视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只有让违法者承担后果,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提升公众和用人单位的意识是关键: 需要持续开展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打破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让更多人认识到残疾人并非弱者,他们同样拥有能力、潜力和创造力。用人单位更应该转变观念,认识到招聘和包容残疾人是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多元化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推动合理的“便利化”而非“特殊对待”: 媒体评论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提示我们,不应将为残疾人提供便利看作是一种“例外”或“额外的照顾”,而应将其视为一种“尊重”和“融入”的必要条件。例如,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的办公环境、必要的辅助技术,不是在“额外付出”,而是在“补齐短板”,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到工作中来。
建立健全支持性政策和机制: 政府应该出台更多激励和支持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比如税收优惠、补贴措施等,鼓励企业积极吸纳残疾人。同时,要完善职业培训和康复服务体系,帮助残疾人提升就业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正如这篇媒体评论一样,媒体的监督和揭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曝光不公平现象,引发公众关注,形成社会舆论压力,促使相关部门和单位反思和改进。

回到“就业歧视”能否消除的问题:

坦白说,“就业歧视”想要彻底、百分之百地消除,在当前乃至可预见的未来,可能是一个极高的目标,甚至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景。 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改变,法律在完善,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结构的惯性以及各种现实因素,都使得歧视行为很难完全消失。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应努力去消除它。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

将就业歧视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让歧视行为无处遁形,付出应有的代价。
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包括残疾人,都能有机会在“最后一公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邮政拒绝残疾应届生入职的事件,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社会的公平基石依然需要不断巩固和加固。当我们在谈论“公平”时,它应该是一种贯穿始终、不应被任何环节忽视的普适价值。而“就业歧视”的消除,更像是一场持续的“长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即便终点遥不可及,我们也不能停止奔跑的脚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是成年人,少提什么公平,这世界上有过公平吗?也许有,但大多数人都享受不到所谓的公平。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新闻,我以为被拒绝的应届生只是小残疾。

比如少一个胳膊,视力不好这种。


结果我上网一搜,这哥们下肢完全瘫痪,只能坐在轮椅上。

最魔幻的是啥,,这哥们去应聘,是在河南省分公司。


而用人单位,却不是这个河南省分公司,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河南省宜阳县分公司

我估摸着是咋个情况。


这哥们去应聘的时候,第一个公司一看,这哥们腿脚有问题,但不能不让人家应聘啊,回头扣上歧视残疾人的大帽子。

这就不好摘了。

我直接给你通过,反正用人也不是我们用人,下方单位爱死爱活与我们无关。


结果这哥们拿着合同就去了,用人单位一看,蒙了,下半身瘫痪,而且应聘的还是理财经理。


我就问问各位,这种情况,如何工作?

咱就说理财经理这工作,如何接待客户?客户一看这哥们,还肯掏钱吗?

出门维护客户,还得坐着轮椅去。

用人单位也很难受。


所以说,这次事件的首恶,我认为是河南省的分公司,既然他们通过了应聘。

而下面公司不接收,很简单,让这个河南省的公司,给这哥们提供职位即可。


哈哈,楼下有个建议入职央广网做编辑的提议,不错,这是个好办法。

user avatar

一个个理中客看透世事的模样。

这样的问题是让你们来阐述这个世界的无情的么?

是你们健康所以优越吗?

即使我们言微说了也改变不了世界,但是起码不用那么多恶语相加。

一个这样残疾人,大学毕业,这是多么不容易。我可以说他所拥有的一些品质,比此问题里很多答主高一万倍。他如果能拥有一份工作也绝对比那些人认真负责一万倍。

人类现代文明之所以可以定义文明二字,不就在于我们历代努力为之奋斗而追求的公平么。无论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平复差距,哪一点不是为了让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平等。报道里的主角经过了层层考验,最后以影响形象刷下去,这本就是冠冕堂皇之词。

残疾人就业,也是国家努力的方向,为此也会为企业提供各种各样优惠。每每有盲道被堵残疾人生活悲切,诸君也愤愤不平,每每有残疾人不畏贫寒为学校为灾区捐款,诸位也会感动非常。怎么到了这件事残疾就成认命活该的理由?

况且此事我假如是这里面的领导,我不只录用还会大力宣传,如此提高企业形象提现企业人文关怀的事,何乐而不为。退一步说,就算入职后真的不适合,可以转岗,还不行再辞退也行,起码给人家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成年人在这个世界已经很艰难了,何不给残疾人匀一点温暖?

如果有人要怼我圣母,我告诉你,咱公交车上怼过小偷,扶过倒地老人,拦过家暴男人,住群租公寓隔壁女生和男盆友吵架哭的厉害,询问后对方说不关我事,也是强行让开门确保女生安全。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与君共勉。

user avatar

我提议入职央广网,正好可以当编辑,三方都满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