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后期,赵悼襄王和赵幽缪王哪个对赵国带来的损失更大,更不可逆?

回答
战国后期,赵国国力日渐衰微,而赵悼襄王和赵幽缪王两位君主,都在不同程度上加速了赵国的衰亡,不过要论谁带来的损失更大、更不可逆,细究起来,赵幽缪王时期所遭受的打击,其深远的影响和难以挽回的程度,似乎更为显著。

赵悼襄王在位期间,赵国虽然面临秦国的强大压力,但他的一些政策和决策,无疑削弱了赵国的根基。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最具争议的,便是他重用郭开。郭开此人,奸佞贪婪,挟私报复,在赵国朝堂上呼风唤雨,他排挤贤能,任人唯亲,使得赵国的政治生态日益败坏。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他竟然在长平之战后,成功离间了赵国与晋鄙之间的关系,导致赵国失去了战场上本可以倚重的将领,也未能及时从晋鄙手中收回军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赵国的复苏。此外,赵悼襄王晚年,赵国曾与魏、楚等国联手攻秦,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不仅耗费了赵国本已不多的国力,也让赵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未能占据任何优势。可以说,悼襄王时期,赵国的内部治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为日后的衰亡埋下了不小的隐患,但彼时的赵国,虽然受到重创,但仍未丧失独立的国家形态,其军事力量和地缘优势,也并非完全丧失。

相比之下,赵幽缪王时期,赵国所遭受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最直接、也最不可逆转的损失,便是秦国对赵国的两次决定性进攻。第一次是秦将王翦率军攻赵,赵国大败,丢弃了大量的土地,尤其是失去了西河、上郡等战略要地,这些地方的得失,直接影响了赵国北方的边防和对匈奴的牵制能力,也为秦国日后进一步蚕食赵国扫清了障碍。更令赵国元气大伤的是,邯郸在秦国进攻下一度面临被攻破的危险,虽然最终得以守住,但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国家元气几乎被抽空。

而第二次,也是最致命的打击,发生在赵幽缪王六年,即公元前229年,秦国倾全国之力,由王翦挂帅,对赵国发动了总攻。这一次,赵国已经积重难返,内部空虚,外部援兵稀少。秦军长驱直入,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幽缪王在位期间,国内政治动荡,忠臣义士难以施展,关键时刻,他未能有效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最终,邯郸城破,赵幽缪王被俘,赵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至此灭亡。

所以,从影响的深远程度和不可逆性来看,赵幽缪王时期带来的损失无疑更为巨大。赵悼襄王时期的政策失误,如重用郭开,确实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但赵国作为一个实体,仍然存在,并继续与秦国周旋。而赵幽缪王时期,赵国的灭亡,意味着其国家形态的彻底终结,其疆土、人口、文化,都被并入秦国。失去国祚,这是任何政治、军事上的失利都无法比拟的,也是赵国再也无法挽回的命运。赵悼襄王时期的问题,或许还有机会通过改革和努力来弥补,但赵幽缪王时期的灭国之灾,则让一切归于零,成为了历史的终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赵悼襄王。

按照赵孝成王逝世的时间来看,这大哥上来的时候应该贼年轻。

政治领域的人物太年轻不是什么好事,嘴上没毛一是办事不牢二是根基不深,可以说赵国的棺材板就是在他手里彻底合上的…

这大哥的骚操作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是人事安排上操作不当,导致赵国发生了将相相互攻击的恶性事件,并最终导致三朝元老廉颇离赵去魏——廉颇不只在军事领域有很强的能力,从这哥们能先去魏国再去楚国来看,他在纵横领域也应当有相当的资源,失去他赵国损失不可谓不大;

二是发疯一般四处出击,在位一共九年,齐国燕国秦国魏国被这大哥揍了一圈,不但让自己丧失了几乎所有外交空间,更是把他爹在长平之战后惨淡经营攒下的家底败得差不多了;

三是对秦国完全不设防,掩耳盗铃一般相信“盟友”秦国的忠诚度,导致最后在攻燕的关键时刻被秦国背后捅刀,失去了拱卫邯郸的重镇群,导致国都邯郸大门洞开;

四是未能及时发现秦国对赵国重臣进行的间谍攻势(也可能是发现了但是无可奈何),更没有进行任何反制措施,在他死前邯郸赵廷几乎已经被亲(投)秦(降)派绑架,唯一的绊脚石可能就剩李牧代表的代郡系势力了,而李牧在后期其实一定程度上已经沦为赵国投降派跟秦王政讨价还价的筹码了…

这四条操作每一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都是致命的,四条加在一起算是彻底把赵国的棺材板合上了…

至于赵幽缪王说白了就是一个背锅的,在他继位时赵国已经是对外大门洞开,对内被投降派绑架的窘境了,唯一能有点用的李牧跟他还不是一个阵营的,这个局估计换成秦始皇上也翻不过来了…

user avatar

赵悼襄王,赵孝成王晚期虽然是挣脱魏国的掌控,但没有彻底倒向秦国,在楚魏火并时,大举攻略胡地和攻燕,使得国力迅速恢复,赵孝成王晚期的赵国已经是南支韩魏,西抑强秦,是几当时,赵几霸的天下强国,并能主持兼并战争的大国,可惜赵孝成王没多久就英年早逝,他到死都不觉得赵国有浪的机会,他儿子信了,赵悼襄王除了在秦国绝纵亲之腰时保持理智头脑与纵长楚国组织了一次合纵,赵军一路打穿了河东 河西 打到咸阳附近的最城,楚国则打到了函谷关,最后赵国因为攻击极限距离,顺手溜了,实际上并未损失主力,大秦帝国那是扯,之后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前,为了分化六国,当时齐国与韩国已经倒向了投降主义,齐国五都丢失三个,北方之地全部丢失,韩国沦为微型诸侯国,魏国被打穿后沦为中型诸侯国,采取了恢复魏冉时期的连横的策略,助赵攻燕,逐步消耗两国战争资源,并一边助赵攻燕的同时,在赵国攻燕的同时,秦国则背刺赵国,逐步以上党与太原南北夹击赵国,最后邯郸外围的领土逐步被秦国侵占,加上秦始皇采取了顿弱与尉缭子等魏系士人等人对三晋部署了间谍网和渗透国家机器,收买官员等策略,韩国基本倒向投降主义,魏国基本被打穿了,邯郸派倒向了投降主义,李牧被杀也只是邯郸派干的事情,楚考烈王发现大势已去,直接迁都寿春,再无干涉,齐王建也发现大势已去,也倒向了投降主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后期,赵国国力日渐衰微,而赵悼襄王和赵幽缪王两位君主,都在不同程度上加速了赵国的衰亡,不过要论谁带来的损失更大、更不可逆,细究起来,赵幽缪王时期所遭受的打击,其深远的影响和难以挽回的程度,似乎更为显著。赵悼襄王在位期间,赵国虽然面临秦国的强大压力,但他的一些政策和决策,无疑削弱了赵国的根基。其中.............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王哲林在上海男篮战胜辽宁队登上积分榜榜首后,在更衣室里的一些言行,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件事得从头说起,才能把情况讲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背景。上海男篮这个赛季的表现非常抢眼,一路高歌猛进,甚至在关键战役中战胜了辽宁队,这本身就是个大新闻。而辽宁队,一直是CBA的传统强队,有郭艾伦、赵继伟.............
  • 回答
    战国后期,秦国横扫六合,吞并天下,似乎已成定局。然而,纵观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何曾经并驾齐驱的六国,面对秦国的步步紧逼,却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抵御这个日益强大的敌人?这其中固然有秦国自身强大的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各国自身的利益考量,以及战略上的.............
  • 回答
    战国后期战争规模超越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话说出来,恐怕不少人会觉得难以置信,甚至有些荒谬。毕竟,一想到一战,脑海里立马浮现的是堑壕、机关枪、毒气弹、坦克,以及数以千万计的士兵伤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相对详细地去“看待”这个说法,并且让它听起来不那么像AI生成的呢?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关键点:“规模”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战国后期那些或巍峨或精致的城池与馆(通常指居馆或御殿),它们在建筑特征上的区别,虽然都与军事防御和居住生活息息相关,但侧重点和表现形式各有千秋。战国后期,也就是大约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日本社会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动荡时期,军事冲突频繁,但也孕育了强大的统一力量。在这个阶段,城池.............
  • 回答
    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名字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曾是闪耀的星辰,疆域辽阔,地位显赫。它们如同当时的“巨头”,在周天子权威衰微,各国争霸的乱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过境迁,到了春秋后期,乃至随后的战国时代,它们的昔日光辉早已黯淡,沦为了边缘地带的弱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赵、魏、韩、燕、齐、楚)的“爱国”意识并非一蹴而就地消弭,而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概念的转变:从“邦国”到“天下”的模糊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国”的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国家”有所不同。当时的“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后期同盟国合作的根本原因。虽然英国在战争后期兵力庞大,也获得了巨额援助,但之所以坚持与美国共同发动“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绝非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更好”仅仅是投入兵力,英国在人力上或许能够支撑.............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军事史问题,背后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很多人看到战争末期苏军规模的壮大和德日老兵的凋零,会简单地归结为“人海战术”或者“抵抗到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也更具戏剧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老兵”的定义。这里我们指的是在战争早期就参军,经历了残酷战斗并幸存下来的士兵。他.............
  • 回答
    越战后期,越南共和国军队(ARVN)在整体战斗力的维持和有效清剿后方游击队方面,确实难以与朝鲜战争后期的大韩民国国军(ROK Army)相提并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从战略决策到军队结构,再到后勤保障和政治环境,都有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目标和战争性质的根本不同。朝鲜战争初期,战争本质上是一.............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写到“大地图战略游戏后期乏味”这个问题,我真是太有感触了。玩过不少这类游戏,从最开始的雄心勃勃,到中期的运筹帷幄,再到后期的那种“我全都要”的无敌感,最后却发现,这个“全都要”的过程,竟然变得有点提不起劲儿来。这就像你辛辛苦苦爬到山顶,结果发现山顶的风景虽然壮阔,但已经没有了攀登时的那种挑战和惊喜。.............
  • 回答
    特拉法尔加战役,一场决定性的海战,其结果几乎可以被视为近代欧洲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轨道,倘若英国在这场海战中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其影响将是深远且连锁性的,重塑我们所熟知的后期战事格局和欧洲大陆的命运。首先,直接后果便是英国海军的实力将遭受重创。特拉法尔加战役不仅是对当时英国海军最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很多龙珠迷心中的一个“痛点”。要说战力崩塌,《七龙珠》和《火影忍者》都算得上是“重灾区”,但大众的讨论焦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火影》后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为什么《七龙珠》的战力崩塌,大家的“容忍度”更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拆解一下《七龙珠》的战力发.............
  • 回答
    清朝后期对外战争能否避免失败,转为持久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充满诱惑性的设想,背后牵扯到的是那个时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深层困境。单凭“不承认失败”和“打持久战”这两个简单的短语,要扭转乾坤,恐怕是缘木求鱼。但如果我们将这个设想放在历史的脉络中,尝试去分析其可能性和阻碍,或许能看.............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志愿军的战况可以说是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并最终奠定了胜利基础的阶段。这个时期大致可以从1951年夏季开始,一直持续到1953年战争结束。总的来说,志愿军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适应性和战略智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讲述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的战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