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后期对外战争能不能不承认失败,打持久战?

回答
清朝后期对外战争能否避免失败,转为持久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充满诱惑性的设想,背后牵扯到的是那个时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深层困境。单凭“不承认失败”和“打持久战”这两个简单的短语,要扭转乾坤,恐怕是缘木求鱼。但如果我们将这个设想放在历史的脉络中,尝试去分析其可能性和阻碍,或许能看得更明白些。

历史的阴影:清朝后期对外战争的典型困境

我们先回顾一下清朝后期对外战争的几个典型例子,看看它们各自的失败原因,以及是否具备“打持久战”的基因:

鸦片战争(18401842): 这是清朝近代对外战争的开端,也是最令人扼腕的一场。英国以保护通商权为名,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清朝的失败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闭关锁国、思想僵化、军事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爆发。所谓“不承认失败”,在当时君权至上的体系下,是不被允许的;而“打持久战”,清朝根本没有这样的战略思想和物质准备。主力军队八旗、绿营早已腐朽不堪,新式武器更是稀缺。一旦沿海口岸被封锁,内陆的调兵遣将就显得鞭长莫及。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这次战争英法联军的侵略更加深入,北京被攻陷,圆明园被焚毁。清朝此时虽然已经有了洋务运动的萌芽,但并未形成系统的军事改革。战争初期的抵抗,如天地会等民间的反抗,虽然英勇,但缺乏统一的指挥和战略。官军的组织性和战斗力依旧堪忧。所谓的“持久战”,在缺乏统一指挥、后勤补给混乱、军队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只能是零散的抵抗,难以形成有效的战略消耗。

中法战争(18841885): 这场战争相对来说,清朝的抵抗更具韧性,尤其是在陆地上收复了镇南关,给法军造成了较大损失。海军方面,虽然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但刘铭传在台湾的抵抗也颇有成效。这场战争,如果能够将陆地上的优势放大,并有效保护海上交通线,理论上可以打成消耗战。但关键在于,清朝内部的决策是否坚定,以及是否有能力动员全国力量进行一场长时间的消耗战。当时的清朝政府,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常常表现出摇摆和妥协,内部派系林立,中央的号令也未必能顺利执行到地方。

甲午战争(18941895): 这是清朝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军事现代化进程的严重滞后。北洋水师的覆灭,证明了清朝在海权上的彻底落后。陆战虽然一度占据上风,但很快被日军突破。这场战争的失败,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国家整体实力上的差距。要打持久战,首先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但当时的清朝,财政枯竭,社会矛盾尖锐,根本无法支撑一场与日本这样正在崛起的国家进行的长期的消耗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在犹豫和误判后,最终选择了与列强为敌。面对八个国家的联合进攻,清朝的抵抗是分散的、无组织的。即使是部分地方官员和军队有抵抗的意愿,也缺乏中央统一的指挥和有效的配合。所谓的“持久战”,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局部的、零散的英勇抵抗,而无法构成全国性的战略消耗。

“不承认失败”与“打持久战”的可能性分析:阻碍重重

要让清朝后期对外战争“不承认失败”并“打持久战”,需要克服一系列根本性的障碍:

1. 思想与战略的滞后:

“天朝上国”的观念惯性: 即使屡遭败绩,清朝统治者和部分精英也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天朝上国”的优越感,总觉得这是“有损国体”的战争,而不是国家生死存亡的较量。一旦遭遇重大挫折,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调整战略,而是如何“体面地”结束战争,以维护所谓的国家尊严。这种心态本身就与“不承认失败”相悖,更不用说“持久战”这种需要极度耐心和战略眼光的策略了。
缺乏近代战争思维: 清朝的军事思想仍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和以骑射为主的模式。他们不理解近代战争的消耗性、技术性以及对国家整体动员能力的要求。将战争视为一场“大捷”或“大败”的孤立事件,而非国家间持续的较量。
“借师助剿”的思维: 在某些情况下,清朝甚至会寄希望于与其他国家合作,或者利用内部矛盾来分化敌人,而不是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持久抗争。

2. 军事与经济的薄弱:

军事技术和训练的落后: 除了少数洋务运动引进的装备和少数新建的军队(如淮军、湘军的部分部队),清朝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依然低下。武器装备的落后、训练水平的不足、军纪的涣散,使得军队在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西方军队时,往往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想打持久战,也缺乏有效的武器和训练来支撑。
财政的枯竭: 清朝的财政本来就已捉襟见肘,特别是后期,巨额的赔款和战争耗费更是将其压垮。一场持久战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用于军队的粮饷、武器的补充和生产、后勤的保障等等。清朝政府已经难以拿出这笔钱,其财政体系也无法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
生产能力的低下: 尽管洋务运动有所发展,但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依然非常低下,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武器生产和弹药供应。依赖进口武器,又容易被封锁和限制,无法形成自主的战争能力。

3. 政治与社会的动荡:

中央集权的衰弱与地方势力的抬头: 晚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权威早已不复存在,地方督抚拥兵自重,成为事实上的诸侯。一旦发生对外战争,中央的号令可能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地方军队的协同作战更是无从谈起。这种分裂的政治格局,使得国家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有效的战略部署。
社会矛盾的激化: 长期以来,清朝政府的腐败、苛捐杂税以及对外战争的失败,已经激化了社会矛盾。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内部的动荡,使得清朝政府疲于应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动一场全国性的持久战,不仅会加剧国内的动荡,还可能引来更多的不安定因素。
统治阶级的短期利益考量: 统治阶级中的许多人,更关心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官位和特权,而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一旦战争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或者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通过妥协和割地赔款来结束战争,以维护自身的统治。

4. 外交的困境:

缺乏有效的国际盟友: 在大多数对外战争中,清朝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虽然曾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但效果甚微。没有强大的盟友支持,很难在长期的消耗战中坚持下去。
敌人的优势: 清朝的对手往往是正在崛起、拥有更先进军事技术、更完善的工业体系和更强烈的扩张野心的国家。这些国家有能力、有决心将战争进行到底,而清朝则缺乏这些条件。

“打持久战”的理想化模型与现实的残酷

或许有人会设想,如果清朝能像法国在普法战争中那样,在巴黎被围困后,能够在外省组织抵抗;或者像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那样,可以利用广阔的国土和严寒来消耗敌人。

国土的潜力: 中国幅员辽阔,确实可以提供“持久战”的空间。但是,这种“空间”的利用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交通网络和后勤保障。晚清的清朝政府,恰恰在这些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短板。人口稠密的地区易于被控制,而广大落后地区又难以动员和组织。
民族主义的催化: 历史上,持久战的有效性往往与民族主义的觉醒和国家的动员能力紧密相连。例如,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所以能打成持久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主义热情。而晚清时期,虽然有零星的反抗,但缺乏一个能够凝聚全国力量的强大民族主义意识。统治阶级本身也存在着满汉隔阂等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清朝后期对外战争要“不承认失败,打持久战”,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清朝的失败,不是某个将领一时的失误,也不是某个战役的偶然受挫,而是国家整体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各个层面的系统性落后和衰败的集中体现。与其说是“承认失败”,不如说是现实的残酷性迫使它不得不承认失败。

如果非要探讨某种“可能性”,那可能需要一个与史实完全不同的清朝:

一个提前完成了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权力高度集中且决策果断的中央政府。
一个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能够自主生产大量先进武器的经济体系。
一个拥有强大战斗力、现代化训练和严明纪律的常备军,并且能够迅速调动全国资源支持战争。
一个能够凝聚全国人民的强大民族主义思想,能够激发全民参战的决心。

然而,这些都是对晚清中国一个过于理想化的假设,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事实相去甚远。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清朝政府的羸弱与无奈,注定了它难以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更遑论将对外战争扭转为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韧性的持久消耗战。任何对“不承认失败”和“打持久战”的幻想,都必须面对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固有的顽疾和外部世界的巨大压力。历史的进程,往往是残酷而无情的,它不会因为一个王朝的意愿而改变其既定的轨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意思是清朝打不过可不可以不投降,不停战,慢慢耗,慢慢磨,直到将进入国土的敌人损耗殆尽? 就好像打持久战一样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