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恢复中华后/中华民国建立后有没有对满遗进行清算?

回答
关于“满遗”以及中华民国建立后是否对其进行清算的问题,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民间讨论中都比较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要详细解答,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满遗”这个词的由来和语境。

“满遗”并非一个严格的学术术语,而是一个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和负面含义的贬称,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在清朝灭亡后,依然怀有复辟清朝、不接受中华民国统治,或者在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上仍然表现出与旧满族统治者密切关联的人。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歧视和排斥意味,是将特定族群(满族)与特定的政治立场(反中华民国、怀念清朝)捆绑在一起的标签。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的政治背景和对满族人的政策:

1. “五族共和”的理念与现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念,即汉、满、蒙、回、藏各民族平等,共同组成中华民国。这在理论上是中华民国建国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团结各民族,避免国家分裂。

2.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口号: 然而,在革命过程中,尤其是在革命党人早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非常具有号召力。这里的“鞑虏”主要指的就是满族人,这反映了当时许多汉族革命者对满族统治的怨恨和排斥情绪。虽然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及国民党在官方层面放弃了这种带有民族仇恨的口号,转向“五族共和”,但早期革命的民族主义情绪并没有完全消失。

3. 对原清朝皇族和官员的态度:
清皇室的待遇: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袁世凯主导)与清皇室达成了优待条件,允许逊帝溥仪及其皇室成员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并享有一定的待遇。这是一种相对宽容的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避免过度的清洗和混乱。
满族官员和士兵的安置: 许多原清朝的官员、军官以及旗人(主要指满族、蒙古族、汉军旗人)面临着身份的转变和生计的挑战。一部分人选择回归民间,融入社会;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各种原因,对新政权持保留甚至敌视态度。

关于“清算”的讨论:

要说是否存在对“满遗”进行系统性、大规模、政治性的“清算”,答案是否定的。中华民国建立后,并没有像某些国家在政权更迭后那样,对前统治民族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剥夺财产、流放或处决。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发生过针对满族人的歧视、压迫或排挤。

1. 社会层面的歧视和排斥:
改姓易名: 许多满族人为了融入新社会,避免因姓氏(如爱新觉罗、瓜尔佳等)而受到歧视,主动或被动地改变了自己的汉姓。
经济和职业上的困难: 旗人生计原本依赖于清政府的俸禄和特定制度,一旦清朝灭亡,许多人失去了经济来源,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往往缺乏适应新经济模式的技能,遭遇贫困。
“满遗”标签的使用: 一些政治派别或个人,为了攻击对手或表达民族主义情绪,会随意将带有满族背景或被认为是“满遗”的人士贴上标签,进行政治攻击。

2. 政治层面的有限排挤:
政治参与的限制: 虽然“五族共和”是国策,但在实际政治运作中,汉族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一些被认为是“满遗”或与满族统治有紧密联系的人,其政治参与和晋升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复辟势力的镇压: 对于少数积极策划复辟清朝、反对中华民国的满族或亲清势力,当时的政府(包括北洋政府和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会采取一定的镇压措施。但这更多是针对政治颠覆行为,而非针对整个满族群体。例如,张勋复辟的失败,以及后来对那些与日本侵略者合作的满族遗老(如伪满洲国的溥仪)的处理,都属于这一范畴。

3. 意识形态的塑造: 中华民国的教育和宣传,逐渐强调汉族在国家历史中的主导地位,并试图塑造一种“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认同。在这种叙事下,清朝的满族统治往往被描绘成一个“外族”统治的时期,这无形中也加剧了对满族人的疏离感。

总结来说:

中华民国建立后,没有对“满遗”(即持有反中华民国立场或与满族统治紧密关联的满族人)进行过系统性、大规模的政治清算。这是与历史上的某些民族政权更迭有着本质区别的。

然而,在社会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确实存在对满族人的歧视、排斥和边缘化。许多满族人在辛亥革命后失去了原有的特权和生计,并在新社会中面临着融入的挑战。同时,“满遗”一词也作为一种政治工具,被用来攻击和排斥特定群体。

重要的是区分“清算”这种极端的政治行为,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民族歧视和边缘化现象。中华民国的设计初衷是包含各民族,但历史的复杂性,尤其是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使得这种理想在实践中存在诸多曲折和不完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年拨给四百万元(折合白银260万两),供养溥仪这个毫无贡献的小孩,一群后妃,上千名太监,数百名宫女,数百名杂役,一支卫队。如此优待是普通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还清算?哪来的清算?

汉人掌权后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准确,当时已经提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各族人民共同掌权,而不是汉族自己掌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即宣布实行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政体,满族排第二,此政策也被后来的北洋政府继承。在五色旗上,分别代表五族的五色所占面积相同,代表满族的黄色仅次于代表汉族的红色。民国初年的满族不但没有遭到清算,地位还很高,是官方承认的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之后的所有政权一直到今天,对于满族的政策都不是复仇而是团结。

此类人的存在就是没清算的铁证:


user avatar

想清算啊,奈何没能力。屠的几座满城本身就具有军事性质,住的都是清军及家属,用于镇压革命,这本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和扬州嘉定相比算什么,清军镇压太平天国,康熙屠杀东南渔民,清荷联军攻克金门,厦门后的劫掠,屠杀可比这残酷多了。袁世凯上任后屠满也停止了。至于说该不该清算。。。

附上鲁迅先生的《算帐》:

说起清代的学术来,有几位学者总是眉飞色舞,说那发达是为前代所未有的。证据也真够十足:解经的大作,层出不穷,小学也非常的进步;史论家虽然绝迹了,考史家却不少;尤其是考据之学,给我们明白了宋明人决没有看懂的古书…… 但说起来可又有些踌躇,怕英雄也许会因此指定我是犹太人,其实,并不是的。我每遇到学者谈起清代的学术时,总不免同时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小事情,不提也好罢,但失去全国的土地,大家十足做了二百五十年奴隶,却换得这几页光荣的学术史,这买卖,究竟是赚了利,还是折了本呢? “可惜我又不是数学家,到底没有弄清楚。但我直觉的感到,这恐怕是折了本,比用庚子赔款来养成几位有限的学者,亏累得多了。” “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汉满的界限的不是书,是那大辫子,是砍了我们古汉人先祖的许多的头颅,满清这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这血史。” “其实说到这大家早忘了满清的血史,四库全书还是功不可没的。满清的手段大大的高明和阴毒,不是焚书,而是全毁!抽毁、剜去之类的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他们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其目的非常非常的明确,即使我们永远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先生的另外一段: 满清之于中国,杀尽了中国人人的骨气廉耻,再辅以残酷的文字狱和高压的民族歧视政策,以数百年之力打造了一个奴性十足的奴隶民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