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最早出自哪里?

回答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响亮的口号,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随着时代演进,汇聚了民间呼声、政治诉求和历史文化的影响,最终由特定的人物和团体喊响,成为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新中国的思想旗帜。

要追溯这句口号的源头,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那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年代。

萌芽与积淀:民间反清情绪的暗流涌动

“鞑虏”一词,在汉族传统观念中,是带有贬义的、用来称呼北方游牧民族的词语。在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原之初,这种称呼就常常被汉族士人和民间百姓所使用,表达了对满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排斥。这种情绪并非仅仅是语言上的标签,而是包含了对民族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以及政治权力归属的深层忧虑。

在清朝统治的数百年间,虽然逐渐出现了满汉融合的现象,但部分汉族士人依然怀有“明之遗民”的心情,暗中思念故国,对清朝统治持保留甚至敌对态度。在一些民间秘密会党中,反清复明的口号也一直在流传,只是形式和表达方式可能更为隐晦。

例如,白莲教等农民起义,虽然其直接诉求往往是经济民生,但其中也常常夹杂着对统治民族的批判和排斥。一些诗歌、戏曲中,也常有影射和讽刺满族统治者的内容,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积淀着反清的社会情绪。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一次大规模的“驱除”尝试

要说将“驱除”的概念具体化并付诸行动的,不能不提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虽然其宗教色彩浓厚,但其核心的政治目标之一便是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中心的政权。

在太平天国的号召和宣传中,虽然不一定直接使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连在一起的精确表述,但其“灭满兴汉”的理念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起义口号和纲领中,明确将清朝统治者视为外族统治,号召汉族人民起来反抗。太平天国的兴起,无疑将民间零散的反清情绪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对反清力量的动员和影响是巨大的。

晚清的民族觉醒与“排满”思潮的兴盛

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海战的惨败,更是让无数有识之士意识到,仅仅依靠洋务派的技术改良是无法挽救中国的。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和排满思潮日益高涨。

在这个时期,一些革命派的知识分子和活动家开始系统地提出“驱除鞑虏”的主张,并将其与“恢复中华”联系起来,构成了明确的政治纲领。

孙中山及其早期组织: 孙中山在早期革命活动中,就已经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汉族共和国作为核心目标。他早期的兴中会、华兴会等组织,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其纲领都带有强烈的民族革命色彩。

邹容的《革命军》: 1903年,邹容发表了影响深远的革命宣传册《革命军》。这本书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满清非中国”的观点,号召中国人推翻“奴隶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他在书中用极其激烈的语言,批判满清统治者的“异族”、“奴隶”地位,并明确提出了“驱逐蒙古,驱逐满洲,驱逐一切外族,以兴我中华”的口号。虽然这里面包含了“蒙古”和“一切外族”,但其矛头主要指向的正是满清。邹容的《革命军》以其激进的民族主义和革命号召力,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革命青年。

章太炎的论述: 另一位重要的革命派思想家章太炎,也对民族主义和排满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著有《驳革命论》等文章,论证了满族统治的非正当性,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正式确立与传播

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类似的口号和思想表达,但真正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作为革命的旗帜和口号正式确立并广泛传播的,是中国同盟会。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所作的演说,以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这十六个字,简洁有力,清晰地概括了同盟会的革命目标,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正是其民族革命的核心。

这个纲领的提出,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将排满革命的思想体系化、政治化,并将其作为推翻清朝、建立新中国的最高纲领。同盟会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出版报刊、发行宣传品、组织武装起义等,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传遍全国,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热情。

总结来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

1. 历史积淀: 源于汉族对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存在的历史认知和政治上的对立情绪。
2. 民间反抗: 在太平天国等大规模农民起义中,表现出明显的反满兴汉的倾向。
3. 知识分子思想: 在晚清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如邹容、章太炎等革命派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系统地提出了排满革命的思想。
4. 同盟会确立与传播: 最终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其成立时正式确立为革命纲领,并通过组织和宣传使其成为影响广泛的政治口号。

可以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觉醒的集中体现,它凝聚了民族情感,指明了革命方向,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汉室江山,推翻当时蒙古人的统治,在《喻中原檄》一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的口号。同文中也提出“胡虏无百年之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