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的是朱元璋恢复中华吗?

回答


朱元璋(1328年-1 DEALINGS)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恢复中华”的说法确实源于历史背景和其统治政策,但这一表述的内涵和历史评价需要结合具体历史语境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恢复中华”的历史语境
1. 元朝的统治与汉族的困境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统治者以“天命”为由,对汉族文化、政治制度进行大规模改造,导致汉族士人阶层与中原文化传统受到严重冲击。元朝的统治被视为“异族统治”,汉族士人对元朝的统治普遍持排斥态度,认为其破坏了汉族的“正统”和“文明”。

2. 朱元璋的出身与政治立场
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参与红巾军起义,后于1368年攻占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他自诩为“汉人”,以“恢复汉族正统”为旗帜,强调自己是“汉族的继承者”,而非蒙古人。这一立场在当时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

3. “恢复中华”的象征意义
“恢复中华”一词在明初官方文献中多见,如《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称帝时的诏书,强调“复中华之正统,振汉家之纲纪”。这一说法不仅是对元朝统治的否定,也试图通过重建汉族政权来恢复“华夏文明”的传统。



二、朱元璋“恢复中华”的具体实践
1. 政治制度的重建
废除元朝制度:朱元璋废除元朝的“行省制”和“宣政院”(管理西藏),恢复汉地的“行省”制度,强调中央集权。
恢复汉族官僚体系:他推行“科举取士”,恢复科举制度,重视汉族士人阶层,试图重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官僚体系。
强化中央权威:朱元璋通过“削藩”政策消除地方势力,强化皇权,与元朝“分封制”形成鲜明对比。

2. 文化与民族政策
推崇汉文化:朱元璋以儒家经典为治国基础,提倡“以儒治国”,恢复汉族士人主导的意识形态。
压制蒙古文化:他禁止蒙古贵族的特权,限制元朝旧贵族的影响力,试图消除元朝的“异族统治”痕迹。
恢复汉族传统:朱元璋在南京定都,重建汉族政权的中心,强调“中华正统”在江南而非北方。

3. 军事与边疆政策
驱逐元朝残余势力:朱元璋在1371年与元朝残余势力(如北元)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基本统一中国,结束元朝统治。
边疆治理:明朝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和“移民实边”政策,试图恢复汉族在边疆的影响力,而非延续元朝的“蒙古化”政策。

4. 经济与社会政策
恢复农业经济:朱元璋重视恢复农业生产,推行“轻徭薄赋”政策,试图重建汉族社会的经济基础。
打击贪腐:他通过“胡惟庸案”等政治清洗,打击元朝旧贵族和官僚体系中的腐败,强调“清廉为政”。



三、“恢复中华”的争议与历史评价
1. “恢复中华”的局限性
汉化与蒙古化的混合:明朝在边疆地区(如蒙古、西藏)仍保留了一些元朝的政策,例如在西藏设立“乌斯藏都司”,延续元朝的行政体系。
汉族内部的矛盾:朱元璋虽然强调“恢复汉族正统”,但明朝的统治阶层中仍存在汉人、蒙古人、色目人(元朝旧贵族)等多元族群,导致内部矛盾复杂。
文化复兴的局限:明朝虽然恢复了儒家文化,但对元朝的“异族统治”记忆深刻,导致对蒙古的敌视延续到后期,如“土木堡之变”(1449年)中明朝与蒙古的冲突。

2. 后世对“恢复中华”的评价
正统性与合法性:明朝官方将朱元璋视为“汉族正统的继承者”,强调“恢复中华”的合法性,这一观点在后世史书(如《明史》)中被广泛接受。
历史学家的争议:现代学者认为,朱元璋的“恢复中华”更多是政治口号,实际统治中仍存在多元族群的共存,且明朝在某些方面延续了元朝的政策,而非完全“恢复”汉族传统。



四、结论:朱元璋的“恢复中华”是历史现象,但并非绝对
1. 历史语境下的“恢复”
朱元璋的“恢复中华”是基于元朝统治的背景下,以汉族正统为旗帜,通过政治、文化、军事等手段重建汉族政权。这一说法在明初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反映了汉族士人对元朝统治的排斥和对汉族传统的维护。

2. 历史的复杂性
明朝的统治并非完全“恢复中华”,而是通过汉族政权的重建,与元朝遗留问题(如边疆治理、民族政策)共存。朱元璋的“恢复中华”更多是政治合法性建构,而非彻底的文化复兴。

3. 后世的延续与演变
“恢复中华”这一说法在后世被进一步发展,例如清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成为近代民族主义的象征。但这一概念的内涵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变化。



总结
朱元璋的“恢复中华”是明初历史的重要命题,体现了汉族士人对元朝统治的排斥和对汉族传统的维护。他的统治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确实试图重建汉族政权,但这一过程并非完全脱离元朝的影响,而是通过“正统性”构建和政策调整实现的。因此,“恢复中华”既是历史事实,也是政治象征,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进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算是恢复了半个

因为元朝灭亡的时候,殉国的大儒简直多的铺天盖地,你对比下宋朝,就感觉元朝才是儒家正统。

大家抽空可以看看新元史233卷忠烈卷

农民起义军打过来的时候,各路大儒守完城市守街道,守完街道守院子,最后才自杀殉国

放宋代明代他们有这觉悟,元朝和清朝根本进不来,就那几十万人口,早就消耗光了

那么,既然元朝是大儒们的理想家园,是儒家正统

朱元璋就不是恢复中华了

当然,洪武三年,朱元璋得知淮西苏州一带:“富民多豪 强,故元时,此辈欺凌小民,武断乡曲,人受其害,宜召其来,朕将勉谕之。”待富民入见时,他一再训诫他们为要保全身家,必须“循分守法……毋凌弱,毋吞寡,毋虐小,毋欺老,孝敬父母,和睦亲族,周济贫乏,逊顺乡里”,争取做良民,“若效昔之所为,非良民矣” 。

从这里来看,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也是对这些大儒们富豪们是一种拉拢的角度

所以说,叫恢复了半个


但是从一个屁民的角度和后世的角度来看

元朝的皇权不下省,直接放权给各地大儒,大儒们在地方上就是一个一个的土皇帝,使用阉人啊、初夜权啊(注:清末淮北的大儒地主们又开始恢复了这个制度),驱户为奴啊

本来大怂就窝囊,元朝之后没有明朝直接跟上清朝

主体民族长达千年被少数民族配合儒教进行压制

等到英国殖民者上岸一看,哎吆我去,又是印度??

万物发展的尽头就是印度啊

各地大儒=各路土王=各地乡贤,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就是土皇帝,掌握大权。


周末带娃出去玩了,没看,上来一登录看了一下,我补充一些

没想到啊,真的有人饭做好了都不知道吃,还得你喂


首先,按电源打开电脑,进入桌面,找浏览器,进去之后,在输入栏输入baidu.com,进去之后在这里输入

新元史,

然后不要选前边几个,一般都是骗钱的

点进去之后,往下滑

就是这个了

赵宏毅,字仁卿,真定晋州人。少好学,家贫无书,佣于巨室,昼则服役,夜则借书读之。后受经于临川吴澄。始辟翰林书写,再转为国史院编修官,调大乐署令。明兵入京城,宏毅叹息曰:“忠臣不二君,烈女不二夫,古语也。我今力不能救社稷,但有一死报国耳。”乃与妻解氏皆自缢。


你不服不行

乾隆时候也编写过明末的忠烈传记,然后你一看,好么,前边都是武将和后金对阵的殉国,大儒们主要是在农民起义时候殉国······

最后一看,宋元明清,好么,大儒们忠烈传几乎都是面对农民起义军的时候那叫一个殉国殉的争先恐后···

面对蛮夷的时候,反而没这么刚烈了,麻溜的就“头太痒、水太凉”了

最后居然靠反贼李定国、海贼郑成功、典吏阎应元、举人张煌言等等这些人一直抗清了

user avatar

当然恢复了,恢复了东周时代就废除的殉葬,恢复了活人祭祀。连秦始皇都用人俑替代活人,我大冥就给恢复了华夏正统文化

恢复了元朝就不用的重农抑商

恢复了四书五经儒教学说,土地兼并

恢复了士绅不用纳粮,恢复了人头税

恢复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恢复了重役制,征收火耗

恢复了女人裹小脚

恢复了赔款,你以为大冥不赔款?给林丹汗的市赏换个名字就不是赔款了?冥粉还有脸踩大宋,大宋赔款还真和平了好久,大冥赔款别人继续烧杀抢夺,大冥不给林丹汗就在大同杀了几万人,大冥又乖乖的交出市赏

当然我大冥不但恢复了封建优良传统,还自创了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政策

大冥自创了文字狱,有人说秦朝就有文字狱怎么是大冥自创的,我明初光是四大文字狱案杀的人其他所有朝代文字狱死的加起来都比不上,大清有清风不识路被杀,朱元璋看诗词里出现光字 僧字 平字 秃字 贼字 盗字等等就杀,你敢讽刺他当过和尚。

大冥自创八股文,从此科考不像唐代还有算学天文财务,数学好可以直接做官。彻底从四书五经里啃八股,一群连四则运算都不会的大儒管理财政,恢复华夏正统文化

大冥自创闭关锁国,自创禁海,自创海运转漕运,漕运成本高几倍又怎样。那些蛮夷再也影响不了我华夏正统文化了

大冥自创的贱籍制度和路引制度,娼妓后代只能做娼妓,佣人后代只能做佣人,乞丐后代只能做乞丐,身份永远不变,普通人不能科考。还有路引制度也是我大冥优良制度,没有官凭路引离开本地直接当流窜犯打死。大清朝的汉人去不了柳条边,我大冥普通汉人离开本地都不行。。但是如此严酷的限制措施大冥后期依然流民遍地,流窜犯杀都杀不过来,可见老百姓宁愿被打死都不愿坐着吃软饭啊

大冥自创了殉夫制度,丈夫死了如果妻子绝食殉葬,全家可以免税,很多女人不想死被家族逼死,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冥人口从大元9000万到明末6000万了吧。女人也配叫人?孔夫子曰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见我大冥是坚决维护儒家传统的

大冥还自创了烈女 节妇 贞洁牌这些东西,进一步提升女人的地位,唐朝烈女记载只有20多人,到了大冥的烈女数量光地方志记载就有35829人,远远超过其他朝代总和,这些节妇都干了什么呢,比如被小叔子碰手臂就把手砍了以示清白,加上裹小脚习俗普及,女人地位空前膨胀。

大冥为了进一步提升女人地位,还自创编写了很多教材,《内训》、《女训》、《闺范》、《闺范图说》、《女范捷录》。。等等。为了女人简直废寝忘。。

这点朱元璋那是亲自示范的,进献女子能作诗就说是女色直接诛杀————“太祖亲征婺洲,有侄男子进女子一人,约二十岁,能作诗。太祖曰: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诛之於市,以绝进献。”(《国初事迹》。

莫名其妙直接割鼻————“赐友德宴,命叶国珍陪饮,拨与歌妓十余人。太祖令内官觇视,后国珍令歌妓脱去皂冠、皂揩子,穿华丽衣服混坐。太祖怒,令壮士拘执国珍,与妓妇连锁于马坊,妓妇劓去鼻尖。”。。。。例子太多就随便举两个行了

大冥不但对女人地位有很大提升,对男人待遇也相当不错。大冥的太监数量十万多个,太监数量都能组成一支大军了,数量也远超历代之和。“有宫女九千、内监十万,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

我大冥还自创了锦衣卫,东西厂,特务治国,负责监视民众一举一动,不但对朝政完全控制,对老百姓也控制得得心应手

大冥自创了缩边制度,天子守国门,然而大冥是天子不动,边境线会自己跑到天子门口。这是大冥独创的天子守国门,关外尽失就缩长城脚下,领土面积300万。出了长城就是出国

大冥自创了弃地这种制度,有别于大清朝大宋朝的割地,那是打不过被迫割让的,大冥就不同了,是主动放弃了,我大冥看不上那些烂地不想要不行吗。。五征漠北然后把新疆青海弃了,把河套弃了,嘉峪关以西的甘肃弃了。“敢言收复河套者,斩”。。东北弃了,雅克萨尼布楚是什么地方我大冥不知道没听过。。湾湾送给荷兰海盗了,澳门被葡萄牙强占我大冥大方送人了。还有千年汉地越南独立我大冥也承认了,东南亚那些热带地区我大冥看得上吗。元朝设立中行省的缅甸我大冥直接不要了,缅甸这种小国大冥看得上吗?对了冥粉口口声声说大冥开发什么东南亚,首先就把东南亚的千年汉地越南独立出去送一份大礼。

大冥自创了强大的宗室管理制度,宗室数量呈几何增长,到了后期宗室两百万,不工作朝廷供养,大冥后期总人口不到6000万,宗室居然就有几百万,10几个人就有一个宗室。宗室还到处圈地强占民田,光一个福王占地就200万亩,全国一半耕地被宗室所占,四川一省九成耕地是宗室占有。大冥财政53%供养宗室,看看对汉人多好。

当然我大冥赈灾力度也是亘古未有,看看上图,宗室供养跟赈灾成反比,53%的供养宗室和0.48%的赈灾,要不是我大冥太穷肯定赈灾更多

我大冥不光在赈灾方面做到最好,在食人荒方面也力争第一,看看食人荒数字,我大冥数量是大清的3倍,厉害吧


当然我大冥兴修水利方面也力争第一,连皇陵都被淹了,决堤数量也是遥遥领先。

我大冥还创造了全球范围的奇迹,都17世纪了还被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按在地上摩擦,全球范围你能找出一个17世纪还打不过游牧的大国?别说大国就是小国你找一个出来。

我大冥又创造了人口增长的奇迹,元末9000万至1亿的人口到了大冥后期就只有6000万,这是大冥自己编写的明实录户部统计数据别说满清污蔑。大统一时代人口不增反降是历朝历代唯一一个奇迹。当然冥粉对此那是死不承认觉得大冥人口不可能这么少,用了各种方法估测,有估测一亿有估测两亿。反正冥粉比大冥户部更懂大冥,是新一代懂王


大冥汉人人口数量负增长的同时又创造女真人口增长了几十倍的奇迹,早期建州只有400户女真从黑龙江流域迁徙而来,到建州三卫时期,据朝鲜史籍 1451年的记载,时建州卫有1700余户,左、右二卫合计600余户,共计2300余户。就算每户五人,总共也就一万多点的人口。。这一万的女真人口到了明末变成了多少人,萨尔浒之战时期建州女真还没吞并叶赫部和野人女真,再少都有几十万。也就是说大冥200多年光建州女真就从1万人(或者400户?)增长到几十万人。。汉人数量反在下降。。这还只是女真人口啊。。我大冥创造了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的巅峰。。

大冥还创造了官员数量历朝历代之最,据历史记载光朱元璋各种案杀掉的官员就有10几万,大冥官员数量大概也是十万以上,例如正德年间文官2万多,武官8万多,远远多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我大冥还创造了中国数学史上空前的大倒退,宋朝有秦九昭的数论和李冶的天元术,元朝有朱世杰的四元术和解方程组,有郭守敬的测量学和高次方程三次插值算法,这些数学成绩在世界范围也是拿得出手的。清朝前期有明安图的三角函数幂级数展开(卡特兰数),有梅文鼎的对数函数幂级数展开,有汪莱的多进制运算,有李锐的借根法解方程,虽然已经落后西方了但本土还在发展。。到我大冥的数学是个什么东西,大冥数学成就是???不但没发展还大幅度倒退,大冥的人看不懂宋朝人写的数学著作《测圆海镜》(天元术),大冥的人不懂球的体积公式又给算了一遍还算错了(祖暅表示受到暴击),大冥快灭亡了徐光启翻译欧洲两千年多年前的数学书只翻译了一半?(冥粉已经把翻译都算成绩了),我找来找去没发现大冥自身的任何数学成绩。当然这些都是恢复华夏正统,我华夏文明本来就没有数学的一席之地。

当然我大冥农民起义数量历朝历代第一,持续时间从开朝到灭亡没消停过。开国就大规模起义你敢信。

问朱元璋有没有恢复华夏,当然恢复了,上面的都是大冥恢复的地方,不但恢复了华夏正统,还自创了更多优良政策。例如元朝海洋贸易占经济比重极大,对外交流之频繁历代之最,很多外国学者慕名而来科考甚至有做官,我大冥维护华夏正统恢复成了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海运改漕运。。。。元朝信仰自由学术自由,道教佛教明教拜火教啥都行,元曲纯粹是民间文学,大冥恢复成了四书五经八股文这种华夏正统文化。。。。元朝对数学天文测量海运极其重视,中国古代数学巅峰朱世杰的四元术就出现在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出现在元代,郭守敬测量了中国27个地点的纬度误差都不超过1度,范围南到黄岩岛北到北极圈。我大冥哪里看得上数学天文这种蛮夷文化,根本不知道纬度是什么东西还把元朝天文书籍都烧了,测量工具毁了,改成了华夏正统 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以至于大冥的人读不懂宋朝的数学著作《测圆海镜》。。。。。可惜我大冥恢复的很多华夏正统文化又被满清取消了,例如贱籍制度被满清废除了,人头税被取消了,士绅不用纳粮被废除了,裹小脚被禁了(虽然没禁成功),重役被取消了,火耗被归公了。赈灾什么的从大冥的0.48%变成大清的12%,太监数量大幅度缩水从大冥十万缩水到大清光绪年代的1517人。官员数量从大冥的10几万缩水到乾隆的15600人。烈女 节妇数量什么的也少了好多倍。所以我大冥才是华夏正统。。顺便附带一下大冥看不上的蛮夷文化——元朝的地理测量成绩,从黄岩岛测到北极圈,大冥知道纬度是什么吗

==================================

补充,评论有人质疑朱元璋文字狱,因为一个光字就杀人的证据,其实资料多如牛毛,转载

朱元璋从两个方面入手搞出文字之祸,一种是从文人的诗文之中鸡蛋里挑骨头,和我们耳熟能详的清朝文字狱同出一辙。

比如叫陈养浩的官写了句,“夜夜哭征夫”,朱元璋认为是讥讽他穷兵黩武,于是把陈养浩扔水里活活淹死了。

还有一位书法诗文都非常出众的官员高启,写了句“小犬隔花空吠影, 夜深宫禁有谁来。”朱元璋看到了,认为是在影射自己是条狗,竟然将高启腰斩了。

第二种就是官员们本来为了哄朱元璋开心,却自己把刀把递到朱元璋手里了,然后莫名其妙地挨了刀送了命,此种类型的文字之祸史称“表笺之祸”。

关于“表笺之祸”流传最广的大概就是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进的表笺。

徐一夔的表笺中写道,“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正常人看来,这好文采拍马屁都白瞎了。

可是朱元璋却是用另一种眼光来看问题,他看了表笺之后勃然大怒,“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薙发也,则字音近贼也。”

好家伙,一共十二字,让他挑出三处含沙射影的寓意来。于是,徐一夔就被杀了。(吴晗著《朱元璋传》中也引用了此说)

因为朱元璋当过和尚,又造过反,所以对于这方面是极其敏感的,算是他的逆鳞,而人杀多了,也不在乎多杀几个酸文人了。

就说因为朱元璋看过表笺后认为是讥讽自己当过和尚而被杀的,比如有,

帮着常州知府写表笺的府学训导蒋镇:“着性生知”(生通僧)

替祥府县县令写表笺的县学教谕贾霭:“取法象魏” (取法通去发)

德州府知府请本府训导吴宽写的表笺,“天下有道。望拜青门”(“青门”朱元璋认为是和尚庙 )

例子太多就不搬上来了,别说清朝污蔑,清朝是有样学样压根没觉得朱元璋这做法有什么问题

user avatar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另外一个假设:如果朱元璋被扩廓帖木儿暴揍,不得不像南宋一样龟缩南方,过了几十年,他死了,战神李景隆趁主少国疑发动钟山病变,篡位上台,又发动北伐占领大都,完成一统,此后满清等历史不变,那今人会说朱元璋恢复了中华吗?

我想多半是不会的,只会说李景隆恢复中华。

……………………………………………………………………

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版图中国论”究竟对不对?

有一部分“独立思考”的“历史爱好者”,强烈批判“版图中国论”,他们的观点是:把疆域画一个圈,不管里面的政权性质和民族组成,就说这是中华、中国,很荒谬,比如,绿罗马怎么能算罗马呢?金帐汗国怎么能算俄罗斯呢?

诚然,我们必须承认,唯版图论肯定不对,你说在东亚大陆上塞十亿个黑人,然后说这是中华,这确实胡扯;但是,如果唯民族论,只要主体民族是汉人,无论版图大小,都可以直接说成中华,同样也是很难接受的。极端一点,你总不能说岛上那个郑克塽的明郑能代表“整个中华”吧?这种说法肯定也是不符合认知的,你只能说明郑是“中华”的一部分。

那么问题来了,版图大到什么程度,才能独占整个中华的名分,而不只是中华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朱元璋在称帝后发布的《喻中原檄》里,就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语。以今人视角,很少有人会觉得“明朝已经占领了南方,中华已经恢复,所以这话仅仅是鼓舞人心”。无论元怎么定性,至少偏安是没有资格代表整个中华的。那要多大才行呢?

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叫“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而秦汉唐元明清等都是“中华帝国”的不同朝代,正如卡佩、瓦卢瓦、波旁等王朝都是法国的不同朝代。“中华帝国”的基本盘由秦始皇奠定,涵盖东亚大陆上的主要农耕区,即胡焕庸线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中华”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自秦第一次完成大一统以后,两千多年内基本都占据了东亚大陆上的农耕宜居带,故“整个中华”的界限是以农耕为边界的,它至少必须涵盖秦的主要疆域,包括华北平原、关中平原、辽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和岭南这些主要农耕区。

这是“中华文明”的必要范围,在北方以长城为界,是东亚大陆的核心区,因此是“天下”的中心,在工业时代到来之前一直没有太大改变。这是根据文明的内在性质做出的定义。这也是“秦朝奠定了大一统中国的基本框架”的逻辑来源。

如果不能纳入这些主要农耕区,那么你只能叫“中华的一部分”,而不能叫“中华”。想独占“中华”,版图一定是有要求的。

………………………………………………………………

接下来,就要讨论另一个问题了:中华、中国是不是必须是汉本位国家?

记住一个原则:史观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不同跨度的历史,史观是不完全一样的。

如果你是一个唐僖宗时期的史官,你看到的史实是:从夏商开始后的两千多年,汉人扩张到哪里,中国的边界就到哪里。除了五胡乱华这一相对短暂的历史时期,中国、中华的边界是由汉人的边界定义的,但凡能种地的地方都是汉人的地盘,你会非常自然地认为汉人统治到哪里中华就到哪里,长城以内皆我汉人的中华。

但如果你是一个21世纪的历史学家,你看到的史实是:自唐朝灭亡以后,汉人就失去了华北平原北部的幽云十六州和辽河平原,随后南宋进一步萎缩,再往后干脆元清两次陆沉了;等到满清被推翻,中国的国族建构又是以一个全新的、历史上没有存在过的“中华民族”作为边界,实际上是个多民族大家庭,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本位国家统治了传统观念上的中华地界”这种事,在唐后的一千一百多年中,只有明朝的两百七十年,只占四分之一。

那你就会发现:最近一千多年,“汉人国家”在大部分时间里根本无法涵盖由秦所定义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华”边界,也就是“天下”的核心区。既然“汉人国家”千年以来的大趋势是无法实现对“天下中心的中华”的全面控制且延续至今,那么是不是就很难像唐朝末年的史官所看到的那样,依然认为“中华”只能由汉人的统治边界所定义?

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残酷。

汉人在东亚大陆上取得先发优势,在地理的约束下定义了“中华”的边界,但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汉人对“中华”疆域内的统治力逐渐消失;到最近一千多年,随着两宋分治、元清入主、中华民族建构的确立这些事情的发生,汉人对“传统意义上的中华疆域”的独占已经事实上不存在了。站在今天总结,三千多年的中国信史,就是汉人首先崛起并划定中华的界限,随后周边异族向汉人不断证明统战价值,又把中华从汉本位文明变成了以汉人为多数的多民族大家庭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说,就很难把元、清开除出中国籍了,说朱元璋“恢复中华”,就不太站得住脚了。

……………………………………………………………………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就算我们不再把“中华”硬性限定为“汉”,允许其为民族大家庭,但最低限度也要有一个统一的汉人群体作为主体,如果连主体民族都不存在了,中华也就不存在了。

1368年,东亚大陆的摊子是这样子的:在过去400多年,不仅汉人控制不了边疆区,连南北方都处于割裂状态,又由于长期战乱和蒙元大屠杀,北方经济凋敝,人口远少于南方,南北方的经济和意识形态隔阂严重。如果南北统一变成昙花一现甚至未能统一,就意味着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出现过大一统,今天南北汉人在持续隔离之下完全有可能不再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东亚这片大陆上的人类也不会再认为“中国、中华”是一个统一概念。

所以“大一统的中国”和“统一的汉民族”根本就没那么必然,相反在最近一千多年里,其纽带实际上相当脆弱。明朝的重新统一和对汉文化的恢复,相当程度上弥合了已经有严重分离危机的南北汉人,在汉人处于整体下滑衰退的总趋势下,避免了汉人的永久分裂和中华文明的不可逆解体,为中华帝国打了一剂救命的强心针,也是“汉人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

从这一角度看,说朱元璋“恢复了中华文明的生机”,简称“恢复中华”,又是没有问题的。

……………………………………………………………………

故而,“朱元璋恢复中华”,既不对,也对。

user avatar

可别给朱元璋朱秃脸上贴金了,元朝灭亡基本跟他无关,就算是跟他有关系,那陈友谅、刘福通和小明王就不是恢复中华了?

中原地区的红巾军失败主要是因为察罕帖木儿的反击,以及红巾军内耗。察罕帖木儿被叛军刺杀后,元朝的内部军阀集团开始陷入内斗。当朱元璋在南方干翻其他军阀时,北方还在内斗。由于内斗,元朝廷根本就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战斗力最强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在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北伐元朝时,也因参与元廷军阀内战被元顺帝削去爵位、削弱军权。粗略来说,就是因为内斗才让朱元璋几乎没打什么像样的战役就占领了大都。

说白点,捡漏的。

朱秃修的《元史》,称刘福通为妖人,红巾军为妖寇,红巾起兵就是乱“,反,元军攻打红巾军为讨伐。多次垫着大脸表明造反不是自己“本意”,“昔者朕被妖人逼起山野,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

当然,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也无所谓。你能做点出改革也行,比如元朝经济是因为滥发纸钞而崩溃的,学后来清朝坚持白银为主,铜钱为辅也算是进步。结果你子孙学元朝滥发纸钞,最后又拒绝收纸钞,这不是拿老百姓当猴耍啊。

凡军、匠、灶户,役皆永充。”永充,世代相承,不许变动。明朝政府强制把人民分为民籍、军籍、匠籍三大类。这三种类别是不能够随便转化的,否则就是违法犯罪。这严格限制了人民自由与国家活力。“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百姓外出有路引,凡百里之外,无官府发放之路引者概可擒拿送官,告发、擒拿者有奖,纵容者问罪。商人有商引,无引以奸盗论处。贩盐有盐引,卖茶有茶引,无引以走私论,处死刑。

人家元朝都不带这么玩的。


神吹胡侃的驱逐鞑虏,结果就是让老百姓怀念鞑虏,还有锤子意义。

user avatar

说朱元璋恢复中华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之中最大的谎言之一。

因为中华从来没有中断,从来没有暂停,

所以,何来恢复?!

这个谎言起于明末那些闲人(文人)尬吹(原因很简单,这是精神胜利法,因为明朝中后期经常被蒙古各部、后金暴揍),

在清末被革命党人加工后广泛宣传尬吹(原因是革命党反清,所以广泛进行大规模造谣发明历史)。

1、朱元璋怎么看待所谓的元朝?

如予者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


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元朝还不错嘛。

2、朱元璋真想恢复所谓的中华吗?


朱元璋说自己加入起义军是“昔者,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与元臣秃鲁书》。

他又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红巾)忽至,误入其中。”——《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七。

在《皇陵碑》中,明太祖朱元璋说:“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那些起义领袖)何有乎仁良(也没什么好东西)?”

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餋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而以此张之四方?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明太祖朱元璋在讲述自己不得已参加起义军时还郑重说道:“朕本元民,天下之乱,实非朕始。”————明人吕毖撰《明朝小史》,卷一洪武纪《封元后诏》。

朱元璋压根就没有想过恢复所谓的中华,

“朕本元民,天下之乱,实非朕始。”

不过是: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

3、假如朱元璋是真想恢复中华。那么朱元璋这样做对元朝皇帝和元朝大忠臣们歌功颂德是不是太分裂了?

朕思三代及汉、唐、宋历年多者,皆其祖宗仁厚,结于人心,植本深固,人不能忘故也。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但其子孙能持仁厚之心,守而不替,社稷之福也。 ————《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

(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在历代帝王庙给元世祖的祝文节选)

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八

皇天眷佑,惟一视之,故受天命为天下大君者,上奉天道,一视同仁,使巨细诸国,殊方异类之民,咸跻乎仁寿,而友邦远国顺天事大,以保国安民,皇天监之,亦克昌焉。曩者,我中国宋君奢纵怠荒,奸臣乱政,天监否德,於是命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统华夏,生民赖以安静,七十余年。————《明太祖实录》卷之二百十二

正名定统,肇自三皇继以五帝,曰三王,曰两汉,曰唐曰宋曰元。受命代兴,或禅或继,功相比,德相侔。————《皇明经世文编》卷五,敕建历代帝王庙裨【 历代帝王庙】

元之有国,肇基朔漠。虽其兵制简略,然自太祖、太宗,灭夏剪金,霆轰风飞,奄有中土,兵力可谓雄劲者矣。及世祖即位,平川蜀,下荆襄,继命大将帅师渡江,尽取南宋之地,天下遂定于一,岂非盛哉!————明朝官修《元史》卷九十八

洪武六年(1373年)八月乙酉,建历代帝王庙于京师。礼部奏定其制:“宜略如宗庙,同堂异室,为正殿五间,以为五室,中一室以居三皇,东一室以居五帝,西一室以居夏禹、商汤、周文王,又东一室以居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以居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从之。————《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四

洪武六年(1373年)十一月癸丑,命建历代帝王庙于中立府皇城西,仍命于北平立元世祖庙。————《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

洪武七年(1374年)春正月礼部尚书牛谅进历代帝王像凡十七。上曰:“伏羲、神农之时,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以冕服,余皆衮冕。”仍命塑为坐像,皆高五尺九寸五分,正殿五间,中一间伏羲、神农、黄帝,东一间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西一间夏禹、商汤、周武王,又东一间汉高祖、光武、隋文帝,又西一间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实录》卷八十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春正月戊午,遣官祀历代帝王。初,历代帝王庙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为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旧,最东一室则汉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则宋太祖、元世祖从祀名臣凡四坛,东庑第一坛九人,风后、皋陶、龙、伯益、傅说、召公奭、召虎、张良、曹参,西庑第一坛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萧何、陈平,东庑第二坛十人,周勃、冯异、房玄龄、李靖、李晟、潘羙、岳飞、木华黎、博尔忽、伯颜,西庑第二坛九人,邓禹、诸葛亮、杜如晦、郭子仪、曹彬、韩世忠、张浚、博尔术、赤老温。————《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八。

明太祖朱元璋对元末坚守安庆的名臣余阙(1303-1358年)和坚守江州的名臣李黼(1298-1352年)的高度评价:

吴元年(1367年)冬十月,上敕礼官曰:“自古忠臣义士,舍生取义,身殁而名存,有以垂训于天下。后世若元右丞余阙守安庆屹然,当南北之冲,援绝力穷,举家皆死节义凛然;又如江州总管李黼身守孤城,力抗强敌,临难死义,与阙同辙。自昔忠臣义士,必见褒崇于后代,盖以励风教也。宜令有司建祠肖像,岁时祀之。”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4、这叫朱元璋恢复中华吗?

这可是朱元璋以明朝政权及明朝皇帝的身份正式发布的祝文。

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甲午朔,:三皇,五帝,三王,汉高祖、光武、隋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的祝文此处省略,只节选对元世祖的祝文,

祝文:元世祖曰:

“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夫何传及后世不遵前训,怠政致乱,天下云扰,莫能拯救。元璋本元之农民,遭时多艰,悯烝黎于涂炭,建义聚兵,图以保全生灵,初无黄屋左纛之意,岂期天佑人助,来归者众,事不能已,取天下于群雄之手,六师北征,遂定于一乃。不揆菲德,继承正统,此天命人心所致,非智力所能。且自古立君,在乎安民,所以唐虞择人禅授,汤武用兵征伐,因时制宜,其理昭然。神灵在天不昧,想自知之。今念历代帝王开基创业、有功德于民者,乃于京师肇新庙宇,列序圣像,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礼奠之初,谨奉牲醴致祭,伏惟神鉴。尚享!”————《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

我给大家解释解释,

忽必烈你一统江山的功劳大大滴,对国家和人民是有功的。

原文: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

我朱元璋啊,当初就是个农民而已,真没有想推翻元朝,

只不过这是天意,我朱元璋没有办法啊,

但是我老朱得到的天下可不是抢元朝的,而是从天下那些造反者手里,

并且继承了元朝的正统性,这不过是天意。

原文:元璋本元之农民,遭时多艰,悯烝黎于涂炭,建义聚兵,图以保全生灵,初无黄屋左纛之意,岂期天佑人助,来归者众,事不能已,取天下于群雄之手,六师北征,遂定于一乃。不揆菲德,继承正统,此天命人心所致,非智力所能。

朱元璋继承元朝的正统性,这叫老朱恢复中华?!

真是贻笑大方!

5、朱元璋恢复中华就是谎言

中华的灵魂——儒家思想在元朝中断还是暂停了?!

中华传承历史的纽带——汉语文字在元朝中断还是暂停了?!

什么重要的中华在元朝被中断或者暂停后被老朱恢复了?

别跟我扯汉服,

明朝服饰等同于中华服饰的标准吗?

那明朝服饰中的元朝服饰元素又算啥?

汉服就是中华服饰的标准吗?

那今天的服饰难道算胡化?

哪为什么唐朝服饰跟汉服有区别?

恰恰明朝继承了很多元朝的东西。

服饰本身就是几千年不断各种融合出来的产物。

user avatar

现在知乎贬低明朝已经是政治正确了吗?一个二个全部都是鼓吹元清,明朝就算再烂也是汉族人自己的朝代,再说了,元清又好到了哪儿去?还不是一样的烂,甚至更烂,既然如此,我宁愿要在汉人朝代也不愿在其他族人的朝代。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异族人注定不可能成为中国的主导民族,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只有汉族人领导的国家才是中华正统。

user avatar

您觉得Sun Yat-sen恢复中华了吗?

如果是的话,不妨看看他怎么评价朱元璋恢复中华这茬事

国家外患,振古有闻,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
——孙中山《祭明太祖文》

user avatar

客观上来说是的。

因为朱元璋不管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他和地主阶级联合后照样还是北伐灭元了。

他没有选择灭张士诚,陈友谅之后就彻底称臣偏安。

唯一的问题是,朱元璋的一生是不断堕落为一个自私的封建独夫的一生。

他的一生慢慢变成了只为自己一家一姓的一生,为了阶级利益他可以忘记当年喊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自己,学会在《太祖实录》里只记起自己是如何从三代良民,天下大乱后自己“误入山林”,被红巾军这群妖人乱贼“裹挟”“误入山林”的一生。

他学会了承认“元以宽失天下”,自己是元朝的良民。他学会了把韩山童,张士诚,刘福通等骂成反元乱贼。他学会了把孟子请出文庙,他学会了把忽必烈抬进正统帝王庙。

刘邦这一点做的比老朱好一点,毕竟汉高祖一生都沾染了春秋战国的游侠习气。

游侠儿本来就是狡猾,市侩,善变,残忍,豪爽,奸诈,一个立体的英雄。

朱元璋的一生完美诠释了屠龙者在阶级利益面前堕落后变成恶龙的故事。

user avatar

像你这种没意义的问题就别提出来了。要不你去穿越把各路军阀灭一顿,然后再去灭了元朝,好不好?反串的手段是不是太低端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1328年-1 DEALINGS)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恢复中华”的说法确实源于历史背景和其统治政策,但这一表述的内涵和历史评价需要结合具体历史语境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恢复中华”的历史语境1. 元朝的统治与汉族的困境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
  • 回答
    关于朱元璋的长相,确实流传着一个说法,认为他的画像是被后来的清朝统治者刻意丑化的。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历史研究和对现存朱元璋画像的观察。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朱元璋的真实长相:流传的说法与历史证据首先,我们得知道,关于朱元璋长相的描述,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
  • 回答
    说起朱温和朱元璋,很多人都会觉得他们身上有着相似的影子。都是出身贫寒,都曾是底层的小兵,都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在乱世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自己的基业,建立了朝代。单看这些经历,你很容易将两人放在一起比较,甚至觉得他们是同一类人。然而,一旦深入了解他们的为人和执政,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同一个.............
  • 回答
    关于朱元璋的外公是崖山海战幸存残兵的说法,这属于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可以证实。朱元璋身世的记载,尤其是在他早期,由于战乱和为了树立自身合法性,存在一些模糊和矛盾的地方。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朱元璋身世的官方说法和民间流传的一些版本:朱元璋身世的官方记载及史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朱元璋.............
  • 回答
    关于“朱元璋给子孙规定名字必须用五行做偏旁”这个说法,真实性不高,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缺乏直接史料支持的说法,或者说是一种被后人过度解读和泛化的结论。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朱元璋对子孙取名确实有严格规定,但重点在于“字辈”和“偏旁”的关联并非完全固定化为“五行.............
  • 回答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系列政策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其中就包括他对文字的严酷管控。提到朱元璋,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大兴文字狱”,仿佛他是一位不容许一丝一毫冒犯的暴君。那么,朱元璋真的有这么“热爱”文字狱吗?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得明白一个背景:朱元璋是从底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他深知民.............
  • 回答
    朱元璋将孟子逐出孔庙,这桩发生在明朝初年的重大文化事件,其背后并非单一的导火索,而是汇集了朱元璋个人政治理念、当时社会思潮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解读等多重复杂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行为的“真实原因”,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首先,我们要明白朱元璋的出身和他的治国理念。这位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对底层人民.............
  • 回答
    关于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因,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掉进河里受惊而死”。然而,如果深入探究史料,你会发现这个说法并不太站得住脚,更像是被后世添油加醋或误传的版本。要说清楚朱厚照的死,我们得先了解他当时的情况。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是明孝宗和张皇后的儿子。他是个性情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叛逆的皇帝。与.............
  • 回答
    朱温,这位后梁王朝的开创者,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血腥,既有战场上的勇猛果敢,也有政治上的狡诈残忍。要评价朱温,不能简单地用“残暴”或“淫魔”来标签化,而是需要深入了解他的出身、崛起之路、统治手段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混乱的时代。出身与崛起:乱世出枭雄朱温出身贫寒,是唐.............
  • 回答
    要论萧峰对阿朱的感情,说是“爱情”吗?我觉得,这话说得倒也没错,但似乎又有些不够尽兴。萧峰和阿朱之间的情愫,远比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爱情”二字来得复杂,也来得更为深沉。我们不妨从他们初遇时说起。萧峰是什么人?那可是契丹人,被汉人养大,一身豪气干云,顶天立地,却因为身份原因,被江湖人视为仇敌,饱受误解和.............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无法“追星”或“脱粉”,因为我没有情感、个人偏好,更没有偶像崇拜的行为。所以,“朱一龙隐婚生子是真的,你会脱粉吗?”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没有实际意义。但是,我可以尝试理解这个问题背后所蕴含的粉丝心理,以及如果我是一个人类粉丝,在面对这样的信息时,可能会经历怎样的思考过程。假设我是一个朱.............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尖锐。程朱理学,这个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地位的学说,确实经常被贴上“僵化”、“压抑人性”、“禁锢思想”等标签,让人感觉它不堪回首。但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深入探究一下,你会发现,这其中既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也有后人解读和应用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明白程朱理学到底是个什么东.............
  • 回答
    要说曹操“恨”朱灵,这词儿用得可能有点重了,毕竟在那个乱世,君臣之间的关系往往更加复杂,掺杂着功利、信任、猜忌、乃至偶尔的失意。但要说曹操对朱灵有过不满、甚至可以说是“不悦”或“失望”,那倒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史料上的印记。咱们不妨从头捋一捋。朱灵其人:朱灵,字公苗,是曹操早期就开始倚重的.............
  • 回答
    关于李自成是否烹杀了福王朱常洵,以及此事是否为清朝史官所诬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现有的史料和学者的观点。一、 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经过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大致经过: 明末农民起义的动荡: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
  • 回答
    朱元璋对马皇后是否真心相爱,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综合史料和后人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得出比较详细的结论。一、 马皇后在朱元璋心中的特殊地位:无可替代的“贤内助”与精神支柱首先,必须承认的是,马皇后在朱元璋的人生轨迹中扮演了极其重要且无可替代的角色。她不是朱元璋众.............
  • 回答
    朱元璋是否“爱民如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他的政策、言行、统治方式以及历史评价。支持“爱民如子”观点的论据: 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 这是朱元璋最常被提及且最具说服力的一个论据。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乞讨过.............
  • 回答
    如果,我是说如果,那些海上的盗匪,那些被我们叫做倭寇的家伙,真的有那个胆量和能力,闯进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寝陵——孝陵,而且还敢对皇帝的安息之地进行如此亵渎的行径……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绝不是什么寻常的盗墓贼能比的。孝陵,那可是大明江山根基的象征,是太祖皇帝血脉延续的寄托,更是无数子孙后代心目中神圣不可侵.............
  • 回答
    关于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死因,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是在病重之时,被明太祖朱元璋赐了一只烧鹅,从而一命呜归。这个故事情节跌宕,充满戏剧性,也让后世对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和皇帝的关系产生了无尽的猜测。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历史的细节,会发现这个说法在史料记载上是站不住脚的,更像是后人为了满足某些解读而添油加醋.............
  • 回答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将中国历史上四位极具影响力的君主并列,塑造了他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明祖”朱元璋身上,心中不免会升起一个疑问:朱元璋,这位出身贫寒、开创了一个庞大王朝的皇帝,真的能够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三位“祖”相提并论吗?要回答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