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兴文字狱是真实的吗?

回答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系列政策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其中就包括他对文字的严酷管控。提到朱元璋,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大兴文字狱”,仿佛他是一位不容许一丝一毫冒犯的暴君。那么,朱元璋真的有这么“热爱”文字狱吗?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

首先,得明白一个背景:朱元璋是从底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他深知民间疾苦,也对那些依附于旧势力、阻碍他改革的人充满戒心。他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王朝,需要一个稳定的统治基础,任何挑战他权威的言论,在他看来都是动摇国本的危险信号。所以,他对于“言论”这东西,是看得非常重的。

“文字狱”这个词,其实有点笼统。 如果非要说朱元璋“大兴文字狱”,那得看我们怎么定义“文字狱”。如果“文字狱”是指因为文字内容而受到严厉惩罚,甚至丢掉性命的事情,那朱元璋确实做了不少。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胡惟庸案”牵扯出来的“科场案”。 这事儿可不是因为写了几句不痛快的诗就被抓了,而是直接关系到朝廷命脉。当时,科举考试是中国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径,而朱元璋对考题的设置和考官的选拔非常重视。

据说,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有一个考生写了一篇文章,里面用了“生民”、“吾民”等词,本来是寻常的措辞,但被一些告密者和朱元璋自己解读成了“指桑骂槐”,认为这是在影射他朱家起家不光彩,暗指民间百姓才是“生民”,而他朱元璋不过是“寄生于民”。这事儿一听,朱元璋能忍吗?这可是在挖他根基的墙角!结果,这考生自然是遭了殃,更别说那些被牵连的考官和同科的举人。这种因为对文字的“敏感”解读而产生的株连,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文字狱”范畴了。

再比如“岳麓书院案”。 岳麓书院是当时著名的学术机构,里面肯定聚集了不少有才华的文人。朱元璋听说书院里的文章有“冒犯”之意,就派人去查。具体细节现在难以考证,但据说也是因为一些字句被认为是在暗讽朝政,或者与当朝的某些制度相悖,最终导致书院受到整顿,一些读书人也被惩罚。

还有一些更零散的例子,比如因为在奏折或者书信中用了某个不恰当的词语,或者被认为带有“不敬”之意,也会被追究。 比如,官员在奏事时,用了“臣”、“君”之外的称呼,或者在写文章时,用了皇帝不喜欢的字眼(比如跟皇帝名字谐音的字),都可能成为惹祸上身的导火索。

朱元璋严厉管控文字,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他一套逻辑的。

巩固皇权: 他是皇帝,他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任何挑战他权威的言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对皇权的挑战。他需要通过严厉的惩罚来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让所有人都明白,在言论上,只能说他想听的,不能说他不想听的。
清除异己: 明朝建立之初,虽然消灭了元朝,但还是有很多前朝旧臣、士绅阶层对新政权心存不满。朱元璋需要通过文字狱来铲除这些潜在的反对力量,消除任何可能产生的思想上的阻碍。
维护社会稳定: 在他看来,混乱的言论会导致民心不稳,进而影响社会秩序。通过对文字的严密监控,他试图营造一个“歌舞升平”的舆论环境,让百姓安分守己,只关心生产生活,不妄议朝政。
性格使然: 朱元璋本人性格也比较多疑,而且对臣民有着极高的要求。他经历过战乱,知道“言语可以兴邦,也可以乱邦”,所以他对文字的敏感度非常高,容不得半点差池。

但咱们也得客观地说,将朱元璋简单地定义为“文字狱大师”可能也不够全面。

并非所有文字都成为“罪证”: 很多时候,是那些被认为“别有用心”或者“触犯龙鳞”的文字才会被追究。普通的写诗、写文章,只要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暗讽朝政,通常也不会受到牵连。
“文字狱”的出现,也与当时的告密制度有关: 很多时候,是有人主动告发,朱元璋才会被动去处理。这种告密制度,虽然也体现了朱元璋的警惕,但也使得一些本不构成威胁的言论,被无限放大。
目的是震慑,而非全部摧毁: 朱元璋更希望的是通过严厉的惩罚来震慑住所有的士人,让他们在言论上有所顾忌,从而维护统治的稳定。他并非想要彻底剥夺所有人的言论自由,而是要将这种自由控制在他的绝对掌控之下。

总而言之,明太祖朱元璋确实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因为文字而产生大规模严厉惩罚的开创者之一。 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文字狱”的早期形态,并且为后来的朝代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他用铁腕手段,把文字变成了他统治的重要工具,但也让无数文人胆战心惊,生怕一不小心就引火烧身。

所以,说朱元璋“大兴文字狱”是真实的,但要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他的“文字狱”与后世的文字狱在性质和程度上是否完全一致,那就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了。他的时代,文字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被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邀自来,简单的针对 @悠悠一评 的答案说一说,他原来挂过我,因为俗事缠身我没有回应,非常抱歉没有满足你的战斗欲望,在这里先赔个不是了。

关于文字狱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好说的,其实这位悠悠一评先生嗤之以鼻的学术界论文并没有一味的洗白明初的“文字狱”。

陈昌云先生在《朱元璋文字狱说”的历史真伪与传播用意》一文中明确的指出:“历史上的朱元璋文字狱案大多确有其事。明初诗文得祸案史料主要见于刘辰《国初事迹》,刘曾从太祖下婺州,累官至北京刑部侍郎。永乐初,预修《太祖实录》。他是明初史官,撰写《国初事迹》有丰富史料参考,原书也流传至今,我们有理由相信书中所载文字狱案属实。另外,《大诰三编》、《大明律》、黄景昉《国史唯疑》、清修《明史》的相关记载大多符合历史真相,能够证明明初文字狱案真实存在……已经学界证实的明初文字狱虚构案数量极其有限,绝大部分所载史料皆真实可靠,我们没有理由否认朱元璋文字狱的历史真实性。”

但是,此文同样的提到:

“由此来看,明初文字狱案当有存在之历史必然,但后世对此传播始终缺乏公正客观之态度传播者的阶级情怀和政治立场使之被无限放大、歪曲,以至真伪难辨,可见,政治倾向和道德意识对国人史学观念的负面影响之大。今人不仅要慎查“朱元璋文字狱说”之历史实然与必然,更应弄清后世传播此说之曲折用意,如此,才能科学认识此段公案。”

对此。我深表赞同。

好,我们来说一说这位悠悠一评先生对来复见心之死的论述有哪些可商榷之处。(我会经量用蔼的语气提出我的看法,最近不想惹事,大家心平气和为好)

首先,你提到的《孟子》删节是一个很不严谨的说法,其实你可能是想说《孟子节文》的事情,大概就是朱元璋利用校订书传的机会, 授意刘三吾删定出孟子节文,并在各地学校刊行,实际上就是削减孟子的科举出题范围。后来御史游义生以死向皇帝进谏, 但并没有挽回皇帝的心意。游氏之死触动了他的好友孙芝, 到永乐九年时势发生较大变化之后, 孙芝上疏倡议恢复全本孟子。此后,在学校通行十七年的孟子节文正式废止。

所以那种:“明朝二百多年读书人读的《孟子》都是被明太祖删过的”的说法可以洗洗睡了。

接着说来复见心的问题。这位悠悠一评先生大段论证了《清教录》的问题由此推出钱谦益撒了谎。其论证过程很有意思,他先是说:

“这里头陈学霖等人显然弄错了一个事情,钱谦益说的野史可笑不仅包括之前来复见心之死的野史,还包括《西湖志余》把来复见心的老师弄错了这个野史。更重要的一点,钱谦益的引述《西湖志余》中并未说来复见心到底怎么样,“上逮笑隐而释之”,显然释放的是笑隐而非来复见心,不然笑隐怎么活到的至正四年?这是第一个要说的。”

这里的意思是钱谦益所引用的《西湖志余》只说了放䜣笑隐没有说放来复见心,然后接着抛出钱谦益引用《清教录》的记载说明来复见心是死于胡惟庸案但是钱谦益对《清教录》撒了谎的问题。

这位先生第一点所指出的《西湖志余》只说了放䜣笑隐没有说放来复见心完全是在绕圈子。

为什么?

因为钱谦益所说的《西湖志余》关于䜣笑隐一事的错谬是为了论证《西湖志余》对来复见心被杀事件的记载失实。其内在逻辑是这样的:“《西湖志余》记载了来复见心临刑说自己的老师是䜣笑隐于是后来有了䜣笑隐与朱元璋的对话,但是䜣笑隐是在至正四年圆寂,那么就不可能有来复见心被诛后与明太祖的一番对话,据此可见这个事件就是子虚乌有的。”那么所谓的“只说了放䜣笑隐没有说放来复见心”这种结论更是莫名其妙,既然你承认了《西湖志余》是野史,但是你又引用野史来证明只放了䜣笑隐没有放来复见心。况且这里你想要反驳的是来复见心不是因为胡惟庸案被杀,而是文字狱,但这跟朱元璋放不放来复见心没有一点关系,所以我越看越迷糊,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然后你开始说钱谦益对《清教录》撒谎的问题,你的论证是

“《清教录》这本书今日不知何处,我们无法看原文,钱谦益解释,这是因为《清教录》“圣祖旋命庋藏其版,不令广布”。然而这是钱谦益撒的谎。为什么?
郎瑛《七修类稿》洪武书目条中明确记载:《清教录》,所以戒僧道也。可见,至少郎瑛自己就看过《清教录》,不然他如何得知《清教录》什么内容?就算是引述他人,则也可以证明《清教录》在之前也有人看过,而且可能还不算少,不然郎瑛也难见到。郎瑛是明代的藏书家,并非什么高官显贵,郎瑛都能知道的,显然不算什么“不令广布”。”

首先,你提到《七修类稿》洪武书目记载:《清教录》,所以戒僧道也。然后推出至少郎瑛自己就看过《清教录》的结论,我知道这本书讲的是啥还非要自己看过?那我们也没看过《清教录》,为什么就知道它讲的是啥?

其次,就算郎瑛自己看过《清教录》,是否就由此可以推出“如果郎瑛看过那么看过的人一定不少,因为他并非什么高官显贵”,高官显贵和藏书家谁的藏书多恐怕不是那么难判断的吧。

你后面更是用《释氏稽古略续集》来说明《清教录》这本书并没有“不令广布”,《释氏稽古略续集》记载的是始自元至元元年到于明天启七年的佛教历史,此书成书应该在崇祯年间,(现存有崇祯十一年刻本),所以用崇祯年成书《释氏稽古略续集》中的孤证来说明明初印了一百四十五本并且“依本刊板印造,俵散所属寺院僧人”未免有些唐突。如果明初此书的发行量如此“广布”那么如今我们却连一点此书的一点影子都见不着实在是咄咄怪事。

不仅是现在我们找不着《清教录》,明人流传的文献中与《清教录》有关的记载实在是少之又少。

现行最多的关于《清教录》的记载便是钱谦益在《绛云楼题跋》中对《清教录》的引用。

关键是在明代祝允明的《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太祖平乱国用重典,当时政刑具有成书,及辑古事劝惩诸王、百官,往往今人少见之,如《彰善瘅恶录》也。《奸臣录》、《清教录》、《永鉴录》、《省躬录》、《志戒录》、《世臣扌忽录》等,甚多。”

祝允明是活跃在明中期的文人,他所说的“往往今人少见之”中就包括《清教录》,明初“广布天下”的书籍一到明中期怎么就突然“少见之”了?这从逻辑上根本说不通。难道是祝允明也在撒谎?

然后你说钱谦益洗白朱元璋自己却纳闷:“智聪则以为惟庸与宗泐合谋,故以赃钞诬奏遣之西行也。果尔,则宗泐之罪,自应与惟庸同科,圣祖何以特从宽政,着做散僧耶?岂季潭之律行,素见信于圣祖,知其非妄语抵谩者,故终得免死耶?”

这个……“岂”这个字用在句首一般表反问,应该翻译为“难道是因为他老实被太祖所信任才免于一死吗?”

看文章不要断章取义的看,人家是有前后文的,钱谦益后面就做出了解释:“智聪招辞惟庸于十一年,已云如今汪丞相无了,中书省惟我一人。以此推之,则智聪之招,未可尽信也。”意思就是说智聪招供的内容值得商榷,其真实性存疑。人家这一句是放在后面承接前面的反问的,你硬是要把这句话放到前面说,然后直接无视(或者看不懂)这个反问然后把它理解成一个“灵魂拷问”。

噗……这一拳怕是打到空气上了

至于你后面猜想的来复见心是因为诗文被杀完全是一厢情愿的猜想,当然你在最后还是理智客观的说:

“我认为当时朱元璋在处理完苏伯衡之事后,发现了来复见心的一些事情,便把来复见心召来,罗织罪名,凌迟处死。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首诗,我不清楚但是如果说不是文字狱,又算什么呢?

最后一句话实在让人捧腹,大概意思就是“我不知道他犯罪有没有证据,但是这不是犯罪又是什么呢?”

行8,你开心就好。(一个不那么友善的微笑)

哦,最后再说一句,您的这个回答是不是原创我非常怀疑的,毕竟在网上很容易就搜出来一篇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文章《明初高僧来复见心死因再探》

而且这篇文章的结尾更搞笑:

至此,钱谦益的谎话已经宣告破产,陈学霖、王春瑜等人的翻案文章也最终被证明不过是一堆废纸罢了!而民族主义骗子借陈学霖、王春瑜等人的翻案文章,在网上鬼哭狼嚎,替朱元璋鸣冤叫屈的那些鬼话,也从此可以被彻底扔进垃圾堆了!

噫~


PS:我觉得还是上一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七修类稿》的评语比较好,免得一些人过于迷信:

明郎瑛撰。瑛字仁宝,仁和人。是编乃其笔记,凡分天地、国事、义理、辨证、诗文、事物、奇谑七门。所载如杭州宋官署考,则咸淳《临安志》及西湖各志所未详。又纪明初进茶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筍诸名,及漕河开凿工程,皆明《会典》及《明史》诸志所未及,亦间有足资考证者。然采掇庞杂,又往往不详检出处,故踳谬者不一而足。如以宋李建中为南唐人,谓谢无逸以蝴蝶诗得名,后李商隐窃其义,则以唐人而蹈袭宋人。引武林女子金丽卿诗梅边柳外识林苏句,讥其不能守礼,出则拥蔽其面,皆极为王士祯所诋斥,见於《香祖笔记》中。此外如纪杨维桢为明太祖所召,托疾固辞,作诗缢死,则全无事实。桓温妻我见犹怜之语,不知为李势妹而但云温娶妾甚都,则失之耳目之前。至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一诗,以为不知姓名,必宋人所作,则并《白居易集》而亦忘之。盖明人著书卤莽,往往如此。书中极诋《说郛》、《辍耕录》,然此编实出此二书下,所谓人苦不自知也

所以说啊,开心就好


更新一下,主要是那位 @悠悠一评 先生又扯出蒋景高的事,然后摆出一副要与明粉一决高下的气势。

Emmmm

我刚刚才发现我把他拉黑了,所以这位大手子@我的时候我没有第一时间的回应。

说真的,你在网络上装着一副老学究的样子撕逼累不累?我拉黑你真的是因为我想多玩一会儿游戏,明显比跟你吵架要有意思的多。你拿着一个从网上找的于你而言三观契合的“黑屁”文章在这对着学术界的论文和你期盼的“明粉”疯狂输出有意思吗?

写公众号就认真写,别整这些虚头八脑的。

既然你提到了蒋景高我就索性一起说了,一劳永逸。

你向明粉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袁进士镛传》为什么在洪武十六年找林右作而弃蒋景高的版本?我初一看还当真把我唬住了,但是我有一个问题,这个《袁进士镛传》这么就变成蒋景高写的了?

其实这位答主的说法是援引自一篇关于蒋景高生平的一篇博文。这篇文章的论证是这样的:

蒋景高作有《丹台外史集》、《云屋集》,今不存。后人编蒋景高、蒋景武作《二蒋诗文合稿》,主要摘自其它文人编的诗文集,作品很有限,今不见传。兄弟俩一生著作颇丰,惜不传。
历代《象山县志》录蒋景高的碑文记有:“象山县覆田记”,元至正二十年作;“东岳宫地祇院记”,元季作,年份难考;“灵济庙记”,洪武七年作;“重修圆丰庙记”,约洪武十年作;“延寿寺历代兴建碑”,洪武十年释清浚撰,蒋景高书;“城隍庙记”,洪武十年后作;“踞门(普济)庙记”,未见录,年份无考。
《道光志》、《民国志》引《嘉靖县志》“义门碑”,蒋景高与杨复、俞乌为元举人,则蒋景高为元乡贡进士。《民国志》按杨复家谱记,杨复为元至治三年(1323)乡贡进士。
蒋景高留存的遗墨及记录:“孝子陈汝檝宅嘉贤堂”,蒋景高题,危素书额;蒋景高为县丞陈相题“清慎临民”,为县主薄徐信题“莅政严肃“,按《嘉靖县志》卷九,县丞陈相、主薄徐信均洪武十年上任,为他们题墨称颂应在洪武十二年,或以后。其中陈相政声著闻,民甚怀之,洪武十四年罢官归里。
孝子陈汝檝(1293-1372),洪武十年方孝孺为其书墓志铭,明史官王祎曾作“陈孝妇传”记其家事。方孝孺云:“其乡人名士蒋景高因取其远祖太邱事题其居曰“嘉贤堂”,翰林学士危素为其书额。按危素在元、明二季的经历,可以判断,此为至正四年(1342),危素至象山与蒋景高的共同作品。下面谈及蒋景高履历时再进一步记述。
从上面的碑记与其留存的墨迹可知,至少蒋景高洪武十年(1377)在世。蒋景高留存于世的其它诗文有:“题高明善安敬斋”,五律与七律诗各一首;“题叶敬常海堤篇”;“袁进士镛传

我就想问,你说了那么多特别是那句“从上面的碑记与其留存的墨迹可知”,我都找出花来了也没有看出一丁点任何与你的这个“袁进士镛传”有关的东西,如果你说这个《袁进士镛传》是从别处引用的资料,那也行,你总要说明出处呗。

不好意思,事实上是根本没有出处。

后来这篇文章还有大段论(脑)证(补)蒋景高和袁镛后人的情感大戏,我是真的想不通,一个连像样一点的文集都没有留下来的文人就硬生生的被考证出来一本《袁进士镛传》,你这样浪费我们彼此的时间有意思吗?

二·emmm你还是把《袁进士镛传》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说什么“永乐年间再次给袁镛传做跋,何以仍不见蒋景高”,人家就没有什么写什么《袁进士镛传》我上哪给你找什么蒋景高?人家蒋景高写个“城隍庙记”都能被你当成是《袁进士镛传》,你请再多的明粉都没法给你解释。在注水猪肉上面撒多少饲料也不能改变这是一块注水猪肉的事实。

三·你说:“蒋景高的墓在哪里?没人知道。蒋景高作为当时象山最大牌的名儒,正常死亡,却连坟墓都不知道在哪,这叫正常?要知道同时期的先贤钱唐、王刚甫等人的坟墓《县志》都记载的清清楚楚!蒋景高比他们还得高出来一块,坟墓竟然不知何在?”

我的老哥哥哎!你知不知道你口中的比蒋景高矮一块的钱唐是在《明史》里有传的,“《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钱唐,字惟明,象山人。博学敦行。洪武元年,举明经。对策称旨,特授刑部尚书”人家就不应该记清楚一点吗?人家可也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汉啊:

唐为人强直。尝诏讲《虞书》,唐陛立而讲。或纠唐草野不知君臣礼,唐正色曰:“以古圣帝之道陈于陛下,不跪不为倨。”又尝谏宫中不宜揭武后图。忤旨,待罪午门外竟日。帝意解,赐之食,即命撤图。未几,谪寿州,卒。”

而且人家王刚甫是什么人?:

元巡检司巡检秩正九品,行状作巡简司,字有误。居六年,盗不敢犯,民安之。郡奇其才,事难决者辄属以治。刚甫明而能断,民趋其令,相讼者不之邑而之东门,闻一言释憾而去。以上行状。后枢密院使恶其不附己,罢之,而方国珍遂不可制。嘉靖县志。及刚甫去官,东门被兵,民追思刚甫,歌慕之。”

此人在《明伦汇编官常典巡检部》和《明实录太祖实录》都有记载,你说矮一块?

开什么象山玩笑?

四·你问:

“蒋景高晚辈樊余庆一死便入乡贤祠,《嘉靖县志》有记载,蒋景高何时入的乡贤祠?后补的。这又是为什么?”

来我告诉你为什么这种大儒为什么是这个境遇——“生于元延佑六年,洪武初荐授国子助教。象山县教谕洪武九年卒于任上

“十一月二十一日明州府以诸进士计偕京师设燕席歌鹿鸣而劝驾是日礼乐备具正位南向者上宾卫阃指挥佥事冯公某张公某坐西东向者淛省宣使汤公某沈公某省委官某卫镇抚某训导胡先生季弘赵先生斯盛为之主者郡同知刘公某通判王公某乡贡进士则郑真郭可学樊余庆黄梦熊顾厪吴振王廷直王用吉孙原仲吴伦陈希贡汪义方何操陈仲贤共十有四人”——《荥阳外史集卷九十七》
“明初士子举于乡者例称乡贡进士樊余庆诗云……”——《明诗综》

你让一个从洪武初被举荐一共当了九年象山县教谕的普通文人,死后立马端进乡贤祠,然后苛责一个通过正规科举考试的进士樊余庆不该进乡贤堂?

想什么?

以上情况,请解释一下,一个善终之人,象山教谕,如何保证生涯履历平平无奇却又被人称作为“最大牌的名儒”?

你费尽心思的为《闲中今古录》的真伪性做辩护,然而对于史料的甄别不是说这本书一件事说的对那其他的记载就全部对,不是说哪一件事记载有误这本书就一个字都不能信,判定史料的真伪不是做小学判断题。

搞了半天我还是在驳斥一个从网络史学家的蹩脚考证中取材的“灵魂拷问”,连最基本的逻辑和常识都没有,如果不是我失眠,我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帮助你走出这个“靠信仰黑明”的逻辑怪圈?

说了那么多不就是黑明吗?

用得着这样?

初哥要资源都没你这么遮遮掩掩,心里想的什么大大方方的说出来不就好了嘛,我们又不会笑你。

当然前提是你要黑的有水平(一个友善度爆棚的微笑)

PS:之前我质疑他的回答并非原创,现在应该补上资料来源了吧

嗯,没错,参考资料都是博文.....

果然高手在民间啊

user avatar

各位大佬引经据典争论不休,我个人认为朱元璋即使残忍弑杀也不会因为这个杀人,因为真没必要。他杀功臣不管是不是真的总会给个合理的罪名,而因为一个字就无缘无故杀人简直不可理喻。而且这种事谁记录的?官员写个表上去,朱元璋一看有“则”,派人去赐死?还是满门抄斩?别人怎么知道是因为“则,生”?如果朱元璋昭告天下,那咋可能那么多人因为同一个字丧命?如果他不说,那咋可能只有几个人写则写生?结合烧鹅,庆功楼,吃人的淮西军等等传说,至少“则,生”文字狱大概率是编撰。上面反对的大佬们写的例子也只是说明朱元璋杀文人,但并不表示朱元璋因为这几个字杀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系列政策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其中就包括他对文字的严酷管控。提到朱元璋,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大兴文字狱”,仿佛他是一位不容许一丝一毫冒犯的暴君。那么,朱元璋真的有这么“热爱”文字狱吗?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得明白一个背景:朱元璋是从底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他深知民.............
  • 回答
    朱元璋大杀功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个人品性或组织原因,而是两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强调一个主要因素,我认为朱元璋个人的猜忌心和对权力绝对的掌控欲,是其“大杀功臣”最根本的驱动力,而明初的组织结构和政治环境则为这种行为提供了土壤和借口。下面我们将从朱元璋的个人品性、明初的.............
  • 回答
    明宪宗朱见深对万贞儿的专宠,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老少配”那么简单,其中牵扯着太多的感情纠葛、宫廷权谋,以及宪宗本身复杂的心路历程。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捋。初遇,那抹“安心”的暖阳首先,得回到宪宗还是太子的时候。那时候的他,年纪尚小,刚经历完被废的父亲英宗(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回来后被软禁)的阴.............
  • 回答
    《明朝那些事》里,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常常被作者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调侃的口吻描绘成“混世魔王”,甚至冠以“昏君”的名号。这无疑给他贴上了许多负面标签,比如沉迷享乐、宠幸宦官、好大喜功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某些行为,却能发现一些与“昏君”印象截然不符,甚至更像是“任人唯贤”的.............
  • 回答
    如果大明江山社稷,代代皇帝都由朱元璋一人担任,这无疑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极具颠覆性的设想。这不仅仅是“长寿”的问题,更关乎着一个王朝的生命力、制度的活力乃至整个国家肌体的健康程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朱元璋本人的特质、他所建立的制度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几个维度来展开。首先,我们得承认朱元璋本.............
  • 回答
    这个问题颇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如果朱元璋真的能以唐朝三省制为框架,并继承宋太祖“不屠戮功臣”的遗风,同时大力推行教化农桑,那么大明王朝确实有超越大唐的可能性。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下。一、政治体制的优化:三省制与皇权专制的平衡朱元璋废除丞相,将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 回答
    评价明太祖朱元璋的行为,若置于民族主义的显微镜下审视,那可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戏,既有振奋人心的篇章,也有值得深思的曲折。毕竟,他是那个结束蒙元统治、重新确立汉族王朝的开国皇帝,其一举一动,都与“民族复兴”的叙事紧密相连。一、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民族解放的旗帜首先,从最直接的层面来看,朱元璋领导.............
  • 回答
    明太祖朱元璋对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下死手,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朱元璋的个人经历、政治需求以及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来分析。历史背景:乱世出枭雄,兄弟情谊也脆弱朱元璋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元朝末年。腐败的政治、沉重的税负、.............
  • 回答
    朱元璋一生波澜壮阔,从一个贫苦的乞丐一步步登上帝位,建立大明王朝,功绩卓著。然而,这位开国皇帝,和所有凡人一样,也并非事事顺心,也有他晚年时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感到追悔莫及的事情。要说朱元璋最感到后悔的事,那无疑是晚年时对几位有能力的功臣的猜忌和杀戮,特别是对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人的处理,虽然有当时的.............
  • 回答
    要评价明太祖朱元璋,绝不能简单地用“不堪”或“伟大”来标签化。他是一个复杂得多的历史人物,其功过是非,需要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 书本上对他的描述,尤其是在官方史书中,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宣传色彩,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能从中梳理出他一些为人所不齿,也有些许值得称道的地方。说他“不堪”的理由,往往.............
  • 回答
    明初开国元勋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时束手就擒,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历史现象,背后交织着权力的绝对化、猜疑的种子、忠诚的考验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权力的绝对化与高度集中: 朱元璋的个人权威无可挑战: 作为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最高领袖和实际的缔造者,.............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赤贫的佃户出身,最终建立大明王朝的帝王,在很多人看来,他的成功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毕竟,他没有经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也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不像后来的明朝皇帝那样,从小就被置于储君之位,接受帝王之道的熏陶。那么,为什么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子弟,却能展现出如此惊人的政治、军事和治国才能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对比点。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李自成那边相对“星光黯淡”,而刘邦和朱元璋身边却群星璀璨。首先,得承认,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刘邦打下江山,有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朱元璋起事,也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一大批才智超群.............
  • 回答
    朱元璋能够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政策和实践的综合结果,绝非一蹴而就。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北宋的困境对等,明初的国情和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使得他能够绕过“缺马”的死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一潜在危机。首先,我们得先明白北宋“缺马”的根源。 北宋早期,虽然也有骑兵,但总体.............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汉朝和明朝,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布衣出身。这意味着他们都来自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汉朝以开放自信著称,而明朝则流露出重农、封闭的倾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
  • 回答
    洪武大帝,一位时代的巨人——评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漫长的帝王史画卷中,明太祖朱元璋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从一个赤贫的孤儿,一步步登上权力之巅,建立了庞大而稳定的明朝,其人生轨迹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评价朱元璋,绝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他是一位复杂而矛盾的集大成者,是那个特定时代孕.............
  • 回答
    要说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谁更强,这还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雄主,都是从乱世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王朝,各自的强项和面临的挑战也截然不同。咱们先说说李世民。李世民出身高贵,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在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他随着父亲一同起兵。您别看他是“公子哥”,.............
  • 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开国皇帝,常常被人们拿来比较。究竟谁更“厉害”,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厉害”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我们可以从他们各自的出身、建国过程、治国理念、历史影响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或许能得出一些更清晰的认识。出身与早年经历:从寒门到帝.............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电视剧《朱元璋》中,由胡军饰演朱元璋,由一位蒙古族演员饰演徐达,这样的选角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选角安排:胡军饰演朱元璋: 胡军的演技与形象: 胡军是一位实力派演员,他的表演风格粗犷、有力,自带一种江湖气和王者风范。这与历史上朱元璋从一个贫苦的出身,凭借着过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