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说北宋军事的疲软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缺少战马,那么明初朱元璋怎么组建起优秀的骑兵部队?

回答
朱元璋能够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政策和实践的综合结果,绝非一蹴而就。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北宋的困境对等,明初的国情和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使得他能够绕过“缺马”的死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一潜在危机。

首先,我们得先明白北宋“缺马”的根源。 北宋早期,虽然也有骑兵,但总体规模和战斗力远不如唐朝。原因复杂,包括:

地理限制与民族关系: 北宋立国于中原腹地,南边是江南水乡,北边则直接面对契丹(辽)、女真(金)、蒙古等强大的游牧民族。这些民族以马背上的生活为主,马匹资源丰富,骑兵是他们的核心力量。北宋虽然试图在北方边境建立马场,但始终受到外部势力和地理环境的制约,难以大规模、稳定地获得优质战马。尤其是在与辽、金的长期对峙中,宋朝在骑兵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劣势,战马来源受到很大限制,甚至需要大量从北方购买,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上的被动。
军制和战略重心: 北宋的军事思想和军制,虽然也重视骑兵,但由于其统治重心在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更倾向于步兵和守备力量的建设。其战略防御体系更多地依赖城池和关隘的坚守,而非大规模野战骑兵的机动性。这使得马匹的战略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被放到最高优先级。
经济结构: 北宋的经济高度发达,商业繁荣,但也导致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过度依赖。畜牧业相对式微,这与北方游牧民族那种以畜牧为主导的经济模式有着本质区别。

那么,朱元璋又是如何打破这个僵局的呢?他不是“缺马”,而是有自己的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一、 强调骑兵的战略价值,将其置于核心地位:

朱元璋出身贫寒,年轻时戎马倥偬,深知骑兵在战场上的决定性作用。他所处的时代,元末的混乱使得北方边境依然是战乱频仍,而明朝建立后,对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以及东北女真等族的威胁始终存在。因此,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将建设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作为国家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他明白,一支能打硬仗、能进行远距离机动的骑兵,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必要条件。

二、 因地制宜,多管齐下解决战马来源:

这是朱元璋最关键的突破点,他并没有一味地依赖北方,而是采取了多元化的策略:

1. 制度化的马政建设——马场与马匹监察:
设立官方马场: 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垦土地,兴建官方马场。他特别重视在适合放牧的地区,如北方的甘肃、陕西、山西等地,以及南方的湖广、江西部分地区建立规模庞大的官方马场。这些马场不仅仅是简单的放养,而是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包括马匹的繁殖、驯养、疾病防治等。
“专养”与“征募”结合: 对于马匹的来源,他采用了“专养”和“征募”相结合的模式。一部分马匹由政府专门圈养和繁育,保证了基础的供应。同时,他也通过“征募”的方式,向拥有马匹的民间征收马匹,或者以钱粮换取民间马匹。这种方式既能补充军队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民间养马。
马匹监察与户籍制度的联动: 明朝初期,户籍制度非常严密,每个家庭都规定了其应承担的责任,包括缴纳赋税、服劳役等。在马政方面,也实行了类似的监察制度。例如,规定一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要强制性地养马,并由政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这就像一种“兵役附带”的责任,家庭有义务提供符合标准的马匹。

2. 借鉴与融合——学习元朝的经验:
吸收蒙古骑兵的训练模式: 元朝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成熟的骑兵训练和作战体系。朱元璋在驱逐元朝的过程中,也吸纳了蒙古骑兵的优秀部分,包括他们的训练方法、战术运用以及对马匹的养育知识。明朝军队中的不少骑兵将领和士兵,本身就来自元末的军队,他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边区居民的养马传统: 在明朝北方边境地区,一些居民本身就有畜牧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养马和骑乘经验。朱元璋鼓励和扶持这些地区的居民养马,并将他们中的一部分编入军队或作为马匹的来源。

3. 鼓励私人养马与奖励机制:
减免赋税与提供优惠政策: 为了激励民间养马,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对养马的家庭减免部分赋税,提供饲料补贴,或者以更优厚的条件收购民间马匹。
军功奖励与马匹分配: 军队中表现英勇的将士,有时会得到政府赏赐的战马,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一些在战乱中幸存下来的战马,也会被重新收编和分配。

4. 进口与贸易(相对有限但存在):
虽然朱元璋的策略重心在于国内生产,但在初期,为了迅速组建军队,也可能存在少量从北方通过贸易或羁縻的方式获得马匹。但相较于北宋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明初的自给自足能力大大增强。

三、 重视骑兵的训练和战术运用:

仅仅有马匹还不够,强大的骑兵部队还需要科学的训练和先进的战术。

严格的军事训练: 明朝军队非常注重士兵的体能、骑术和射术训练。骑兵不仅要能熟练地驾驭战马,还要能在马背上进行精准的射击和搏杀。朱元璋建立的卫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军队的日常训练和人员的补充。
战术创新与适应性: 明朝骑兵的战术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对手和战场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对阵步兵为主的敌人时,他们可以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进行迂回包抄、分割歼灭。在面对同样强大的骑兵时,他们也发展出了协同作战、阵型变化等战术。

四、 军制改革与骑兵的整合:

卫所制度的初步建立: 明初的卫所制度,虽然在后期存在弊端,但在初期有效地将军队与土地结合起来,保证了士兵的训练和给养,也为骑兵的稳定供给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许多卫所本身就担负着养马的职责。
骑兵在各兵种中的地位: 朱元璋明确了骑兵在军队中的主力地位,将其部署在关键的战略位置,并作为一支独立作战的强大力量。

总结来说,朱元璋组建起优秀的骑兵部队,并非因为他找到了某种神秘的“马匹来源”,而是通过一套系统性的、长远的国家战略来实现的。

他深刻理解了马匹的战略价值,将其提升到国家军事的最高优先级。
他打破了北宋的困局,通过制度化的马政、多元化的马匹来源(官方马场、鼓励私人养马、借鉴元朝经验、边区居民养马传统)来解决战马供应问题,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自给自足能力。
他不仅重视马匹的数量,更重视骑兵的质量,通过严格的训练和战术运用,打造出了一支训练有素、战术灵活的骑兵部队。
他将骑兵建设融入到整个军事制度和国家战略中,而不是孤立地看待。

朱元璋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没有被地理限制和传统观念所束缚,而是以务实的态度,从国家整体的战略和经济结构出发,找到了解决骑兵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一种“因势利导,主动出击”的策略,与北宋“被动应对,处处受制”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骑兵部队,也成为了明朝初期开疆拓土、巩固政权的重要军事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讨论过这个问题。

宋代为何在军事上一直都无法强盛起来呢?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宋会要辑要》记载,宋真宗天禧(1017年—1021年)元年,公元1017年,八月十八日,北宋牧制置使(这个牧制置使疑似阆中乡贤陈尧叟)提出:“请以十三岁已上配军马估直出卖。”

同月二十七日,大臣向敏中提出:“今国家马数倍多,望广令出卖。”

十一月,向敏中又一次提出:“近岁边陲彻警,兵革顿销。然诸军战马尚未减数,颇烦经费。望加裁损。”

看到没?宋粉整天叫嚣的所谓“北宋无战马”,人家正牌赵家人根本就不承认!

宋粉再能,还能能过北宋专管战马的牧制置使?还能强过“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赠太尉、中书令、谥文简、赠燕王”?

人家“赠燕王”说的是“马数倍多”!

还有人扯什么北宋缺少战马是因为唐朝丢失产马地,你问问“赠燕王”承认吗?你敢跟他说大宋没有战马,怕不是一个大耳刮子就抽过去,然后当场就把你给剁了。

哦,唐朝把产马地丢了,导致大宋没有战马,那人家“赠燕王”卖的啥?你这简直就是指斥当朝宰相不忠嘛!人家卖马卖的死了以后能赠个燕王当当,称得上是赵家钦定的大忠臣,你反对卖马死了以后就只能去见阎王。

你也不能说宋朝就不关心战马。宋真宗也关怀过战马的情况。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五年三月:

帝谓宰臣等曰:“牧马数亦当岁较其耗登。诸蕃马月奏其数,但无比较。且以去岁所奏比日近奏数,约少二万。”制置使陈尧叟曰:“盖已给诸军矣。亦虑去岁遇雪,马有死损者多。自前牧马虽经冬,不给刍膏。臣近已指挥坊监,如遇雪,有妨牧,则量给之。”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五年三月,宋真宗对宰相们说,养马按说也应该每年记录增减数额,不能光报个每月数字。我算了算账,发现今年的马比去年少了大约两万匹。分管长官、制置使陈尧叟是怎么说的呢?人家说的是大概可能也许是已经送到军中去了,而且去年下了雪,很多马都死了,我已经命令,再下了雪就多注意。

下个月,大中祥符五年四月,在宋真宗过问战马数量问题之后,新的花样来了。

大宋朝牧制置使提出:京城每年都留一批马使唤,数量多则一万七千多,少也不少余一万多,都在附近养着,太费钱了!现在打算筛选一下,在几处地方各保留两千匹,其他大概五千匹都送到淳泽监去养着。京城要用的时候,招呼一声,一晚上就到了,每年可以少花很多钱,而且马也养得好。

牧制置使言:“近置中牟县淳泽监。在京自来岁留准备供使马多至万七千匹,少亦不减万余匹。于左右骐骥院及六坊监养饲,岁费刍粟不啻四百余万石。今欲分定色额,在京每岁各比留二千匹,约拨马五千匹赴淳泽监牧养。或京师要马填阙构抽,止经宿便到,岁可减草三百余万束,粟豆称是。兼填阙马在淳泽牧放,必少病患,减得抛失。”

听起来真不错。你的钱我给你保管着,用的时候你跟我说一声,我拿给你。

照此办理之后,到了第二年, 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宋真宗收到的消息是这样的:

牧制置使言,淳泽并诸处马监,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时,马 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

那个“必少病患,减得抛失”的淳泽监,养的马因为外界客观原因“致成瘦弱”。

你看,大宋朝的战马,经过一番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在无声无息减少两万之后,又有声有息的大量消失了。这是因为唐朝丢失产马地导致的吗?合着陈尧叟是唐朝人?

我看历史记载没说陈尧叟这么长寿啊。

都说宋朝缺马是因为唐朝。可是唐朝之后是后梁,后梁之后是后唐,后唐之后是后晋,后晋之后是后汉,后汉之后是后周,后周之后才是北宋。唐朝管天管地,还能管五代之后的六世孙北宋养马?

这不扯淡吗?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无论怎么算,唐朝之泽,在宋朝都没法再谈了。

其实中原内地养马的规模一直都不算小。先秦时代中原地区就大量养马。发展到汉武帝广求马种,进一步改良了马匹质量。此后中原地区的马匹质量一直不错。相比之下西方国家一直到近代时期,获得了阿拉伯马的优良马种,才通过近现代的科学方法获得了较好的马种。他们在封建时代一直没有什么好马,所以才会一直被各种游牧民族狂虐。倒是因为他们的眼界不太行,所以整天吹他们的驴骑士。很多人脑补了现代马进去,真以为是什么强骑兵了。

中原地区马匹质量严重下降,说起来还真就是宋代干的好事。

宋代著名文学家、被欧阳修和苏轼一再推崇的著名直臣王禹偁,就写过一篇《记马》。出自小畜集。[1]

今谏议大夫、东莞臧公丙,予之执友也。其先人事故魏王符公彦卿,谏议亦颇熟王之家事,为予言。
王之在邺也,多畜名马,其牝亦有良者,为之息种,岁择健马以配之,往往得骏骨。居一岁,有牝产子,与他驹特异者。既壮,圉人将以合其母。当孳尾之月,出而示之,见其所生,卒无欣合之态。将强之,则蹄啮不可向迩。圉人复曰:“以是驹配是母,幸而骝,其骏必倍。不幸而骒,又获其种。明年将胥靡之,不可失也。”乃以数牝马诱之,乗峻作之势,以巾幂其目,间而进其母。既已,然后晓其所生。因垂耳俯首,若不欲活者。旁顾适有永巷,修直百馀步,巷际有閈闳,扄钥甚固,盖常所不启者。遂哀鸣疾驰,以首触其铺,如是者数,踣而死。
呜呼!礼称“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夫马本兽也,古圣人调伏而策御之,故曰伏牛乘马是也。是马也,兽其身而人其心乎?圉人诱陷,知耻而死。于小人之心也远矣!圉人之心,望于禽兽者又远矣。予尝恨不目睹其事,具敝帷以葬之。又惧其事久泯而不传,且欲警声色狗马之家与世之内乱者,故记。
——《记马》,北宋,王禹偁,《小畜集·卷十四》。

这篇文章的意思很简单。王禹偁听人说,早先五代名将符彦卿获得了一匹骏马,马夫采用回交技术保存优良马种(现代养的狗之所以那么多品种而且品种相对稳定,基本都是先选取所要的特定品种,然后采用回交手段保持性状稳定)。回交技术需要使用性状相近的马密集交配,性状越近越好,于是就要近亲繁殖。现代所谓的英国纯血马,其实就是近代英国从阿拉伯地区搞到了三匹好马,然后反复回交杂交形成的。

儒家士大夫认为,这在人类社会不就是乱伦么?

于是王禹偁就像写烈女传一样写了一篇“烈马传”,说有匹马因为乱伦自杀了。从而,出现了将人类伦理观念引入动物育种的奇观。

最重要的是,这事不是他王禹偁亲自见的,他自己也表示只是听说。

话说我忽然理解为什么向敏中那帮人要除掉经历过澶渊之盟的战马了,可能在他们眼里战马的确是会写回忆录的。

那么多畜生都活得好好的,真是没天理。

很多网友早就指出,宋朝不养战马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要用牧场养羊。宋朝喜欢吃羊肉,以至于苏轼要专门开发东坡肉,鼓励大家吃猪肉。但是羊需要牧场,于是这些养马的马监就开始拼命养羊,大赚羊肉钱。在这种情况下,养马就成了碍事的事情了。所以,实际情况,是宋朝出现了“羊吃马”的情况。北宋朝廷的普遍腐败,是宋朝缺失战马的主要原因。再加上一群吃饱了撑的道德家破坏基本的养马技术,连马种都给废了。导致此后连恢复都恢复不起来。等到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干脆就放弃了马监制度。其结果就是连勉强维持的马监都裁减了。

一直要等到宋朝过去以后,中国的马匹养殖技术和规模才会重新提升起来。朱元璋时代其实战马数量也不是很多。但是已经足够进行一定规模的战争了。经过朱元璋的治理,明朝的马政体系发展了起来,很快就养出了几十万匹马。这一对比,北宋内部腐败导致战马体系崩溃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大概要到清代,一度禁止中原养马,才再一次摧毁了内地养马业。不过仍旧没有遏制住民间养马的需求。捻军甚至就是在中原地区成长起来的农民骑兵。

参考

  1. ^汉朝能用几十年打败匈奴,为什么宋朝用了几十年都没打败女真?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6555487/answer/700468238
user avatar

北宋的马政一泡污,不是因为物质条件不行,而是实实在在的官僚系统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稀烂的结果。

参考《宋史》的说法,饶州”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十有五,驹之成者二十有七“

嗯,用来配种的种马562匹,养死了315匹,剩下的247匹种马,养出了马驹27匹。

562匹种马育有27匹马驹,培育率不是正常的百分之几百上千,而是5%不到。

而且为了养这27匹马驹,把315匹宝贵的种马给养死了,种马死亡大半,剩下的种马十中育一。

至于像什么”广西市马全纲疫死“的事情,屡见不鲜。

这种违反常识的事情哪里是什么天灾,实实在在的人祸好不。

军马出栏数量如此之少,有些是监中官吏牧兵牧养不力的缘故,更多则是有土地被侵占的因素在。

随着官绅世家的胆量越来越大,牧监不断撤并的同时,监中土地也被春蚕食桑叶一般的不断侵占。不仅仅各大牧监和禁军中各部马军放养本军战马的牧地,就是作为孽生监(即种马场)的牧马监也是大片大片的土地给人占去种田。

想想吧,连培育种马的马监连地皮都给人占了,国家的马政还能有什么样子。

侵占牧地的并不是普通的人家,不是官户,就是形势户(所谓形势户,就是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主要是州县衙门的高阶吏员﹑乡里的上户),每一家都有几分背景,根本不可能讨要回来。

就这样还不算,居然还有官僚对皇帝说马的数量太多,太多!建议皇帝裁减战马数量卖掉一部分!

根据《宋会要辑要》记载,1017年八月十八日,宋军马政机关请求将十三岁以上已经配过种的老马卖掉,皇帝批准了。

然后有个叫向敏中的家伙看到皇帝很高兴,进言说:原先已经说过要减少马匹了,现在光卖十三岁以上的老马,卖得不多。反正现在我们大宋的马匹数量极多,不如大量卖出去。

有人立即表示反对,认为可能会损害武备。

帝曰:“可更酌其利害以闻。”没有否决掉买马的提议。

到了十一月,这个向敏中又找了个机会说,最近不怎么打仗了,可是军队里面的战马还是很多,养护要花很多钱,希望能裁撤一批。

于是皇帝准了,挑选一批好马留下,其他的都卖了。

到了宋仁宗时期,由于武备进一步驰废,很多士兵都不经训练,更不用说马匹了。于是朝廷大笔一挥陆续废罢东平、单镇、镇宁、灵昌、淳泽、洛阳等黄河南岸六监,只留下河北诸监。

结果到了王安石接手,看着这如同无可名状之物般的烂摊子欲哭无泪,只好完全撤裁牧监,改走民间养马的路子。

应当承认,这么做在马的数量上还是势头喜人的,总算摆脱了过去牧监那极端不科学的成活率数字。

但是质量上么……

所谓战马不仅仅是肩高、毛色、体重、体格要达到要求,更要胆子大、不怕人,面对箭雨和号角能毫不动摇,关键时候能与骑手一起拼命向前冲。

而民间养出来的马,拉犁耕地是一把好手,但真骑着它们上战场?不掉头往回跑就算骑手水平高了。

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马政上吃了大亏,整个朝廷南渡以后,管马的官僚们仍然没有收手,反而变本加厉。

看南宋史料里,今天说西马岁买万匹,明天说江淮岁买万匹,又说总数岁买万匹。

结果最后十万川军最盛也才一万多匹马,江淮就更惨了。

这中间的差额哪去了?天知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