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厚照是怎么死的,真的是掉进河里受惊吗?

回答
关于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因,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掉进河里受惊而死”。然而,如果深入探究史料,你会发现这个说法并不太站得住脚,更像是被后世添油加醋或误传的版本。

要说清楚朱厚照的死,我们得先了解他当时的情况。

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是明孝宗和张皇后的儿子。他是个性情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叛逆的皇帝。与他之前和之后的许多皇帝不同,朱厚照不太喜欢被拘束在宫中,更热衷于“御驾亲征”,也就是走到前线去体验军事生活,甚至还给自己起了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国瑞”的头衔,整天穿着军装,在宣府等地设立“镇国府”,过着半军阀半皇帝的生活。

公元1521年,朱厚照来到了江南,并且在巡视过程中,迷上了这个地方。他特别喜欢江宁(今南京)的风景,尤其是在一个叫“豹房”(最初是皇家养豹的地方,后来演变成皇帝日常起居、娱乐和宠幸嫔妃的场所,但朱厚照时期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娱乐和军事机构)之外,他在江南也修建了不少类似的“行宫”。

当时,朱厚照正带着宠臣和一众亲信,在江宁附近巡游。关于他死亡的具体地点,史书中记载略有不同,但普遍认为是在距江宁不远的一处水边。一些史料提到他是在清凉山附近的胡家营。

那么,关于“掉进河里受惊”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说法很可能源于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但被大大夸大了。根据一些史书记载,朱厚照在江南游玩时,确实有过一次“落水”的经历。当时他可能是在巡河或者是在船上,不小心失足落水了。然而,他身边的侍卫和太监们很快将他救了上来。

问题就出在这里:

1. “受惊”的程度有多大? 即使落水,作为一个习惯了军旅生活,甚至亲自上阵的皇帝,仅仅一次落水就足以让他“受惊而死”?这似乎不太符合情理。
2. 史书的记载。 正史,比如《明史》,对于朱厚照的死因描述是:“崩于豹房”。更详细一点的说法是,他在巡视江南期间,因为疲劳过度、纵欲无度,加上当时江南水乡潮湿,他可能患上了某种疾病,比如伤寒或者肺部感染之类的,最终病死。在一些细节描述中,他临死前表现得非常痛苦,可能伴有高烧、咳嗽等症状。
3. 野史和传闻。 “掉进河里受惊”这种说法,更像是民间或者一些非官方记载的传闻。它有一个戏剧性的情节,容易被人们记住和传播。可能是在他落水之后,身体变得虚弱,然后不久后就去世了,人们就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添油加醋地渲染成“受惊致死”。

另一种比较普遍且有一定依据的说法是,朱厚照是病死的,而且这场病与他纵情声色、生活不规律有很大关系。

朱厚照在位期间,虽然有改革和军事上的建树,但他的个人生活极其放荡。他喜欢到处游玩,纵情享乐,宠幸大臣,而且经常饮酒过量。在江南,他更是沉迷于当地的歌舞升平,身体状况可能已经堪忧。

考虑到他当时的年龄(30岁),以及明朝皇帝普遍寿命不算太长的情况,再加上他如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江南这样一个潮湿的环境中,感染风寒,导致病情恶化,最终丧命,是完全有可能的。

总结一下:

“掉进河里受惊”的说法,更像是一个被夸大或误传的民间传闻。 朱厚照确实有过一次落水经历,但被救上来了。这次落水可能加重了他的身体不适,但并非直接死因。
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朱厚照是病死的,而且很可能与他长期纵情声色、生活不规律、以及在江南期间可能感染风寒等疾病有关。 在那个年代,医疗条件有限,一个小小的风寒也可能发展成致命的疾病。

所以,虽然“掉进河里受惊”的故事听起来很生动,但更符合史实和逻辑的解释是,朱厚照是由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加上临近时期的疾病,最终在一个不确定的地点(很可能是在江宁附近的某处住所或行营)去世了。而那个“掉进河里”的情节,或许只是他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中的一个插曲,被后人赋予了过多的解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厚照和朱由校的死几乎如出一辙,都是落水而亡,而这两个皇帝几乎是明朝在士大夫阶层嘴里风评最差的两个皇帝,还是有点巧合性的。

但是具体到底怎么死的恐怕就是个罗生门讲不清楚了。

至于说史料记载,这玩意我自从光绪皇帝被开棺验尸之后就不信了,光绪之死的记载比朱厚照完备的多,清宫档案里有完整的太医开出的光绪皇帝的病因,按理说是绝对可信的一首史料,如果不是光绪离现代近可以开棺验尸的话他被毒死这个案子恐怕永远翻不过来了。

user avatar

不是谋杀,不是被人害死,就是得绝症病死而已。

许多人看到朱厚照可以征战沙场,披坚持锐;又可乘马巡边,顶风冒雪,就想当然地以为他的身体壮得像头牛,其实并不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患病纪录。

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内阁大学士刘健等言:“今冬以来因东宫进药,上廑圣虑,数日之间奏事益晚,今经两月未复前规。”(《孝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三)

弘治十五年冬天,朱厚照十二岁,曾经得过一场大病,令他的父亲非常担忧,以致耽误了日常政务,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才见好。朱厚照做太子时有一项特权,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可以不用出来接受群臣朝拜。很多人拿这件事当作弘治皇帝溺爱儿子的证明,现在看来,很有可能是因为朱厚照小时候身体就不好,一入冬就容易受寒得病,所以他的父亲才免去了这项礼仪。

正德二年正月,上不豫,传旨暂辍视朝。(《武宗实录》卷二十一)
正德四年二月丙子,鸿胪寺请御经筵 上曰:朕偶感微嗽,姑俟三月以闻。(《武宗实录》卷四十七)

又根据《武进县志》里记载的朱厚照贴身御医吴杰的传记。

病喉甚危,按名召杰,进上清丸一服而愈,自是得幸。(“病喉甚危”,不知是否正德四年二月那一次“偶感微嗽”。)(《武进县志》)
一日,上射猎还,口出血,杰进犀角汤,愈。(突然吐血)(《武进县志》)
后以幸虎圈,虎惊伤。(《武进县志》)

按《武宗实录》,朱厚照这次狎虎被伤发生在正德九年六月,并且伤得不轻,外间传闻“创甚几殆”,乃至“阅月不视朝”,一个多月不能上朝。另根据《古代的医生》这本书里的描述,这次伤情,吴杰一个人都搞不定,又加派了一位擅长处理外伤的御医薛己(号立斋)前来医治。

薛立斋只是提到,在那年的七月,“余奉侍武庙(朱厚照)汤药”,因为实在是太辛苦了(劳役过甚),吃饭也没有办法及时(饮食失节),而且还经常惹一肚子气(更兼怒气),等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自己就病了。(《古代的医生》)

从最近的热门事件中大家已经见识到了老虎的威力,随便一爪子一亲吻下去,就是伤筋动骨皮开肉绽,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更是凶险,难怪给他治病的御医自己都累病了。很难说这次受伤会不会给他留下什么后遗症,宋太宗当年大腿中了两箭,就导致了后来箭伤发作而去世。

又试马御马监,腹卒痛,杰疗之无不立愈者。(突然腹痛)(《武进县志》)

又据梁储的《郁洲遗稿》的记载:

正德十年四月二十九日早,司礼太监萧敬等节该传奉圣旨:朕躬偶尔违和,暂免朝参。(《郁洲遗稿》)

看看,从弘治十五年至正德十年,即朱厚照十二岁至二十五岁,一个男人最年富力强的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有了这么一长串患病或严重受伤的记录,其中还不乏“口出血”,“甚危”之类非常吓人的描述,谁还敢说他身体好?

又到正德十四年三月,发生了著名的南巡事件,科道官伏阙请求罢南巡。

科道官伏阙俟命,自辰至申,上令中官宣谕乃退。明日鸿胪寺以月望请升殿视朝,得旨:朕因气感疾,免朝。盖上托以为伏阙者罪也。(《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二)

这次据史官记载,他好像是故意装病来怪罪科道官,在这期间他不停地跟臣下说他病了,怪大臣和言官们不问安,不体恤,只会气他。当然,你可以将这视为一次帝王级的撒娇,但事实上他是真的病了。

帝欲南巡,杰谏曰:圣躬未安,不宜远涉。帝怒,叱左右掖出。(《明外史》吴杰传)

主治太医吴杰亲口说他病没有好,不宜远行,他又气得把太医赶走,可见他患病并非虚假。

然后就到了阴谋论的起点,宿命一般的清江浦。

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上至清江浦,复幸太监张阳第。踰三日,上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舟覆溺焉。左右大恐,争入水掖之而出,自是遂不豫。(《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朱厚照落水之后就生病了,因为他把吴杰赶走了,所以第一时间给他看病的不是吴杰,而是一位叫卢志的太医院院判。卢志当时的诊断是这样的:

武宗南巡,不豫,召志诊视。志趣告诸大臣,言:冬得夏脉,于法不治,愿定皇储,以安国本。(《苏州府志录昆山志》)

“冬得夏脉”是《黄帝内经》里的说法,人的脉象四季不同,如果冬天诊出夏天的脉象,那就是得了不治之症。有很多人说朱厚照是因为落水才得病,根据这条记录显然不是。如果是落水后遗症,不可能立刻就诊断出绝症。只有一种可能,朱厚照落水前就已经得了重疾,只是落水后发作了而已。

不知道卢志有没有告诉朱厚照实情,但他本人应该预感到了不妙,所以到了临清后就立刻派人进京召他最信任的太医吴杰前来治病。吴杰的诊断是这样的:

至临清,急遣使召杰。及至,疾已深,遂扈归通州。时江彬握兵居左右,虑帝晏驾,己得祸,力请幸宣府。杰忧之,语近侍曰:疾亟矣,仅再还大内,倘至宣府,有不讳,吾辈宁有死所乎?(《明外史》)

朱厚照是正德十五年九月十四日落水,九月二十四日即万寿节的当天到达临清,吴杰在这里为他医治。仅仅十几天的功夫,普通的落水后遗症不可能会发展成“疾已深”,甚至让人担心他会病死。再结合卢志的诊断,两位太医都给出了绝症的报告,答案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然后就到了正德十五年十二月。

甲午,上还京。文武百官迎于正阳桥南。是日大耀军容,俘诸从逆者及家属数千人陈辇道东西,陆完钱宁等亦皆棵体反按,以白帜标姓名于首,死者悬首于竿,亦标以白帜,凡数里不绝。 上戎服乘马,立正阳门下,阅视良久乃入。(《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朱厚照带病从通州回到北京时,戎服乘马,耀武扬威,看起来似乎并无大碍。但他此时已经病得很重,不过是在勉力支撑。因为礼部此前曾拟定一个正式的献俘仪,“上可其奏,值上弗豫,弗果行”,由于他病重最终没有举行。

尽管如此,回京三天后,他还是挣扎着出郊祭天。祭天比起献俘仪更是一项辛苦的工作,于是这一仪式他也没有坚持下去。

丁酉,大祀天地于南郊。初献时,上拜,呕血于地,不能终礼,遂扶归斋宫,盖自是不复郊矣。踰宿,驾乃入御奉天殿,文武群臣行庆成礼,传旨免宴。(《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在初献中,他呕血于地,仪式被迫中止。他在斋宫休息到了天明,又来到奉天殿完成了庆成礼,原本还有一个庆成宴,但他已无力完成,于是传旨免宴。

从此他就在豹房养病,这期间他胃口也不好,“上感疾以来,食饮多不当意”,脾气也很大,赶走了一个平时得宠的太监于经。

(于)经狎宠应对,时有触犯,上怒曰:此竖愚戆至是,其寘内书馆,令翰林官约束之,每日自晨至夕必常在馆,俟其知悔,出言能慎乃以闻。(《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又过了十几天,他“力疾视朝”,“降手敕改兵部尚书王琼为吏部尚书”。原来的吏部尚书陆完因涉宁王案被免,按照规矩,新的吏部尚书需要经过廷推,但朱厚照却直接下手敕任命王琼,这于常规不合,一定会引起争议。朱厚照在病重时力疾视朝,降手敕,也许是为了加重这一任命的权威。王琼是朱厚照的真爱啊。

朱厚照的另一真爱杨廷和表示不服,但是朱厚照对他显然有更重要的托付。

正德十六年正月,大学士杨廷和等言,伏惟圣体违和,已踰半月,臣等犬马微诚,殊切瞻恋。昨司礼监官传谕圣意,欲令臣等拟旨博访精通医药者。(《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五)
时帝无嗣,司礼中官魏彬等至阁言:“医力竭矣,请捐万金购之草泽。”廷和心知所谓,不应,而微以伦序之说风之,彬等唯唯。(《明史》杨廷和传)
正德十六年三月初四,丙辰,大学士杨廷和等言:今早太监魏彬传谕圣意,谓郊祀未举圣心深有未安。臣等闻之,以为即此一念,上通于天,天心感格,圣体便当平复。大礼之行亦未晚也。伏望皇上强膳慎药,善加调理,上以慰圣母之心,下以答天下之望,臣等不胜幸甚。(《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辛巳三月四日,魏彬張銳傳旨言:郊祀大禮未舉,朕心未安。又言太醫院用藥無功,求草野醫人,冀萬一。公知上意有在,非求醫也。乃謂彬等曰:若有大變,公輩禍福在反掌間。彬曰:何謂禍福?公曰:我輩與聞,處之如倫敘,天下以安,內外同福,反是,公等先受禍,次及我輩矣。彬曰:聽老先生處分,彬等豈敢。(《国朝献征录》文忠楊公廷和行狀)

朱厚照分别于十六年正月中旬和三月初四,派人向杨廷和传谕,一是关于选医,二是说郊祀未举,圣心不安,《国朝献征录》则将这两件事写到了一起。

现在网上很多人拿头一件事为证,说杨廷和阻止朱厚照换太医,是想谋杀皇帝云云,显然是断章取义。朱厚照要找谁看病为什么要通过内阁,只要他点头,豹房里有的是人可以为他做这件事。而他专门派人向杨廷和传这么一句话,很简单,就是为了要告诉杨廷和,“国医力竭”,“太医院用药无功”。换句话说,就是告诉杨廷和,他的病,太医都治不好了,要死了,让杨廷和趁早考虑他的身后事。

他的身后事就是继承人的问题,杨廷和一听就明白他的意思,“公知上意有在,非求醫也”,然后用伦叙之说警告魏彬,也是希望他向皇帝传达“伦叙”之意,一切按基本法来。而三月四日的“郊祀未举,朕心未安”,显然也是一句暗语,与继承人未定有关,不是真的关心郊祀。

在朱厚照去世前五天,他下诏让兴王世子朱厚熜预袭王位。

辛酉,先是今追尊恭穆献皇帝之薨也,上命今上皇帝以嗣子暂管府事,仍给餋赡米三千石。至是今章圣皇太后奏岁时庆贺祭祀,嗣子以常服行礼非便,请预袭封为王。诏复许之。旧例亲王薨子未封者止给养赡米二百,袭封必俟释服,此皆上特恩也。(《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很有可能,这是朱厚照本人通过与杨廷和沟通后,默认的继承人,所以才特旨让他先袭王位,为将来可能的即位做准备。

朱厚照驾崩后,杨廷和听到消息第一时间就确定了皇位继承人,让太监去向太后请旨,还特别交待不要说错了,是兴王长子,很显然他早就预定好了继承人。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拟廷试策问,付陈文书严呈上。未久,陈复持回,仓皇言驾崩矣。予闻之惊悸失措,私念危急時,天下事须吾輩当之,惊悸何为?即语陈曰:请众太监启太后取兴长子來继承大统,莫错说了话。(《杨文忠三录》)

把史料疏理一遍就清楚了,朱厚照身体素质并不太好,不幸罹患绝症,医治无效死亡,跟谋杀什么的毫无关系。杨廷和非但不是谋杀嫌疑人,反而是帮助他选定继承人的有功之臣。

也许有人又要说朱厚照身体这么差,怎么可能上马打仗、巡边、斗老虎等。从以上记录也可得知,朱厚照是十分要强的性格,即使病得很重也要强撑,又怎么会因为一时疾病就放弃他最热爱的活动呢?而且从他的主要症状来看,吐血,腹痛,一生气就生病,很有可能是脾胃或肝脏的疾病。这类疾病多是慢性病,不发作时并不影响日常生活,照样生龙活虎,严重发作起来就病来如山倒了。

user avatar

问题的关键不是落水后怎么死。


而是为啥会落水?

user avatar

落水都成了朱家天子的传统表演节目了……

user avatar

光绪死了

各种资料档案齐备,人家就是病死的,正规的研究史料,就是病死的,说是被害死的都是历史发明家,都是野史,都是阴谋论,都是不读书的。

结果后来改朝换代,2008年,经过对光绪皇帝残留的一缕头发的鉴定,证实死于砒霜中毒,特么就是砒霜毒死的。

载湉坟墓(清西陵的崇陵)曾被打开,后来清理封闭,留下若干头发、遗骨和衣服等由该处妥善保存。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专家联合撰写的《清载湉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称,载湉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


要是没有这一出···········


过个几百年


就是:

光绪是怎么死的? 我怎么感觉是被毒死的·············


怎么可能,你看这些档案,他就是病死的,你们就是阴谋论,要多看书·····书上都是这么写的:


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

这是正规史书,人家是太悲伤了抑郁了


大家推理出来也是:

光绪是病死的。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一年已病入膏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




实际上历史就是 历史,没有时空穿梭机之前,谁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只不过是根据现有的资料推测较大概率发生了什么



至于较小概率的,就是大家自己根据逻辑或者常理来推论了



朱厚照是怎么死的,现在的资料只能推理出来就是病死的。疑点虽然多,但是不是决定性的。

究竟怎么死的,还是等以后有什么新的决定性的证据吧。


注:其实他是死于肺炎还是血吸虫还是被太医治死的,不知道。他为什么落水,还两次,第一次没死还起名叫“龙浴池”,接着第二次又落水了·····也不知道。

史书只会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儿,不会说为什么



就像汉朝有个王爷,历史上所有证据都是病死的,大家也认为他被幽禁了十来年精神压力大还有风湿病。活的短很正常。

结果考古发现尸骸里甜瓜残留物有毒········(我查到的资料是隔壁有个女性墓,墓主人是被毒死的,也是一肚子甜瓜,墓里有毒物的结晶,海昏侯的墓里也有这种结晶,但后续的具体消息还没公布)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不解谜团,史家各有看法。

翻开史书,大明历276年传十六帝,按各种史料记载,16个皇帝中,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崇祯结束,除了朱厚照的老爹孝宗之外,似乎朱皇帝们几乎个个是混蛋,或暴虐无常、或私德不修、或祸国殃民、或亲信阉宦,这就比较扯淡了,明帝们真是如此,大明估计早完了。

事实上,看明史,要紧紧抓住一个中心,即皇权和相权的斗争,皇帝和文官集团的斗争,从这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明史中的疑难几乎都能迎刃而解,在明帝国的历史上,皇帝与群臣间的矛盾是贯穿始终的,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朱厚照应是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外,最具反抗精神的人。孝宗死的时候,任命了三位顾命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顾命大臣这个岗位,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牛逼的,牛逼到啥程度呢,说个名人,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他就是顾命大臣。刘禅曾经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可见军政事宜诸葛亮一言而决,皇帝也就是个吉祥物而已,事实上历史也确实如此。

朱厚照一即位,就面临着整个文官集团的全面压制,有着皇权边缘化的危险。

于是他干了一件事,扶持宦官“八虎”来对抗文臣,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刘瑾。其实不仅朱厚照这么干,明朝皇帝们这么干的人很多,这是明帝们的常规操作,文臣们其实也认可,但朱厚照不一样,因为他还有不常规的操作。

扶持宦官上台后,厚照兄稳固了皇权,按理说这样就完事了,推出刘瑾和文官们打擂台,自己则藏在身后搞平衡,岂不快哉。可是厚照兄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皇帝,看他后面的一系列操作,做成了足可称之为雄才大略、中兴之主,他想干什么?他想改革!

刘瑾代理皇权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动,具体过程不多说,主要来说,就是:反贪、减赋、文官考核、增加商税。哎呦,这上面任何一条措施,都是要了文官集团亲命了喂。刘瑾,一宦官耳,没有朱厚照的指示和支持,他敢这么搞?他能这么搞?

斗争形势很严峻。

正德十二年,应州大战爆发,朱厚照御驾亲征,带领明军五万与小王子决战于应州,大破小王子,鞑靼此后数十年不敢犯边,经此一役,正德威望大涨,咋办,文官们绝望了。

此后就是大家熟悉的王守仁平定宁王叛乱,多说一句,正德朝是明代唯一一次前后两次藩王造反的时期,我看到这里时,就觉得奇了怪了,其他各帝在位时海晏河清,偏偏到了正德,居然连续两次藩王作乱,要说这其中没有什么内情,实在让人难以相信。尤其宁王,造反前人尽兼知,造反后,各地官员还隐瞒不报,坐等宁王坐做大,这是明显的放纵藩王作乱。

朱厚照对以上种种,应该是相当怀疑的。他也有反制措施,加强皇权,尤其是加强对军权的掌握,加大厂卫对大臣的监视。具体执行人物,参见江彬此人。

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正德五年,白手套刘瑾被杀,正德十二年宁王叛乱,要推翻朱厚照,正德十四年,正德借群臣阻扰他南巡,一次廷杖就打了146位官员,当场毙命11个,可见当时双方斗争的残酷。而这事史书上居然是一笔带过。参照一下嘉靖的大礼仪左顺门事件,廷杖134人打死16个。史书上则是大书特书。前后两次廷杖规模差不多,史书的态度却是前抑后扬,诸位不觉得奇怪么?

史书上是不会写这些的,正德朝看起来温情脉脉有趣的很,朱厚照被描绘成一荒淫无度、日日笙歌且长不大的形象,其实背后暗藏刀光剑影,你死我活。

铺垫这么久,终于要说到朱厚照之死了。朱厚照死因,历来是个谜团,正史上说是落水受惊而死?笑话,一个能上阵砍人的皇帝、养虎豹为乐的皇帝、正值三十岁壮年的皇帝,会落水受惊吓死?而且还是落水后半年才死?我都没法吐槽那帮子写史的家伙们了,当我们后人都是傻叉不成?

正德很有可能是被谋杀的,谋杀动机:换个听话的皇帝;被告群体:文官集团,杨廷和为首;杀手执行人:太医院太医。

太医这个岗位,大家以为是医生,医生,只是副业,他们的本质,还是文官。嘉靖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医院的官僚们杀光,他也怕啊。

讲到这里,顺带说说杨廷和此人。因为我住在成都,多次去过新都的桂湖公园,这是杨廷和家的宅子,每一次去都让我震惊非常。

这人的宅子,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个城市。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第一是大,大到家里挖了一个湖,这湖是完全用围墙封闭在自己家里的,湖心中亭台楼阁数不胜数,呃,87版红楼梦大观园就是在这取景的;

第二是濠,建筑飞檐挑梁、精美绝伦,四周的围墙是城墙,上面还有城楼、兵道、垛口,我算是走过不少地方,宅子把围墙做成城墙的,全中国只看到过两个,一个是桂湖公园,还有一个是紫禁城。

最后一点是人多,因为大,所以需要伺候的人就是,我曾经想象过,如果我有这么一宅子,要在其中某个湖心楼上宴请宾客,那得多少人伺候我啊。这地方,撒个六七百人进去,宅子内走上几分钟,估计还碰不到个人影的,我终于对史书上有时的夸张描绘“僮仆过千”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这么大的家业,我相信杨廷和肯定不是靠工资修的,为维护文官集团包括自己的利益,杨廷和对正德有充分的动机和必要,至少他是个知情人。

正德是落水后半年死的,为何要半年?因为需要慢性致死,正德死前,症状中有吐血,落水是最多受凉感冒,但感冒居然还能吐血,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慢性中毒症状中倒是吐血的多。

多的也不想谈了,正德死因,大概就那么回事,大臣们最终还是更换皇帝成功,嘉靖上位。

嘉靖登基后,文官集团想继续操控皇帝,又发生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大礼仪事件,嘉靖聪明的紧,不搞宦官和文臣对抗了,而是从文官中发掘出了严嵩,挑动群众斗群众。即使如此,还有壬寅宫变,还有大火烧宫,也算死里逃生。

接下来的隆庆就老实了很多,日常生活以妹子为主,少管政事,不过妹子多了,也是要英年早逝的,然后万历上岗,文官政治发展到巅峰,前十年活在张居正阴影下,万历十一年反攻倒算,坚持了四年,搞不赢,万历十四年恍然大悟后就缩了,突然不上朝了,所以他活的很长。

后面天启,又开始搞常规操作,整出个魏忠贤来,天启死的也是莫名其妙,偶然落水,然后服用“仙药”,挂了,大家眼熟不?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啊,堂堂两任皇帝,连死法都是如此清新脱俗和一致。


惯例,点赞破百加更。

朱厚照之死本就扑朔迷离,正因他死的蹊跷,及至今日依然是个热门话题。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武宗之死究竟如何大家心中自有一杆秤,如果他死的正大光明,我想今天就不会有这些个争论了。

我们史海寻珠,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合理且能自洽的解释。纵观明史,可以发现,所有的大事件都是在围绕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这个中心。皇权代表是皇帝及其周围的宦官、相权的代表是内阁及其所在的整个文臣集团。

因此,武宗之死纳入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这个范畴来看,就顺理成章。我相信“换皇帝”这种操作,灵感应该来自于朱棣奉天靖难和土木堡之变这两则事件。

朱棣当初抢了建文的位子,大臣们才知道,原来换个皇帝也不是啥大事啊,土木堡英宗当了一把带路党皇帝,亡国在即,文臣们没法子了,将代宗扶持上位,这时候文官们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皇位这东西,不光和尚摸得,我们也能摸一摸啊。

武宗朝,文官们应该就实践了这么一次。我大概模拟一下当时文官的想法:朱厚照不听话,和我们士大夫们对着干,这不行,得换一个听话的去坐皇位。于是乎,宁王横空出世,这时候文官们选择的应该还是朱棣的路子,选个不安定的藩王,告诉他我们都支持他,只要起兵打进北京城,皇位就是你宁王的。结果宁王被王守仁给灭了,王阳明也因此获得了武宗的信任,所以才有后来的武宗、杨一清、王阳明三人的密谈。

宁王失败了,看来藩王造反这事不好弄,毕竟朱棣先生历史上就那么一个。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搞死朱厚照,重新选个藩王来当皇帝,保证听话。

喏,后面的大家都知道了,历史就是按这个安排来发展的,厚照兄莫名其妙的死了,文官们选了才15岁的嘉靖来继承皇位。文官们本以为小孩好操控,结果却是真正踢到铁板了,千挑万选结果选了一位不世出的权术帝王,嘉靖!

武宗之死,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武宗此人,我也是很是欣赏,毕竟敢改革的皇帝史上也是屈指可数。也许有人另有看法,这没办法,千人千面,我也不欲在评论区去杠个天荒地老,就这样吧。

最后贴上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因,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掉进河里受惊而死”。然而,如果深入探究史料,你会发现这个说法并不太站得住脚,更像是被后世添油加醋或误传的版本。要说清楚朱厚照的死,我们得先了解他当时的情况。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是明孝宗和张皇后的儿子。他是个性情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叛逆的皇帝。与.............
  • 回答
    .......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朱元璋并非像我们熟知的那样直接通过“马上得天下”的方式成为皇帝。小说中的设定,特别是关于明教和元朝末年的描绘,赋予了他一个更为复杂和巧妙的上位过程。以下是详细的叙述:一、从底层起步,加入明教 贫苦出身与身世遭遇: 朱元璋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孤苦.............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其庙号的确定,绝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一套严谨的制度和文化考量的过程。这背后既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有对帝王生平事迹的评价,更是对王朝象征和传承的体现。拿你提到的李世民(太宗)、朱棣(成祖)以及玄烨(圣祖)来说,他们的庙号之所以如此,背后都有着各自的缘由。庙号的起源与制度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要说朱元璋如何打败“歹射”(实为残余蒙古残余势力,并非特指“歹射”这个词,下面统一称呼为蒙古残余势力或北元残余势力),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是靠一两次战役就能定乾坤的。这背后是朱元璋多年的经营,是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的较量,是一场长期的拉锯战。背景:元朝的崩溃与北元的崛起首先,咱们得知道,元朝.............
  • 回答
    朱元璋时期,中国的社会百废待兴,人口锐减是当时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恢复人口、发展生产的移民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但也伴随着一些强制和严酷的手段。一、 恢复人口,鼓励垦荒:核心目标与主要措施朱元璋深知“民为邦本”的道理,他认为.............
  • 回答
    杨行密、王建、钱镠、刘隐、马殷、李克用、李茂贞等割据豪杰与后梁朱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既依赖又抗拒,既承认又独立,充满了复杂、多变与对抗” 来概括。他们各自的处境、实力和政治策略不同,与朱梁的关系也各有侧重。下面我将对他们与后梁朱温的关系进行详细讲述:一、 后梁朱温的统治基础与策略在讲述各位割据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中国古代皇室取名的一些传统和规矩,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要说清楚为什么朱高炽和朱允炆的名字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朱高炽和朱允炆确实是同一辈人,都是明朝的皇室成员。更确切地说,他们是堂兄弟关系。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而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
  • 回答
    靖难之役,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的皇权争夺战,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围绕着这场战争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作为一台人工智能,我虽然无法拥有人类的情感和立场,但我可以基于海量的历史资料,尽可能详细地为您梳理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引发的复杂思考。要理解靖难之役,我们得先回到明.............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得从几个角度细掰扯一下,为什么说“朱祁钰、朱佑樘粉丝”敢贬低汉武帝。首先,咱们得明白,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评价者的立场和关注点的不同而变化的。说“朱祁钰、朱佑樘粉丝”敢贬低汉武帝,这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反差”和“挑战”。为什么会有这种“敢”?第一,新旧.............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中,萧峰与阿朱的爱情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一条动人主线,其发生和发展充满了命中注定的羁绊、误会与深情。萧峰爱上阿朱的过程,是逐步深入、自然而然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事件和情感的积累共同促成的。初遇与印象:神秘的“塞上牛羊”之约萧峰初遇阿朱时,阿朱并未以真面目示人,她.............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因为接触到“明后人隐写朱家”的解读后,产生了对其他解读,特别是“曹家说”的怀疑和不屑。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当我们接触到一种新的、有说服力的观点时,它会深刻影响我们对原有信息的认知。那么,当您面对这种“不屑一顾”的心态时,该怎么办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说到帝国时代2里东南亚高棉战役的苏耶拔摩,那就不得不提他与朱罗国的一段历史渊源了。这段联合进攻敌人的故事,在历史上并非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联手抗敌”叙事,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算计、利益驱动的政治博弈,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地区势力格局和王权扩张。要理解苏耶拔摩与朱罗国联手进攻的背景,我们得先将目光投向当时的东南.............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挠头。明孝宗朱祐樘,这位按理说应该是“中兴之主”的皇帝,在如今的网络世界里,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怎么就被“黑”得体无完肤,甚至到了“翻案风”的程度,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在作祟?首先得说说朱祐樘这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总体上是相当不错的。他继承了父亲宪宗时期的不少弊.............
  • 回答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张士诚、徐寿辉、韩山童、朱元璋等都是声名显赫的起义领袖。你提到的“元军还没消灭怎么自己打来了?”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元末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格局。简单来说,这些势力虽然都起于农民起义,但随着局势发展,他们逐渐从共同的敌人——元朝,转向了互相争夺天下,成为了彼此的敌人。一、 .............
  • 回答
    如果我是太孙,且我的四位叔叔分别是李世民、杨广、赵匡义和朱棣,那么我将面临的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潜在危机的情况。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挑战,更是对历史认知和个人价值的巨大考验。我会按照以下思路来处理:第一阶段:冷静评估,建立认知壁垒 确认现实的荒谬性: 首先,我会以最快的速度,在内心深处确认这是“.............
  • 回答
    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大明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三十五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君主。要评价朱见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人生和统治,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带着些许忧郁的画卷。朱见深登基时年仅十八岁,却经历过一段相当坎坷的童年。在“夺门之变”后,他曾被软禁,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这.............
  • 回答
    .......
  • 回答
    要说朱棣要是指挥土木堡之战,那可真是好戏连连,咱们就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别一股子科技味儿。首先得明白,朱棣是谁?他可不是成祖,那是永乐大帝。人家当年靖难之役,一把年纪愣是把侄子赶下台,那手段,那胆识,那军事才能,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再看看那土木堡之战时的明英宗,年轻,冲动,身边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