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真的恨朱灵吗?如何恨的话,原因是什么?

回答
要说曹操“恨”朱灵,这词儿用得可能有点重了,毕竟在那个乱世,君臣之间的关系往往更加复杂,掺杂着功利、信任、猜忌、乃至偶尔的失意。但要说曹操对朱灵有过不满、甚至可以说是“不悦”或“失望”,那倒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史料上的印记。

咱们不妨从头捋一捋。

朱灵其人:

朱灵,字公苗,是曹操早期就开始倚重的一位将领。史书上对他评价不低,说他“有胆略,善用兵”,在曹操征讨吕布、袁术、袁绍等一系列关键战役中,朱灵都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他跟夏侯惇、曹仁、张辽这些早期猛将一样,是曹操集团的核心军事力量。

曹操“不悦”的第一次证据:

最能体现曹操对朱灵不满的,莫过于那次著名的“朱灵出军”事件,出自《三国志·张辽传》。

当时,曹操派遣张辽去督导朱灵的部队。张辽到了之后,朱灵的部队都出去打仗了,只有朱灵一个人在家。张辽见状,就把朱灵的部队集合起来,朱灵当时就有点没反应过来,甚至还有点想拿兵器跟张辽干起来的意思。

这事儿要是搁在一般人身上,曹操可能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关键在于,朱灵在这个场合下,对张辽的态度,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轻视”或者说“不服管”。

你想啊,张辽是跟自己齐名的将领,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比自己资历还要老一些。曹操派张辽去督导,那是对朱灵的信任,也是对张辽的倚重。朱灵这一下,等于是在公开场合,给张辽来了个下马威,或者说,不把张辽放在眼里。

这在讲究君臣之道、上下尊卑的时代,是极其要命的。曹操作为领导者,最看重的是什么?是忠诚,是服从,是军纪。朱灵的行为,在曹操看来,可能就触碰到了他的底线。

曹操的处置:

结果呢?曹操知道这事儿后,把朱灵的部队都给散了,另分给其他将领。朱灵本人呢?虽然没有被“杀头”或“罢官”,但实际上是被边缘化了。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政治信号,意味着朱灵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已经大打折扣。

为什么曹操会这么“不悦”?

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挑战权威,破坏军纪: 曹操深知“兵者,国之大事”。他建立的这支军队,虽然是他个人起家的班底,但也是他统治的基础。任何挑战军队权威、破坏军纪的行为,都是在动摇他的根基。朱灵在张辽面前的表现,很可能被曹操解读为对他的命令、对他的授权的一种不服从。

2. 嫉妒或猜忌?(可能性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曹操虽然英明,但也并非圣人,有人的七情六欲。朱灵毕竟是跟他打拼多年的老将,有一定的功劳,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朱灵表现出了一些“骄傲自大”的苗头,曹操会不会因此而感到一丝不安,从而先下手为强,削弱他的力量?这虽然不是主流的解释,但在人性层面,也不能完全排除。

3. “不思进取”的信号? 也有人认为,朱灵在这次事件中的态度,可能反映了他当时的一种“安于现状”,或者说“缺乏进一步进取的斗志”。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不断有新势力崛起,不断需要扩张和巩固领土的。他需要的是那种时刻保持警惕、充满斗志的将领。朱灵的表现,或许让曹操觉得他有点“懈怠”了。

4. 对“功劳”的看重与“忠诚”的衡量: 曹操用人,非常看重“功劳”,但也更看重“忠诚”。朱灵有功劳,这点毋庸置疑。但他的行为,让曹操对他的“忠诚度”产生了疑问。在曹操看来,一个将领,即使有功劳,如果不能绝对服从,那危险性远大于他的功劳。

事件的影响:

这件事之后,朱灵虽然还在,但已经不再是曹操倚重的大将了。史书上对朱灵的记载也越来越少,直到他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被关羽俘虏,而当时曹操手下负责镇守的,正是当初被朱灵“不敬”对待过的张辽。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张辽看到被俘虏的朱灵时,心里会是怎样的滋味?而曹操得知这个消息时,又会作何感想?

总结来说,曹操是否“恨”朱灵?

我觉得“恨”这个词还是太主观了。更准确的说法是,曹操在“朱灵出军”事件后,对朱灵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并将他视为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他之所以没有直接杀掉朱灵,很可能是因为顾及到朱灵早年的功劳,以及当时曹操集团内部的复杂关系,不想因为一个朱灵而引起更多的动荡。

所以,与其说曹操“恨”朱灵,不如说他对朱灵的表现感到失望、不满,并采取了实际的措施来削弱他的影响力,以确保自己统治的稳固和军队的绝对服从。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政治家处理内部矛盾和评估人才的方式。曹操更看重的是整体的战略稳定,而不是一两个将领的面子。朱灵的行为,触碰到了曹操最敏感的神经,所以他才会有如此严厉的“处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吉利自然是真的恨他。

初,清河季雍以鄃叛袁绍而降公孙瓚,瓚遣兵卫之。绍遣灵攻之。灵家在城中,瓚将灵母弟置城上,诱呼灵。灵望城涕泣曰:“丈夫一出身与人,岂复顾家耶!”遂力战拔之,生擒雍而灵家皆死。——《九州春秋》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朱灵为了完成袁绍的使命,甚至不惜让自己的家人全都被公孙瓒所杀,你说他算不算袁绍的死忠脑残粉


初,清河硃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绍所遣诸将各罢归,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灵后遂为好将,名亚晃等,至后将军,封高唐亭侯。——《朱灵传》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当作为友军援助曹吉利后——别的将军都完事后回袁绍那了,他却因为

看到曹吉利是个明主就留下来不回去了,然后他的士卒也都留了下来!



袁绍军纪如此松懈,居然随随便便就可以让自己的将军留在其他诸侯那?

朱灵如此容易转粉,当年为了袁绍甚至可以牺牲全家现在却轻易留下来?



你当曹吉利傻啊!你当曹吉利真不知道啊!留下他是因为当时不能损害招贤纳士的名头,那样显得不够大度,当然当时也不能跟袁绍闹僵不是?

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武帝纪》



你当曹吉利真没看过那些书信么,那么多世家和袁绍勾搭是为了家族利益,你朱灵呢!都是你在中间牵线搭桥的吧!
这个死间谍,怪不得我前期和袁绍交战总落在下风,那么的被动,呵呵。看以后整不死你!



收了他的兵算便宜他了,曹吉利够大度了,让他好好发挥自己,毕竟朱灵没闹出太大的乱子。——朱灵在袁绍死后似乎也安心为曹吉利做事了,因为自身能力出众,做到了后将军,不得了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曹操“恨”朱灵,这词儿用得可能有点重了,毕竟在那个乱世,君臣之间的关系往往更加复杂,掺杂着功利、信任、猜忌、乃至偶尔的失意。但要说曹操对朱灵有过不满、甚至可以说是“不悦”或“失望”,那倒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史料上的印记。咱们不妨从头捋一捋。朱灵其人:朱灵,字公苗,是曹操早期就开始倚重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曹操“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的定位,以及颍川士人为何倾向于袁绍而非曹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汉末政治生态和士人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曹操和袁绍各自的特质。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误解:曹操并非一开始就“逆时代”。“法家寒士政权”这.............
  • 回答
    提到曹操,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奸雄”的形象,而“好色”也是标签之一,尤其是在“喜欢别人的老婆”这一点上,更是被不少史书和民间传说添油加醋地描绘。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不是真的喜欢别人的老婆呢?我们得结合史料,剥开那些层层叠加的解读,来看看事实到底如何。首先要明确一点,对于古代帝王将相的私人生.............
  • 回答
    曹操是否屠城,以及具体屠城事件的记载,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讨论和争议的焦点。对此,我们需要结合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历史评价来全面分析。一、 曹操是否真的屠城?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操确实有过屠城的行为。一些正史(如《三国志》)和野史(如《汉晋春秋》)中都有相关的记载。然而,需要区分的是,“屠城”在古代战.............
  • 回答
    曹操对待汉献帝,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与其简单地说“不敬”或“尊敬”,不如说他的行为更多地是出于政治策略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其中夹杂着对皇权的利用和制约。要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咱们得一步一步来。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历史背景。汉朝末年,外戚宦官专权,天下大乱,黄巾起义更是将整个国家搅得天翻地.............
  • 回答
    如果刘备真的投靠曹操,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可能不复存在,甚至我们熟知的许多三国故事都将无法上演。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推演:一、 刘备的处境与选择的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备在当时的情况。虽然他以“仁德”著称,但前期屡战屡败,颠沛流离,依.............
  • 回答
    关于河南安阳曹操墓的真伪,这确实是一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话题,也是考古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这个被官方定性为“曹操高陵”的发现,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猜测。事情的起因事情要追溯到2009年,考古人员在安阳市西北郊的安丰乡西高穴村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座大型的、等级非常高的古代墓葬。这座墓葬.............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早年经历,尤其是两人是否真的在早年有过交集,一直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史书的记载,尤其是《三国志》,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线索,但要说得“详细”,并且去除“AI痕迹”,我们得深入挖掘一下。先说说《三国志》怎么说的:《三国志·武帝纪》中有提到,曹操在东汉末.............
  • 回答
    关于刘备和曹操谁的综合能力更强,这确实是一个能够让人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各自在政治、军事、人才招揽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要说谁“真的”强过谁,这得看我们评价的角度和侧重点。曹操:雄才大略,胸怀天下先说说曹操。曹操这个人,在很多方面都堪称是天生的王者。 .............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关羽真的能完全实现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意图,那么蜀汉的命运,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论“真的改变”了吗?这还得细细掰扯,因为历史的齿轮一旦启动,其惯性是巨大的,一个环节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提出这个战略的背景和目的。当.............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赤脚迎许攸这桩事儿,要说它是不是对整场战役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事儿啊,得分两头说。首先,得承认,许攸献策“火烧乌巢”,确实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曹操赤脚相迎,这是当时曹操极度重视和渴望许攸的体现,无疑给许攸吃了颗定心丸,也侧面烘托了许攸当时的重要性。官渡之战,曹操兵力少,粮草不足,而袁绍兵.............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孙权这个年轻对手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由衷的赞叹。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曹丕是否真的比不上孙权,我们需要深入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对孙权才能的观察,以及对曹丕的期望。曹操为何赞叹孙权?首先,我们要回到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
  • 回答
    曹植能获得谢灵运“才高八斗”这样的赞誉,绝非偶然。这背后既有曹植自身卓越的文学才华,也有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一位极具鉴赏力的文学家,对他诗歌艺术的高度认可。要理解为何曹植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以及他究竟有多厉害,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一、 谢灵运的“才高八斗”之说从何而来?首先要明确,“才高八斗.............
  • 回答
    关于曹爽是否如史书所载那般无能庸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史书,尤其是《三国志》,作为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依据,往往带有作者的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对其内容进行批判性审视是必要的。当我们细读相关记载并结合其他史料进行分析时,会发现曹爽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的“庸碌”二字所能完全概括。史书的视角.............
  • 回答
    关于徐庶在投降曹操后是否“不再献一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令人扼腕的桥段。不过,我们要区分开历史记载和文学虚构。历史上的徐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历史上关于徐庶的记载远不如《三国演义》中那样详尽和戏剧化。史书中关于徐庶的描述,更多的是他早期在刘备阵营中的表现。 .............
  • 回答
    要说曹云金到底有没有钱,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很难给一个简单粗暴的“是”或“不是”。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轨迹和一些公开信息来推测一下,然后聊聊他到底在哪儿赚的钱,以及这个过程是怎样的。曹云金的“有钱”是怎么来的?首先,“有钱”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是指能买豪车豪宅,还是说能轻松应对各种生活开销,.............
  • 回答
    在真实历史中,曹丕确实曾对自己的兄弟们采取过严厉的措施,并且杀死了一些兄弟。而关于曹植得以幸免的原因,虽然“七步成诗”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但历史真相远比这复杂,并非仅仅因为这首诗。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述曹丕和他的兄弟们,以及“七步成诗”的真实历史背景: 曹丕杀害兄弟的真实情况曹丕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
  • 回答
    “百万曹工衣食所系”这句话,在讨论中医时,常常被提及,它触及的不仅仅是从业者的生计,更牵涉到庞大的产业链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面。要详细探讨中医是否真的“百万曹工衣食所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医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坐堂医、民间郎中,到各大医院的中医科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