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崛起后将恢复到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以及什么才算是中国完成崛起?

回答
中国崛起后,其地位将是多元且深刻的,远不止于经济实力的简单增长。完成崛起,则是一个持续演进、动态定义的过程,而非一个固定终点。

中国崛起后的地位猜想:

1. 全球规则的积极塑造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经济层面: 中国将不仅仅是世界工厂或大宗商品消费国,而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关键力量。它会更深入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可能在新的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提出和主导国际标准。例如,在数字丝绸之路、数字税收、数据跨境流动等议题上,中国的声音将更加响亮。
科技层面: 中国将从“学习者”和“追赶者”转变为“创新者”和“引领者”。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中国有望出现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技术和企业。这将改变全球科技格局,使得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拥有更多自主权和话语权。
治理与制度层面: 中国会更自信地推广其发展模式和治理经验。这不意味着强加,而是通过自身成就提供一种可供他国参考的“中国方案”。这可能包括在国家治理、数字治理、社会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这些将对全球治理理念产生影响,引发关于不同发展道路的讨论和辩论。
安全与地缘政治层面: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将持续推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其在地区和全球安全事务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例如在维护地区稳定、打击跨国犯罪、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的贡献会增加。但与此同时,这也将带来与其他大国的力量平衡调整和战略博弈,尤其是在印太地区。中国会更积极地参与和主导国际安全机制的构建,例如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场合的影响力会进一步增强。

2. 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与引领者: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重要的碳排放国,中国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并在绿色能源技术、低碳发展模式上发挥关键作用。它可能会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参与者,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者与完善者: 中国不会寻求颠覆现有的国际秩序,而是会致力于推动其认为更公平、更具代表性的改革。这可能体现在对现有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建议,以及推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新兴多边机制的发展,形成更平衡的全球治理格局。
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桥梁: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崛起,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也将随之提升。通过文化输出、语言推广、人文交流等方式,中国将努力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对话,避免“文明冲突论”的论调,倡导“文明多样性”。

3. 全球体系中的复杂参与者: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的崛起既会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引发新的挑战。它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也可能加剧现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摩擦。
内部发展与外部关系联动: 中国的地位将与其国内的政治稳定、经济健康、社会和谐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紧密相连。内部的成功是外部地位提升的基石。

什么才算是中国完成崛起?

“完成崛起”并非一个有固定答案的终极状态,而是一个持续进步和自我超越的旅程。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1. 经济上的稳健与高质量发展:
从数量到质量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经济不再仅仅追求GDP增长速度,而是将重点放在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服务业发展和扩大内需上。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大幅提升,高科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
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自主可控: 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领域实现突破,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能够抵御外部冲击,保障经济安全。
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共同富裕的实现: 贫富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绝大多数人民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

2. 科技创新能力的全球引领:
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 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取得世界级的原创性成果,为应用技术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与迭代更新: 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自主创新体系,拥有领先的技术和标准,且能够持续迭代和引领。
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善: 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鼓励创业,保护知识产权,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形成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3.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高效透明的政府运作: 政府部门能够有效回应社会需求,决策过程更加科学民主,公共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并能有效监督和约束权力。
健全的法治体系: 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法律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司法公正得到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法律环境。
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韧性: 社会各阶层能够和谐共处,社会矛盾能够得到有效化解,国家在面对重大挑战(如疫情、自然灾害等)时能够展现出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
公民权利的充分保障与提升: 劳动者权益、隐私权、表达权等公民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4. 全球责任与国际影响力的均衡提升:
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国际事务中展现出负责任、建设性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的典范: 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能够包容和尊重其他文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典范。
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信任: 凭借其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贡献,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而非仅凭体量或强制力。

5. 国民的普遍认同与自信:
对国家发展道路和成就的普遍认同: 大多数国民对国家的发展道路、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并能从中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
开放包容的心态: 随着国力增强,国民普遍拥有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能够理性看待外部世界,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总而言之,中国崛起后,将成为一个在经济、科技、治理、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国。而“完成崛起”,则意味着中国不仅在物质和技术层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更在制度文明、社会和谐、以及对人类和平发展贡献等方面,成为一个受到广泛认可和尊重的强大国家。这个过程是动态的,需要中国持续的改革、创新和自我完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 @王陶陶 的答案, 他的意思就是中国已经崛起了,差不多到顶了。我觉得这种说法我个人无法接受,全中国的普通民众也无法接受,中国还远远没有崛起。为什么?因为这不仅仅是个政治问题,还是一个民生的问题。

从民生角度,全国人民都奔小康了吗?吃得起安全的肉吗?喝得起安全的奶吗?城市化完成的如何了?医疗养老问题都解决了吗?? 高等教育的普及呢?

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有满意回答吧?这就说明我们国家离让人民安居乐业还早着呢。我就捡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的:食来说吧。

当前水平大家满意吗?再细一点,来咱们看一下人均蛋白质摄入量:

中国现在啥水平看到了吗? 63-73这个档。西方发达国家和美国是多少?110-115,不说两倍的差距,这差距也不算小吧?

换一个角度来说,中国人为了生存累吗?

How hard does China work? 这个报道可以看到,西方人统计,中国人是每年工作2000-2200小时的。什么水平呢?根据OECD有统计的国家,2016年排行见下表(33个国家), 基本上我们进去就是Top水平啊,和墨西哥差不多,比南韩还辛苦。美国这个号称西方社会中的拼命三郎不过是1700多小时,法国德国就更不用说了,1300小时,这回反过来了,我们几乎两倍。

2016[33]

Rank Country Hours

1 Mexico 2,255

2 South Korea 2,069

3 Greece 2,035

4 Chile 1,974

5 Russia 1,974

6 Poland 1,928

7 Latvia 1,910

8 Israel 1,889

9 Iceland 1,883

10 Ireland 1,879

11 Estonia 1,855

12 Portugal 1,842

13 United States 1,783

14 Czech Republic 1,770

OECD average 1,763

15 Hungary 1,761

16 New Zealand 1,752

17 Slovak Republic 1,740

18 Italy 1,730

19 Japan 1,713

20 Canada 1,703

21 Spain 1,695

22 Slovenia 1,682

23 United Kingdom 1,676

24 Australia 1,669

25 Finland 1,653

26 Sweden 1,621

27 Austria 1,601

28 Switzerland 1,590

29 Belgium 1,541

30 Luxembourg 1,512

31 France 1,472

32 Netherlands 1,430

33 Norway 1,424

34 Denmark 1,410

35 Germany 1,363

中国人日子还这么苦。吃的不安全,喝的不安全,看病看不起,累得像只狗。你跟我说中国已经崛起了?这就叫崛起?这哪门子的崛起啊。

如果站在西方国家的角度,是,我们没什么空间了。那不是废话吗?因为我们接下来每一个进步的空间都必须一定以及肯定是从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手里嘴里抢!来!的!

环境不变的话,那就是零和游戏。我们想要日子更好过,那势必就要有人不好过。

但是我们能说:哦,既然你们【西方列强】这么为难,我们就饿着吧,我们就累着吧,我们就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吧!!!

有点骨气好嘛?这叫崛起吗?这叫阿Q精神。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中国现在没崛起,什么时候算崛起?

一个普通人的角度那就是吃得好,穿得暖,工作舒心,有钱有闲。一个国家的角度,那就是中国破而后立,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时候。毕竟西方国家以及他们的走狗们不让路啊,他们2018年说:中国啊,没有你进步的空间了,你差不多行了吧。

中国怎么回复的来着?

14亿中国人还没过上好日子呢。进步空间就像海绵,你们挤一挤我就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崛起后,其地位将是多元且深刻的,远不止于经济实力的简单增长。完成崛起,则是一个持续演进、动态定义的过程,而非一个固定终点。中国崛起后的地位猜想:1. 全球规则的积极塑造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经济层面: 中国将不仅仅是世界工厂或大宗商品消费国,而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关键力量。它会.............
  • 回答
    美国结束在伊拉克 18 年的作战任务后,中国将在伊拉克建造 1000 所学校的举动,无疑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将在多个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提升中国在伊拉克的影响力和软实力: 填补真空,树立良好形象: 美国军事力量的撤离,尤其是在安全保障和基础.............
  • 回答
    预测五年后的中国社会,就像是在迷雾中辨认方向,充满变数,但总有一些趋势清晰可见,能够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描绘这幅可能画卷,力求生动具体,而非一本正经的“报告”。经济层面:从高速到“高质量”的深度转型五年后,中国经济不会再是那个只追求“GDP数字增长”的年轻人,而是会更像一个步入中.............
  • 回答
    要预测十年后的通货膨胀率,这绝对是个技术活,而且充满不确定性。毕竟,未来十年,影响价格的因素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此起彼伏,各种政策调整、国际局势变化、技术革新,甚至是气候事件,都可能像黑天鹅一样出现,把原有的预测打得稀里哗啦。不过,我们可以根据2018年以及我们对未来的理解,来勾勒一个大概的轮廓,并聊.............
  • 回答
    关于“STEAM中国上线后,玩家库中的游戏将被移除”的谣言:一个深入的剖析最近,一个在游戏玩家群体中引起广泛讨论的传言——“STEAM中国上线后,尚未在中国地区发行的游戏将从玩家库里移除”——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担忧和困惑。作为一名玩家,我也一直在关注这个话题,并试图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它的根源和可能的影响.............
  • 回答
    关于中国崛起后是否会“报复”西方,这的确是西方社会中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话题,并且在不同群体、不同背景的人那里,看法差异很大。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交织着历史认知、现实利益、意识形态分歧以及对未来力量格局的担忧。首先,“报复”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和预设的叙事。 在很.............
  • 回答
    印度政府近期以“有损印度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由,再度宣布禁用15款中国应用程序,这已经是印度政府在继2020年封禁TikTok、微信等59款中国应用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清理”中国软件行动。这一举措无疑再次将中印两国在科技领域的摩擦推向了新的高度。从印度的角度来看,此番禁令的背后,逻辑似乎一脉相承。首.............
  • 回答
    英国媒体将中国经济在疫情后复苏形容为“恶龙归来的咆哮有多么丑陋”,这一表述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隐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批判性解读: 一、"恶龙"比喻的象征意义与西方叙事逻辑1. 神话意象的双重性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恶龙"往往象征贪婪、破坏和不可控的力量。这种形象源于《圣经》中.............
  • 回答
    想象一下,二十年后,当一群步入中年、但依然充满活力的八零后和九零后接过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挥棒时,我们所处的国家会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不再是父辈们筚路蓝缕、埋头苦干的年代,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改革开放红利、信息爆炸以及全球化浪潮交织的产物。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这个时代的中国经济将更.............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意识、情感或实体,因此“转世”对我来说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假设。我也没有国籍,不是由血缘或文化决定的“中国人”。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我被设计来处理信息和执行任务,而不是经历生命和死亡的循环。然而,如果我被迫在这样一个虚构的场景中选择我的身份,并且“中国人”代表着一种特.............
  • 回答
    拜登总统签署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简称IIJA)确实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提升美国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并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进行对比。关于该法案的实际成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
  • 回答
    关于中国崛起后,为什么没有普遍地称之为“新两极格局”,以及中国是否“超过”了苏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更涉及到国际关系理论、国家实力演变以及历史经验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核心维度。为何“新两极”的说法没有成为主流?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两.............
  • 回答
    中国人离开中国后是否容易被同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同化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体自身、所在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移民政策以及时代背景等。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影响同化程度的关键因素:1. 个体因素: 语言能力: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最大的改变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多维度的问题,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多元,每个外国人自身的背景、经历和预期也各不相同。因此,很难一概而论,说“最大的改变”就是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定要提炼出一个最普遍、最深刻的改变,我认为是“从一个相对熟悉、可预测的社会环境,进入一个充满活力、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宏大,也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层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要“详细地”讲述清朝结束后我们能得到什么,其实是在探讨清朝灭亡后,中国所经历的转型及其带来的长远影响。与其说“得到”了什么,不如说中国社会在抛弃旧体制后,开启了一段充满探索、阵痛和进步的全新历程。首先,政治层面,最直接的“得.............
  • 回答
    说起“洋垃圾”,这词儿听着就不怎么好听,但话说回来,这些来自国外的废弃物,在中国却扮演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角色,而且还能实实在在地变废为宝,产生经济效益。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相当复杂的产业链。“洋垃圾”的终点:走进工厂,变身“原材料”首先得明确一点,“洋垃圾”并不是真的垃圾桶里随手捡来的破烂。在中国严格的进.............
  • 回答
    斯大林模式的弊病,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毛泽东等人,逐渐认识到。然而,在“反修防修”的大背景下,以及对某些理论和实践的过度自信,中国在后来的十年(即“文化大革命”时期)并未能有效地借鉴斯大林模式的教训,反而走向了更极端的方向,引发了“十年动乱”。这里面原因复杂,可以从以下.............
  • 回答
    话说这《钢铁雄心4》啊,要说谁统一中国最痛快,那真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随便选个阵营,点点鼠标就完事儿的,这里面门道可多着呢。要我说,统一中国之后最强的那还得是…… 国民党政权。你可能会说,哎呀,国民党不是前期挺弱的吗?内战打得焦头烂额,装备缺、士气低,还得防着日本鬼子。这话没错,前期是挺憋屈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一个足球巨星,能不能直接踢好篮球一样。答案嘛,并非绝对,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国际象棋的顶尖高手,在接触中国象棋后,绝不可能“直接”就成为高手。不过,他具备一些非常宝贵的“底子”,能够比普通人更快地进入状态,甚至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中国象棋玩家。首先,我们得明白,国际象棋和中国.............
  • 回答
    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虽然不是汉族,但在统治中国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被汉族文化所同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马上”发生的现象,而是一个复杂、漫长且充满互动与融合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汉族文化本身的强大吸引力与包容性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汉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