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志》是《三国志》而不是《前魏书》?

回答
“为什么《三国志》是《三国志》而不是《前魏书》?”这个问题触及了《三国志》作为一部历史著作的核心定位和命名逻辑。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三国志》的成书背景与作者意图

1. 时代背景:三国鼎立后的晋朝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晋朝统一中国后,迫切需要一部能够梳理三国时期历史、确立正统的史书。在陈寿之前,三国时期的史书虽然不少,但内容庞杂、叙事不一,且带有明显的政治偏向性,无法满足晋朝统治者和士人的需求。
陈寿的写作,是在晋朝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旨在为新生的统一王朝提供一个权威的历史叙事。

2. 作者陈寿的史学思想与史观
陈寿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他认为,历史的叙事应该遵循“正统”的原则,即明确谁是正统王朝,并以该王朝为主线来叙述历史。
在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并存,但谁是正统一直存在争议。陈寿在《三国志》中,明确以曹魏为正统。他将魏国置于“魏书”,蜀汉置于“蜀书”,吴国置于“吴书”。这种划分方式,直接体现了他“尊魏抑蜀”的史观。

二、 《三国志》命名逻辑的解释

1. “三国”指代的是三个政治实体,而非一个政权
《三国志》的书名“三国”并非指代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明确地指代在特定历史时期并存的三个主要政治力量或政权:曹魏、蜀汉和东吴。
作者陈寿的目的是要记录和整理这三个政权并存的整个时期的历史,而不是仅仅记录其中一个政权的兴衰。

2. “志”的含义与史书体例
“志”在中国古代史书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通常用来表示“记述”、“记载”之意。例如,《尚书》中的“志”,《史记》中的“志”等,都有记载事迹的含义。
《三国志》采用的是纪传体,这是司马迁《史记》开创的史书体例。纪传体包括本纪(帝王事迹)、世家(诸侯事迹)、列传(重要人物事迹)、表(时间顺序)、书(制度典章)等。
陈寿将魏、蜀、吴分别编入“魏书”、“蜀书”、“吴书”,并辅以人物传记(列传)等,这构成了三国时期一个完整历史的叙事框架。书名“三国志”恰当地概括了其记录的是三国时期的全部历史。

3. 为何不是“前魏书”?
“前魏书”这个名字暗示的是一个以“魏”为主线,并且有“后魏书”与之对应。
如果以“前魏书”命名,将存在以下问题:
忽略了蜀汉和东吴: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三个政权并立,仅仅以“魏”为主线会严重偏离整体历史的面貌,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蜀汉和东吴在当时也是重要的政治实体,有其自身的历史进程和重要人物。
暗示魏有“后”: 历史上曹魏在公元266年被司马炎取代,建立晋朝,本身就不是一个王朝的完整延续。虽然曹魏之后有曹氏宗室短暂的权力斗争,但并未形成新的“后魏”王朝。将魏定为“前魏”则显得有些牵强,仿佛预示着还有“后魏”,但这在历史事实中并不存在。
与作者的史观不符(在命名上): 虽然陈寿“尊魏”,但他并没有因此将魏写成“魏书”就将其独立出来,而是将其置于“三国”这个整体框架下。他认识到魏虽然是正统,但其历史同样是三国争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两个政权紧密联系,无法割裂。如果直接命名为《前魏书》,反而会弱化其对魏国“正统性”的强调,因为那样命名更像是编年体或者流水账,而不是以正统王朝为主线的史书。

三、《三国志》的结构与内容体现

1. 魏蜀吴三书的地位平衡(在结构上)
《三国志》全书分为《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分,这是陈寿对三国政权地位的安排。
《魏书》篇幅最长,记载了从曹操崛起至曹魏灭亡的历史,人物最多,分篇最细。这体现了陈寿“尊魏”的史观,将魏视为正统王朝。
《蜀书》记载了刘备集团从兴起至蜀汉灭亡的历史。
《吴书》记载了孙权集团从兴起至东吴灭亡的历史。
这种结构本身就表明,陈寿是在记录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而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非全部。

2. 列传的作用
除了魏蜀吴三书之外,《三国志》还包含了大量的列传,记载了三国时期各个政权中的重要人物。很多重要人物,即使不属于魏、蜀、吴三个政权,也被陈寿放入列传。例如,一些诸侯、名士等。这进一步说明《三国志》的目的是记录整个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和事件。

四、 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1. 《三国志》的“正统”之争
陈寿以曹魏为正统,在后世引起了长期的争论。
南朝宋的范晔在撰写《后汉书》时,采用东汉为正统,然后在其他政权史书中采取“寄主”或“偏安”的说法,例如在记载蜀汉时,他认为“刘备,汉昭烈皇帝也”(以汉为正统)。
唐朝的刘知几在《史通》中对正统论也有深入探讨,并对陈寿的史观提出了批评。
然而,尽管存在争议,陈寿的“尊魏”史观最终成为主流,这与晋朝以篡权而起,需要通过历史来论证自身合法性有关。司马炎建立晋朝,在名义上是“代魏”,所以将魏定位为正统,更符合其政权的合法性来源。

2. 《三国志》的地位
尽管有争议,《三国志》依然被誉为“正史”,其严谨的考证、清晰的叙事和深刻的见解,使其成为研究三国历史最权威、最重要的史籍。
《三国志》与其他史书(如《汉书》、《后汉书》)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史书的“二十四史”体系,其命名也因此被历史所固定和认可。

总结来说,“为什么《三国志》是《三国志》而不是《前魏书》”的原因在于:

“三国”是历史事实的准确反映: 书名准确地指出了记录的是三个政权并立的时期。
“志”体现了历史记录的性质: 意为记载、记述,符合史书的功用。
作者的史观与目的: 陈寿虽尊魏,但其目的是记录整个三国时代的宏大历史,而非孤立魏国。
避免了“前魏”的局限性: “前魏书”会忽略其他重要政权,且暗示不准确的“后魏”存在。
结构与内容体现了整体性: 《魏书》、《蜀书》、《吴书》的并列,以及大量的列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

因此,“三国志”这个名称,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忠实记录,也包含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和定位,并且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最权威的三国历史著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陈寿本就未必是帝魏的。

陈寿《三国志》的政治倾向,帝魏帝蜀,或是三国并列,一直都存在争议。虽然以曹魏纪年,称本纪,但仍有帝蜀之微意。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八《跋三国志》:

陈承祚,蜀人也,其书虽帝魏而未尝不尊蜀?于蜀二君书先主、后主而不名,于吴诸君则曰权曰亮曰休曰皓,皆斥其名;蜀之甘皇后、穆皇后、敬哀皇后、张皇后皆称后,而吴之后妃但称夫人,其书法区别如此。”又卷二十四《三国志辨疑序》说:“魏氏据中原日久而晋承其禅,当时中原士人知有魏而不知有蜀吴也。自承祚书出,始正三国之名,且先蜀而后吴,又于《杨戏传》载季汉辅臣赞,亹数百言,所以尊蜀殊于魏、吴也。存乎季汉之名者,明乎蜀之实汉也。

金毓黼《中国史学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

然陈寿虽未帝蜀,而亦未尝尊魏,其以三国之史,并列而分署,曰《魏书》、《蜀书》、《吴书》用示三分鼎足之势。若以帝魏为旨趣,则必仿《晋书》之例,为蜀、吴二国各撰载记,而统署曰《魏书》,不得以《三国志》题之矣。

所以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尊奉曹魏为正统的人,例如刘知几、欧阳修,批评陈寿不帝魏而分为三志;而尊奉蜀汉为正统的人,例如朱熹、唐庚,批评陈寿循魏晋私意,废史家公法,帝魏不帝蜀。陈寿两头都挨批评。

想要按自己的意图改写《三国志》,古代就有很多人这么干了。

想要明确帝魏贬吴蜀的,比如北魏梁祚的《国统》;

想要明确帝蜀贬魏吴的,比如郝经的《续后汉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三国志》是《三国志》而不是《前魏书》?”这个问题触及了《三国志》作为一部历史著作的核心定位和命名逻辑。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三国志》的成书背景与作者意图1. 时代背景:三国鼎立后的晋朝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晋朝统一中国后,迫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数字分隔符的文化差异。简单来说,中文页面上数字显示“三个数字一逗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千分位分隔符”,这是受到了西方数字表示习惯的影响,并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了方便国际交流和理解,被广泛采纳了。要详细讲,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 1. 数字分隔符的起源:一个是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很多人可能从未仔细想过,但背后却隐藏着大自然精妙的演化逻辑。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树木,它们的树干和主要枝条都是大致呈圆柱形的,而不是方形、三角形或者其他更复杂的形状呢?这可不是随便长出来的,而是经过亿万年筛选和优化的结果。1. 受力与生长:最经济、最坚固的结构想象一下,一棵.............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数学中最迷人的联系之一,关于 $pi$ 的普遍性,它绝非偶然,而是数学结构内在规律的体现。让我们一步步拆解,看看为什么圆的周长、面积,以及球的表面积、体积,都与同一个神秘的常数 $pi$ 息息相关。圆的周长与面积:一次“等比”的发现我们从最基础的圆开始。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圆。 周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对历史时期划分、帝国定义以及文化传承的理解。之所以萨法维帝国被冠以“波斯第三帝国”的美誉,而萨法尔、塔希尔、花剌子模等王朝虽然在历史上也曾显赫一时,但未能获得同样的称号,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而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的罗列,更像是一种基于历史影响力和文化传承的价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读《水浒传》时会注意到的一个细节。为什么《水浒传》里梁山泊的阮氏三雄,会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而不是更顺理成章的阮老大、阮老二、阮老三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故事本身的设定,也有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一、 突出“草莽”身份和“小人物”的视角首先,最.............
  • 回答
    我们现在使用的计算机普遍采用二进制,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选择和技术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服你为什么不是三进制或十进制,得从计算机最核心的运作方式说起。计算机的心脏:开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计算机本质上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机器,而信息在机器里需要通过物理元件来存储和传递。这些物理元件最容易实现、最可靠的.............
  • 回答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句话出自刘慈欣的《三体》,它绝非一句简单的诗意表达,而是承载着对人类文明本质、存在意义以及发展方向的深刻洞见。这句话的魅力在于它将抽象的“文明”与具象的“岁月”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塑,迫使我们去思考,究竟是时间在塑造我们,还是我们赋予了时间以意义。首先,我们来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不少三国志系列粉丝心中的一个集体困惑。其实也不能说大家完全不喜欢《三国志12》,它毕竟也有自己的拥趸,但相较于前作《三国志11》,《三国志12》的评价确实是“两极分化”得厉害,而且整体口碑下滑得比较明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画面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就像你说的,三国时期有很多非常聪明的谋士,他们能想出各种厉害的计策,帮助主公出谋划策,解决难题。那他们为什么不自己单干,而是选择效忠别人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现实的“时势”和“个人力量”: 当时是个大乱世: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你.............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说起陈寿与《三国志》,这可是一桩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你问陈寿的史德如何?这问题可就触及到历史学界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了。简单来说,陈寿的史德算不上完美无瑕,但其《三国志》之所以能被奉为正史,自有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所在。陈寿的史德,有人赞扬,也有人批评。赞扬之处主要集中在: 严谨求实,考证审慎: .............
  • 回答
    《三国志》系列游戏的能力值设定,历来以“五维”为基础,即武力、智力、统率、政治、魅力。这种设定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构成了玩家对游戏中武将能力认知的重要基石。然而,我们也不免会思考,为何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尝试“七维”甚至更多维度的能力值呢?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也并非完全没有尝试,但.............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好像真的没有像魏、吴那样,拥有那种我们现在理解的、相对独立的、系统性的“国史”记载。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国史”这个概念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流水账,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象.............
  • 回答
    .......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Total War: Three Kingdoms)的人物画像被认为不如《三国志》系列(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好看,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看法,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这涉及到艺术风格、文化背景、技术限制、以及游戏设计的侧重点等等。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
  • 回答
    司马朗:三国魏初的一位儒雅名士,为何与晋朝宗室擦肩而过司马朗,这个名字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或许不如他的兄弟司马懿那样响亮,但他在曹魏早期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儒雅风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在《三国志·魏书》中有独立的传记,却在《晋书·宗室.............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个人价值实现方式。之所以我们看到那么多出色的谋士,从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到郭嘉、荀彧、鲁肃,似乎都“心甘情愿”地辅佐某个君主,而很少有人像曹操、刘备、孙权那样最终自己成为一方之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偶然。首先,咱们得明白,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对历史人物评价时,战略眼光与具体事件解读之间的微妙关系。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差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 吕蒙袭关羽:成功的战术,失败的战略支点 短期战术的辉煌: 吕蒙袭取荆州,从战术层面来说,是极其成功的。他通过“白衣渡江”这个计谋,出其不意地攻破了关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