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文页面上显示的数字是三个数字一逗号,而不是四个数字一逗号?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数字分隔符的文化差异。简单来说,中文页面上数字显示“三个数字一逗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千分位分隔符”,这是受到了西方数字表示习惯的影响,并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了方便国际交流和理解,被广泛采纳了。

要详细讲,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

1. 数字分隔符的起源:一个是为了方便阅读,一个是为了避免混淆

首先,我们要明白,数字分隔符(比如逗号或句点)最初出现的目的,是为了让大数字更容易阅读和理解。想想看,没有分隔符的时候,一长串数字:1234567890,读起来是不是有点费劲?而1,234,567,890,就清晰多了。

西方习惯(三个数字一分隔):
这种“三个数字一逗号”的习惯,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当时,人们就开始使用各种标记来帮助区分数字的位数。
后来,在16世纪左右,这种“千位分隔符”的用法逐渐在欧洲固定下来。最普遍的用法是在数字的右侧,每三位数字用一个分隔符(通常是逗号,在有些国家是句点)。
为什么是三位?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数量级的感知有关。我们习惯于把数字按照“千”、“百万”、“十亿”这样的单位来划分。每三个零就是一个新的数量级,用逗号分隔,正好对应了这种自然的划分方式。比如,1000就是一千,1,000,000就是一百万。这种分组方式,和十进制计数法的“每隔三位就要进一级”的逻辑非常契合。
在美国、英国等很多国家,逗号是千位分隔符,而句点是小数点。

中国(早期)的习惯:
在中国古代,对数字的表示方式和现在有很大不同。我们有“万”、“亿”、“兆”这样的单位。
在没有引入西方数字分隔符之前,中文在书写大数字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普遍应用的“分隔符”概念。人们更多地是依靠汉字的读法来理解数字的位数,比如“一万”、“十万”、“一百万”。
在某些古代文献或数学书籍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记号,但那并非像现代逗号那样通用的分隔符。

2. 全球化浪潮下的“同化”

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东渐,特别是科学、商业和技术的交流日益频繁,很多西方国家的标准和习惯也随之传入中国。

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引入: 在科学计算、工程技术、经济金融等领域,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字表示法尤为重要。为了与国际接轨,确保数据的准确传递和理解,引入“千位分隔符”就成了必然。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 计算机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全球化,更是加速了这种统一。编程语言、数据库、软件界面等,很多都是源于西方设计,它们默认的数字格式就是“三个数字一逗号”。当中文网站和软件需要显示数字时,为了实现国际兼容性和用户体验一致性,自然就沿用了这种格式。
教育和出版: 通过教育和出版物,这种“三个数字一逗号”的表示法在中国逐渐普及,成为一种通用的书写规范。

3. 为什么不是“四个数字一逗号”?

你提到了“为什么不是四个数字一逗号”。这就要回到前面说的,西方习惯本身就是三个数字一分隔。而中国古代的“万”、“亿”单位,虽然是四的倍数(万=10000),但它是一个“单位名称”,而不是像逗号这样的“分隔标记”。

“万”进制的特点: 中国的计数单位是以“万”为基础的,比如一万、十万、百万、千万、一亿。这种“万”作为大数的基本单元,确实是一种四位一进的概念。
实际操作的冲突: 如果我们强行按照“万”进制来做分隔,比如写成1,2345,6789,这不仅不符合国际习惯,读起来也会很别扭,而且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起来也会更复杂,因为大多数系统默认支持的是三位分隔。
习惯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当“三个数字一逗号”的习惯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全球事实上的标准时,要改变它去适应一个虽然在我们传统中有根源,但非主流的分隔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结一下:

中文页面上数字显示“三个数字一逗号”,是历史发展和全球化影响下的结果。

1. 源自西方,为了方便阅读: “三个数字一分隔”的习惯源于西方,是为了方便阅读大数字,与十进制中“千”、“万”、“亿”等数量级的划分方式相契合。
2. 全球通用标准: 随着全球化,这种数字表示法成为国际通用标准,被计算机系统、科学技术、商业活动广泛采纳。
3. 兼容与便利: 为了与国际接轨,方便数据交换和跨文化交流,中国也普遍采用了这种方式,无论是在技术实现还是用户习惯上都更为便利。
4. “万”进制的局限: 虽然中国传统有“万”进制的计数单位,但它更多的是一个单位名称,而非用于分隔数字的标记,强行引入四位分隔与国际惯例和技术实现存在冲突。

所以,虽然我们数数习惯上是“万、十万、百万、千万”,但当它需要被写成数字串并需要分隔符时,为了方便理解和国际通用,我们就采用了“千位分隔符”,也就是每三位一个逗号。这是一种“拿来主义”,但也是在全球化时代一种非常实用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单纯是最初老国标定错了,现在也懒得改而已。至于当初为什么国标定错了这个分隔符,就要看当年做这个事情的人了。

提醒一下,老版本国标有三位分隔的标准,新国标已经完全去掉了这个标准,但也没有规定四位分隔,在新国标中,中文数字是没有分隔的,不是三位分隔。

其实我觉得现在完全可以考虑逐步普及四位分隔。

另外,我小学的时候,小学数学课本上是规定了中文中数学数字使用4位一分割的,也就是这种形态: 1234'5678'9012.123

以上这个标准确实曾经出现在数学课本中。

上面这个方案显然更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而且单引号也更加不容易与小数点混淆,但是为什么这个方案实际被运用得很少?可能还是制定标准的几波人没有统一意见吧。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

大部分本地化库按照国标设定的是三位一分割。

一部分本地化库可以实现修改分隔符,一部分本地化库可以实现修改分割数量。但更多情况下可能是没有办法修改。

我个人的看法是:

我呼吁使用单引号进行四位分割,并希望有识之士能推动国标将这个分割方式作为中国标准

1234'5678'9012.12345

技术上可以实现,但如果国标不动,可能这些本地化库不好自行操作。

而这事情若是没有人做,它就永远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数字分隔符的文化差异。简单来说,中文页面上数字显示“三个数字一逗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千分位分隔符”,这是受到了西方数字表示习惯的影响,并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了方便国际交流和理解,被广泛采纳了。要详细讲,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 1. 数字分隔符的起源:一个是为.............
  • 回答
    .......
  • 回答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四版第14页之所以将甲烷(CH₄)中的四个碳氢(CH)单键描述为非极性共价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电负性差异极小: 定义: 共价键形成是由于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对。当参与成键的两个原子在吸引共享电子对的能力上存在差异时,就会形成极性共价键;如果这种差异非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C专家编程》第六十页讲到的参数传递到寄存器的问题。这可不是什么“AI”的套路,而是计算机底层运作的真实写照。想象一下,你给CPU下达命令,让它处理一些数据,比如计算两个数的和。这些“数据”就是我们说的参数。为什么参数首先要去寄存器呢?简单来说,寄存器是CPU内部速度最快、最容易访问.............
  • 回答
    美国的页岩油开采技术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全球能源格局,也让美国一跃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反观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但大规模开采至今仍面临诸多挑战,这背后是复杂的技术、经济和地质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页岩油开采之所以难,关键在于“页岩”这个词。它不像传.............
  • 回答
    .......
  • 回答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下册第501页,提到“在19世纪后期,由于西欧婴儿道德观的急剧衰落……”,这里的“婴儿道德观”并非直接指代婴儿本身的道德品质,而是指向了当时欧洲社会对于“婴儿”这一概念的道德观念和态度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背后涉及到中文数字表达的习惯和历史演变。简单来说,“亿”作为一个相对较大的数字单位,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更容易被单独拎出来,需要一个量词来修饰,而“万”和“千”则因为本身就更常被作为计算的基准或常用单位,加上它们自身就带有数量感,所以不太需要额外的量词“个”。我们来.............
  • 回答
    在中国,我们通常不将日本天皇翻译成“国王”,这背后有其历史、文化和政治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一下“王”和“天皇”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及其在中国传统语境下的定位。首先,我们来看看“王”这个概念在中国是如何被理解的。在中国古代,“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称号。它不仅仅是一个统治者的头衔,更承载着一种.............
  • 回答
    中文游戏圈管单人游戏叫“单机游戏”,这背后其实有一段挺有意思的演变过程,里面夹杂着一些历史遗留、玩家习惯以及对游戏形态的理解。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尽量还原当时那种感觉。最早的源头:“单机”的字面意思和早期游戏载体想理解“单机游戏”这个词,得回到游戏最古老的形态。那时候,游戏可不像现在这样,点一下就.............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中文互联网上那些争论为啥容易“跑偏”,变成人身攻击这事儿。其实这现象挺复杂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跟咱们文化、社会环境都有点关系。首先得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面子”这事儿在很多时候比道理本身都重要。尤其是在网络上,大家藏在屏幕后面,感觉没那么直接的约束,更容易把争论看成一场“输赢”的较.............
  • 回答
    在中文历史叙事中,关于格鲁吉亚马穆鲁克统治伊拉克的历史鲜有详述,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翻阅古籍时,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才能窥见真相。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穆鲁克”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的惯常指代。当我们提及“马穆鲁克”时,最先跳入脑海的往.............
  • 回答
    “为什么中文 NLP 数据集这么少?” 这个问题,估计是许多投身中文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开发者、研究者乃至爱好者们,心里时不时会冒出来的疑问。我们常看到英文 NLP 领域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高质量数据集,而中文这边,总感觉选择有限,而且常常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处理和标注。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
  • 回答
    在中文里,将以住宿为主的Hotel翻译成“酒店”或“饭店”,其背后有历史、文化以及演变等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词源与早期概念的融合 Hotel 的本义: “Hotel”一词源自法语,最初指的是一种拥有完善服务的、舒适且设施齐全的住宿场所,通常比旅馆(Inn)更高级,.............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挺实际的方面。其实,说海外中文媒体“大多”使用繁体,这个说法有一点点笼统,因为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媒体,使用字体的情况会有些差异。但总体来说,繁体中文在海外华人社区,尤其是在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华人聚居地,确实有着比简体中文更广泛的影响力和更长的历史.............
  • 回答
    最近中文互联网上关于犹太人的评价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结果。要详细梳理其中的脉络,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需要承认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文互联网对犹太人的认知和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历史叙事、媒体宣传以及民间故事等多种来源的影响。过去.............
  • 回答
    很多人觉得中文是“地狱难度”,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里面门道可深着呢。它不像一些语言那样有清晰的字母表,学起来就像是闯关打怪,一步步摸索,有时候还会卡在某个地方,让人直挠头。首先,这“地狱难度”的根源之一就是它的汉字系统。想象一下,别人学外语,可能只需要记住26个字母的组合,就能拼出无数个单词。而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国内学术出版体系的一个核心矛盾,并且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扩刊”二字就能解决的。我将试着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希望能尽量详尽地阐述清楚,并且避免那些让人一眼就能看穿的AI痕迹。首先,我们要理解CSSCI和CSCD期刊在中国学术界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国内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
  • 回答
    我这人吧,说话直,也爱琢磨事儿。最近看身边有几个外国人朋友学中文,刚开始那会儿,那发音,哎呀,听着总有点儿不对劲儿。后来我琢磨琢磨,发现好多人刚学,发音好像都爱“跑偏”到一种特别的调调上,后来一问,才知道,不少都是一股子河南味儿。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就想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外国人学中文,刚开始口语发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