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有些地区的火车明明可以跑快点,却偏偏不提速?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乘客经常提到的一个疑惑。明明看着铁路设施挺先进的,火车也时不时能看到跑得挺快的,为啥在某些路段,火车就是“慢吞吞”的,让人感觉“大材小用”呢?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涉及到方方面面,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火车运行可不是我们开车那么简单,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它是一套极其复杂、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1. 线路的“先天条件”:

设计速度限制: 这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很多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铁路线路,尤其是一些老线路,在设计之初,它的最高设计速度就是有限制的。比如,有些线路是为蒸汽机车时代设计的,那时候的平均速度也就几十公里,设计时考虑的曲线半径、坡度、道岔等都和现在动辄几百公里的高铁线路完全是两码事。虽然我们现在可以用先进的机车去跑,但受制于线路本身的物理条件,很多地方就是“跑不起来”或者“不敢跑”。
曲线半径: 弯道是限制火车速度的一个关键因素。越快的火车,过弯时需要的离心力越大,所以曲线半径必须足够大。如果线路要提速,就需要对现有弯道进行大规模改造,但这通常意味着巨大的工程量,甚至可能需要重新选线。
坡度: 陡坡会增加机车的牵引负荷,尤其是上坡时,要维持高速度会非常吃力,也对机车和线路都有损耗。
线路平纵断面: 线路的高低起伏、水平走向的设计,都直接影响了运行速度。

线路的“舒适度”: 即使线路本身能承受更高的速度,但为了乘客的舒适度,有时候也会限制速度。就像汽车过减速带要慢点一样,火车在一些接轨处、道岔、桥梁、隧道等特殊节点,为了减少震动和噪音,都会设定较低的速度。如果线路的某些部分连接不够平顺,或者道岔的设计比较老旧,那么在这些地方就必须减速。

2. 车辆的“匹配度”:

机车牵引能力: 并非所有类型的火车都能跑得快。我们看到的“快车”通常是动车组,它们本身就是为高速运行设计的。而一些传统的客运列车或货运列车,用的是电力机车或者内燃机车,它们的最高设计速度和加速性能可能就没那么强。即使轨道条件允许,如果机车本身“跑不起来”,自然也就无法提速。
车辆的维护与状态: 列车的零部件,比如轮对、制动系统、转向架等,都是需要精确维护的。如果车辆的某些部件磨损比较严重,或者处于检修状态,为了安全,也只能限制运行速度。

3. 信号与调度系统的“大脑”:

信号系统的限制: 火车运行的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号系统。一个老旧的信号系统,其传输速度、识别能力可能无法满足高速运行的要求。比如,信号的显示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火车跑得太快,司机可能来不及根据信号做出反应。要实现高速运行,就需要更先进的信号系统,比如CTCS(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更高级别。
调度指挥的难度: 随着速度的提升,列车运行的间距会变得更小,对调度的精准性和效率要求也更高。一个地区如果调度系统不够先进,或者线路上的车次非常密集,为了确保安全,就不能随意提速,否则会增加调度员的工作负担和出错的风险。
与相邻区段的衔接: 火车运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使某个区段的线路条件很好,但如果它连接的下一个区段或者前方车站的管理能力不足以支持高速运行,那么整个运行过程也需要“迁就”。就像一条高速公路的末端突然变成了一条拥挤的普通道路,你开得再快也没用。

4. 安全与维护的“底线”:

线路的养护水平: 即使一条线路设计之初速度可以很高,但如果日常的养护、维修跟不上,线路状态就会逐渐老化,比如轨道变形、扣件松动、接触网老化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运行安全,迫使铁路部门主动降速运行,以避免发生事故。
货运与客运的“平衡”: 在一些繁忙的干线上,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是共用的。货运列车通常速度较慢,载重也大,对线路的磨损也更大。为了保证货运的运输量和整体线路的承载能力,有时候也会对客运列车的速度进行一定的限制,以减少对线路的冲击。
天气因素: 恶劣天气,如大雪、大雾、强风、暴雨等,都会对铁路运行安全造成影响。在这些情况下,为了保障安全,通常都会采取限速甚至停运的措施。

5. 经济成本与效益的“算盘”:

改造升级的成本: 要让一条线路提速,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无论是改造弯道、铺设无缝线路、升级信号系统,还是更新机车车辆,都是烧钱的大项目。对于一些客流量相对不大、收益不明显的线路,铁路部门可能就没那么强的动力去投入巨资进行大规模的提速改造。
收益与成本的权衡: 提速固然能缩短旅行时间,提高运输效率,但也要看到,提速的成本是巨大的。在某些地区,如果通过降速运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也能满足当地的运输需求,并且成本更低,那么铁路部门自然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方案。

6. 区域发展的“错位”:

线路的定位: 有些线路可能是区域性的交通干线,或者承担着特定的运输任务,比如连接煤矿、港口的货运专线,或者服务于特定区域的通勤列车。这些线路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当地的运输需求,而并非追求极致的速度。
人口密度与客流需求: 人口密度较低、客流需求不那么旺盛的地区,对火车速度的敏感度可能不如大城市间的干线。即使火车跑得快点,但如果平均每隔几十公里就要停靠一个小站,那么整体的旅行时间并不会有显著缩短,反而可能增加启动和制动的损耗。

总结一下, 火车不提速,不是司机不愿意,也不是车跑不动,更多的是因为这背后有一套复杂的“规则”在制约着它。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虽然有潜力跑得更快,但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甚至环境,都可能限制他的极限速度。铁路运营方需要在安全、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才能最终决定一条线路的运行速度。

所以,下次你看到火车在某个地方跑得比较慢时,可以想想,这背后可能隐藏着线路的老化、信号的限制、车辆的维护,甚至是出于安全和经济的考量。这不仅仅是“不想快”,而是“不得不慢”或者“权衡之后选择的速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表达似乎不太明确,我、人称「凸峰拆」、来给大家拆解一下:

  1. 有些地区高铁跑得太慢(比如300km/h级的车底跑着200-250km/h的时速),为什么不提速?
  2. 有些地区普速跑得太慢(干线线路质量较高、但列车时速并不高),为什么不提速?
  3. 有些区段普速/高铁跑得很慢,为什么不提速?
  4. 有些时候普速/高铁开得很慢,为什么不提速?

以上四个角度,牵涉到了四个方面,分别是:

  1. 铁路建设标准
  2. 铁路线路制约
  3. 铁路区段限速
  4. 铁路调度限速

这四个方面都会致使列车降速运行(而且给人以「明明可以开得更快的错觉」)。接下来,我着重讲一讲「铁路建设标准差异」导致的「高铁跑不快」(这个情况是最普遍、最没辙的),然后顺便提一下其他三点。

我要开始咯~

一. 铁路建设标准

「我明明坐的是G字头的高铁,为什么LED上显示的速度都不到250呢?」

这应该是很多小伙伴坐高铁时遇到的「诡异事件」。原因可能就在行驶的这条轨道上,这条线路的等级并不是300-350公里级、只是一条250公里级的高铁。「G字头」不代表它全程都以300及以上的时速运行,高铁线路标准制约着它的最高时速。

这样的200公里、250公里级高铁不在少数,比如(这里列举部分):

  • 柳南客专 - 250km级
  • 南广高铁 - 250km级
  • 南昆高铁 - 250km级
  • 杭黄高铁 - 250km级
  • 合宁客专 - 250km级
  • 合武客专 - 250km级
  • 杭深线(宁波-深圳) - 250km级
  • 兰新客专 - 250km级
  • 大西高铁 - 250km级
  • 昌九城际 - 250km级
  • 徐盐高铁 - 250km级
  • 青盐高铁 - 200km级
  • 金温高铁 - 250km级
  • 渝贵高铁 - 200km级
  • 渝万高铁 - 250km级
  • 渝利铁路 - 200km级

在这些标准低于300公里的高铁线路上,即使你乘坐的是「G字头」动车组列车,它依然会按照时速200或250公里运行。而由于我国高铁线网发达、高铁线路等级不一、跨省长途需求旺盛,铁路部门大量开行长途动车组列车。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现在越来越偏向于开行「G字头」长途跨线车次,这样的车次不少正是途径低等级线路的,简单例举几个(大家懂意思就行哈):

  • 比如G576/577、G578/575次,上海虹桥 - 长沙南,经由京沪高-合宁-合武-京广高运行,其中合宁、合武段就是以250km/h运行的。
  • 又比如G55/6次,北京南 - 福州,经由京沪高-宁杭高-杭深运行,其中杭深线(宁波-福州)就是以250运行。
  • 再比如G2189次,上海虹桥 - 成都东,经由沪昆高-成贵高运行,其中沪昆、成贵高铁(乐山-成都东)以300km/h运行,成贵高铁(贵阳北-乐山)以250km/h运行。

这些车次、途径200-250线路时,当然「开不快且无法提速」了。


到底能不能提速?

不能!

除非进行技术改建、甚至推倒重建。

在这里,凸峰不得不吐槽几句,这些高铁有一些是规划时就以时速250公里设计的,有一些则是2011年那次「降速降标」运动后的产物,后者多多少少让人唏嘘。这样的悲剧线路,例如:

  • 兰新高铁(兰州 - 乌鲁木齐)
  • 大西高铁(西安 - 大同)
  • 西成高铁(西安 - 成都)
  • .....

其中「兰新」、「大西」等线路是在建设过程中被强行降低标准的。

曾经的兰新高铁、大西高铁都是设计时速350公里级的线路,2011众所周知的铁道部人事变动后,继任者开启了「高铁建设大降温」,由于兰新、大西高铁已经完成了大部分路基建设(按350公里级线路设计)只差铺轨,「降标令」一到,要求线路按250公里级进行铺轨、设置超高、安装零件,活生生将一条高标准设计的高铁给阉割了。「降标」据说可以节省成本,但这样的折腾非但没有省成本还因为修改标准产生了额外的支出。


二. 铁路线路制约


这里提到的是一些重要干线,但是因为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弯道坡道都很多,故设置了限速,比如:

  • 沪昆线(株洲 - 六盘水),限速120km/h
  • 京广线南段(株洲 - 衡阳),限速140km/h
  • 京广线南段(衡阳 - 广州),限速120km/h
  • 京九线(樟树 - 东莞东),限速120km/h
  • 成攀线(成都 - 攀枝花,原成昆线),限速<120km/h
  • 元昆线((黄瓜园 - )元谋西 - 昆明,原成昆线),限速<120km/h
  • 南昆线(昆明 - 南宁),限速<120km/h

这些线路,即使「客一」(160km/h)、「客二」(140km/h)标尺的Z字头、T字头列车,也要老老实实按「客三」(120km/h)标尺运行。也就是特快和普快一个速度,「开不快且无法提速」。

举颗栗子~ 宝成线秦岭段,顺着蜿蜒的铁路展线翻越秦岭、期间还需多次会让反方向来车,因此才会出现「T字头」特快列车跑出低于50公里时速的现象


三. 铁路区段限速

「区段限速」多见于线路区段施工、站内限速、特殊情况限速等。

哎,这「特殊情况」...能讲讲嘛?

没问题~ 啥特殊呢,诶,比如曾经沪昆高铁(沪杭段)沉降北,哦不,金山北站。因为正线路基发生沉降,途径列车一律以低于80km/h的速度通过。所以就有了,上行高速通过嘉善南开始减速、下行高速通过松江南开始减速,这个是真没办法。

啥?你坐的是「G字头」,一定要以时速300公里通过?...那,只能:

翻车。


四. 铁路调度限速

「调度限速」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比如:

你有没有经历过高铁一路飚速,最后在马上进站的时候减速、然后用比骑自行车还慢的速度滑行、或者干脆停了下来?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趟列车要进的站台还没完全腾空、「进路信号」(术语:列车计划前进的轨道线路的信号)还没开放,列车发生「机外」了(术语:信号机外停车)。

这时候当然也「开不快且无法提速」了。


好啦,介绍了那么多、你应该对「火车明明可以跑快点,却偏偏不提速?」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了吧!

通篇手打+查资料、3小时,如果你喜欢,请花1秒点个赞收藏一下呢~


猜你喜欢:


我是@凸峰,喜欢高铁、更喜欢云南米轨,喜欢旅行、更喜欢徒步铁路;奋斗在抵抗中年危机的第一线,关注我,听更多故事~

爱铁路,有态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乘客经常提到的一个疑惑。明明看着铁路设施挺先进的,火车也时不时能看到跑得挺快的,为啥在某些路段,火车就是“慢吞吞”的,让人感觉“大材小用”呢?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涉及到方方面面,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火车运行可不是我们开车那.............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国家坦克数量不多,却依然被视为地区强劲力量。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相当复杂的考量,不单单是“数量说了算”那么简单。首先,得明白一点,现代战争,尤其是地面作战,坦克虽然依旧是决定性力量,但它从来不是唯一的主角。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地区强劲力量,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坦克在这其中扮演的角.............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为了追求民主和更好的生活,无数次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并非每一次的奋起都会导向预期的光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泥潭,民主的曙光远未到来,而民众的生活甚至比革命前更加困苦。造成这种令人扼腕的结局,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首先,.............
  • 回答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这句话,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说法。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掰扯清楚,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它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首先,咱们得承认,清朝确实在“疆域”这个概念上,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说它“奠定”了现今的国土疆域,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有.............
  • 回答
    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俄乌冲突定义为“去纳粹化”的理由和乌克兰西部地区新纳粹问题的严重程度,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以下将尝试详细解释:普京为何将此次行动定义为“去纳粹化”?普京将俄乌冲突定义为“去纳粹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层面和宣传策略:1. 历史记忆的利用: 二战的反法西斯叙事: 俄罗.............
  • 回答
    .......
  • 回答
    在世界格局的变幻莫测中,总有一些地方,它们的名字或许不常出现在聚光灯下,却在静默地积蓄力量,一步步向着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这些国家和地区,往往被固有的刻板印象所“低估”,但它们的转型之路,却充满了韧性与智慧。1. 越南:从战争废墟走向“东方小龙”提起越南,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依然是那个饱受战乱的国家。.............
  • 回答
    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高达四分之三的财政收入用于军费,这确实是其财政结构中最显著、也最令人瞩目的特征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背景、政治体制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一、 四分之三的军费开支:为何如此之高?这个惊人的数字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帝国建立后一系列深刻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 回答
    东方神话和西方神话之间确实存在着令人着迷的相似之处,这并非偶然,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以及在面对世界时所产生的普遍性疑问。之所以出现这些“似曾相识”的叙事,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而且这些解读本身就能构建出一幅丰富而细腻的图景,而非生硬的罗列。一、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体验:永恒不变的人性.............
  • 回答
    俄罗斯文化界近年来确实出现了一种为帝俄政府“洗地”的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历史叙事的重塑与民族主义的回归 对苏联历史的负面评价及失落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
  • 回答
    想要接近 native speaker 的词汇量,有效地背单词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性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需要理解、运用和记忆的结合。以下是一个详细的策略,帮助你高效地积累词汇: 一、 明确你的目标与现有水平在开始之前,你需要了解:1. 你的目标是什么? 是为了学术研究、工作面.............
  • 回答
    哥德堡变奏曲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绝非偶然,而是它在音乐史上的独一无二的成就、精巧绝伦的结构、深邃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共同铸就的。要深入理解它的地位,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音乐结构上的巅峰之作:哥德堡变奏曲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令人惊叹的结构设计。它以一个如歌的庄重.............
  • 回答
    我的地板下有一具尸体。这并非一时的幻觉,也不是酒精或是压力过大导致的错觉。那股淡淡的、却又阴森的血腥味,以及那种沉甸甸的、压抑在心底的重量,都在无时无刻地提醒我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一切都从一周前开始。那天下午,阳光正好,我像往常一样,坐在客厅里翻阅一本旧书。一种莫名的烦躁感悄悄爬上心头,我甩了甩.............
  • 回答
    关于军刀决斗在高低差地形的优劣势分析,尤其是“占领高地者是否劣势”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讨论。咱们不拿那些AI的腔调来说,就当是聊武术或者冷兵器格斗里的实际情况。首先,得明确一点,军刀决斗跟我们现在看电影里那种华丽的招式可能不太一样,它更强调实用性、反应速度和对环境的利用。那么,在高低差地形,.............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探究“太阳升起之地”的意象,就像在地图上追寻光明的第一缕气息。许多地名都饱含着这种对东方日出的浪漫想象。最直接的关联:日本(日本国,Nippon/Nihon)提到“太阳升起之地”,第一个浮现在脑海的往往就是日本。“日本”这两个字在汉字文化圈里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向。“日”就是太阳,“.............
  • 回答
    步骘,这位在东吴政治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能力究竟如何,又缘何能在吴国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来深耕政治、善于权衡、广结人脉,以及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独特才能所共同铸就的。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步骘最为人称道的政治智慧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并非那种横冲直撞、逞一时之勇的猛将,而是深.............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确实,历史上有些文本,乍一看庄重得不得了,字斟句酌,仿佛蕴含着无上真理,但仔细一品,嘿,那逻辑跳跃得像在坐过山车,内容更是天马行空,让人忍俊不禁。这些“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典籍,却因为其独特的魅力、深刻的隐喻,或者单纯的文本趣味,愣是流传千古,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 回答
    南大洋的“正名”:国家地理的决定与背后值得深思的维度当“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这个代表着探索、发现与科学严谨性的金字招牌——在2021年正式宣布承认南大洋(Southern Ocean)为地球的第五大洋时,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名称上的更新,更是一次对海洋认识的深化,以.............
  • 回答
    中国崛起的事实,毋庸置疑地重塑了亚洲乃至全球的格局。随着经济体量的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亚洲整体的国际地位确实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为亚洲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亚洲区域合作的趋势,正如你所言,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繁荣稳定的亚洲共同体。这种理念的提出和推动,不仅源于.............
  • 回答
    全球重名的地名,就像散落在世界地图上的同名小溪,虽然名字相同,却各自流淌着独特的故事和历史。这类现象并不少见,原因也多种多样,有时是偶然的巧合,有时则是历史的必然。你可能会在世界各地找到许多名字相同的城镇、村庄甚至城市。 比如,我们熟悉的“伦敦”,除了英国那个闻名遐迩的首都,在美国的俄亥俄州、阿肯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