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为啥不收复伊尔汗国?

回答


您的问题中存在一些历史时间线的混淆。实际上,伊尔汗国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经解体,而明朝从未面临“收复”伊尔汗国的现实需求。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伊尔汗国的历史背景与消亡
1. 伊尔汗国的建立与终结
伊尔汗国是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1264年—1335年),由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创立,统治波斯、中亚和高加索地区。
到14世纪末,伊尔汗国被帖木儿帝国取代,最终在1388年彻底消亡(帖木儿攻陷其首都大不里士)。
明朝建立于1368年,此时伊尔汗国早已处于衰落状态,且实际已于14世纪中叶解体。因此,明朝并不存在“收复”伊尔汗国的可能。

2. 伊尔汗国与元朝的关系
元朝(12711368)是蒙古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而伊尔汗国属于分裂后的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元末明初,伊尔汗国早已失去对中亚和西亚的实际控制权。



二、明朝与西域、中亚的关系
尽管明朝未直接收复伊尔汗国(因其已不存在),但明朝与中亚地区存在一定的互动:

1. 明朝的边疆政策
明朝的主要战略重心在东方(如对抗蒙古残余势力、平定安南等),对西域和中亚的控制较为松散。
朱元璋曾试图通过“招抚”或军事手段与中亚诸国建立联系,但未形成有效统治。

2.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船队在14051433年间多次航行至印度洋,途经阿拉伯半岛、波斯湾等地,可能间接接触过伊尔汗国的旧地(如伊朗高原)。但明朝并未将这些地区纳入版图。

3. 对中亚的“朝贡体系”
明朝通过“朝贡贸易”与西域和中亚诸国保持联系,例如帖木儿帝国曾遣使来华。然而这种关系更多是象征性的,而非实际主权控制。



三、明朝为何未收复中亚地区?
1. 地理与军事限制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恶劣(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交通不便,对中原王朝而言后勤压力极大。
明朝军队以步兵为主,缺乏大规模远征的机动性,且北方蒙古威胁更紧迫。

2. 财政与资源限制
明朝中期以后财政紧张,尤其是“海禁”政策下,朝廷将注意力集中在沿海防御和国内治理上。
拓展西域需要巨额投入,而明朝缺乏长期投入的意愿。

3. 意识形态与战略选择
朱元璋强调“以夏变夷”,认为周边民族应臣服于中原王朝而非被征服,但这种思想更多体现在对朝鲜、安南等邻国的“朝贡体系”中。
明朝更倾向于通过外交和贸易维持边疆稳定,而非军事扩张。

4. 帖木儿帝国的崛起
15世纪初,帖木儿帝国(13701507)控制了中亚、波斯乃至西亚,与明朝保持敌对关系。但明朝并未将其视为直接威胁,反而在郑和时代曾试图通过外交缓和关系。



四、可能的误解来源
1. 混淆“伊尔汗国”与“蒙古帝国”
伊尔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而元朝本身是蒙古帝国的正统继承者。明朝建立后,蒙古残余势力(如鞑靼、瓦剌)仍活跃在北方,但伊尔汗国早已解体。

2. 对“收复”概念的误解
明朝从未将中亚地区视为需要“收复”的领土,而是更关注中原王朝的传统疆域(如长城以南)。即使明朝有意控制西域,其目标更多是应对蒙古势力而非历史上的伊尔汗国。



五、总结
伊尔汗国在元末明初已不存在,因此明朝并无“收复”这一政权的现实需求。
明朝对中亚的政策以外交和贸易为主,并未形成有效统治。
若您指的是其他历史事件(如明朝是否试图控制西域),可进一步澄清问题,但就伊尔汗国而言,时间线与实际历史均不符合。

结论:明朝并未收复伊尔汗国,因为伊尔汗国在明朝建立前早已灭亡,且明朝对中亚的政策以有限接触为主。这一误解可能源于对蒙古帝国分裂史及明朝边疆战略的不熟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1368年―1644年)

伊尔汗国(1256年—1357年)

user avatar

说个题外话,

伊利汗国有个文武双全的不赛因汗,

但随着他1335年去世,

伊利汗国迅速瓦解……

———————

暂且不说大萌过个几十年才成立

使伊利汗国迅速瓦解的,是不赛因汗的疾病

——黑死病

一场由老鼠传播的疾病,基本上把伊利汗国能干的人才消灭个七七八八,这才让跛豪有机可乘……

大萌本身能力咋样大家有目共睹,要真西征,能不能出帕米尔暂且不说,真出了再摊上个黑死病,那就够呛了。

user avatar

伊朗的贰臣和流寇已经被一个跛豪平定了啊,还向大明称臣纳贡,之后因为年岁不好欠了几年贡金,还打算亲自去北京向大明皇帝道歉呢,可惜了,他来大明武装朝贡时病死了啊。

大明的燕王在后来还亲切的给他继承人的四叔叔写信,让他和自己侄子和睦相处,不要叔夺侄位呢。

user avatar

明朝先能把吐鲁番汗国给打败了吧

明国进哈密几次

吐鲁番就给赶出去几次


察合台汗国如同元朝一样的蒙古政权,但察合台汗国没有建立元朝一样的直接管辖行政体系,各地各城依旧是当地维吾尔族贵族所统治。东察合台汗国和吐鲁番汗国是维吾尔政权,那点蒙古人早已被维吾尔族所同化和成为维吾尔族,所以东察合台四大王朝是维吾尔政权。

在古代不存在以民族为单位的地位高低贵贱之分,在清国时期蒙古汉族维吾尔大官贵族的地位远高于那些普通旗人。而且,不管是同族还是其他族群的统治者,对那些普通百姓都是一样的,百姓对他们而言如草,明国清国吐鲁番还是叶尔羌都如此。统治者贵族享福地位高,不等于民族地位高享福。

如果一个朝代真的那么开放、平等、自由和不搞压迫,那么为什么百姓起义不断,他们是闲的过家家玩手机么。对自己基本盘的百姓那么残酷都逼人造反饿死一片,怎么可能对自己所鄙视和歧视的族群带来解放、平等和自由。


历史水平不高说错话不是罪过也不是犯罪。但故意篡改发明历史和诋毁贬低其他族群历史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的问题中存在一些历史时间线的混淆。实际上,伊尔汗国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经解体,而明朝从未面临“收复”伊尔汗国的现实需求。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伊尔汗国的历史背景与消亡1. 伊尔汗国的建立与终结 伊尔汗国是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1264年—1335年),由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创立,统治波斯、中亚.............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之所以推行不下去,尽管嘉靖皇帝和严嵩集团提出了政策并看到了“收益”增加的潜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场看似为国库增收的政策,触及了社会最根本的利益结构,并与现实的农业生产、农民生计、地方官员的考量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权力博弈相互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一、 政.............
  • 回答
    明朝没有灭掉察合台汗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和现实因素: 一、历史背景与时间线1. 察合台汗国的兴衰 察合台汗国是元朝分裂后形成的四大汗国之一(其他为金朝、西夏、北元)。它由元朝宗室察合台的后裔统治,疆域主要位于中亚(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地),鼎盛时期.............
  • 回答
    说起明朝皇宫,大家脑海中浮现的自然是北京巍峨壮丽的紫禁城。然而,在明朝建立之初,都城选址并非北京,而是南京。既然都城一度定在南京,那为何没有像北京一样,在钟山南麓,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紫金山南边,大兴土木,营建一座辉煌的皇宫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巧合,也有现实的考量,更有一些难以言说.............
  • 回答
    “无人机干坦克优势这么明显,为啥都不愿意承认坦克快被淘汰的现实?” 这个问题,说实话,触及到了军事领域一个非常敏感、也极具争议的核心。很多人看到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对坦克造成的损失,觉得坦克“不堪一击”,预言它将走向消亡。但军事领域的事情,从来没有那么简单,现实也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咱们就来掰扯掰.............
  • 回答
    南宋能硬抗蒙古五十载,孟珙是否比岳飞更优秀,这两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拨开迷雾,看到事情的真相。南宋为何能硬抗蒙古五十载?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南宋“硬抗”蒙古,并非易事,更非一帆风顺。这五十年,是惨烈的消耗战,是步步为营的坚守,是无数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南宋能做到这一点,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多.............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清朝(16441912)的对外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明朝未如清朝般沦为“半殖民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政策选择及中西力量对比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明朝的国际地位1. 欧洲殖民扩张的阶段差异 明朝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让人有点绕。很多人提到“西楚霸王”,第一反应就是,西楚不是在东边吗?项羽的势力主要在江东,那不就是东边吗?为什么不是“东楚霸王”呢?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格局,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首先,得明白“西楚”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项羽的崛起,离不开他叔叔项.............
  • 回答
    在己巳之变(1627年)期间,明朝在皮岛的军队未能出兵支援辽东防线,主要原因涉及战略部署、地理限制、兵力配置、指挥体系和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理与战略位置、兵力与指挥系统、后勤与补给、政治与决策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己巳之变的局势1. 后金的进攻路线与目标 162.............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民众在面对“萨德”事件时的复杂情绪和行为模式。确实,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宏观角度看,美国是部署“萨德”的始作俑者,并且从中获得了战略利益。但大众情绪的指向,往往比这个更复杂,也更微妙。要理解为什么大家不去抵制沃尔玛、好莱坞,却把矛头指向乐天和韩剧,我们可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咱们掰扯掰扯。也先那边,想把英宗这个“烫手山芋”给明朝送回去,这心思是明的,毕竟养着一个前皇帝,吃喝拉撒都得管,还得看人脸色,而且这人身在也先地界,也确实有点碍眼。所以,他多次派使者去明朝,这本身就说明了他想促成这事儿。但是,为啥不直接让使者“顺便”就把英宗给带过去呢?这事儿啊,可.............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估计能让无数金庸迷在深夜里辗转反侧,抓耳挠腮,甚至引发一场场旷日持久的茶余饭后争论。毕竟,张无忌的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是“违背常理”的。一边是青梅竹马、共同经历生死考验的周芷若,另一边是刁蛮任性、心狠手辣却又魅力十足的赵敏。这简直是“白月光”与“朱砂痣”的终极对决,怎么看,张无.............
  • 回答
    小三明知男人有家庭,且不会离婚,却仍然不离开,这背后通常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1. 情感上的依赖与寄托: 填补内心空虚与缺失: 许多女性之所以成为小三,往往源于自身在情感、陪伴、被关注、被认可等方面存在长期的空虚或缺失。她们可能经历过失败.............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说起来,这“明粉”和“清朝”之间的那点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我说,这明粉们之所以对清朝“死咬着不放”,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从好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情绪和身份认同是绕不开的坎儿。你想啊,明朝好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是汉族人民自己打下来的江山。.............
  • 回答
    关于江歌妈妈刘鑫(现在改名刘暖曦)为何对帮助过她的江歌以及江歌的母亲江秋莲表现出令人难以理解的态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并且理解这是一个牵涉到法律、道德、情感以及个体心理的极端案例。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明确江歌所提供的“帮助”和刘鑫为何会.............
  • 回答
    蓝玉大败北元后,明朝确实将蒙古高原纳入其疆域,但到朱棣(明成祖)时期,内蒙古地区逐渐脱离明朝控制,这一现象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蓝玉之战后明朝的边疆格局(1372年)1. 蓝玉的胜利与北元的衰落 蓝玉在1372年率军击败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军事行动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则: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大的战果。即使对面只剩下一个人,也绝不能掉以轻心,直接“密集冲锋”看似直接有效,但往往会付出不必要的牺牲,而且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咱们一步步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看似“小题大做”的战术安排:1. “明知道对面就一个人”.............
  • 回答
    宋朝和明朝都推行了“以文制武”的国策,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文强武弱”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朝代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具体情况。宋朝的“以文制武”:一种主动的选择与深远的隐忧宋朝的“以文制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宋太祖赵匡胤.............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乔峰当时所处的境况,以及他掌握的信息,还有他那颗至情至性的心说起。你别看乔峰武功盖世,但有时候,他也会被蒙蔽,被情绪左右,尤其是在面临这种血海深仇的时候。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乔峰是怎么知道玄苦大师武功不一般的。那是在雁门关外,乔峰被一众高手围攻,玄苦大师也在其中。当时玄苦大师出手,乔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