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己巳之变的时候,明朝在皮岛的军队为何不出兵捣虚?

回答


在己巳之变(1627年)期间,明朝在皮岛的军队未能出兵支援辽东防线,主要原因涉及战略部署、地理限制、兵力配置、指挥体系和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理与战略位置、兵力与指挥系统、后勤与补给、政治与决策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己巳之变的局势
1. 后金的进攻路线与目标
1627年,后金(清)在皇太极的领导下,以辽东为基地,迅速南下攻击明朝。其目标是突破辽东防线,直逼北京,以削弱明朝的军事力量。后金军队在攻陷永平、滦州后,逼近北京,迫使明朝朝廷紧急调动兵力。

2. 皮岛的战略地位
皮岛位于朝鲜半岛东岸,距离辽东半岛约300公里,是明朝在朝鲜的军事据点之一,主要负责防御朝鲜半岛的后金势力。其战略意义在于:
牵制后金:皮岛驻军可作为后金进攻朝鲜的屏障,防止其南下威胁明朝本土。
补给与信息传递:皮岛是明朝在朝鲜的军事枢纽,控制着朝鲜半岛的航运和情报传递。
与辽东的联系:皮岛与辽东(如锦州、宁远)之间存在陆上和海上联系,但距离较远,需时间调动兵力。



二、皮岛军队未出兵的原因
1. 战略定位与任务分工
皮岛的职责:明朝在朝鲜的驻军(如皮岛守军)主要任务是防御后金在朝鲜的扩张,而非直接支援辽东。后金在1627年已通过辽东进攻,而皮岛的驻军被要求专注于朝鲜半岛的防御,而非辽东的战场。
辽东防线的主力:明朝在辽东的主力部队(如袁崇焕指挥的锦州、宁远等地)是防御的核心,而皮岛的兵力被分配到朝鲜,以防止后金通过朝鲜半岛进攻明朝本土。

2. 地理与兵力限制
距离与时间成本:皮岛距离辽东(如锦州)约300公里,若要支援辽东,需调动大量兵力且耗时较长。后金军队在1627年已快速推进,明朝无法等待皮岛的支援。
兵力不足:皮岛驻军规模有限,且主要负责朝鲜半岛的防御。若抽调兵力支援辽东,可能削弱其在朝鲜的防御能力,导致后金进一步渗透朝鲜半岛。

3. 指挥体系的混乱
指挥权分散:明朝在辽东和朝鲜的军事指挥由不同将领负责(如袁崇焕负责辽东,而朝鲜的驻军由李尚智等将领指挥)。缺乏统一调度,导致皮岛的军队无法及时响应辽东的紧急情况。
信息传递不畅:皮岛与辽东之间缺乏直接的通信渠道,且后金的进攻速度极快,明朝未能及时将辽东的危机传递给皮岛驻军。

4. 后勤与补给问题
皮岛的补给依赖朝鲜:皮岛驻军的粮草和物资主要依赖朝鲜的运输,而后金在1627年已对朝鲜实施威胁,导致朝鲜半岛的补给线可能被切断。
辽东的紧急需求:辽东前线需要大量兵力和物资,而皮岛的军队无法在短时间内调动,且运输路线可能被后金封锁。

5. 内部政治与决策失误
明朝内部的权力斗争:此时明朝朝廷内部对辽东战局的判断存在分歧,部分官员认为后金主力在辽东,而皮岛的兵力不足以改变战局,因此未优先调动皮岛军队。
袁崇焕的防御策略:袁崇焕在辽东采取“固守待援”的策略,认为后金无法在短时间内突破辽东防线,因此未主动请求皮岛支援。



三、后金的快速推进与明朝的应对
1. 后金的战术优势
后金军队在1627年利用骑兵优势,迅速突破辽东防线,直逼北京。其战术目标是通过快速进攻削弱明朝的防御体系,而非与皮岛的军队交战。

2. 明朝的应对措施
辽东防线的崩溃:后金军队在攻陷永平、滦州后,辽东防线崩溃,明朝被迫放弃部分据点。
皮岛的被动防御:皮岛驻军在后金威胁下,主要依靠朝鲜半岛的防御,未参与辽东的战斗。



四、历史记载与学者观点
《明史·朝鲜传》:记载皮岛驻军在1627年主要负责朝鲜半岛的防御,未直接参与辽东战局。
李尚智的军事行动:皮岛守将李尚智在后金威胁下,曾试图通过朝鲜半岛的航线支援辽东,但因补给不足和后金的封锁未能成功。
学者分析:多数历史学者认为,皮岛的驻军在战略上无法直接支援辽东,且明朝的指挥体系未能有效协调各驻军的行动。



五、结论
在己巳之变中,明朝皮岛驻军未出兵支援辽东的原因,是由于其战略定位、地理限制、指挥体系混乱、后勤不足以及内部政治决策的综合结果。皮岛的军队主要负责朝鲜半岛的防御,而辽东的危机由辽东驻军和朝廷直接应对,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这一决策反映了明朝在边疆防御中的战略分散与指挥不畅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有类似的问题了吧。

答案直接复制过来。


决定性的原因是这时候东江在闹饥荒。

崇祯二年东江镇的本色粮因为户部登莱一系列操作,额度只有九万三百五十一石,这个数哪怕按袁崇焕估计的东江兵力最小值一万八千人算,足额运到也不足,何况还有漂没呢?三月鲜运开始袁崇焕又搞了禁海改贡道,东江镇也无法从商人处借粮。直到鲜运窗口前一个月的八月初三袁才承认“毛文龙既诛,岛中需米甚急,请令登莱道府,速运接济”,但这时候已经完全来不及,结果“前崇焕今登州运买十万以济冬春,而收买迟悞,仅发二三万,其达于岛者不过数千而已”之后东江“旅顺口广鹿长山石城獐子皮鹿诸岛,自去年九月缺米者,有自去年十月缺米者,自去年十一月缺米者,惟长山岛一营可支至今年二月耳”。东江军活命的粮食都没有,就不要指望他们能出击牵制了。

次要的原因是当时东江镇被分为四块之后内斗失控。空降的徐敷奏原本不过一游击,无法服众;刘氏兄弟作为降将,基本盘不够,大肆排除异己,导致军民大量逃亡朝鲜登莱;陈继盛和刘氏兄弟多年互战,对他们并不信任;最终酿成崇祯三年四月的刘兴治之变,刘兴治真的通了后金。

至于质疑东江军正常情况下牵制能力的人嘛,毛文龙时期东江镇打到过鞍山和萨尔浒,崇祯七年东江镇还能打到赫图阿拉当然是看不到的。


附《策划东江事宜等事疏》(崇祯二年三月七日):

题为策划东江事宜等事。

议仍登、莱之海禁,东江钱粮器用,俱从关门起运,至觉华岛登舟。即津运粮料,俱从静海、泺、乐以及觉华,必经臣挂号始许往东。自兹一禁,不许一船私自往来,即往东官船,不许迫近南岸。登、莱自协营水兵外,不许一舟出海。

、、、、、、、、、、、、、、、、、、

再附东江历年军饷数字备查

东江历年军饷的定额、实发、实收数字。

天启二年定额米10万石,银无定额;实发米109888石,银不明;东江实收米83000石,银52292两。

天启三年定额米12万石,银无定额;实发米123000石,银不明;东江实收米109361石,银70000两。

天启四年定额米20万石,银20万两;实发米20万石,银不明;东江实收米195264石,银110286两。

天启五年定额米20万石,银24万两;实发米167000石,银不明;东江实收米147378石,银279380两。

天启六年定额米20万石,银378000两;实发米200000石,银不明;东江实收米199845石,银207120两。

天启七年定额米37万石,银431000两;实发米200000石,银不明;东江实收米199730石,银331891两。

崇祯元年初定额米37万石,银431000两,中变为定额米168000石,银235200两;实发米245649石,银184000两;东江实收米不明,银不明。

合计东江这七年定额米应发156万石,银不明;实发米1245537石,银不明;东江实收至天启七年为米934578石,银1050969两,因为实收数字不可能超过实发数字,因此至崇祯元年,东江实收米不超过1180227石,银不超过1234969两。

以上数字来源《度支奏议》、《饷抚疏草》、《东江东江疏揭塘报节抄》。主要参考王荣煌、何孝荣《明末东江海运研究》一文提供的表格,修正了天启五年增京库饷银四万两一项,据《题覆东江改运道设饷司》一疏增入崇祯元年实发数字。

按毛文龙的说法,运四十万他只能收到不到三十万,但还必须给出四十万的实收,“以图其后运”,所以实收并非真实收入,只是账面收入罢了。

user avatar

毛文龙即便再菜,又和督师 五年平辽到五环 有啥关系呢?换个人黑行不,天天黑毛文龙,来点新鲜的嘛!我看老孙头就可以啊!

user avatar

想想他们为什么住在皮岛,就很好理解了。


要是到鞍山、萨尔浒去送人头也算功绩,杨镐功劳第一啊。

要说1626年鞍山之战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充分暴露了毛文龙蠢猪式的指挥,拿部下将士生命当儿戏。

明明陆战连鞍山、萨尔浒当地驻军都打不赢,却偏偏派兵深入内陆,毛文龙自己亲自指挥的那支部队打的却是离东江不远的宽甸,这会儿他倒是不傻了。

打鞍山也根本起不到任何所谓“牵制”作用。努尔哈赤在四月已经打到了西拉木伦河,砍了内喀尔喀贝勒囊努克的脑袋,东江兵五月份才打鞍山,努尔哈赤快到沈阳了才知道有明军袭击,于是当天晚上没在城外扎营,直接进城了,然后就有一帮不知道脑回路怎么长的人脑补努尔哈赤怕了毛文龙。努尔哈赤怕他什么?怕他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还是怕他歼敌六万,转进海岛?

一个“诸王尽向鞍山”,更是让好些人颅内高潮了。那诸王不去鞍山应该去哪?唾手可得的功劳就在眼前,不赶紧去抢,难道在家睡大觉?结果是巴布泰和巴笃礼非常迅速地把东江军打得惨败,诸王什么功劳也没抢到,只能走到半路就回来了。努尔哈赤出城打猎的时候还诸王尽向虎石台呢,那我可不可以说虎石台的野猪对牵制金军起到了巨大作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