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己巳之变时袁崇焕被满清潜越蓟西,那个地方真能潜越吗,地理是怎样的?

回答
己巳之变时,袁崇焕被满清潜越蓟西,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掰扯掰扯那块儿地方的地理,还有当时的情况。你说那地方能不能“潜越”,这词儿用得挺有意思,其实说白了就是满清军队怎么绕过袁崇焕的防线,直接威胁到了北京。

首先,咱得明白“己巳之变”是哪年哪月的事。那是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也就是后金天命十一年。这时候,努尔哈赤刚去世不久,皇太极接班。满清那时候正是崛起的时候,雄心勃勃,而明朝呢,内忧外患,朝政腐败,已经显露出衰败的迹象。

袁崇焕这个人,是明朝后期少数能打的将领。他力主坚守宁远,并在宁远之战中击败了努尔哈赤,这可是明朝军事上少有的辉煌。之后,他被调回北京,负责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防务。他修筑了新的城墙,加强了蓟州、永平一带的防御,构筑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防线。

那“潜越蓟西”具体是哪儿呢? 这就得看当时的军事态势了。

在明朝万历年间,辽东战事一直是焦点。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就开始不断侵扰辽东。明朝在辽东的防线,从山海关往北,沿着辽河一线,一直到辽阳、沈阳一带,这条防线上的城池,像宁远、锦州、广宁(今北镇)等等,是关键的据点。

“蓟西”,在当时语境下,通常指的是山海关以西,燕京(北京)以东这一带。你可以想象一下,从山海关往西,一路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丘陵,还有一些河谷地带。这段区域,虽然有长城作为屏障,但长城并非是道密不透风的墙。

地理上是怎样的?

长城体系的漏洞: 袁崇焕当时的主要防御重点,在山海关及以东地区,特别是辽西走廊的各个卫所和城池。他的“五年复辽”战略,就是要稳步推进,收复失地。然而,满清军队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们的骑兵机动性强,善于利用地形。
山区和丘陵的掩护: 蓟西地区,尤其是长城沿线的北部,有很多山区和丘陵地带。这些地方人烟稀少,防御也相对薄弱。满清军队完全有可能避开明朝主力设防的关隘和城池,从这些崎岖的山路穿插过去。
“潜越”的可能: “潜越”这个词,我觉得用得非常精妙。它不是正面强攻,不是大规模的突破,而是利用了防御体系的缝隙,悄悄地、有目的地绕过你的主要防线。这就像一把刀子,不是劈开,而是从缝隙里插进去。
可能的路线: 当时满清军队的活动范围,除了辽河以东的直接冲突,他们也一直在侦察和寻找突破口。他们有可能从长城沿线的某些薄弱地段,比如一些已经荒废的关口、或者守备松懈的段落,组织小股精锐部队,利用夜色、利用地形的掩护,进行渗透。
对袁崇焕防线的“越过”: 袁崇焕的防御,很大程度上还是围绕着长城和主要城池进行的。虽然他加强了蓟州、永平一带,但他的军事力量和防御网络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满清军队的“潜越”,可能就是指他们成功地绕过了袁崇焕在辽西布置的那些前沿阵地和中坚力量,直接出现在了山海关以西的区域,甚至威胁到了北京附近。

当时的情况和“潜越”的具体含义:

当时,袁崇焕的战略是“以空间换时间”,在辽西构筑坚固的防线,消耗满清的实力,同时在北京筹集粮饷,训练新军,最终实现“复辽”。他本人也常驻在前线,指挥作战。

但是,满清军队在皇太极的领导下,战术更加灵活。他们可能发现,正面硬碰袁崇焕经营的宁远、锦州等城池代价太大。于是,他们就采取了更具欺骗性的策略。

“潜越蓟西”,更准确的说法,可能不是说满清军队大规模地、堂而皇之地从某一个地方“跳”过来,而是指:

1. 局部渗透: 他们可能派遣了精锐的骑兵部队,沿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小道,在夜色或恶劣天气掩护下,悄悄地穿过了长城沿线的某些地带。
2. 绕过主要防御: 这些部队的目标不是去攻打山海关或蓟州等重要关口,而是绕过这些防御重镇,深入到后方,制造恐慌,劫掠物资,甚至直接威胁到更靠近北京的地区。
3. 制造战略压力: 即使他们没能深入北京腹地,但这种“潜越”的行为,本身就能对明朝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明朝调集兵力应对,打乱袁崇焕的整体部署。

所以,那个地方真能潜越吗?

可以这么说,从军事地理和当时明朝的防御态势来看,蓟西地区的确存在“潜越”的可能性。

地形复杂: 山区和丘陵地带为小股部队提供了天然的掩护。
防线并非完全封闭: 长城虽然是屏障,但并非所有地段都坚固且兵力充足。
满清军队的机动性: 强大的骑兵和灵活的战术,让他们能够执行这种绕袭式的渗透。

这种“潜越”,是一种高明的战术,它利用了明朝防御体系的弱点,避开了袁崇焕主力设防的区域,从侧翼或后方对明朝造成威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袁崇焕虽然在前线战绩不俗,但仍然让满清军队得以“潜越”成功,给明朝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总而言之,己巳之变中袁崇焕面对的,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正面战场,而是一个充满变数、需要应对多线威胁的复杂局面。满清军队的“潜越”,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了地形和明朝防线的漏洞,才得以实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来又不得不写个得罪人的答案了。

在本问题下, @狗熊吃麦片 这位答主的答案中,他对蓟州地区的地理水文描述,存在着大量明显失实、错谬百出的内容。我在评论中指出他这些言论分明就是扯淡,其行为“堪称历史发明家”。

我这番不客气的批评,让这位答主显然很不高兴(通常而言,越是无知的人,也越是没有气量,心虚的表现),为了挽回面子,这位历史地理发明家又赶紧从百度上搜了一些没价值的新闻报道,还找了一张老地图,试图反驳我。

可惜,这位答主的知识结构严重不足,他找的这些资料和这张老地图,恐怕连他自己都看不懂。结果犯下了更大的错误。


“谁提出,谁举证”,这是观点主张者在辩论中反驳质疑的基本通行原则,相信大家都明白。@狗熊吃麦片 这位答主,也在他的答案中举了一些证据,最神奇就在这里:

我们举论据,最好是拿出专业性的学术论文、期刊刊物。你要说明某国某人的历史情况,把原始资料和专业学科的论文摆出来就可以;你要说明某地的地理环境情况,也可以去找该地区以往专业的气候环境数据、地质测绘考察、土壤与水文资料等等。

@狗熊吃麦片 这位答主是这么做的呢:他去百度上搜关键字,抄社会新闻稿,把报社媒体记者写的新闻稿复制黏贴过来,作为证据。


历史发明家应该说是很不幸的,因为我对蓟州这个地方,以及周边的遵化、三河比较熟悉。我家祖先,就是晚清时从北京城派到京东蓟州、三河、遵化东陵这边来看护驿站和守卫清东陵的满洲八旗兵。几代人都在这边生活。

接下来,我直接从他答案里截图然后划出错误处的方式,指出这位历史发明家犯的都是什么样的错,怎么错的。



一、

首先,还真的表扬一下这位历史发明家@狗熊吃麦片,他至少知道这个湖是1959年修水库后形成的人工湖,1629年皇太极入塞时不会有,没有犯《窃明》里所谓“蓟州天险一线天”那种低级错误。

但是接下来,他就开始胡说八道了。诸如“这个水库原来是个洲河盆地,三水汇聚,降雨量偏高,里面三条河道聚集,很不好走”全是扯淡。这段文字,是他从网上抄来的,但是他抄错了——忽略了“三水汇聚”的历史时代和地理位置。

或者说,他用抄来的东西,试图混淆蓟东这一带的水文地形情况,伪造出对他的论点有利的证据。可能他觉得,别人也都不是很清楚这里的河道与地理特征,就算胡说,别人也认不出来。

但是很不幸,他遇到我。这个谎言就被戳破了。

接下来,打脸的干货内容来,注意看,这是清代《直隶舆地图册》中有关遵化州和蓟州的地图——

第一图是蓟州和附近的三河、玉田等县,第二图是遵化、玉田等县

在明清两代,除了在遵化修东陵以外,地理地表没有变化。这是我们可以用清代绘制的地图来说明明末某历史事件的前提条件。

要注意的是这两图的方位:可不是今天习惯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而是古代帝王尊者视角——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一定要注意,否则会看错位。

两张图对比着看,遵化在东、蓟县在西,玉田在南,很简单就能看出来。

要注意注意我用红点在图中标出的那条河——蓟运河。这条河贯穿了遵化县和蓟州县,还恰好就从今天蓟州县东侧的于桥水库位置经过。所以说,这条河的古河道今天还有,但已经在于桥水库的湖底了。

在历史地理发明家 @狗熊吃麦片 随后贴出来的那张“59年以前地图”里,这条蓟运河也有,我同样用红框和红线标出来了——


在上面图,我还标出了三条蓝线和1~4四个序号

三条蓝线,就是分别汇入蓟运河的三条河——

最东边序号1,是黎河;

中间从北面流下来的序号2,是淋河;

图左边靠近蓟州城的序号3,是沙河。

最左下还有个4:蓟运河的河道由此折向南,再与新河等其他河流相汇。



二、

说到这里,@狗熊吃麦片 这位历史发明家的言论,总体还是基本靠谱的,但是接下来,他就开始胡说八道了——


“三条河道聚集,很不好走”

纠错:确实有这么三条河汇入蓟运河,但他们的河道不是聚集在一起的,其中最东侧的黎河汇入蓟运河的位置,还是在遵化州和蓟州交交界处,远离后金军从石门镇的行军路线,这条河的河道怎么走和他汇入运河的位置,对后金行军还是对明军的行动,都不产生影响。

类似,最西的沙河,就在蓟县老县城东侧,运河以北,河道浅且短,同样远离后金军从石门镇的行军路线。

真正能影响后金行军的,是中间的淋河,以及蓟运河。但是请注意下己巳之变后金入塞的发生时间:1629年的冬天,后金军前进到遵化、蓟州一带时,已经是农历十一月中旬,也就是1629年阳历12月,此时北方正是寒冷的隆冬,河湖早已封冻结冰,淋河和蓟运河对后金行动都不能造成任何障碍。


太河洼地区散布着野王庄、安棋盘、南鲁庄子等多个小村子,地处于桥水库发源的三条河流交界处
还有关于改造河道,你要知道59年建立的叫做防洪水库,82年才是引滦入津改造水道的工程,要是库区没有河,建什么防洪水库?


这就错的更没谱了。

首先,修于桥水库,水库本身是蓄水的,起到调节河流流量的作用,不是防止库区的洪涝,而是防止库区下游河段的洪涝灾害。

我这么说,有证据吗?

当然有了,都不用我自己提供证据,历史地理发明家 @狗熊吃麦片 帖出来的资料,就为我们提供证据。

他从网上抄来一段文字,是描述蓟运河在夏天进入雨季后,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水患不断的文字。

那么,水患频发的河段在哪里呢?

文中写的很具体,是“蓟县下仓镇太河洼地区地势低洼,……太河洼地区散布着野王庄、安棋盘、南鲁庄子等多个小村子,……以前这里十年九涝,一到雨季后,十几个村子天水相连”

这片地带位于哪里呢?看地图就知道了——

图中红圈内,就是文中说到常遭水患的下仓镇太河洼地区,已经不在于桥水库和蓟县县城那里了,而是位于蓟州与玉田的交界处的蓟运河下游流域,是因为蓟运河在下游,与新河、罗河等河流再度汇流后,河道淤积等原因造成的,和蓟州东边淋河、黎河一带的情况无关。这个位置,与入塞的后金和明军也都没关系,后金军更不会从这里走。


但是,这篇文章明明也说了“太河洼地区散布着野王庄、安棋盘、南鲁庄子等多个小村子,地处于桥水库发源的三条河流交界处。”了啊。

解释起来很简单:这篇文章,不是什么具有权威说服力的专业地理水文论文或学术期刊,而只是一篇新闻稿,写这篇新闻报道的记者,也是个对蓟州地理水文情况一无所知的地理白痴,他写错了。历史地理发明家@狗熊吃麦片 从网上看到这篇文章,他可怜的地理知识,使他根本没能力分辨这篇文章有没有错,他就直接复制黏贴过来作为证据了,结果被这个记者给害了。

这个答案,回答完毕~


————————————————————————

写完答案,我又回到历史地理发明家的原答案,看了看他给我的最新的几条评论回复。

显然,他还没能看到我写的这个答案,所以他还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扮演气候学家+河道水文学家+地理学家。

那些信心十足的用“再多说一句”开头的内容,不过是他刚从网上新抄来的,可惜在傻逼记者的误导下,他还没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继续一条道走到黑……



=====================7月14日补充内容=====================

在评论中, @无双国士 质疑我答案中说到的沙河,截图如下——

在此我明确回答:是的,我是认真的,我对我答案中所有陈述内容负责。

我不妨继续用帖地图的方式,说明一下。地图,是最直观的证据——


图中右侧,我用红线标出的就是沙河。沙河由北向南流,汇入下边那条河,就是我前文中多次提到的蓟运河。蓟运河在此处的的流向,则是自东向西流,在蓟州城南,蓟运河再与新河等其他河流汇聚,河道折向南。

沙河的西边,就是蓟州的老县城。县城老城墙已经拆除了,但并不妨碍我们确认他的位置——图中左侧我画出来的这个红圈,叫鼓楼广场。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城市的功能建筑中,必须要有钟鼓楼、城隍庙、文昌武圣嗣(孔庙、关帝庙)等建筑,而钟鼓楼位于一个城市的中心。

这个鼓楼广场,就是当初蓟州老城的城中心位置。

那么蓟州的城墙在哪里呢,尤其是面对后金军来袭方向的东侧城墙?

在图中,我还用蓝色竖线标出了一条“中昌大街”,他就是在蓟州老城墙拆除后,在东侧城墙和护城河旧址上修建的一条马路。

图中左下有比例尺。从蓟州东侧城墙,到沙河的距离,约为2.2公里,实在太近了,这是一个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的距离。何况站在城墙上,凭高眺望,看的还更远更清楚呢。

如果后金大军的行军是通过沙河,在如此短的目视距离内,一定会被城墙上的明军发现。


那么,当后金军杀到蓟州城外,袁崇焕的明军肯定是做出反应的。《崇祯实录》和《国槯》等资料对此都有陈述:

癸巳,建虏晨陷(石门驿),杀驿丞。袁崇焕移营城外。建虏以二百骑尝我,闻炮而退,竟日不见一骑。甲午,袁崇焕侦敌将潜越蓟州而西,即西追之。犯蓟州,经(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等县皆陷。
“癸巳,清兵破(石门驿)。袁崇焕移营城外。初以二百骑甞崇焕,崇焕军闻炮遽退,竟日不见一骑 。

当后金杀到蓟州城外时,袁的反应就是出城设营,做出一副准备迎战来犯之敌的姿态。

后金从东边杀过来,那么老袁出城营地,就不可能是在蓟州城西,而是在面对后金的蓟州城东-东南这个位置设营。也就是图中蓟州城东城墙到沙河之间的这块地带。

后金的反应,是“建虏以二百骑尝我”,就是说,后金派出大约200骑兵的小股兵力,来到蓟州城东,发现袁崇焕的明军正在出城列营,双方发生了相对短暂的对峙,然后这200骑兵就“闻炮而退”了。

后金只派出200骑兵,以这么少的军力和不善于攻坚的骑兵,其作用就不是来攻城的,而是侦查、袭扰,作为疑兵祸拖延时间等其他目的。

在这天的对峙当中,袁崇焕只看到这200骑兵,没有看到后金的主力大部队。而袁崇焕扎营的位置,又在沙河与蓟州城东城墙之间,在沙河全程都处在袁崇焕明军视野范围观察之内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看到后金的大部队,那么这就很充分的说明,后金主力大部队的行动路线,根本不通过沙河。

沙河这条河流的存在,对后金通过蓟州的行军路线,没有任何影响。



=====================7月17日补充内容=====================

在本回答的最新评论中, @无双国士@张鑫 两位又对我提出新的问题:为后金是如何“潜越”蓟州的呢?

正好,我一直对此有一个猜测。注意这仅仅是我的猜测、推断,不是定论。因为在实地考察了解蓟县周边地理形势后,这些路线确实存在并完全可行,但是各种史料对后金在蓟州的具体行军路线又语焉不详,无法提供足够的文献佐证。


首先,对于在已巳之变中,后金经过蓟州的大致路线,我和很多人地的看法基本类似——在长城龙井关、大安口几处破塞后,后金攻占遵化城,在遵化境内击败赵率教等明军,然后按大致“西北—东南”走向,过石门镇进入蓟州,然后马神桥,继而“潜越”蓟州城。

行动路线大致如下——




至于我的个人这个猜测,主要集中当地的山系,如图——

这是今天蓟县县城和于桥水库的卫星图。

中间墨绿色一大片是水库,左上我画的红圈和边框,是蓟县老城的城中心和东侧、南侧城墙的旧址

最需要注意的水库南侧的这道山脉,我在上面标除了很多记号和数字

重点来了:这道山脉不是连贯的,从西到东,有数道自然存在的山峪,把这道山脉切成好几块——

A、最左边(西)的绿线1,叫大峪口。大峪口西边是翠屏山(距离蓟州城最近)、东边是别山;

B、绿线2,没有统一的名字,说他是山峪已经不合适了,因为这个山口又宽又低又平,非常开阔,里面有自然村和农田。绿线2的西边是别山,东边是庙岭。

C、中下偏右那道折线红色虚线,是蓟州县和玉田县的分界线。蓟州县和玉田县在此地的分界,是依照五龙山—蟒岭的山岭岭脊作为自然分界线红线以西是蓟州境内的西庙岭、红线以东(包括东南)是玉田境内的东庙岭和五龙山。

D、最右边(东)的绿线3是团城乡,已经在玉田县境内了,他也不是山峪,也是足够开阔,有自然村落的孔道。绿线3的西侧是五龙山,东边是草帽山等继续向东延伸下去的山体。


从西边开始说起向东,分别是翠屏山、别山、庙岭、五龙山等山体,这些山体被上述三条宽大的山峪孔道和其他一些小的山沟切割开,因此不是一道连贯的山脉。而这些山峪孔道当中,都可以走人走车。我在图中标出123这三个孔道,是最开阔的,都已经有自然村落和大片农田了,完全可以供数万大军在冬季行军通过。

那么,当后金军选择从123任何一条路走,都可以实现“潜越”的目的。比如说路线2——

后金军从石门驿进入蓟州境,在马桥转向南,一方面,后金派出200侦骑兵向西直抵蓟州城外,与出城列营的袁崇焕明军对峙;令一方面,后金主力趁机从路线2的通过。

路线2这个山峪北口,距离蓟州城的直线距离有7.5公里(相当于12里地),虽然后金是成千上万人的大部队,但相隔7.5公里,人的肉眼目视观察已经很困难。他当后金进入这个路线2,其西侧的别山山系更完全可以阻挡明军的视线。

那么,如果后金军从路线2行动:主力从蓟州城东南方向7.5公里外,别山与庙岭之间的宽大山峪穿过,然后再折向西,借助别山和翠屏山的掩护,就可以做到“潜越”的目的,然后在第二天“过蓟州五里”。

多说一句,第二天,当袁崇焕发现后金军已在蓟州城以西,“过蓟州五里”时,他发现的这还是后金的殿后部队,后金的前方部队肯定不止“过蓟州五里”了


当然,上述还只是我的猜测。通过实际地理考察完全可以,但文献资料没有具体的说明可以予以佐证。



=====================7月24日补充内容=====================

@国士无双 看了百度地图,但是恕我直言,您完全没看懂,彻底看错了。

先用截图看看他的原话——

“蓟县东有个沙河,是你第三条怀疑路线必经之路,百度地图一目了然,百度玉田到石门驿”。

“另一条邦宽线——淋平公路——水库东路(过沙河)——西龙虎峪镇然后往西奔蓟州,这个必须过沙河。”

这就是错误的出现之处了。

我依然用地图解释,如下:


@国士无双 说的“水库东路(过沙河)”,在这张百度地图截图上,是位于最右下角我标出的红线和数字3,通过这条南北走向的水库东路,和往北西北—东南大致走向的淋平公路,可以到达石门驿站。

但是,全是错的。

错的其一,是这里有个数字3,的确名叫“沙河”,但他不是沙河,是黎河河湾一处挖河沙的地方,附近形成的自然村落,叫“沙河镇”。这里没有一条叫“沙河”的河,只有一个挖河沙的河湾,而这个河湾位于黎河。

错的第二,是他根本搞错了我上文中说的路线三的位置。

他认为这个红线就是我说的路线3,但不是。

图中中间下部,我用蓝色“A、3、B”三个符号标出来的才是路线3——

3:五百户(北)—团城乡(南)构成的一个平坦开阔的山口,可供大军行动;

A:五龙山

B:草帽山

他误认为的红线路线,和我原图中说明的路线3,之间距离就有12公里,这误差太大了。所以说,他完全没看懂我说什么,也没看懂地图。

图中还有两处黑圈,

黑圈1就是石门驿,黑圈2就是蓟县城。

当然,用卫星地形图解释更直观——




在我原答案的原文和原图中,对三条路线的说明和标注都非常清楚,我再帖一次——


注意,路线3(右下绿线)旁边,我用红圈圈出的“五百户邮电所”。

有如此明晰的参照地点,还能把图看错,误认为是12公里外的公路和沙河镇……再次恕我直言,这看地图的能力实在不高~



团城乡的位置——


图中这些以“某家团城”构成的地带就是团城乡。因为这里是通衢要地,到明末和民国初年这种乱世,蓟东一带常闹土匪,本地村民有组织起来修堡城自卫的风俗。

“团城”,顾名思义,用石墙或砖墙把村落围起来,形成土堡垒的防御建筑。

高家团城就是路线3的山口的南口,他西边是五龙山,东边草帽山




无语了,我已经指出,蓟县境内只有一条沙河,在蓟县旧城东。其他名叫“沙河”,只不过是因挖河沙而得名的村镇。您号称“黎河、淋河之间有条河”,不叫沙河,那是果河,谢谢。

地图如下——

从最东(右)开始说起:

红线1为黎河,红线2为果河,红线3是淋河;红线4是沙河(因年径流量太小,在这张图上没有标出,我手动用红线标出)。

蓟县只有这一条沙河,在蓟县旧城东侧,于桥水库西侧。

黎河与淋河之间的那条河,是果河,不是什么“第二条沙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己巳之变时,袁崇焕被满清潜越蓟西,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掰扯掰扯那块儿地方的地理,还有当时的情况。你说那地方能不能“潜越”,这词儿用得挺有意思,其实说白了就是满清军队怎么绕过袁崇焕的防线,直接威胁到了北京。首先,咱得明白“己巳之变”是哪年哪月的事。那是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也就是后金天命十一.............
  • 回答
    己巳之变,对于明朝而言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但对于袁崇焕来说,却是一次近乎丧命的劫难。这场变故并非明军主动挑战后金,而是明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与昏聩政治的牺牲品。而后金之所以没有趁此机会一举将袁崇焕彻底消灭,甚至顺势报宁远、宁锦之仇,这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少”二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己巳之变时期,围绕袁崇焕和孙承宗为何没有派东江镇精锐直捣后金老巢这个问题,确实存在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战略选择失误,而是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人力资源等多重制约下,必然会做出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己巳之变”的背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后金建立,努尔哈赤统.............
  • 回答
    在己巳之变(1627年)期间,明朝在皮岛的军队未能出兵支援辽东防线,主要原因涉及战略部署、地理限制、兵力配置、指挥体系和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理与战略位置、兵力与指挥系统、后勤与补给、政治与决策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己巳之变的局势1. 后金的进攻路线与目标 162.............
  • 回答
    关于“己巳之变”中袁崇焕“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问题,确实存在时间上的混淆。需要明确的是,袁崇焕(1571年-1644年)在1644年被崇祯帝处死,而“己巳之变”指的是1644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的历史事件。因此,袁崇焕在1644年被处死,而“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事件应发生在辽东.............
  • 回答
    己巳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事件,其核心人物袁崇焕,也因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很多人不解,为何在后金军队兵临城下之际,这位被寄予厚望的蓟辽督师,却没能守住北京,甚至有人认为他负有直接责任,那么袁崇焕为何会让后金打到北京,又为何不自裁谢罪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
  • 回答
    “己巳之变”中的袁崇焕遣散援军,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牵动人心,也引来无数争议。要评判袁崇焕此举是否“罪不可恕”,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当时的背景、袁崇焕的考量、以及最终的结果来看。背景:风雨飘摇,孤城何以支撑?崇祯元年(1628年),已经是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北方边患日益严峻,后金(即后来的清朝)的铁骑如.............
  • 回答
    “己巳之变”,对于明朝来说,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悲剧,而作为这场悲剧的直接参与者和关键人物,袁崇焕的名字自然与此紧密相连。要判断他在“己巳之变”中是否负有主要责任,这绝非一句两句可以道清,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军事态势以及袁崇焕个人的决策与局限。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己巳之变”的.............
  • 回答
    以一己之力,肩扛中国男足夺得世界杯冠军——这样的球员,无疑是上天赐予中国足球的神迹、救世主、国宝级的存在。他不仅是一名球员,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民族梦想的具象化。他所承载的,是亿万中国人民对于足球的渴望、期待和执念,他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着整个国家的神经。让我们来详细描绘一下,这样的球员会是怎样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答案一点也不简单,充满了法律的灰色地带和伦理的拷问。如果我真的牛到发明了曲速引擎,结果却炸了半个城市,数万人因此丧命…… 说实话,我连想都不敢想那个画面,更别说承担后果了。咱们先不谈那些科幻小说里“为人类做出伟大牺牲”的煽情桥段,就实实在在落在我们熟悉的法律体系里头来分.............
  • 回答
    假设我真的拥有足以凭一己之力摧毁美国所有航母战斗群的超凡能力,那么美国政府的反应绝对会是史无前例的,而我身处的境地,将是全球最危险、最孤立的处境。这不仅仅是“被追杀”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将动用国家全部力量,甚至可能牵扯到国际力量的、全方位的围剿。首先,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美国会陷入一种极度的震惊和混.............
  • 回答
    在浩瀚的体育史长河中,有些人并非仅仅是站在赛场上的运动员,他们更像是规则的改写者,用自己的天赋、智慧甚至是执拗,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这项运动的面貌。他们不仅仅是在竞技,更是在对既有的规则进行一次次无声的挑战和革新。1. 乔丹与“公牛王朝”:篮球场上的“禁区保护者”迈克尔·乔丹,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个时.............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的身影,如同星辰般耀眼,他们以一人之力,拨动了时代的齿轮,催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人的故事,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充满着汗水、智慧、勇气,甚至痛苦的真实记录。例如,当我们谈及科学的进步,有一个名字总是绕不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并非出身显赫,早年的学习生涯也并非一.............
  • 回答
    让一所学校从普通迈入985、211这样的顶尖行列,这绝非一人之力可以轻易达成,它需要时代的洪流、政策的眷顾、无数人的不懈奋斗以及长久的积累。然而,如果你问一个人如何“以一己之力”去推动这个进程,这更像是在探讨一个单个人可以在这个宏大目标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与其说“让学校变成98.............
  • 回答
    说到孙权,咱们很多人脑子里都会闪过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头,还有他那跟曹操、刘备三分天下的霸业。但要说他“以一己之力把张辽送进武庙”,这话可就有点意思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武庙”是干啥的。武庙,简单说,就是古代祭祀武功卓绝的将领的地方。历代朝廷都会挑选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对国家有大贡献的军.............
  • 回答
    想要将全国房价降至每套1块钱,这绝非易事,其背后需要一系列颠覆性的、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设想和操作。从本质上讲,这涉及到重塑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甚至改变人类对“居住”和“价值”的认知。首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彻底改变土地的产权和使用模式。目前,我们熟知的房价高企,很大程度上源于土地的稀缺性以及其作为一.............
  • 回答
    在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仿佛被时代的洪流刻意保留下来,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些瞬间并非来自集体的辉煌,而是聚焦于某一位英雄,他的智慧、勇气,甚至是绝境中的孤注一掷,以近乎不可思议的方式,将濒临失败的天平,狠狠地压向了胜利的一方。这些事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钻石,镶嵌在战争史册的篇章里,.............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德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苏联在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与成就,同时审视盟国援助以及其他关键因素的作用。核心论点: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且最终战胜了德国,但盟国的援助,尤其是租借法案、英美战略轰炸以及开辟的西线战场.............
  • 回答
    如果我拥有以一己之力碾压全地球战力的能力,这将是一个极其复杂和重大的责任,我必须极其谨慎地思考如何运用这份力量。我的目标将是创建一个更公平、更安全、更繁荣的地球,而不是成为新的压迫者。以下是我可能会做的事情,尽量详细地阐述:一、确保全球和平与稳定:绝对停止冲突这是我首要且最紧急的任务。1. 立刻终.............
  • 回答
    如果仅凭你一己之力成功摧毁了一辆现役的美军主战坦克(M1 Abrams 是最典型的代表),那么接下来的发展将是极其复杂、严峻且后果极其严重的。以下是我为你详细分解的可能情况:1. 现场即时反应与封锁: 瞬间的混乱与难以置信: 摧毁一辆全副武装的主战坦克,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哪怕是科幻设定的“一己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