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又不得不写个得罪人的答案了。
在本问题下, @狗熊吃麦片 这位答主的答案中,他对蓟州地区的地理水文描述,存在着大量明显失实、错谬百出的内容。我在评论中指出他这些言论分明就是扯淡,其行为“堪称历史发明家”。
我这番不客气的批评,让这位答主显然很不高兴(通常而言,越是无知的人,也越是没有气量,心虚的表现),为了挽回面子,这位历史地理发明家又赶紧从百度上搜了一些没价值的新闻报道,还找了一张老地图,试图反驳我。
可惜,这位答主的知识结构严重不足,他找的这些资料和这张老地图,恐怕连他自己都看不懂。结果犯下了更大的错误。
“谁提出,谁举证”,这是观点主张者在辩论中反驳质疑的基本通行原则,相信大家都明白。@狗熊吃麦片 这位答主,也在他的答案中举了一些证据,最神奇就在这里:
我们举论据,最好是拿出专业性的学术论文、期刊刊物。你要说明某国某人的历史情况,把原始资料和专业学科的论文摆出来就可以;你要说明某地的地理环境情况,也可以去找该地区以往专业的气候环境数据、地质测绘考察、土壤与水文资料等等。
但@狗熊吃麦片 这位答主是这么做的呢:他去百度上搜关键字,抄社会新闻稿,把报社媒体记者写的新闻稿复制黏贴过来,作为证据。
历史发明家应该说是很不幸的,因为我对蓟州这个地方,以及周边的遵化、三河比较熟悉。我家祖先,就是晚清时从北京城派到京东蓟州、三河、遵化东陵这边来看护驿站和守卫清东陵的满洲八旗兵。几代人都在这边生活。
接下来,我直接从他答案里截图然后划出错误处的方式,指出这位历史发明家犯的都是什么样的错,怎么错的。
一、
首先,还真的表扬一下这位历史发明家@狗熊吃麦片,他至少知道这个湖是1959年修水库后形成的人工湖,1629年皇太极入塞时不会有,没有犯《窃明》里所谓“蓟州天险一线天”那种低级错误。
但是接下来,他就开始胡说八道了。诸如“这个水库原来是个洲河盆地,三水汇聚,降雨量偏高,里面三条河道聚集,很不好走”全是扯淡。这段文字,是他从网上抄来的,但是他抄错了——忽略了“三水汇聚”的历史时代和地理位置。
或者说,他用抄来的东西,试图混淆蓟东这一带的水文地形情况,伪造出对他的论点有利的证据。可能他觉得,别人也都不是很清楚这里的河道与地理特征,就算胡说,别人也认不出来。
但是很不幸,他遇到我。这个谎言就被戳破了。
接下来,打脸的干货内容来,注意看,这是清代《直隶舆地图册》中有关遵化州和蓟州的地图——
第一图是蓟州和附近的三河、玉田等县,第二图是遵化、玉田等县
在明清两代,除了在遵化修东陵以外,地理地表没有变化。这是我们可以用清代绘制的地图来说明明末某历史事件的前提条件。
要注意的是这两图的方位:可不是今天习惯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而是古代帝王尊者视角——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一定要注意,否则会看错位。
两张图对比着看,遵化在东、蓟县在西,玉田在南,很简单就能看出来。
要注意注意我用红点在图中标出的那条河——蓟运河。这条河贯穿了遵化县和蓟州县,还恰好就从今天蓟州县东侧的于桥水库位置经过。所以说,这条河的古河道今天还有,但已经在于桥水库的湖底了。
在历史地理发明家 @狗熊吃麦片 随后贴出来的那张“59年以前地图”里,这条蓟运河也有,我同样用红框和红线标出来了——
在上面图,我还标出了三条蓝线和1~4四个序号
三条蓝线,就是分别汇入蓟运河的三条河——
最东边序号1,是黎河;
中间从北面流下来的序号2,是淋河;
图左边靠近蓟州城的序号3,是沙河。
最左下还有个4:蓟运河的河道由此折向南,再与新河等其他河流相汇。
二、
说到这里,@狗熊吃麦片 这位历史发明家的言论,总体还是基本靠谱的,但是接下来,他就开始胡说八道了——
“三条河道聚集,很不好走”
纠错:确实有这么三条河汇入蓟运河,但他们的河道不是聚集在一起的,其中最东侧的黎河汇入蓟运河的位置,还是在遵化州和蓟州交交界处,远离后金军从石门镇的行军路线,这条河的河道怎么走和他汇入运河的位置,对后金行军还是对明军的行动,都不产生影响。
类似,最西的沙河,就在蓟县老县城东侧,运河以北,河道浅且短,同样远离后金军从石门镇的行军路线。
真正能影响后金行军的,是中间的淋河,以及蓟运河。但是请注意下己巳之变后金入塞的发生时间:1629年的冬天,后金军前进到遵化、蓟州一带时,已经是农历十一月中旬,也就是1629年阳历12月,此时北方正是寒冷的隆冬,河湖早已封冻结冰,淋河和蓟运河对后金行动都不能造成任何障碍。
太河洼地区散布着野王庄、安棋盘、南鲁庄子等多个小村子,地处于桥水库发源的三条河流交界处。
还有关于改造河道,你要知道59年建立的叫做防洪水库,82年才是引滦入津改造水道的工程,要是库区没有河,建什么防洪水库?
这就错的更没谱了。
首先,修于桥水库,水库本身是蓄水的,起到调节河流流量的作用,不是防止库区的洪涝,而是防止库区下游河段的洪涝灾害。
我这么说,有证据吗?
当然有了,都不用我自己提供证据,历史地理发明家 @狗熊吃麦片 帖出来的资料,就为我们提供证据。
他从网上抄来一段文字,是描述蓟运河在夏天进入雨季后,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水患不断的文字。
那么,水患频发的河段在哪里呢?
文中写的很具体,是“蓟县下仓镇太河洼地区地势低洼,……太河洼地区散布着野王庄、安棋盘、南鲁庄子等多个小村子,……以前这里十年九涝,一到雨季后,十几个村子天水相连”
这片地带位于哪里呢?看地图就知道了——
图中红圈内,就是文中说到常遭水患的下仓镇太河洼地区,已经不在于桥水库和蓟县县城那里了,而是位于蓟州与玉田的交界处的蓟运河下游流域,是因为蓟运河在下游,与新河、罗河等河流再度汇流后,河道淤积等原因造成的,和蓟州东边淋河、黎河一带的情况无关。这个位置,与入塞的后金和明军也都没关系,后金军更不会从这里走。
但是,这篇文章明明也说了“太河洼地区散布着野王庄、安棋盘、南鲁庄子等多个小村子,地处于桥水库发源的三条河流交界处。”了啊。
解释起来很简单:这篇文章,不是什么具有权威说服力的专业地理水文论文或学术期刊,而只是一篇新闻稿,写这篇新闻报道的记者,也是个对蓟州地理水文情况一无所知的地理白痴,他写错了。历史地理发明家@狗熊吃麦片 从网上看到这篇文章,他可怜的地理知识,使他根本没能力分辨这篇文章有没有错,他就直接复制黏贴过来作为证据了,结果被这个记者给害了。
这个答案,回答完毕~
————————————————————————
写完答案,我又回到历史地理发明家的原答案,看了看他给我的最新的几条评论回复。
显然,他还没能看到我写的这个答案,所以他还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扮演气候学家+河道水文学家+地理学家。
那些信心十足的用“再多说一句”开头的内容,不过是他刚从网上新抄来的,可惜在傻逼记者的误导下,他还没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继续一条道走到黑……
=====================7月14日补充内容=====================
在评论中, @无双国士 质疑我答案中说到的沙河,截图如下——
在此我明确回答:是的,我是认真的,我对我答案中所有陈述内容负责。
我不妨继续用帖地图的方式,说明一下。地图,是最直观的证据——
图中右侧,我用红线标出的就是沙河。沙河由北向南流,汇入下边那条河,就是我前文中多次提到的蓟运河。蓟运河在此处的的流向,则是自东向西流,在蓟州城南,蓟运河再与新河等其他河流汇聚,河道折向南。
沙河的西边,就是蓟州的老县城。县城老城墙已经拆除了,但并不妨碍我们确认他的位置——图中左侧我画出来的这个红圈,叫鼓楼广场。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城市的功能建筑中,必须要有钟鼓楼、城隍庙、文昌武圣嗣(孔庙、关帝庙)等建筑,而钟鼓楼位于一个城市的中心。
这个鼓楼广场,就是当初蓟州老城的城中心位置。
那么蓟州的城墙在哪里呢,尤其是面对后金军来袭方向的东侧城墙?
在图中,我还用蓝色竖线标出了一条“中昌大街”,他就是在蓟州老城墙拆除后,在东侧城墙和护城河旧址上修建的一条马路。
图中左下有比例尺。从蓟州东侧城墙,到沙河的距离,约为2.2公里,实在太近了,这是一个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的距离。何况站在城墙上,凭高眺望,看的还更远更清楚呢。
如果后金大军的行军是通过沙河,在如此短的目视距离内,一定会被城墙上的明军发现。
那么,当后金军杀到蓟州城外,袁崇焕的明军肯定是做出反应的。《崇祯实录》和《国槯》等资料对此都有陈述:
癸巳,建虏晨陷(石门驿),杀驿丞。袁崇焕移营城外。建虏以二百骑尝我,闻炮而退,竟日不见一骑。甲午,袁崇焕侦敌将潜越蓟州而西,即西追之。犯蓟州,经(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等县皆陷。
“癸巳,清兵破(石门驿)。袁崇焕移营城外。初以二百骑甞崇焕,崇焕军闻炮遽退,竟日不见一骑 。
当后金杀到蓟州城外时,袁的反应就是出城设营,做出一副准备迎战来犯之敌的姿态。
后金从东边杀过来,那么老袁出城营地,就不可能是在蓟州城西,而是在面对后金的蓟州城东-东南这个位置设营。也就是图中蓟州城东城墙到沙河之间的这块地带。
后金的反应,是“建虏以二百骑尝我”,就是说,后金派出大约200骑兵的小股兵力,来到蓟州城东,发现袁崇焕的明军正在出城列营,双方发生了相对短暂的对峙,然后这200骑兵就“闻炮而退”了。
后金只派出200骑兵,以这么少的军力和不善于攻坚的骑兵,其作用就不是来攻城的,而是侦查、袭扰,作为疑兵祸拖延时间等其他目的。
在这天的对峙当中,袁崇焕只看到这200骑兵,没有看到后金的主力大部队。而袁崇焕扎营的位置,又在沙河与蓟州城东城墙之间,在沙河全程都处在袁崇焕明军视野范围观察之内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看到后金的大部队,那么这就很充分的说明,后金主力大部队的行动路线,根本不通过沙河。
沙河这条河流的存在,对后金通过蓟州的行军路线,没有任何影响。
=====================7月17日补充内容=====================
在本回答的最新评论中, @无双国士 和 @张鑫 两位又对我提出新的问题:为后金是如何“潜越”蓟州的呢?
正好,我一直对此有一个猜测。注意这仅仅是我的猜测、推断,不是定论。因为在实地考察了解蓟县周边地理形势后,这些路线确实存在并完全可行,但是各种史料对后金在蓟州的具体行军路线又语焉不详,无法提供足够的文献佐证。
首先,对于在已巳之变中,后金经过蓟州的大致路线,我和很多人地的看法基本类似——在长城龙井关、大安口几处破塞后,后金攻占遵化城,在遵化境内击败赵率教等明军,然后按大致“西北—东南”走向,过石门镇进入蓟州,然后马神桥,继而“潜越”蓟州城。
行动路线大致如下——
至于我的个人这个猜测,主要集中当地的山系,如图——
这是今天蓟县县城和于桥水库的卫星图。
中间墨绿色一大片是水库,左上我画的红圈和边框,是蓟县老城的城中心和东侧、南侧城墙的旧址
最需要注意的水库南侧的这道山脉,我在上面标除了很多记号和数字
重点来了:这道山脉不是连贯的,从西到东,有数道自然存在的山峪,把这道山脉切成好几块——
A、最左边(西)的绿线1,叫大峪口。大峪口西边是翠屏山(距离蓟州城最近)、东边是别山;
B、绿线2,没有统一的名字,说他是山峪已经不合适了,因为这个山口又宽又低又平,非常开阔,里面有自然村和农田。绿线2的西边是别山,东边是庙岭。
C、中下偏右那道折线红色虚线,是蓟州县和玉田县的分界线。蓟州县和玉田县在此地的分界,是依照五龙山—蟒岭的山岭岭脊作为自然分界线红线以西是蓟州境内的西庙岭、红线以东(包括东南)是玉田境内的东庙岭和五龙山。
D、最右边(东)的绿线3是团城乡,已经在玉田县境内了,他也不是山峪,也是足够开阔,有自然村落的孔道。绿线3的西侧是五龙山,东边是草帽山等继续向东延伸下去的山体。
从西边开始说起向东,分别是翠屏山、别山、庙岭、五龙山等山体,这些山体被上述三条宽大的山峪孔道和其他一些小的山沟切割开,因此不是一道连贯的山脉。而这些山峪孔道当中,都可以走人走车。我在图中标出123这三个孔道,是最开阔的,都已经有自然村落和大片农田了,完全可以供数万大军在冬季行军通过。
那么,当后金军选择从123任何一条路走,都可以实现“潜越”的目的。比如说路线2——
后金军从石门驿进入蓟州境,在马桥转向南,一方面,后金派出200侦骑兵向西直抵蓟州城外,与出城列营的袁崇焕明军对峙;令一方面,后金主力趁机从路线2的通过。
路线2这个山峪北口,距离蓟州城的直线距离有7.5公里(相当于12里地),虽然后金是成千上万人的大部队,但相隔7.5公里,人的肉眼目视观察已经很困难。他当后金进入这个路线2,其西侧的别山山系更完全可以阻挡明军的视线。
那么,如果后金军从路线2行动:主力从蓟州城东南方向7.5公里外,别山与庙岭之间的宽大山峪穿过,然后再折向西,借助别山和翠屏山的掩护,就可以做到“潜越”的目的,然后在第二天“过蓟州五里”。
多说一句,第二天,当袁崇焕发现后金军已在蓟州城以西,“过蓟州五里”时,他发现的这还是后金的殿后部队,后金的前方部队肯定不止“过蓟州五里”了
当然,上述还只是我的猜测。通过实际地理考察完全可以,但文献资料没有具体的说明可以予以佐证。
=====================7月24日补充内容=====================
@国士无双 看了百度地图,但是恕我直言,您完全没看懂,彻底看错了。
先用截图看看他的原话——
“蓟县东有个沙河,是你第三条怀疑路线必经之路,百度地图一目了然,百度玉田到石门驿”。
“另一条邦宽线——淋平公路——水库东路(过沙河)——西龙虎峪镇然后往西奔蓟州,这个必须过沙河。”
这就是错误的出现之处了。
我依然用地图解释,如下:
@国士无双 说的“水库东路(过沙河)”,在这张百度地图截图上,是位于最右下角我标出的红线和数字3,通过这条南北走向的水库东路,和往北西北—东南大致走向的淋平公路,可以到达石门驿站。
但是,全是错的。
错的其一,是这里有个数字3,的确名叫“沙河”,但他不是沙河,是黎河河湾一处挖河沙的地方,附近形成的自然村落,叫“沙河镇”。这里没有一条叫“沙河”的河,只有一个挖河沙的河湾,而这个河湾位于黎河。
错的第二,是他根本搞错了我上文中说的路线三的位置。
他认为这个红线就是我说的路线3,但不是。
图中中间下部,我用蓝色“A、3、B”三个符号标出来的才是路线3——
3:五百户(北)—团城乡(南)构成的一个平坦开阔的山口,可供大军行动;
A:五龙山
B:草帽山
他误认为的红线路线,和我原图中说明的路线3,之间距离就有12公里,这误差太大了。所以说,他完全没看懂我说什么,也没看懂地图。
图中还有两处黑圈,
黑圈1就是石门驿,黑圈2就是蓟县城。
当然,用卫星地形图解释更直观——
在我原答案的原文和原图中,对三条路线的说明和标注都非常清楚,我再帖一次——
注意,路线3(右下绿线)旁边,我用红圈圈出的“五百户邮电所”。
有如此明晰的参照地点,还能把图看错,误认为是12公里外的公路和沙河镇……再次恕我直言,这看地图的能力实在不高~
团城乡的位置——
图中这些以“某家团城”构成的地带就是团城乡。因为这里是通衢要地,到明末和民国初年这种乱世,蓟东一带常闹土匪,本地村民有组织起来修堡城自卫的风俗。
“团城”,顾名思义,用石墙或砖墙把村落围起来,形成土堡垒的防御建筑。
高家团城就是路线3的山口的南口,他西边是五龙山,东边草帽山
无语了,我已经指出,蓟县境内只有一条沙河,在蓟县旧城东。其他名叫“沙河”,只不过是因挖河沙而得名的村镇。您号称“黎河、淋河之间有条河”,不叫沙河,那是果河,谢谢。
地图如下——
从最东(右)开始说起:
红线1为黎河,红线2为果河,红线3是淋河;红线4是沙河(因年径流量太小,在这张图上没有标出,我手动用红线标出)。
蓟县只有这一条沙河,在蓟县旧城东侧,于桥水库西侧。
黎河与淋河之间的那条河,是果河,不是什么“第二条沙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