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动机是什么?影响如何?

回答


关于“己巳之变”中袁崇焕“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问题,确实存在时间上的混淆。需要明确的是,袁崇焕(1571年-1644年)在1644年被崇祯帝处死,而“己巳之变”指的是1644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的历史事件。因此,袁崇焕在1644年被处死,而“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事件应发生在辽东时期(1627年左右),而非己巳之变期间。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袁崇焕“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背景与动机
1. 历史背景
袁崇焕在162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被任命为辽东经略,负责对抗后金(清朝前身)的军事行动。此时,后金首领努尔哈赤正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威胁明朝边疆。袁崇焕以“守辽东、抗后金”为核心战略,但其军事行动中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性决策。

2. “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具体事件
事件时间:1627年,袁崇焕在辽东前线与后金作战期间,曾收到多路援军的集结请求,但最终选择“遣散”这些援军。
可能场景:当时辽东战线复杂,袁崇焕可能认为援军无法及时赶到前线,或因兵力不足、后勤困难,无法有效支援前线,因此选择不派兵,集中兵力防守关键地区(如宁远、锦州)。
动机分析:
战略考量:袁崇焕主张“守辽东,抗后金”,强调以守为主,避免与后金主力正面决战。若援军分散,可能被后金各个击破,因此选择集中兵力。
资源限制:明朝边防军力有限,袁崇焕可能认为援军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支援前线,导致资源浪费。
朝廷压力:袁崇焕与朝廷关系复杂,可能因某些决策(如拒绝派兵)被朝廷误解为“消极抵抗”,最终导致被清算。

3. 与“己巳之变”的关联
“己巳之变”是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的事件,而袁崇焕在1644年已被处死,因此“援兵四集,尽皆遣散”并非发生在己巳之变期间。
袁崇焕的决策可能间接影响了明朝的灭亡:他未能有效应对后金的威胁,导致辽东防线崩溃,后金最终攻入中原,而李自成则趁机攻破北京,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二、影响分析
1. 对辽东战局的影响
正面作用:袁崇焕的集中兵力策略在某些战役中取得成效(如宁远之战),延缓了后金的进攻。
负面作用:若援军未及时支援,可能导致后金军队在辽东取得突破,加剧明朝边防危机。

2. 对明朝内部的影响
朝廷信任危机:袁崇焕的决策被朝廷视为“消极抵抗”,最终导致其被诬陷“通敌”而被处死,成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的缩影。
军事指挥混乱:袁崇焕被处死后,辽东防线出现空缺,后金趁机进攻,进一步削弱明朝的军事能力。

3. 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加速明朝灭亡:袁崇焕的失败使辽东防线崩溃,后金(清朝)得以南下,而李自成则趁机攻破北京,导致明朝政权瓦解。
政治与军事教训:袁崇焕的决策反映了明朝末年军事指挥的混乱与朝廷内部的矛盾,成为后世反思的案例。



三、历史争议与评价
1. 袁崇焕的功过
功绩:袁崇焕在辽东的防御战中多次击退后金,延缓了后金的南下进程,是明朝末年的重要将领。
过失:因决策失误(如拒绝派兵、被朝廷误解)被处死,导致辽东防线崩溃,成为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2. “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争议
该事件被后世认为是袁崇焕战略失误的体现,但其决策可能基于当时的军事现实(如兵力不足、后勤困难),并非完全消极。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袁崇焕的处死是明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而非单纯因军事决策失误。



四、总结
袁崇焕“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事件发生在1627年辽东时期,其动机主要基于战略集中兵力、资源限制和朝廷压力,而非直接关联“己巳之变”。这一决策对辽东战局和明朝内部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最终导致袁崇焕被处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然而,这一事件的评价需结合历史背景,避免将辽东战事与己巳之变简单关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些回答认为“兵贵精不贵多”,这一般是用于军队素质彼弱我强的情况下,当时金兵野战远胜关宁军,这种条件下还要遣散援兵,万万不能理解。

结合前后来看,更有可能的动机是乘机入城,以军权行废立。

圆嘟嘟的用兵手段大家都知道是废柴级,且不说派赵率教疲军击远徒劳送死,就说眼皮子底下被潜越蓟州就不是一般指挥官能干得出的。

这种指挥水平如果说他遣散援军有什么高深用意,徒增笑耳

user avatar

17世纪著名军事家袁崇焕认为,明寇平时就拖欠粮饷,大清(金)突然来袭,势必更加混乱,与其让这些乱兵仓促集结、引爆粮饷问题,不如让他们返回驻地,避免暴露问题。所以17世纪著名军事家袁崇焕认为,为了解决援兵仓促调动、粮饷不济的问题,应该将援兵调来调去、反复仓促集结。

有人问,你有什么资料证明当初袁崇焕是这样想的?你这不是搞笑吗?

你也觉得这是搞笑了?

是袁粉先搞笑的!

他们就是这样说的!

你嫌这种说法弱智,你找他们去!

袁崇焕摆明了就是叛徒。

就是蒋介石,在红军攻击昆明的时候,第一时间也知道调集援兵。

这还不如蒋介石呢。

user avatar

己巳之变的前置事件是蓟镇闹饷,几万边军走下关隘墩台,立寨示威,最后以补饷裁军告终,导致蓟镇(河北遵化)十分空虚。

这标志着,经过九千岁的胡搞挪用,萌军即万历年间战斗力彻底进入量子状态后,员额也已经进入深度量子状态。不要说蓟镇,就是饷银相对宽裕的关宁军,也爆发了十三营兵变。打开寨门前,不能确定量子态的萌军,多少是纯数字,多少是没经训练吃不饱的壮丁,多少是有一定训练但是欠了十几个月饷怨气冲天的操军,多少是拿足了饷银占着各种肥差的亲军家丁。

总之,崇祯收到的奏折呈现的世界是:碰到后金军前,萌军各部是拿着几百万两银子军容整齐的几十万大军。碰到后金军后就迅速坍缩,开拔的数量只有员额的十分之一。

“援军四集,尽皆遣散”正发生在这个坍缩的过程中,前几天圆嘟嘟还在蓟州(天津蓟县)上书“必不令敌过蓟西”,突然京城就门户大开,后金兵临城下。

己巳之变不是有些人脑补的所谓后金铁骑千里奔袭,袁部救援不及。反而己巳之变持续时间长达数月,以至于兰州的萌军都得令开拔勤王。整个过程中,后金军队的运动速度并不快。

简单说下己巳之变的时间轴:皇太极军开拔是十月初二,突入长城是十月二十六,赵率教战死遵化是十一月初二,圆嘟嘟赶到蓟州是十一月初九,皇太极十一月十四绕过蓟州,十一月二十后金军兵临帝都城下,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前后打了七天,十一月二十八日撤走,袁崇焕则在十二月一日下狱。十二月十六日满桂在永定门外战死。而皇太极撤出关外,则要等到崇祯三年二月。

遵化到北京东二环直线距离135公里大概,秦皇岛到通州大概260公里,实际路程当然更多,但也绝不是走了快一个月的理由。关宁军勤王的路程,也没有要从大同开拔的满桂远。

己巳之变打成这个熊样,绝不是因为两条腿追不上四条腿。

崇祯和满朝贵胄以为,亿万子民的大萌,几百万两银子养出来的这帮武夫,经月余调遣,要他们在京畿外击退几万蛮族,合理的很。对崇祯来说,自己拨乱反正,众正盈朝,启用栋梁,也放权给钱有求必应,TM无缘无故给东虏打到北京了,自己怎么跟天下交代?这是帝国的颜面。而对满朝贵胄来说,更实际一点,TM北京城外都是自己的田产。

但是对于天天忙军饷的圆嘟嘟来说,萌军啥熊样,他清楚的很。天启朝时圆嘟嘟尚且觉得,跟满桂这种虫豸在一起,怎么能治好辽西呢。而现在,满桂那些走一路劫一路的大同兵,TM已经算是能打的了。

都在吃空饷,都在欠饷,不见银子不开拔,有多少银子开拔多少人,而且还补不全,走一路劫一路主将不敢管。关宁军关外7万余,关内4万余,关内足饷能调动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在遵化已经赔的差不多了,就算后续还能凑一凑,关宁军到场两万不错了。

此时和满桂、侯世禄、尤世威这些歪瓜裂枣,在通州附近和皇太极决战?TM人数都劣势,这如果打输了,指望量子化更早更彻底的京营守帝都?当然这些话,圆嘟嘟不敢和皇帝说,这也不怪圆嘟嘟撒谎,因为圆嘟嘟前任的前任的前任的前任的前任的前任,已经撒谎了。

圆嘟嘟所能凭借的,只有他的最爱——城墙。城墙对于萌军来说,不仅是一道对敌人的天险,更是约束那些缺甲少食欠饷的炮灰萌军的外壳。城墙之内这些只求活命的萌军要安稳不少,不用喂太多银子保证士气,也不用太担心他们逃跑。

把军队分开把守几个关键城池,据城坚守,保存有生力量,可以有效防止后金军流窜劫掠,同时援军还在不断赶来,时间在萌军这边。

这个布置当然务实好用,在帝国腹地甚至要比在辽西还好用。但是也有两点和辽西不一样,第一,这不是宁远,是北京,北京的城墙就是皇帝的脸。第二,在这里,他不是奏折随便写的一把手。

这正是崇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坍缩态,军头一个个也清楚自己理亏,随后就折中变成了北京城下的背城野战。恐怕此时的崇祯,都不见得知道萌军和后金军真正的数量和实力对比。这些喝兵血几百年的主将们一个个尽极笔墨本事,输了就吹后金军厉害,小胜就赶紧往自己脸上贴金报大捷。十二月十五,后金军从城郊撤离,萌军各部松了一口气,赶紧吹逼告捷,于是崇祯命令满桂前去追击,满经略带着尚方宝剑,足足追出了两里地,在永定门外二里就赶紧竖起栅栏。果不其然,一天后就被围攻团灭。

闹剧还在继续,兰州的援军接到命令,但是没饷,就地哗变散伙。陕西和河南的巡抚靠谱一点,凑钱让军队走到了河北,但眼看要拼命,丘八们就聒噪要加钱,最后弹压不住,哗变散伙。最靠谱的是山西军队,真的就走到了北京郊区,但是大萌有一条奇怪的规定,军队国内调度时,由当地地方官负责就地提供饮食,而几百年讨价还价下来,变成了除非你一整天都在某县境内,才由此县供给饮食,只过境了半天、一天、一天零半夜,统统不负责供给。而为了不给客军供给粮草,兼管军事的文官们就拼命调动客军,不给吃的就算了还要人一个劲无效奔波,火线出操,于是山西的军队也哗变跑了。

满桂死后,萌军更是据城观望,完全指望贼饱自去。崇祯三年二月,肆虐四个月的皇太极原路撤走,不说其它歪瓜裂枣,即便是最不缺钱的关宁军,11万余的员额,也就祖大寿大约带了15000人在场,加上死在遵化的,广渠门的,参过战总数怎么算都不会超过25000。

我不理解为啥有人喜欢争辩什么崇祯,袁崇焕,毛文龙谁好谁坏。大萌这个熊样早不是一年两年了。卫所废弛,将门坐大,漕运漂没,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个人觉得还是太晚,这账最少也要从喝月经的朱厚熜开始算。我看到剐圆嘟嘟的时候,内心毫无波澜,因为看到嘉靖朝开始漕运漂没七成还敢直接上账时,已经波澜过了——这都可以,还有啥不行?江南的泥腿子们卖儿鬻女,缴税养国,每缴100两银子,到辽西前线大头兵头上,怕不是也就剩三五两,而辽西粮价,怎么也要五倍于内地。

崇祯和袁崇焕都做了自己理所应当做的决定,没有好坏,只是历史。亿万子民的帝国,对一个几万人的渔猎部落,在自己首都城下,还要太监上城墙。纠结几个命令或者几个人头,没有意义。

user avatar

这种纯粹是小白问题。首先什么叫遣散援兵?是指让尤世威去守昌平,让侯世禄去守三河吗?昌平是十三陵所在地,要不要守?三河是入京要道,要不要守?满桂守顺义,是兵部的调令,咋没人指责兵部“遣散援兵”呢?

其次,如果几万大军猬集成一团缩在北京城下,先不说别的,北京封城之后,城中物资供应本来就已经紧张,再加上几万人马的人吃马嚼,后勤问题怎么解决?不用等后金打上门来,只要围上个10天半月,城内就得生乱了。

再者,其他援军根本没有和后金野战的能力,参见满桂和侯世禄部(他俩已经是援军中的佼佼者了)。让他们去守城正是避其短而扬其长,否则其下场可参见永定门之战。

当然,不管袁崇焕怎么做,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袁把仅有的能战边兵派去守住各处要道城池,自己和满桂独自正面,还被袁黑骂作是任敌兵劫掠,如果把援军都猬集到北京,那这个骂名大约更加没法洗了。

user avatar

这么多年了,原来蓟州附近的次元黑洞是一道能当水库坝体的小山啊。

水过不去,人就不过去。

可以,这很大萌,甚至很激萌。

按照萌粉对袁崇焕的要求,林彪1946年就投靠国民党了,理应枪毙。

user avatar

做个记号,顺便讨论一下耿如杞是否因为袁崇焕调度导致三日调防三处而缺粮溃散。

——————————————

太长不看版:

张鸿功十一月初八日出发,十一月二十一日才到的良乡,在这前一天,后金军在德胜门与满桂侯世禄在广渠门与袁崇焕打了两仗,没有吃亏。张鸿功部下听到敌警后溃散。没有什么一日通州一日昌平一日良乡的环北京三日游,当然更与袁崇焕没有什么关系。

耿如杞十一月初九日集结兵马勤王,中间接到两次命令让他回籍,这个命令与袁崇焕也没有什么关系,北京方面的意思是巡抚该呆在驻地保境安民,尤其北方边镇巡抚,察哈尔部这个时候一直在做各种小动作,所以到了北京的宣府巡抚郭之琮大同巡抚张宗衡也是一纸命令直接让把兵交给总兵自己回籍。后来情况危急才又让他们进兵,耿如杞十二月二十六七号才到北京,袁崇焕此时早就已经下狱。而所谓耿如杞首援京师,指的是在明廷下令各地巡抚入援以前,他就顶着擅离驻地风险出兵,而不是他真的是第一个救援京师,就算他自己定义的这个首援京师,他也不是第一个。

某袁黑提及的梅之焕的问题类似。他是巡抚甘肃,也是边镇,需要保境安民,也需要防御蒙古异动,所以跟耿如杞一样接到命令呆在原籍,后来又让进军,后因勤王最晚被治罪。他正月初一前后才出兵,因为各种事情耽误,其中还有大明朝廷一度误以为皇太极会直接出关而让撤兵,所以五月才到京师,某袁黑找的这十天回援借口是不足以让他脱罪的。

———————————————————

(有人说我没放原始档案图片,所以不是硬核史料反驳,那我就加几张图吧)

———————————————————

首先讨论一下行军速度。

根据下面这个回答引用的美军1948年骑兵操典,骑兵正常行军每日56公里,美军建议有必要时一星期可以走六天。苏联方面的资料正常行军55km每天,没提休息的事。

同回答引用美军徒步行军相关数据,在负重22~33kg条件下,正常行军速度建议每天32 km。

根据崇祯长编十一月十五日丙申兵部转袁崇焕的疏奏,袁崇焕初五日至抚宁,初七日至沙河驿(今迁安沙河驿镇),两日行军66公里,与上述速度接近。

根据其他一些史料,驿站传递信息速度大约300里每天,约173公里。

百度地图显示,北京至宣府驻地宣化行车距离171公里,北京至大同镇驻地大同行车距离338公里,北京至山西镇驻地太原行车距离489公里。

北京在十一月一日发出勤王诏令,按照正常信息传递速度,宣府应该在初二接到信息。根据侯世禄崇祯三年为自己辩解的奏疏,他是初三出发的,但是中途兵部对宣府应该先援蓟州还是防御察哈尔有犹豫,行动一度停止,到八日才重新行军。其到达蓟州的时间不详,也不易估算。但侯世禄所谓首登蓟镇则毫无疑问有问题,据《崇祯长编》方大任奏报,尤世威先于他抵达蓟州,初九日,关宁的先头部队甚至也抵达蓟州,而初八日应当是从怀来或者居庸关出发的侯世禄显然不可能在第二天到约210公里或者140公里外的蓟州。

在宣府接到信息次日也就是初三日,大同镇也应当接到勤王诏令,如果满桂也在接到诏令次日出发,那么满桂出发日在初四日。满桂如果以每天56km速度行军,到北京需要6天,初十日应当到达。按崇祯长编,满桂实际到达日期是十二日癸巳,晚了两天。大同到北京海拔教高,但从地形图上看地势还算平坦,只有天镇-怀安或者东城镇-崞村镇以及居庸关一段是山路。

大同接到诏令次日也就是初四日,太原也接到勤王诏令,如果太原也在次日出兵,那么太原出兵日期为初五日。太原到北京489公里,如果山西援兵也是纯骑兵,理论需要9天。山西镇一切顺利也不休息的情况下也需要十四日才能到北京。如果按照美军骑兵操典,中间休息一天,则十五日才能到达北京。如果再有其他耽搁则到达时间还需要再延后。如前所述,侯世禄初八从宣府出发,最晚初十到京畿防御圈,满桂十二日也抵达京师,毫无疑问比这个日期更早。山西援兵不可能是首援京师的部队。

耿如杞的曾孙收集耿如杞相关资料编成《世笃堂稿》,里面有一篇《纪耿朴公中丞入援一节》,该文提到张鸿功是初八日才出发的(比我原本预计的晚了三天),用了十三天(比我的预计又多了三天)在二十一日才到良乡,在良乡遇敌警后溃散。在这之前一天,后金军兵分两路,以两黄旗两红旗精锐和炮兵及部分蒙古兵与满桂侯世禄战于德胜门,侯世禄溃散,满桂遭遇重大损失;以两白旗正蓝旗精锐和部分正黄旗精锐及蒙古兵主力与袁崇焕战于广渠门,互有胜负,清军豪格陷入重围,正黄旗索尼力战救出,阿济格马被射死,明军这边袁崇焕也一度遇险。不清楚张鸿功听到的什么敌警,但不管什么敌警,因此而溃散都有失官兵身份。也许,我是说也许,张鸿功实际上并没有做此行可能与后金兵决战的准备,因而才会一临敌就惊慌失措溃散而去,5000人止剩700。

张鸿功到良乡的时间显然已经不支持某些史料里说的一日通州一日昌平一日良乡的环北京三日游,因为这个时候京师兵临城下,而援兵却只有辽东9000骑和已经受重创的满桂,不可能还把援兵往外围派。不要说张鸿功到京以后接到这样的命令,就是路上接到这样的命令恐怕都已经不大可能。早在十一月十五日,后金已经绕过蓟州的消息还没有公开,兵部可能是在因为祯皇帝的提醒可能是收到蓟州出事的小道消息开始做蓟州防御失效的准备,命令满桂侯世禄向京城靠拢,袁崇焕的防御意图实际上已经被否决。在这之后兵部就不会让张鸿功去通州或者良乡了,而这个时候张鸿功才走了一半路程。张鸿功后面所遭遇的事情,很明显已经跟袁崇焕完全没有关系。

同书耿如杞自辩的《勤王揭稿》等文提及,耿如杞是张鸿功出发后第二天读邸报发现遵化周围作战失利觉得遵化蓟州危险才出兵的,但他出发后接到命令让巡抚回原驻地。耿如杞并没回原驻地,但也没有冒抗旨不尊风险进兵。可能因为祖大寿东溃,京城防御兵力不足——个p,光京营就有十一万兵——兵部又令各地督抚勤王。按《崇祯长编》,十二月十二日壬戌,耿如杞到易州,得旨在涿州与河南巡抚范景文等待机会夹击后金军。按《世笃堂稿》,满桂永定门兵败十天后的二十六日二十七日,耿如杞范景文及山东巡抚才抵达京城。耿如杞并没有像清修《明史》等诸多史书说的那样与张鸿功一起进军,当然更没有因为袁崇焕的调度而疲于奔命,他到京师的时候袁崇焕早就下大狱了。

所谓耿如杞首援京师之类,指的是耿如杞在皇帝下令各省巡抚勤王前他就出兵了。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要是追究起来,这是可以砍头的大罪,因此他出兵时还写了一篇《勤王疏》辩解自己的行为。但是此时察哈尔蒙古多次袭扰边境,十一月初,兵部还曾犹豫过让侯世禄呆在宣府不动还是进京,初七日才明确察哈尔部可能只是借机要挟而下定决心让侯世禄入援;而且各镇巡抚本身也有保境安民的职责,因此北京并不鼓励这种行为。宣府巡抚郭之琮大同巡抚张宗衡带兵到京城都直接被打发回去了,路上的被要求回去也不难想象。郭之琮张宗衡的事迹也表明,耿如杞不仅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首援京师,甚至他自己定义的首援京师,他也并不是第一个。

明末的袁黑发明了箭射满桂的流言,试图把袁崇焕的通敌罪名做成铁案。尽管这种诬陷连张岱文秉这样铁杆袁黑都说服不了,但这一套倒是令今天的袁黑大受启发。他们翻出故纸堆里的耿如杞记录,把张鸿功耿如杞兵溃的原因也栽赃给袁崇焕。当代袁黑在这方面比前辈是不遑多让啊。

早在春秋时,孔子高足子贡就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现代也有个什么破窗理论,一辆车全须全尾放在路边一个月一个零件都不会少;把窗户敲破,一周就剩个壳子;延伸到个人,也可以说一个人被挑了毛病,于是他做的什么事都是错的。明末的党争就是这种现象的集中反应,天启末跟东林有一点牵扯,那《东林点将录》有请;崇祯初一个人因为职务所系跟魏忠贤集团扯上些关系,那阉党帽子请自觉戴好。党争还不局限于阉党东林等各种派别之争,一群身居高位每天无所事事专挑他人毛病的文人除了怕对头东山再起,更怕的恐怕还是居然有人做实事做出点儿什么成绩。熊廷弼被前同事借战报不符整下台;己巳之变大敌当前,高捷以曾与袁崇焕交往为由弹劾首辅钱龙锡;战事有所缓和,战事初起时冒险出去巡关的方大任把东林骂得狗血淋头,姚希孟在家书里恨不得把对方打成阉党。袁崇焕在其中特殊也不特殊。如果有什么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就是袁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长久的时间跨度。某袁黑回答里提到的梅之焕的遭遇就是这一情况的体现:

袁崇焕区区蓟辽督师,有什么资格给还在路上甚至很可能还没有上路的各省督抚发命令?人家尊圣旨勤王,你一个区区蓟辽督师就想让人抗旨?写这段话的人想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吗?他们当然想得到,但是为了给传主脱罪当然要编造一些谎言。而该袁黑以及他们的同党,费了不少心力找了大量类似这种经不起推敲的黑料到处复制粘贴,搞得袁崇焕好像真是这些事的罪魁祸首一样。

梅之焕后来因为勤王最后到被责罚免官,《崇祯长编》将他与延绥巡抚张梦鲸等放一起说是正月抵京,但也有资料如《明史》说他五月份才抵京。如果他确实五月才抵京,那么就算加上袁黑给他找出来的这十天延误,也远远不足以解释几个月的拖延而让他脱罪。

而且幸好他梅之焕到得晚,到得早的延绥巡抚张梦鲸直接下狱,罪名就是前面说耿如杞时提到过的让巡抚在镇料理事务不必亲来的圣旨,张梦鲸被关了一个晚上就气死了(《崇祯长编》)。张梦鲸的遭遇说明下令巡抚呆在原驻地不许进京的命令不是什么督臣下的,而是皇帝下的,而且这个命令不是一时没想明白,而是一直坚持的政策,至少对那些直接面对蒙古各部的边镇,这道命令没有改过。梅之焕是甘肃巡抚,也与蒙古势力有接触,他当然也要遵守这项政策。要是他比张梦鲸先到京城,恐怕就不是革职那么简单了。

某袁黑提到《明故嘉议大夫巡抚甘肃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梅公行状》里的内容,找到原文看了一下,梅之焕这次入援发的第一批兵是元旦才出发的。明代可没有通行现在的公历,所以明代的元旦就是现在的大年即正月初一。这个时候袁崇焕下大狱都至少一个月了,怎么可能后续还给梅之焕发命令让他回去。而且梅之焕正月初一才出发,等他处理完哗变等事宜走到邠州(今陕西彬县),多半已经是二月份了,皇太极确实离开京师了呀,督师——可以肯定是孙承宗——发过来的命令没说错呀。皇太极撤到遵化后不像之前蒙古人那样出关而是东略永平,当时明廷没人想到这个问题,所以后来又调兵去收复永平遵化诸县。

袁黑发明梅之焕被袁崇焕坑这个黑点也有一段时间了,这么明显的问题袁黑内部竟然无人提醒,你们属实是黑袁崇焕黑魔怔了。

顺便,该文也证实梅之焕确实是五月份才抵达京师。

袁黑差不多得了。

—————————————

我真的禁不住怀疑某袁黑,你是真的没看见这些关键信息,还是你笃定只有你才会去看这些东西,别人都不会去看?

梅之焕自辩疏里白纸黑字的二月初旬到的彬州,你是从哪里找来的正月初四?

光我这个帖子里,你干这种事情都有几次了,难道都是疏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己巳之变”中袁崇焕“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问题,确实存在时间上的混淆。需要明确的是,袁崇焕(1571年-1644年)在1644年被崇祯帝处死,而“己巳之变”指的是1644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的历史事件。因此,袁崇焕在1644年被处死,而“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事件应发生在辽东.............
  • 回答
    在己巳之变(1627年)期间,明朝在皮岛的军队未能出兵支援辽东防线,主要原因涉及战略部署、地理限制、兵力配置、指挥体系和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理与战略位置、兵力与指挥系统、后勤与补给、政治与决策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己巳之变的局势1. 后金的进攻路线与目标 162.............
  • 回答
    己巳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事件,其核心人物袁崇焕,也因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很多人不解,为何在后金军队兵临城下之际,这位被寄予厚望的蓟辽督师,却没能守住北京,甚至有人认为他负有直接责任,那么袁崇焕为何会让后金打到北京,又为何不自裁谢罪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
  • 回答
    “己巳之变”中的袁崇焕遣散援军,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牵动人心,也引来无数争议。要评判袁崇焕此举是否“罪不可恕”,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当时的背景、袁崇焕的考量、以及最终的结果来看。背景:风雨飘摇,孤城何以支撑?崇祯元年(1628年),已经是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北方边患日益严峻,后金(即后来的清朝)的铁骑如.............
  • 回答
    己巳之变,对于明朝而言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但对于袁崇焕来说,却是一次近乎丧命的劫难。这场变故并非明军主动挑战后金,而是明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与昏聩政治的牺牲品。而后金之所以没有趁此机会一举将袁崇焕彻底消灭,甚至顺势报宁远、宁锦之仇,这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少”二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己巳之变”,对于明朝来说,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悲剧,而作为这场悲剧的直接参与者和关键人物,袁崇焕的名字自然与此紧密相连。要判断他在“己巳之变”中是否负有主要责任,这绝非一句两句可以道清,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军事态势以及袁崇焕个人的决策与局限。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己巳之变”的.............
  • 回答
    己巳之变时,袁崇焕被满清潜越蓟西,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掰扯掰扯那块儿地方的地理,还有当时的情况。你说那地方能不能“潜越”,这词儿用得挺有意思,其实说白了就是满清军队怎么绕过袁崇焕的防线,直接威胁到了北京。首先,咱得明白“己巳之变”是哪年哪月的事。那是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也就是后金天命十一.............
  • 回答
    己巳之变时期,围绕袁崇焕和孙承宗为何没有派东江镇精锐直捣后金老巢这个问题,确实存在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战略选择失误,而是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人力资源等多重制约下,必然会做出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己巳之变”的背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后金建立,努尔哈赤统.............
  • 回答
    以一己之力,肩扛中国男足夺得世界杯冠军——这样的球员,无疑是上天赐予中国足球的神迹、救世主、国宝级的存在。他不仅是一名球员,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民族梦想的具象化。他所承载的,是亿万中国人民对于足球的渴望、期待和执念,他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着整个国家的神经。让我们来详细描绘一下,这样的球员会是怎样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答案一点也不简单,充满了法律的灰色地带和伦理的拷问。如果我真的牛到发明了曲速引擎,结果却炸了半个城市,数万人因此丧命…… 说实话,我连想都不敢想那个画面,更别说承担后果了。咱们先不谈那些科幻小说里“为人类做出伟大牺牲”的煽情桥段,就实实在在落在我们熟悉的法律体系里头来分.............
  • 回答
    假设我真的拥有足以凭一己之力摧毁美国所有航母战斗群的超凡能力,那么美国政府的反应绝对会是史无前例的,而我身处的境地,将是全球最危险、最孤立的处境。这不仅仅是“被追杀”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将动用国家全部力量,甚至可能牵扯到国际力量的、全方位的围剿。首先,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美国会陷入一种极度的震惊和混.............
  • 回答
    在浩瀚的体育史长河中,有些人并非仅仅是站在赛场上的运动员,他们更像是规则的改写者,用自己的天赋、智慧甚至是执拗,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这项运动的面貌。他们不仅仅是在竞技,更是在对既有的规则进行一次次无声的挑战和革新。1. 乔丹与“公牛王朝”:篮球场上的“禁区保护者”迈克尔·乔丹,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个时.............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的身影,如同星辰般耀眼,他们以一人之力,拨动了时代的齿轮,催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人的故事,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充满着汗水、智慧、勇气,甚至痛苦的真实记录。例如,当我们谈及科学的进步,有一个名字总是绕不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并非出身显赫,早年的学习生涯也并非一.............
  • 回答
    让一所学校从普通迈入985、211这样的顶尖行列,这绝非一人之力可以轻易达成,它需要时代的洪流、政策的眷顾、无数人的不懈奋斗以及长久的积累。然而,如果你问一个人如何“以一己之力”去推动这个进程,这更像是在探讨一个单个人可以在这个宏大目标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与其说“让学校变成98.............
  • 回答
    说到孙权,咱们很多人脑子里都会闪过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头,还有他那跟曹操、刘备三分天下的霸业。但要说他“以一己之力把张辽送进武庙”,这话可就有点意思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武庙”是干啥的。武庙,简单说,就是古代祭祀武功卓绝的将领的地方。历代朝廷都会挑选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对国家有大贡献的军.............
  • 回答
    想要将全国房价降至每套1块钱,这绝非易事,其背后需要一系列颠覆性的、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设想和操作。从本质上讲,这涉及到重塑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甚至改变人类对“居住”和“价值”的认知。首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彻底改变土地的产权和使用模式。目前,我们熟知的房价高企,很大程度上源于土地的稀缺性以及其作为一.............
  • 回答
    在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仿佛被时代的洪流刻意保留下来,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些瞬间并非来自集体的辉煌,而是聚焦于某一位英雄,他的智慧、勇气,甚至是绝境中的孤注一掷,以近乎不可思议的方式,将濒临失败的天平,狠狠地压向了胜利的一方。这些事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钻石,镶嵌在战争史册的篇章里,.............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德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苏联在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与成就,同时审视盟国援助以及其他关键因素的作用。核心论点: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且最终战胜了德国,但盟国的援助,尤其是租借法案、英美战略轰炸以及开辟的西线战场.............
  • 回答
    如果我拥有以一己之力碾压全地球战力的能力,这将是一个极其复杂和重大的责任,我必须极其谨慎地思考如何运用这份力量。我的目标将是创建一个更公平、更安全、更繁荣的地球,而不是成为新的压迫者。以下是我可能会做的事情,尽量详细地阐述:一、确保全球和平与稳定:绝对停止冲突这是我首要且最紧急的任务。1. 立刻终.............
  • 回答
    如果仅凭你一己之力成功摧毁了一辆现役的美军主战坦克(M1 Abrams 是最典型的代表),那么接下来的发展将是极其复杂、严峻且后果极其严重的。以下是我为你详细分解的可能情况:1. 现场即时反应与封锁: 瞬间的混乱与难以置信: 摧毁一辆全副武装的主战坦克,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哪怕是科幻设定的“一己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