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心即汗之心,汗之心即我之心。
皇太极的心愿还没有达成,拜祭努尔哈赤的袁崇焕还需要坚请入城。
你真以为做出自裁谢罪的决定很容易?
确实,如果死亡是近期必然的事情,那真正悲剧,并非死亡本身,而是连累他人,充满痛苦,不得好死,身败名裂。
如此情况,自杀,并不是不能考虑。
但问题是,做出死亡的抉择,并不容易。千古艰难唯一死!
在同样的背景下,确实有人会选择保全自己的利益,有人会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这显然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就是最自私、最懦弱的人,在这种背景下,他也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因为你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牺牲生命,自然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但如果你选择保全自己的利益,很多时候,也未必就真的符合自己的利益。
看看袁崇焕的例子,就知道,决定选择死亡,选择赴死,并不容易!尤其是看起来还有一线生机的情况下。
哪怕是毛文龙,面对粮饷断海路,诽谤满中朝的境地,求死也只是最后选择。
毛文龙第一选择,是和皇帝解释清楚,消除隔阂;
第二选择则是“逮臣进京,悉从公议,治臣以罪,完臣一生名节,免误封疆大事!” 况且第二选择未必治罪,就算治罪,凭借以往功劳,大概率不会死;
第三选择,才是军前领死!
去双岛之前,虽然有“就死于一军之前,庶可代十万生灵矣!”的觉悟,也是在袁崇焕矫诏,声称奉旨的情况下,才决定跪地领死的!
袁崇焕刚到京师,孙承宗叫沈文学的人进入袁营探听虚实,沈对袁说:
“天子新践祚,即不次擢公,可谓公知己,同知公必不忍负朝廷。但公列营城外而不入朝,天下何从识公忠诚哉?……且公枉杀毛文龙,人已疑公,方冀公立功自赎,稍不尽节,天下争脔公,可不畏欤!”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在孙承宗等人看来,袁崇焕声称五年平辽,却一番神操作下,让敌人打到京师。加上东江斩杀毛文龙事件,以及卖粮资敌,私自议和,还有传闻中的通敌,已经闯下大祸的袁崇焕,当时的选择,基本上就是一条路:
可惜袁崇焕没把位卑言轻的沈文学放在心上,也不重视他。
如果是孙承宗本人去军营,一定会揪着袁崇焕耳朵,大声说:
“你这蠢货!知道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天下人怀疑叛国了?
重要的事说三遍。
是啊,毛文龙面对“饷断于海路,诽谤满中朝”,面对你口称奉密旨,不得不选择“就死于一军之前”,最大限度保全部下,保全名节。你袁督师现在平辽平到北三环,比当时的毛文龙境况更差十倍!你该咋办!
怎么能不死呢?
但问题是,对于当事人袁崇焕而言,死,真的是一件容易做出的抉择?还是那句话,千古艰难唯一死,做出死的选择并不容易!毕竟人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对袁崇焕而言,死了,啥都没有了,我袁崇焕花那么多钱当上督师就是为了今天的死亡?袁崇焕死了,岂不是让很多官员把责任推我这死人身上?
活着,或许有官场上运作一番,不是没有机会的,以前不是有过这个例子?让天启开除,崇祯时候依旧复起。
再说,毕竟钱龙锡是朋友,王恰是朋友,韩火癀是坐师,都能和皇上说上话,运作一下,未必要死吧!
再说,万一,继续加大游说,说不定就达到了让皇帝同意关宁进京的阈值,军队控制京师,还怕什么?
所以他最终没有战死。
皇帝召见袁崇焕议论军饷,袁崇焕当然知道皇帝有计划抓住自己的可能。袁崇焕去议论军饷,有可能被抓,也有可能说服皇帝,让关宁进京。如果袁崇焕不去,事情更糟糕。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处于袁崇焕的背景下,他会怎么选择呢?
在和平时代生活的久了,所以我们许多人肯定会想,如果我处于袁崇焕的背景下,我只会说一句话,那就是,不去!
一个人会这样考虑问题,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出卖群体利益后,可以不用承担任何压力和惩罚。
当时的袁崇焕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选择,就是像毛文龙那样,主动揽下所有责任,不牵连他人,不牵连家人,只是这样做,会背上很多罪,必死无疑;
他愚蠢吗?恰恰相反,他非常聪明!大部分人,如果和他斗智,大概率的结局,会被他整得哭都来不及!
...臣昨年过都下时,九卿诸臣无不以此为虑,臣谓徐图之。 辅臣钱龙锡为此一事低回过臣寓私商。臣曰:入其军斩其帅如古人作手…
关东款议,庙堂主张已有其人。文龙能协心一意,自当无嫌无猜;否则,斩其首,崇焕当效提刀之力! (言外之意就是你王恰敢举报,一样把你砍了!我袁崇焕背后有人!)
…臣大言於庭,曰:“文官不肯体恤武官,稍有不和,便思相中,成何事体?既乏饷,何不详来?臣即将运来津粮,拨拾船饷之。”且手书相慰。粮米之外,犒其夷丁千金、猪羊、酒面,称之临发舟。仍为其请饷。凡此皆愚之也!文龙果堕彀中…
…令其将若兵有所利而无所疑也,又严海禁以窘之...... 臣改贡道於宁远者,欲藉此为间,皆所以图文龙。也赖皇上大纵神武,一一许臣。 自去年十二月,臣安排已定,文龙有死无生矣!…
如果单独地让袁崇焕和崇祯斗智,袁崇焕从来没输过!
杀毛文龙时候,虽然是嘴上 “待罪,唯皇上斧钺之” 但他的内心,恐怕是“反正钱龙锡和六部九卿已经被拉下水,连你朱由检也被拉下水了!就不信你朱由检敢动我”。偏偏朱由检还真不敢动他!只能“目睹危机,事关封疆,不必引罪”把这事情搁那里了!
加上他不择手段且毫无底线,自然敢布置兵变这步后手。
事实上,在袁崇焕看来,毛文龙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袁崇焕自然会 布置好兵变这步棋,只要皇帝敢抓自己,那关宁军就兵变东溃,把事情闹大。通过军队哗变之势,要挟国家司法机构。“总之,既然如此,你朱由检敢抓我,那就走着瞧!就不信你朱由检敢不就范!”
单从个人利益上考虑,领罪揽责,还是兵变一次,哪种选择好呢?
以当时的判断看,表面上看,自然是闹兵变好了,因为这样有活下来的可能性。
袁崇焕当时也是这样想的。问题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再问这个问题时,他会怎么回答呢?我想,他也许会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