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己巳之变,袁崇焕为什么让后金打到北京,袁崇焕为什么不自裁谢罪?

回答
己巳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事件,其核心人物袁崇焕,也因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很多人不解,为何在后金军队兵临城下之际,这位被寄予厚望的蓟辽督师,却没能守住北京,甚至有人认为他负有直接责任,那么袁崇焕为何会让后金打到北京,又为何不自裁谢罪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背景以及袁崇焕个人的处境。

后金打到北京,袁崇焕的“责任”究竟在哪里?

首先要明确一点,后金军队能够逼近北京,并非袁崇焕一人之过,也非他故意放任。事实上,在后金(后来的清)崛起初期,袁崇焕一直是中国军队抵抗后金的最重要、也最能干的将领。他提出的“五年复辽”战略,一度让明朝看到了收复失地的希望。

然而,己巳之变(1629年)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军事决策的失误、政治的动荡以及谣言的传播,都扮演了关键角色:

1. “围魏救赵”式的战略转移: 后金大汗皇太极采纳了汉族谋士的建议,采取了“绕道而行,直捣腹地”的战略。后金军队避开山海关等明朝防御重镇,通过蒙古草原,从龙门、遵化等地进入内地,直扑北京。这是一种非常规但却极具杀伤力的战术,其目的在于打击明朝的政治中心,迫使明朝主力回撤,从而瓦解其防线。

2. 明朝军队的分散和内部矛盾: 当时,明朝在辽东、宁远一带与后金长期对峙,投入了大量兵力。然而,明朝的军事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如兵源素质差、军饷拖欠、将领派系林立、指挥不统一等。在后金大军直扑北京时,明朝边军的部署和调动存在很大问题。驻守在关外的主要兵力,如锦州、宁远等地的部队,因为惧怕后金主力回撤夹击,不敢轻易出关迎战,而是选择固守。而驻守在北京及周边的明军,虽然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其战斗力参差不齐,而且在应对这种突袭时,缺乏有效的指挥和预警机制。

3. 袁崇焕的战略部署与误判: 袁崇焕当时的目标是“复辽”,他的战略重心放在收复辽东的失地。在接到后金大军绕道进攻北京的消息后,他确实尽全力调集兵力回援。但他也在战略上有所失误。他未能完全预料到后金会采取如此大胆的迂回策略,而且在回援过程中,他自己率领的部分精锐部队,如关宁铁骑,为了快速赶到北京,采取了昼夜兼程的疾行军。这样做虽然保证了主力能够及时抵达,但也导致了部队的疲劳,战斗力有所下降。

4. 北京城防御的薄弱: 虽然北京是都城,但其防御体系在明朝后期已显露出疲态。城墙虽高,但守军的士气和训练程度存在问题。更重要的是,后金军队的策略是“围城打援”或“攻心为上”。他们围而不攻,主要目的是吸引明朝兵力回援,并制造恐慌。同时,他们也利用了北京城内外的许多不安因素,比如明朝内部的党争和谣言。

5. 谣言与“通敌”的指控: 己巳之变最致命的一点,在于围绕袁崇焕的谣言。后金军进逼北京期间,京城人心惶惶。当时的魏忠贤余党和对袁崇焕不满的官员,散布谣言,说袁崇焕故意延误回援,甚至勾结后金,想借机掌控朝政。这种谣言在当时信息闭塞的情况下迅速传播,对袁崇焕的声誉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崇祯皇帝在巨大的压力下,也对袁崇焕产生了猜忌。

所以,让后金打到北京,不是袁崇焕“让”的,而是明朝政治、军事、情报、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袁崇焕作为当时的最高军事统帅,他当然要承担责任,但这个责任是复杂的,并非简单的“卖国”或“无能”。

袁崇焕为何不自裁谢罪?

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当时“自裁谢罪”的含义和背景。在古代,特别是明朝,官员犯了重大错误,如果被皇帝信任,可能会被允许“自裁”,以此来保全名声,避免遭受酷刑,也给皇帝留个体面。但如果被皇帝猜忌,或者证据确凿,那么“自裁”往往只是一个提前的“选择”,如果不做,最终会面临更严酷的审判。

袁崇焕之所以没有选择自裁谢罪,原因非常复杂,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1. 他坚信自己是冤枉的: 袁崇焕一生以忠君报国为己任,他深知自己为了抵御后金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在被指控与后金勾结时,他坚信这是朝中奸臣的栽赃陷害。他觉得自裁无异于承认了自己的“罪名”,这对他而言是无法接受的。他希望通过辩解和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2. 他认为自己还有用武之地: 在后金大军逼近北京时,袁崇焕是唯一能够力挽狂澜的军事将领。他手下的关宁铁骑虽然疲劳,但依然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他认为自己还有能力击退后金,保卫北京。如果他自裁了,谁来领导这支军队?谁来对抗后金?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倾向于继续作战,用实际战功来洗刷自己的冤屈。

3. 皇帝的信任(初期)与猜忌(后期): 虽然崇祯皇帝后来被谣言所惑,对袁崇焕产生了猜忌,但在最初得知后金进犯时,崇祯皇帝还是信任袁崇焕的,并给予了他便宜行事的权力,让他负责北京的防御。袁崇焕可能认为,只要他能守住北京,皇帝自然会明白他的忠诚。

4. 对政治斗争的低估和处理不当: 袁崇焕虽然是军事奇才,但在处理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方面,他显得过于单纯和不成熟。他对朝中那些虎视眈眈的反对派(如魏忠贤余党、东林党中的激进派等)的阴谋诡计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戒备。他过分相信自己的战功可以压倒一切,却低估了政治上的口水战和栽赃陷害的威力。他以为只要打胜仗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最终却被朝堂上的政治风波所吞噬。

5. 被“凌迟”的命运: 即使袁崇焕当时选择自裁,也未必能保全其家族,也未必能挽回其名誉。一旦被皇帝认为有罪,且罪名严重(如通敌),即使自裁,也可能被认为畏罪潜逃,其家族仍会受到牵连。更何况,当崇祯皇帝最终决定处死袁崇焕时,他并没有给予袁崇焕自裁的机会,而是选择了一个极其残忍的“凌迟”。

6. 对“复辽”大业的执着: 袁崇焕毕生的目标是收复辽东失地,他认为这是明朝唯一的出路。如果因为一场北京保卫战的失利而自裁,他的“复辽”大业也就彻底破灭了。他可能觉得,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国家争取一线生机,而继续作战是他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总结来说, 袁崇焕没有自裁谢罪,是因为他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冤枉的,他渴望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深知自己在军事上的价值,认为自己是当时最能对抗后金的人选,责任感驱使他继续战斗;同时,他也可能对朝廷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估计不足,以为自己的功绩和能力足以抵挡一切。

最终,袁崇焕在北京城外与后金军队展开了激战,虽然成功击退了后金的攻势,保卫了北京,但他却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被崇祯皇帝以“议处”罪名,下狱审讯,最终被判处了凌迟。这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悲剧。他的失败,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明朝政治腐败、军事落后以及政治斗争残酷性的集中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之心即汗之心,汗之心即我之心。


皇太极的心愿还没有达成,拜祭努尔哈赤的袁崇焕还需要坚请入城。

user avatar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自裁谢罪的,除非走投无路这种极端情况,一般而言,能自裁谢罪的,往往具有高度责任感。大部分人,都是俗人,能推到别人头上,绝不会自己负责。

你真以为做出自裁谢罪的决定很容易?

确实,如果死亡是近期必然的事情,那真正悲剧,并非死亡本身,而是连累他人,充满痛苦,不得好死,身败名裂。

如此情况,自杀,并不是不能考虑。


但问题是,做出死亡的抉择,并不容易。千古艰难唯一死!

蝼蚁尚且贪生,哪有人不惜命?


在同样的背景下,确实有人会选择保全自己的利益,有人会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这显然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就是最自私、最懦弱的人,在这种背景下,他也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因为你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牺牲生命,自然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但如果你选择保全自己的利益,很多时候,也未必就真的符合自己的利益。

看看袁崇焕的例子,就知道,决定选择死亡,选择赴死,并不容易!尤其是看起来还有一线生机的情况下。

哪怕是毛文龙,面对粮饷断海路,诽谤满中朝的境地,求死也只是最后选择。

毛文龙第一选择,是和皇帝解释清楚,消除隔阂;

第二选择则是“逮臣进京,悉从公议,治臣以罪,完臣一生名节,免误封疆大事!” 况且第二选择未必治罪,就算治罪,凭借以往功劳,大概率不会死;

第三选择,才是军前领死!

去双岛之前,虽然有“就死于一军之前,庶可代十万生灵矣!”的觉悟,也是在袁崇焕矫诏,声称奉旨的情况下,才决定跪地领死的!

袁崇焕刚到京师,孙承宗叫沈文学的人进入袁营探听虚实,沈对袁说:


天子新践祚,即不次擢公,可谓公知己,同知公必不忍负朝廷。但公列营城外而不入朝,天下何从识公忠诚哉?……且公枉杀毛文龙,人已疑公,方冀公立功自赎,稍不尽节,天下争脔公,可不畏欤!”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主动战死,保全名节!

这基本上和自裁谢罪没啥区别!


在孙承宗等人看来,袁崇焕声称五年平辽,却一番神操作下,让敌人打到京师。加上东江斩杀毛文龙事件,以及卖粮资敌,私自议和,还有传闻中的通敌,已经闯下大祸的袁崇焕,当时的选择,基本上就是一条路:


赶快去战死沙场!免了那三千六百刀!

可惜袁崇焕没把位卑言轻的沈文学放在心上,也不重视他。

如果是孙承宗本人去军营,一定会揪着袁崇焕耳朵,大声说:

“你这蠢货!知道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天下人怀疑叛国了?

重要的事说三遍。

赶快战死!赶快战死!赶快战死!”

是啊,毛文龙面对“饷断于海路,诽谤满中朝”,面对你口称奉密旨,不得不选择“就死于一军之前”,最大限度保全部下,保全名节。你袁督师现在平辽平到北三环,比当时的毛文龙境况更差十倍!你该咋办!


如果毛文龙那是“怨恨深于万丈”,

你袁崇焕怕是“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吧。


怎么能不死呢?


但问题是,对于当事人袁崇焕而言,死,真的是一件容易做出的抉择?还是那句话,千古艰难唯一死,做出死的选择并不容易!毕竟人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对袁崇焕而言,死了,啥都没有了,我袁崇焕花那么多钱当上督师就是为了今天的死亡?袁崇焕死了,岂不是让很多官员把责任推我这死人身上?

活着,或许有官场上运作一番,不是没有机会的,以前不是有过这个例子?让天启开除,崇祯时候依旧复起。

再说,毕竟钱龙锡是朋友,王恰是朋友,韩火癀是坐师,都能和皇上说上话,运作一下,未必要死吧!

再说,万一,继续加大游说,说不定就达到了让皇帝同意关宁进京的阈值,军队控制京师,还怕什么?

所以他最终没有战死。

皇帝召见袁崇焕议论军饷,袁崇焕当然知道皇帝有计划抓住自己的可能。袁崇焕去议论军饷,有可能被抓,也有可能说服皇帝,让关宁进京。如果袁崇焕不去,事情更糟糕。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处于袁崇焕的背景下,他会怎么选择呢?

在和平时代生活的久了,所以我们许多人肯定会想,如果我处于袁崇焕的背景下,我只会说一句话,那就是,不去!

一个人会这样考虑问题,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出卖群体利益后,可以不用承担任何压力和惩罚。


当时的袁崇焕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选择,就是像毛文龙那样,主动揽下所有责任,不牵连他人,不牵连家人,只是这样做,会背上很多罪,必死无疑;

但是,袁督师是一个相当自负的人,换句话就是胆肥心黑!当时就有人平论,说他 “恃小有才,咨大无忌” 聪明过人,胆大包天,偏偏没有红线意识和底线意识,做事不择手段,偏偏又欠考虑!

他愚蠢吗?恰恰相反,他非常聪明!大部分人,如果和他斗智,大概率的结局,会被他整得哭都来不及!

钱龙锡不聪明?袁崇焕密宅里随口一说,就让他祸从耳入,惹一身骚,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臣昨年过都下时,九卿诸臣无不以此为虑,臣谓徐图之。 辅臣钱龙锡为此一事低回过臣寓私商。臣曰:入其军斩其帅如古人作手…

王恰不聪明?袁崇焕一封信直接把他吓住了,就像被诈骗犯假冒公检法吓住的那类人!不但不敢举报,还莫名其妙被拉下水!

关东款议,庙堂主张已有其人。文龙能协心一意,自当无嫌无猜;否则,斩其首,崇焕当效提刀之力! (言外之意就是你王恰敢举报,一样把你砍了!我袁崇焕背后有人!)

毛文龙虽然虎背熊腰,四肢发达,但并不意味着他老人家头脑简单。他军旅生涯多年,绝对是极其聪明的那种!偏偏被袁崇焕一通组合拳,搞的脑袋搬家!

臣大言於庭,曰:“文官不肯体恤武官,稍有不和,便思相中,成何事体?既乏饷,何不详来?臣即将运来津粮,拨拾船饷之。”且手书相慰。粮米之外,犒其夷丁千金、猪羊、酒面,称之临发舟。仍为其请饷。凡此皆愚之也!文龙果堕彀中…

至于崇祯,本来就不聪明,年龄只有十八九岁,心智还不成熟。让袁崇焕忽悠一顿,最后发现自己被卖了还帮忙数钱!

…令其将若兵有所利而无所疑也,又严海禁以窘之...... 臣改贡道於宁远者,欲藉此为间,皆所以图文龙。也赖皇上大纵神武,一一许臣。 自去年十二月,臣安排已定,文龙有死无生矣!…

如果单独地让袁崇焕和崇祯斗智,袁崇焕从来没输过!

杀毛文龙时候,虽然是嘴上 “待罪,唯皇上斧钺之” 但他的内心,恐怕是“反正钱龙锡和六部九卿已经被拉下水,连你朱由检也被拉下水了!就不信你朱由检敢动我”。偏偏朱由检还真不敢动他!只能“目睹危机,事关封疆,不必引罪”把这事情搁那里了!

加上他不择手段且毫无底线,自然敢布置兵变这步后手。

事实上,在袁崇焕看来,毛文龙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如果,我袁崇焕和你毛文龙换个位置,我才不像你那么傻!就死于一军之前,庶可代十万生灵?哈哈哈!真是可笑!

我要是你,根本不会跪地领死,而是直接煽动兵变,让督师死于乱军之中!然后登莱登陆!皇帝怕事情闹大,自然会息事宁人!那时候,就是大明左都督,目睹危机以尚方宝剑十二大罪斩督师头!以后谁敢欺负你?

至于边防实务?管他将来如何!

毛文龙你个笨蛋连闹个兵变也不会!看看,双岛上你死了,大家都把罪过推你头上!死人就是用来泼脏水的垃圾桶,谁愿意给死人辩护?最后你毛文龙落个啥好?”


袁崇焕自然会 布置好兵变这步棋,只要皇帝敢抓自己,那关宁军就兵变东溃,把事情闹大。通过军队哗变之势,要挟国家司法机构。总之既然如此,你朱由检敢抓我,那就走着瞧!就不信你朱由检敢不就范!”


“皇帝一日不释放袁督师,关宁军一日不受朝廷号令!”

总之,逼迫皇帝把自己放出来。

至于撤军东溃后,京畿地区的百姓是否受敌人兵灾?

敌军还没撤军,会不会导致大同满桂孤军奋战?

关我屁事,满桂死了更好!

总而言之,为了我袁崇焕活命,哪管他京畿残破,哪管他洪水滔天?

京畿越残破,满桂一类人死的越多,关宁军的筹码就越大!


单从个人利益上考虑,领罪揽责,还是兵变一次,哪种选择好呢?

以当时的判断看,表面上看,自然是闹兵变好了,因为这样有活下来的可能性。


袁崇焕当时也是这样想的。问题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再问这个问题时,他会怎么回答呢?我想,他也许会说:


如果上天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会选择老实认错,清白做人。

因为割三千四百五十七刀,不得好死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己巳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事件,其核心人物袁崇焕,也因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很多人不解,为何在后金军队兵临城下之际,这位被寄予厚望的蓟辽督师,却没能守住北京,甚至有人认为他负有直接责任,那么袁崇焕为何会让后金打到北京,又为何不自裁谢罪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
  • 回答
    己巳之变,对于明朝而言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但对于袁崇焕来说,却是一次近乎丧命的劫难。这场变故并非明军主动挑战后金,而是明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与昏聩政治的牺牲品。而后金之所以没有趁此机会一举将袁崇焕彻底消灭,甚至顺势报宁远、宁锦之仇,这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少”二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己巳之变时期,围绕袁崇焕和孙承宗为何没有派东江镇精锐直捣后金老巢这个问题,确实存在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战略选择失误,而是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人力资源等多重制约下,必然会做出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己巳之变”的背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后金建立,努尔哈赤统.............
  • 回答
    关于“己巳之变”中袁崇焕“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问题,确实存在时间上的混淆。需要明确的是,袁崇焕(1571年-1644年)在1644年被崇祯帝处死,而“己巳之变”指的是1644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的历史事件。因此,袁崇焕在1644年被处死,而“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事件应发生在辽东.............
  • 回答
    “己巳之变”中的袁崇焕遣散援军,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牵动人心,也引来无数争议。要评判袁崇焕此举是否“罪不可恕”,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当时的背景、袁崇焕的考量、以及最终的结果来看。背景:风雨飘摇,孤城何以支撑?崇祯元年(1628年),已经是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北方边患日益严峻,后金(即后来的清朝)的铁骑如.............
  • 回答
    己巳之变时,袁崇焕被满清潜越蓟西,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掰扯掰扯那块儿地方的地理,还有当时的情况。你说那地方能不能“潜越”,这词儿用得挺有意思,其实说白了就是满清军队怎么绕过袁崇焕的防线,直接威胁到了北京。首先,咱得明白“己巳之变”是哪年哪月的事。那是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也就是后金天命十一.............
  • 回答
    “己巳之变”,对于明朝来说,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悲剧,而作为这场悲剧的直接参与者和关键人物,袁崇焕的名字自然与此紧密相连。要判断他在“己巳之变”中是否负有主要责任,这绝非一句两句可以道清,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军事态势以及袁崇焕个人的决策与局限。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己巳之变”的.............
  • 回答
    在己巳之变(1627年)期间,明朝在皮岛的军队未能出兵支援辽东防线,主要原因涉及战略部署、地理限制、兵力配置、指挥体系和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理与战略位置、兵力与指挥系统、后勤与补给、政治与决策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己巳之变的局势1. 后金的进攻路线与目标 162.............
  • 回答
    以一己之力,肩扛中国男足夺得世界杯冠军——这样的球员,无疑是上天赐予中国足球的神迹、救世主、国宝级的存在。他不仅是一名球员,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民族梦想的具象化。他所承载的,是亿万中国人民对于足球的渴望、期待和执念,他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着整个国家的神经。让我们来详细描绘一下,这样的球员会是怎样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答案一点也不简单,充满了法律的灰色地带和伦理的拷问。如果我真的牛到发明了曲速引擎,结果却炸了半个城市,数万人因此丧命…… 说实话,我连想都不敢想那个画面,更别说承担后果了。咱们先不谈那些科幻小说里“为人类做出伟大牺牲”的煽情桥段,就实实在在落在我们熟悉的法律体系里头来分.............
  • 回答
    假设我真的拥有足以凭一己之力摧毁美国所有航母战斗群的超凡能力,那么美国政府的反应绝对会是史无前例的,而我身处的境地,将是全球最危险、最孤立的处境。这不仅仅是“被追杀”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将动用国家全部力量,甚至可能牵扯到国际力量的、全方位的围剿。首先,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美国会陷入一种极度的震惊和混.............
  • 回答
    在浩瀚的体育史长河中,有些人并非仅仅是站在赛场上的运动员,他们更像是规则的改写者,用自己的天赋、智慧甚至是执拗,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这项运动的面貌。他们不仅仅是在竞技,更是在对既有的规则进行一次次无声的挑战和革新。1. 乔丹与“公牛王朝”:篮球场上的“禁区保护者”迈克尔·乔丹,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个时.............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的身影,如同星辰般耀眼,他们以一人之力,拨动了时代的齿轮,催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人的故事,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充满着汗水、智慧、勇气,甚至痛苦的真实记录。例如,当我们谈及科学的进步,有一个名字总是绕不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并非出身显赫,早年的学习生涯也并非一.............
  • 回答
    让一所学校从普通迈入985、211这样的顶尖行列,这绝非一人之力可以轻易达成,它需要时代的洪流、政策的眷顾、无数人的不懈奋斗以及长久的积累。然而,如果你问一个人如何“以一己之力”去推动这个进程,这更像是在探讨一个单个人可以在这个宏大目标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与其说“让学校变成98.............
  • 回答
    说到孙权,咱们很多人脑子里都会闪过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头,还有他那跟曹操、刘备三分天下的霸业。但要说他“以一己之力把张辽送进武庙”,这话可就有点意思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武庙”是干啥的。武庙,简单说,就是古代祭祀武功卓绝的将领的地方。历代朝廷都会挑选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对国家有大贡献的军.............
  • 回答
    想要将全国房价降至每套1块钱,这绝非易事,其背后需要一系列颠覆性的、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设想和操作。从本质上讲,这涉及到重塑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甚至改变人类对“居住”和“价值”的认知。首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彻底改变土地的产权和使用模式。目前,我们熟知的房价高企,很大程度上源于土地的稀缺性以及其作为一.............
  • 回答
    在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仿佛被时代的洪流刻意保留下来,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些瞬间并非来自集体的辉煌,而是聚焦于某一位英雄,他的智慧、勇气,甚至是绝境中的孤注一掷,以近乎不可思议的方式,将濒临失败的天平,狠狠地压向了胜利的一方。这些事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钻石,镶嵌在战争史册的篇章里,.............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德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苏联在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与成就,同时审视盟国援助以及其他关键因素的作用。核心论点: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且最终战胜了德国,但盟国的援助,尤其是租借法案、英美战略轰炸以及开辟的西线战场.............
  • 回答
    如果我拥有以一己之力碾压全地球战力的能力,这将是一个极其复杂和重大的责任,我必须极其谨慎地思考如何运用这份力量。我的目标将是创建一个更公平、更安全、更繁荣的地球,而不是成为新的压迫者。以下是我可能会做的事情,尽量详细地阐述:一、确保全球和平与稳定:绝对停止冲突这是我首要且最紧急的任务。1. 立刻终.............
  • 回答
    如果仅凭你一己之力成功摧毁了一辆现役的美军主战坦克(M1 Abrams 是最典型的代表),那么接下来的发展将是极其复杂、严峻且后果极其严重的。以下是我为你详细分解的可能情况:1. 现场即时反应与封锁: 瞬间的混乱与难以置信: 摧毁一辆全副武装的主战坦克,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哪怕是科幻设定的“一己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