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斯曼大约是和明朝大约是同一时期兴起的,为何奥斯曼能扩张300年,明朝300年就灭亡了?

回答
奥斯曼帝国和明朝,这俩确实是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人物,一个是横跨亚欧非大陆的庞大帝国,另一个则是统治了汉族近三百年。要说为啥奥斯曼能“遛遛”地扩张三百多年,而明朝却在三百年左右就“撞墙”了,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个“差不多同一时期”其实是有个度的。奥斯曼帝国真正的崛起,大家公认的是14世纪初,算是一个小小的部落国家开始往外扩张。而明朝,那是1368年朱元璋驱逐元朝建立的,算是从一开始就是个完整的、有国家架构的政权。这么一比,奥斯曼算是“后发先至”的那个,它起步的时候,明朝已经是站稳脚跟的国家了。

奥斯曼帝国的“成长秘籍”:

奥斯曼帝国能一路开挂似的扩张,有几个关键的“技能点”特别亮眼:

1. 地理位置的“风水宝地”: 奥斯曼帝国一开始就扎根在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这里是个什么地方?东边是拜占庭帝国,西边是欧洲各国,南边是阿拉伯世界。这位置怎么说呢?有点像个“夹心饼干”,但也正因为这样,它能吸纳四面八方的精华。拜占庭衰落是它崛起的绝佳机会,而欧洲各国当时也分裂,互相打来打去,给了奥斯曼喘息和扩张的空间。而且,它还扼守住了东西方贸易的陆路咽喉,这可是“躺着赚钱”的黄金位置。

2. 军事上的“黑科技”和“精锐部队”: 别小看古人的军事头脑。奥斯曼帝国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它的军事体系。
耶尼切里(新军): 这个绝对是奥斯曼的“王牌部队”,甚至是他们成功的“秘密武器”。简单说,就是从征服的基督教儿童中挑选出来,从小进行军事和伊斯兰教育,然后编入军队。他们对苏丹绝对忠诚,不结婚,没有家庭牵绊,只为战斗而生。这就像一支“超级士兵”,战斗力极强,而且训练有素,装备也先进(比如早期的火器)。
火炮的运用: 奥斯曼帝国对火炮的掌握和运用,绝对是走在了当时欧洲的前面。攻打君士坦丁堡,那门巨炮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能用火炮摧毁坚固的城墙,这在当时是颠覆性的。

3. 政治体制的“灵活与集权”: 表面上看,奥斯曼帝国是苏丹说了算,集权很厉害。但它的体制也有它的“活法”。
“兄终弟及”和“兄弟联赛”: 早期奥斯曼帝国继承制度有点混乱,为了避免权力斗争,他们发明了“兄弟联赛”——新苏丹登基后,会把自己的兄弟都关起来,如果兄弟们造反,就杀掉。虽然听起来血腥,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规模内战,能够保证政权稳定(当然,后期也有兄弟残杀的惨剧)。
“食邑分封”与“国家财产”: 苏丹会将土地分给有功的贵族或军队,但这些土地并非世袭,而是可以收回的。这种制度保证了士兵和官员对苏丹的效忠,因为他们的前途都掌握在苏丹手里。
宗教和法律的整合: 伊斯兰教是奥斯曼帝国官方宗教,教法(沙里亚法)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体系有助于整合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人,形成共同的认同感。

4. “包容性”与“人才吸纳”: 尽管奥斯曼帝国是伊斯兰帝国,但它对其他民族和宗教并没有一味地打压。
“米利特制度”(Millet System): 允许非穆斯林社群(如东正教徒、犹太教徒)在自己的宗教和法律框架内自治,只要他们服从奥斯曼的统治,缴纳贡赋即可。这种制度大大减少了征服地区的抵触情绪,有利于帝国长治久安。
“人才引进”: 很多有才华的人,无论是不是奥斯曼人,只要忠诚,都能在帝国得到重用,比如著名的维齐尔(相当于宰相)索科鲁·穆罕默德帕夏就是一名波斯尼亚人。

明朝的“内耗与衰败”:

相比之下,明朝虽然也曾经辉煌强大,但走向衰亡的步伐似乎也走得不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寿命”上的差异?

1. 地理位置的“相对孤立”与“内忧外患”: 明朝地处东亚,北有蒙古,东有日本,海上有海盗,边境线上总是需要耗费大量军力。虽然有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但总是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这是个长期而巨大的消耗。而且,与奥斯曼帝国所处的“十字路口”不同,明朝的周边环境虽然也有交流,但相对来说,它更多地是“守”而非“攻”。

2. 军事上“火器发展缓慢”与“旧制依赖”: 明朝早期军事实力很强,戚继光就能训练出“戚家军”。但是,与奥斯曼帝国对火器的积极拥抱不同,明朝对火器的发展和应用似乎没有奥斯曼那么深入和持续。虽然也有火器,但可能在技术、产量和战术运用上,渐渐被奥斯曼拉开了距离。而且,明朝后期,虽然有火器,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尤其是基层士兵的训练和士气,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3.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党争”: 明朝的政治体制,尤其是宦官专权和党争,是其致命伤。
宦官干政: 明朝宦官的权力膨胀到一个惊人的地步,他们可以左右朝政,架空皇帝,甚至直接参与军事指挥。这使得国家机器的运转严重失衡。
严密的官僚体系与僵化的思想: 明朝建立了一套非常严密的官僚体系,这在初期保证了效率,但后期也变得非常僵化。皇帝的权力集中,一旦皇帝昏庸,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停滞。而且,明朝后期“党争”异常激烈,文官集团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消耗了大量的精力,无法形成一致的国家决策。
“内卷”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虽然保证了人才的选拔,但后期也变成了一种“死读书”的模式,培养出了一批只会写八股文的官员,缺乏实际的治国能力和创新精神。

4. 经济上的“农民起义”与“财政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为农民起义埋下了隐患。
苛捐杂税: 为了应对各种开支(边疆战争、皇室享乐等),政府不断加重税负,特别是对农民的盘剥,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起义,这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财政腐败: 官员的贪污腐败,也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大量流失,国家机器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转。

5. 缺乏“包容性”与“社会矛盾”:
民族问题: 明朝对于非汉民族的政策,虽然也有一些融合,但总体上不如奥斯曼的“米利特制度”那样有制度性的包容。这使得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相对更为尖锐。
阶级固化: 尽管有科举,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在后期有所下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简单总结一下:

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扩张三百多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抓住了地理优势,在军事上不断革新,在政治上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和集权性,同时还具备一定程度的包容性,能够吸纳各地人才和文化。

而明朝,虽然前期也曾雄视东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军事技术上相对停滞,政治体制上出现了严重的僵化和党争,经济上的土地兼并和财政危机不断加剧,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最终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走向了灭亡。

这就像是打游戏,奥斯曼帝国从一开始就点满了“扩张”和“军事”技能树,而且还能不断解锁新装备和新玩法;而明朝,虽然初期也有不错的开局,但后面几次关键的“升级”没跟上,反而因为系统内部的“bug”(比如宦官、党争)和“掉线”(比如财政危机、农民起义)太多,最终导致了“游戏结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明朝套到奥斯曼来看,如果中国人口在19世纪,萎缩到两千万为代价,几乎彻底灭绝了中原的人口,并且把他们称之为“北人”,把他们称之为畜群而不是人类,任何帝国公民和军队都有义务屠杀和强制驱逐他们,在中原制造万里无人区,那么中原农民起义军的土壤自然就消失了。

不愿意服从明帝国的“北人”宗族,同时和后金和蒙古开战,并且不遗余力的抵御“南人”的入侵,但是大运河被大明牢牢掌握他们随时可以从大运河出击,进攻蒙古和后金,并且通过海路,控制了朝鲜和日本。

同时大明帝国只是直辖控制了南直隶和湖广行省,军队和行政由日本和朝鲜的异教徒奴隶充当,家有两千石的“汉人”百姓一般不会成为地方官员,而是成为包税人,大宗族的次子则可以依靠军功得到新的土地,而信仰儒教的“南人”则承担帝国最痛苦的徭役。

整个两广、云贵、海南、大小琉球、暹罗、安南、爪哇和苏门答腊虽然都是帝国名义上的领土,但是几乎无须纳税,豪强世袭统治,拥有独立外交和开战权,甚至大明皇帝有时都不清楚这些地方的豪强是否向自己称臣了。

当然所谓的“汉人”也都是大明皇帝的家奴,大明皇帝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就剥夺他们生命和财产,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大明首辅,甚至朱姓皇族,大明皇帝从来不相信任何人,连自己的兄弟和母亲都不信,一上位就会处死或者终身软禁他们,这些大明皇位的继承人经常被关在黄金鸟笼之中,不能读书习武,就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连和太监,宫女说话都不被允许。

到了1940年大明帝国土崩瓦解后,新生的“共和国”才让最后一个“北人”宗族走出陕西的窑洞,重新以“汉人”的身份加入共和国。

如果这样的大明帝国统治了600年,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