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桓帝 宋理宗 元顺帝 万历皇帝 咸丰皇帝这几个皇帝执政能力怎么排?

回答
要论汉桓帝、宋理宗、元顺帝、万历皇帝和咸丰皇帝这几位的执政能力,这可真是一道颇为复杂的题目,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个人的性格特质都有天壤之别。硬要排个高低,与其说是评价他们的能力,不如说是梳理他们执政过程中的得失,以及这些得失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朝代。

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汉桓帝。他生活在东汉后期,这个时期,外戚和宦官专权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政治痼疾。桓帝本人,据史书记载,年轻时也并非完全不理政事,甚至有过一些试图有所作为的努力,比如初期任用了一些尚算有能力的官员。然而,他很快就陷入了宦官集团的掌控之中。宦官们凭借对皇帝的贴近和操控,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使得桓帝即便有心改变,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说,他的能力还不足以冲破这股盘根错节的权力结构。我们可以说,桓帝的执政,很大程度上是“被代表”的,他本人缺乏强有力的个人意志和政治手腕来驾驭朝局,最终朝政的腐败和百姓的疾苦,在他治下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反而为后来的动荡埋下了伏笔。他的执政,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和无奈,而非主动作为。

接着看宋理宗。理宗在位时间长,经历的朝代也算比较稳定,尤其是在他统治初期,南宋的局面还不算特别糟糕。理宗本人,虽然也算是一位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皇帝,但他执政上的最大问题,在于他后期过于沉溺于享乐,对朝政的关注度大幅下降,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例如蒙古铁骑兵临城下的重大危机面前,他的反应显得迟缓且无力。朝廷内部的党争、官员的腐败,在他默许甚至纵容之下愈演愈烈。尽管他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些想有所作为的意愿,但整体而言,他未能有效约束权力,未能真正做到励精图治,尤其是在抵御外侮方面,他所表现出的犹豫和软弱,对南宋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执政,可以看作是一种“怠政”或“昏聩”,在国家面临严峻挑战时,未能挺身而出,成为了历史的旁观者。

再来看元顺帝。作为元朝的末代皇帝,顺帝的一生可谓是悲剧性的。他即位之初,也曾有过改革的意图,比如试图恢复汉法,减轻农民负担。然而,他所继承的,是一个积弊已深、矛盾重重的王朝。元朝本身的民族政策、中央集权的不足,再加上连年不断的旱灾、水灾,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顺帝在处理这些危机时,表现得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他虽然尝试过一些措施,但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的生活作风也相当奢靡,对朝政的实际掌控力也一度被权臣所架空。面对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他未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镇压,最终导致了元朝的覆灭。他的执政,是一种“无力回天”式的无奈,尽管他可能有心气,但却缺乏能力和时机来挽救一个即将倾覆的王朝。

然后是万历皇帝。万历皇帝的执政,堪称中国历史上“怠政”的典型代表。他早期即位时,明朝国力尚且强盛,他本人也曾励精图治,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佐下,朝政一度颇有起色。然而,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逐渐变得懈怠,开始“罢工”,长达数十年不上朝,不再过问政事,也不任命官员。这种“怠政”不仅仅是消极不作为,更是对朝廷运作的直接破坏。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因为缺乏皇帝的推动而停滞,官员的任命和升迁也因此陷入混乱,最终导致了明朝政治的僵化和腐败,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和满清入关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万历的执政,是一种“消极抵抗”式的怠政,他虽然身处至高无上的地位,却选择了逃避责任,将朝政拱手让人,最终让一个强大的王朝走向衰落。

最后是咸丰皇帝。咸丰皇帝面对的是比前几位更为复杂和严峻的局面,他所处的时代,是内忧外患的晚清。在国内,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全国,危机四伏;在国外,西方列强的侵略更是步步紧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咸丰皇帝本人,也并非完全没有个人能力,他试图力挽狂澜,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起用汉臣镇压太平天国,并尝试推行一些洋务新政的苗头。他本人也比较勤于政务,能够意识到当时的危机。然而,他的能力和努力,终究是无法扭转乾坤。他在关键时刻的决策,比如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表现出了年轻皇帝的慌乱和无措,最终导致了圆明园的焚毁和《北京条约》的签订。而且,晚清的制度弊端、官员的腐败,以及国力的衰弱,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咸丰的执政,是一种“困兽犹斗”式的挣扎,他身处风雨飘摇之中,尽力而为,但最终还是未能挽救清朝的命运。

如果非要用一个大致的、不那么绝对的顺序来衡量他们的执政能力,可以这样来说:

咸丰皇帝 相对来说,他是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时代,试图负起责任,即便最终失败,但他面对国家危亡的勇气和行动,比其他几位在相对和平或自毁的环境中选择懈怠的皇帝,更显得有几分“担当”。

万历皇帝 他的执政能力,可以说是很强的“破坏力”,因为他将一个相对稳定的王朝,因为长期的“怠政”而拖垮。他早期是有能力并且有过作为的,但后期的表现,则是“能力”转化为“祸乱”的典型。

宋理宗 他的问题在于“昏聩”和“怠政”相结合,尤其是在关键时刻的失误,直接导致了王朝的危机。他有过能力,但未能坚持。

元顺帝 他的执政,可以说是“无力回天”式的,有心改革,但缺乏真正的掌控力和手段,面对内外部的巨大压力,最终无能为力。

汉桓帝 他的执政能力,相对而言是比较弱的,很大程度上被宦官集团所操控,未能有效管理国家,他的“能力”更多体现在未能抵挡住腐败势力的侵蚀。

所以,这个排序,更多的是基于他们在各自时代对国家命运的影响程度,以及他们面对危机时主动作为或消极应对的选择。 这是一个复杂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成功”或“失败”来定论,而需要深入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他们个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谈迁对明神宗的评价比较中肯的:

汉桓帝:

论曰:前史称桓帝好音乐,善琴笙。(前史谓《东观记》。)饰芳林而考濯龙之宫,(薛综注《东京赋》云:“濯龙,殿名。芳林谓两旁树木兰也。”考,成也。)既成而祭之。(《左传》曰“考仲子之宫”也。)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浮图,今佛也。续汉志曰:“祠《老子》于濯龙宫,文罽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斯将所谓“听于神”乎!(《左传》曰:“史嚚曰:‘国将兴,听于人;将亡,听于神。’”)及诛梁冀,奋威怒,天下犹企其休息。而五邪嗣虐,流衍四方。(五邪谓单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也。)自非忠贤力争,屡折奸锋,(忠贤谓李膺、陈蕃、窦武、黄琼、朱穆、刘淑、刘陶等,各上书极谏,以折宦官等奸谋之锋也。)虽愿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帝王纪》曰:“夏帝相为羿所逐,相乃都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斟寻氏。”史记曰:“周厉王好利暴虐,周人相与畔,而袭厉王,王出奔于彘。”言帝宠幸宦竖,令执威权,赖忠臣李膺等竭力谏争,以免篡弑之祸。不然,则虽愿如夏相依斟,周王流彘,不可得也。斟灌、斟寻,国,故城在今青州。彘,晋地也。)
  赞曰:桓自宗支,越跻天禄。越谓非次也。跻,升也。天禄,天位也。《左传》子家羁曰:“天禄不再。”政移五幸,刑淫三狱。幸,佞也。淫,滥也。五幸即上“五邪”也。三狱谓李固、杜乔,李云、杜众,成瑨、刘质也。倾宫虽积,皇身靡续。《帝王纪》曰:“纣多发美女以充倾宫之室,妇人衣绫纨者三百余人。”据桓帝纳三皇后,又博采宫女五六千人,并无子也。

宋理宗

贊曰:「理宗享國久長,與仁宗同。然仁宗之世,賢相相繼,理宗四十年之間,若李宗勉、崔與之、吳潛之賢,皆弗究于用;而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竊弄威福,與相始終。治效之不及慶曆、嘉祐,宜也。蔡州之役,幸依大朝以定夾攻之策,及函守緒遺骨,俘宰臣天綱,歸獻廟社,亦可以刷會稽之恥,復齊襄之讐矣;顧乃貪地棄盟,入洛之師,事釁隨起,兵連禍結,境土日蹙。郝經來使,似道諱言其納幣請和,蒙蔽抑塞,拘留不報,自速滅亡,吁,可惜哉!由其中年嗜慾既多,怠於政事,權移奸臣,經筵性命之講,徒資虛談,固無益也。雖然,宋嘉定以來,正邪貿亂,國是靡定,自帝繼統,首黜王安石孔廟從祀,升濂、洛九儒,表章朱熹四書,丕變士習,視前朝奸黨之碑、偽學之禁,豈不大有徑庭也哉!身當季運,弗獲大效,後世有以理學復古帝王之治者,考論匡直輔翼之功,實自帝始焉。廟號曰「理」,其殆庶乎!

咸丰帝

人民网:咸丰继位不久,即违背祖训,吸上鸦片,并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咸丰北狩热河后,京师被英法联军侵占。他不仅不率军民抗击外敌侵略,却以吸食鸦片来刺激自己、麻醉自己。[64]最后在外敌入京、义军蜂起、社稷多难、江山危急之时,咸丰皇帝逃离皇都北京,躲进避暑山庄。而且因恐惧洋人,拒不回銮返京,可谓是昏庸至极。
阎崇年:“咸”是普遍的意思,“丰”是富足的意思,“咸丰”是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可是在当时,所谓“天下丰衣足食”,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咸丰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而他却无胆识、无远略、无才能、无作为。咸丰做了十一年的皇帝,显然是个历史的误会。
user avatar

汉桓帝

汉桓帝看似不堪,桓灵二帝是为黄巾起义背锅的,但其实汉桓帝手段比前任几个皇帝要强不少。从以下一组关于人口的民生数据就能看出来,东汉多位皇帝,除了开国光武帝属于战乱恢复时期,户均人口很低。其他皇帝,只有东汉第二至第四任皇帝治理下,户均口数比汉桓帝高,也就是民生上,汉桓帝其实做的不差,只是后来被灵帝给彻底败掉了。

《续汉书·郡国志》记录的东汉太平年间的户均人口数:

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户427,9634,口2100,7820,户均4.91口。
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户586,0573,口3412,5021,户均5.82口。
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户745,6784,口4335,6367,户均5.81口。
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户923,7112,口5325,6229,户均5.77口。
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户964,7838,口4869,0789,户均5.05口。
顺帝永和中(公元136年),户1078,0000,口5386,9588,户均5.00口。
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户969,8630,口4915,0220,户均5.07口。
顺帝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户994,6919,口4973,0550,户均5.00口。
冲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户993,7680,口4952,4183,户均4.98口。
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户934,8227,口4756,6772,户均5.09口。

根据《晋书·地理志》记录,汉恒帝年间的户均人口数:

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户1067,7960,口5648,6856,户均5.29口


万历帝

说到万历帝,那就必须提到战争,万历时期对外征战是除开国和靖难外最多的,崇祯时期那不叫战争,叫挨揍差不多。

胜仗

万历三大征第一征:宁夏之役自1592年(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
万历三大征第二征:朝鲜之役第一回冲突自1592延至1593年(万历二十至二十一年),第二回冲突自1597延至1598年(万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
万历三大征第三征: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但也耗空了国库。

清朝官方的《明史》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3] 。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传》:“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据此可以粗略统计出这八年间国家的军事开支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

败仗

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缅战争,得不偿失,可算失败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完败,建州女真崛起,为明朝覆灭奠定了基础

萨尔浒战败,绝对是个值得历史记下重重一笔的影响深远的大事件。

咸丰帝

先是被太平天国搞的焦头烂额,又被二次鸦片战争打的狼狈逃离北京城,还把对近代影响深远的慈禧给放了出来搅乱朝政,实在没见到什么正面的东西。史书上也就记录了一句,年轻时曾经励精图治,也没见治出什么效果来,可能更多的是著史者留了几分情面。




其他几位不熟悉,不妄作评论。

user avatar

昂撒就是再有能力我也不希望当五等公民。

user avatar

这年头流行比烂吗?

首先这五个皇帝前期都比较勤奋,其次五位大哥在中后期都开始崩,最后国家虽不是灭于其手但要承担重大责任。

首先是汉桓帝,就是三国里提到的“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的汉桓帝。在汉桓帝之前,汉朝的政治制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外戚、宦官干政,轮番掌控朝局。汉桓帝即位时外戚梁冀掌握大全,桓帝联合宦官诛杀梁冀,却又将国家引向了宦官专政。为了抑制宦官的权力,桓帝又重用宦官新势力去压制旧势力,最后导致宦官集团快速膨胀,祸乱朝纲,激起了宦官与士大夫集团巨大矛盾,形成了党锢之祸。

东汉

汉桓帝的统治的二十二年,东汉在下坡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远。他不仅放任他亲手扶持的宦官集团不断做大,还推波助澜,为汉朝的覆灭埋下了巨大隐患。在国库日益空虚、边患日益严重的内忧外困环境下,桓帝不仅没有想办法解决土地兼并愈发严重的根本性社会问题,还骄奢淫逸、挥金如土,导致国家财政走向崩溃,最后甚至开始卖官鬻爵,进而导致吏治崩塌。

宋理宗很多人不熟悉,但是联蒙灭金很多人应该听过,就是出自此人手笔。宋理宗在执政初期一直被权臣挟持,无法插足朝政。亲政后他立志中兴,采取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蒙古与金爆发战争时决定联合蒙古夹击金国,金灭亡后出兵收复三京,被蒙古击败,损失惨重,并引发了宋蒙战争。晚年沉迷酒色、醉生梦死、国力急剧衰退。

宋理宗时,蒙古已经崛起为超级大国

宋理宗在位四十年,也是局势风云变幻的四十年。在他统治初期也励精图治,希望中兴宋朝,但蒙古的快速崛起打乱了他的节奏。他忽视了海上之盟联金灭辽的后果,不顾唇亡齿寒之理联蒙灭金,最后不仅北伐失败、损失惨重,还让宋朝直接暴露于蒙古铁骑之下。在宋蒙爆发战争后,他弃天下与不顾而选择享受个人生活,导致奸臣乱政、国家衰败,宋朝灭亡他难逃其咎。

第三位元顺帝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是元朝在他手里变成了北元。元顺帝即位之初权臣伯颜把持朝政,顺帝联合脱脱扳倒伯颜而亲政。在初期顺帝积极进取,采取一系列措施挽救元朝统治危机,但此时元朝已经病入沉疴,加上罕见天灾,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面对崩塌的朝局,元顺帝沉迷酒色最,内廷争斗不止,最终元朝大都被朱元璋攻破,逃回漠北。

元顺帝在位的三十七年时间里,有二十年都在应付起义军,是个名副其实的乱世皇帝。在他执政前期还能勤勉于政务,希望能够力挽狂澜。但是在脱脱死后,元顺帝便选择了弃疗,任由国家崩溃。

第四位万历帝,得益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明神宗很出名,不过比万历更出名的是万历首辅张居正。万历前期十年都是由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在国家濒临崩溃的时刻张居正力挽狂澜推动改革,实行万历新政,国家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万历亲政数年后便沉迷酒色、身体虚弱,逐渐怠于朝政。万历三大征(抗击日本侵略朝鲜、平定蒙古叛乱、平定土司叛乱)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消耗了巨额军费。万历二十年后长达二十八年不上朝,任由文官党争,国力逐渐衰弱。

万历形式图

万历统治的四十八年时间里,前二十年基本是称职的,万历新政挽救了朝局,延续了明朝九十年的寿命。但是后面二十八年时间万历无心朝政,使得国力走上了下坡路。最重要的是万历在辽东问题处置不当,导致后金做大做强。在萨尔浒战役之前,虽然后金不断南侵,但是明朝仍旧保持战略优势。但是由于一系列政策的失误和用人不当,导致明朝五万主力精锐被歼灭,自此在辽东转入守势,二十四年后明朝便走向灭亡。

最后一位咸丰皇帝,咸丰即位之时正赶上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伴随了他的一生。虽然咸丰对待政务较为矜矜业业,但是国力的一落千丈无法避免。而此时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西方列强染指中国,与咸丰政府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逃亡热河,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 大部分都是咸丰皇帝割让

咸丰皇帝作为中国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在位十一年可以说是碌碌无为。太平天国已经摧毁了清朝的根基,西方列强一再侵犯中国核心利益咸丰手里丢掉的领土就达到一百万平方公里。最后,由于咸丰处置不当,设置的顾命八大臣被慈禧政变扳倒,从此中国再也没有真正的皇帝。

可以看出,这五位皇帝通知时间都比较长,长的接近五十年,短的也有十几年,对国家、对后世影响都比较大;他们或由于内忧、或由于外患,王朝都处在下坡路上,最后有的无能为力、有的放任不管、有的破罐破摔,总之都不是合格的皇帝。但从执政能力上的确是万历最强,至少他没有挥霍无度、沉迷酒色,更没有干丧权辱国之事。

手机码字不易,觉得有用烦请点赞关注~

user avatar

胡里改为了掺沙子修正汉人历史记忆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你们的心思是不是全放在这上面了?累不累

user avatar

这里应该万历最强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论汉桓帝、宋理宗、元顺帝、万历皇帝和咸丰皇帝这几位的执政能力,这可真是一道颇为复杂的题目,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个人的性格特质都有天壤之别。硬要排个高低,与其说是评价他们的能力,不如说是梳理他们执政过程中的得失,以及这些得失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朝代。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汉桓帝。他生活.............
  • 回答
    关于“元清是汉族亡国史”的说法,以及将其类比至“汉唐宋明是不是少数民族亡国史”,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和民族认同的演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这几个朝代进行细致的分析。元朝: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但统治的复杂性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他们的铁骑征服了包括宋朝在内的广大地区。从统治者阶层的角.............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从元到明,再到清,整体上国家形态的演变要比汉唐之间、唐宋之间那种大规模的分裂混战相对“平稳”一些。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民族关系、军事技术等等多个层面。我试着从几个主要角度给你梳理一下,争取讲得透彻点,也尽量不显得那么“标准件”:一、 中央集权制.............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三大仁君”——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这三位皇帝以其仁政、爱民、勤政等品德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传统史书中推崇的楷模。然而,史海浩瀚,帝王众多,是否真的只有他们三位堪称“仁君”,而没有更甚者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仁君”这个概念在古.............
  • 回答
    宋朝缺的真是一个“汉武帝”吗?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宋朝,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却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总是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显得那么“软弱”。那么,真是一个像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北击匈奴的强硬君主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汉武帝和宋朝各自的“底色”有什么.............
  • 回答
    宋仁宗朝,论及名臣辈出,确是盛世之一景。包拯、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富弼、司马光,文坛武将也各有其才,如狄青、曹玮等。然而,尽管仁宗朝朝政相对安定,名臣宿将也颇有建树,为何在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样关乎国计民生、民族荣耀的重大战略目标上,却始终未能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更遑论实现汉唐那般的大一统局面?这背.............
  • 回答
    “汉唐宋明,哪个才是儒?”——这个问题,问得妙!它不是在问谁“最”儒,而是问在这四个朝代中,哪个朝代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内核,哪个朝代在实践儒家治国理念上走得更远,或者说,在哪些方面,哪个朝代又显得与儒家精神渐行渐远。这就像问“同一棵树,在不同的季节里,哪个阶段的它更‘像’树?” 答案其实是,它们都是.............
  • 回答
    要聊汉唐和宋明,这可不是简单地给两个朝代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到它们各自的肌骨里,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长成今天这个样子的。这就像两个人,虽然都姓“中国”,但他们的精神气质、生活方式、乃至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着天翻地覆的区别。一、 根基与精神内核:从“大一统”到“士大夫的时代”汉唐,那真是要把“大一统”这几.............
  • 回答
    要说汉朝和宋朝“打一架”,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但也极其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拿刀枪剑戟来衡量,因为时代的鸿沟实在太大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各自最闪耀的特质出发,想象一下这场跨越千年的对决。汉朝,特别是东汉,给人的印象是刚猛、雄壮、充满扩张的野心。你想想,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开疆拓土,那股子锐气.............
  • 回答
    汉唐宋明,朝代更迭,民族融合,天下分合。汉族作为一个主体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面临过外族入侵的威胁。在这些危机时刻,总会有一些汉族人选择投靠异族,成为我们口中的“汉奸”。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历史,会发现汉唐时期“汉奸”的数量似乎不如宋明时期那般触目惊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宋朝以后,汉族政权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其作战能力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军事制度与战术的演变:从强悍到僵化宋朝以前,特别是汉、唐时期,汉族政权拥有一些非常成熟且强大的军事体系。 汉朝的军事力量.............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不同朝代服饰的审美、社会风俗、甚至技术水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汉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唐、宋、明三个朝代之所以在露锁骨和脖子方面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一、 唐制汉服:开放、自信与多元的审美基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且开放的时代,国.............
  • 回答
    宋朝之后,汉族是否衰落,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与其说是“衰落”,不如说汉族文明在面对外族强大冲击和自身内部变化时,经历了一个 深刻的转型与重塑,其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和复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政治军事上的“衰落”:失去中原,政权.............
  • 回答
    宋朝和汉朝,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都赫赫有名,它们各自代表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要说哪个更强大,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强大,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咱们从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制度这几个方面来聊聊。先说军事,汉朝似乎更占优势。 汉朝,尤其是西汉,那可是以“汉武大帝.............
  • 回答
    汉朝分为东西,宋朝分为南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历史巧合,而是各自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力量博弈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两次分裂,就像是在解剖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的重要节点,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深刻含义。先说汉朝的分裂,那便是“西汉”与“东汉”的界限。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王朝内部的权力更迭和外戚干政的.............
  • 回答
    说起“强汉”与“弱宋”,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就能概括的。背后隐藏着时代洪流、政治制度、军事策略、经济发展乃至文化心态的巨大差异。要细说起来,那可就多了去了。一、 政治与统治基石:内外有别,压制与制衡汉朝,尤其是西汉,给人的印象是“内圣外王”,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相当强。 选贤与能(一定程度上).............
  • 回答
    “汉朝无昏君,宋朝无明君”这话说得有些绝对,更像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用来强调这两个朝代在统治者群体上的一个显著特征。要深入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分开来看。先说说“汉朝无昏君”。汉朝,从刘邦建立西汉,到光武中兴,再到东汉的建立和发展,历经几百年,期间虽然不乏能力一般的皇帝,但确实很难挑出几个真正被历史定性.............
  • 回答
    你说的这种“逼格高”的感觉,其实是咱们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自信,一种对先人智慧和审美的天然敬畏。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些文学体裁本身独特的气质和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讲,你就明白了:一、 《诗经》:风骨铮铮,情真意切的源头活水首先,《诗经》是咱们中国文学.............
  • 回答
    这几个穿越情境,哪个古代人感受到的变化最大,细细说来,各有其道,但若论颠覆性的冲击,我个人认为,西周人穿越到汉朝,可能体验到的“陌生”感和“失落感”最为强烈。咱们一层一层剥开看。西周人穿越到汉朝:从礼乐邦国到中央集权帝国想象一下,一个西周贵族,习惯了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习惯了“周礼”的细致入微,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