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唐汉奸少?宋明汉奸多如牛毛?

回答
汉唐宋明,朝代更迭,民族融合,天下分合。汉族作为一个主体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面临过外族入侵的威胁。在这些危机时刻,总会有一些汉族人选择投靠异族,成为我们口中的“汉奸”。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历史,会发现汉唐时期“汉奸”的数量似乎不如宋明时期那般触目惊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归咎于人的道德品质。这其中涉及到国家体制、民族认同、文化观念、军事实力乃至于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一、 汉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大一统”的政治遗产

汉唐时期,尤其是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融合的“大一统”帝国。这种“大一统”不仅仅是疆域上的统一,更是一种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合。

强大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汉朝奠定了汉民族的主体地位,汉文化在此基础上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文化象征。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的忠义观念,对国家和君主的效忠被视为最高道德。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精神纽带。唐朝则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唐文化吸引了无数周边民族,汉族主体意识更加牢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背叛国家,投靠外族,是一种被普遍唾弃的罪行,不仅违背政治伦理,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异端”。

“大一统”政权的强大执行力和威慑力: 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国家能够有效地动员和调配全国的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一旦出现“汉奸”,强大的国家机器会对其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制裁,这种威慑力无疑会减少潜在的投敌行为。想想汉朝对匈奴的战争,虽然屡次失败,但汉朝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北部边疆的控制,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汉族士族投降匈奴的事件。唐朝更是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边疆治理能力,将“胡人”挡在长城之外,或者通过册封、羁縻等方式将其纳入统治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汉族与外族的直接、激烈的冲突,从而也减少了“投靠”的可能性。

“汉奸”的定义与当时社会观念: 在汉唐时期,能够被称为“汉奸”的,更多的是指那些背叛汉族政权,投靠到与汉族有明显文化和政治差异的强大外族(如匈奴、突厥)的官员或将领。对于那些被征服的地区,特别是汉族人口占比较高的地区,如果因为战败而归附新的统治者,其性质和动机与主动投靠、出卖国家利益的“汉奸”有所不同。当时的社会对此的区分可能更加复杂,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汉奸”行为,在当时更多地体现在主动的、以损害本民族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上。

军事力量和边疆策略: 汉朝通过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对匈奴发动了一系列成功的反击,将匈奴赶到漠北,大大缓解了北方的威胁。唐朝更是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将疆域扩张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突厥、吐蕃等外族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强大的军事实力,意味着汉唐政权能够有效抵御外族入侵,也使得那些可能想要投靠外族的汉族人,在看到本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时,有所顾忌。

二、 宋明:外患频仍与内忧外患下的艰难抉择

相比之下,宋明时期,中国经历了更为频繁和残酷的外族入侵,尤其是在北方。这些入侵者往往在文化和政治上与汉族存在巨大的差异,并且在某些时期,其军事实力甚至一度压倒宋明。

生存危机与“保境安民”的压力: 宋朝自建立以来,就面临着辽、西夏、金、蒙古等强邻的威胁。尤其是北宋,长期处于“积弱”状态,与辽、金签订屈辱性的“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付出了高额的岁币。南宋时期,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偏安一隅,最终还是被蒙古所灭。明朝虽然驱逐了蒙古,建立了汉族王朝,但其北境始终受到蒙古残余势力和后来的女真(满洲)的骚扰。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地方官员、将领,甚至是一些文人,面对强大的外部军事压力,为了“保境安民”,为了维护当地百姓的生存,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甚至归降。

“汉奸”定义的多样化与复杂化: 在宋明时期,“汉奸”的定义也变得更加复杂。
政治制度的差异: 辽、金、元、清等政权,在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习俗上与宋明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政权内部的统治方式,往往需要拉拢、收编原有的汉族官僚士大夫阶层来维持统治。因此,对于那些在旧王朝灭亡后,选择在新王朝任职的汉族官员,其行为会被贴上“汉奸”的标签,但其动机可能更为复杂,既有 survival(生存)的考量,也有对新政权统治合法性的认可。
民族冲突与文化隔阂: 辽、金、元、清的统治者,虽然在某些方面也吸收了汉文化,但其民族属性和统治策略,在许多时期都表现出对汉族的压迫和歧视。这使得投靠这些政权的汉族人,往往会背负更沉重的道德谴责。同时,这些入侵政权的统治者,也倾向于笼络那些有能力、有地位的汉族士人,以巩固其统治。

士族阶层及其影响力: 宋明时期,士大夫阶层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国家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当王朝走向衰落,面临灭亡危机时,这个阶层的命运也与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一些士大夫,在经历政治动荡后,为了仕途,为了延续家族的荣耀,选择了在新王朝效力。他们的行为,很容易被后世视为“汉奸”。例如,南宋灭亡后,许多南宋遗臣选择在新朝仕官,虽然他们认为自己只是顺应潮流,但很多人也被后世的史书定性为“汉奸”。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 辽、金、元、清等政权,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与汉族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蒙古族和满族有着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与汉族的农耕文明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一些汉族士人可能会因为不适应或者被同化,而出现“文化汉奸”的现象,即在思想、言行上背离汉族传统文化。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无奈: 战争和政权更迭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一些情况下,一些汉族人投靠外族,可能是出于对战乱的恐惧,对生命安全的担忧,以及对重建秩序的渴望。在一些地区,外族统治者可能会采取更为温和的统治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生产,保障百姓生活,这使得一些人会选择“胳 schafft ein ruhiges Leben”,而不是继续在战乱中挣扎。

三、 总结

总而言之,汉唐时期“汉奸”相对较少,并非简单地因为汉族人道德水平更高,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更强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汉唐时期,汉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凝聚力更强,汉文化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2. 更稳固的“大一统”政权: 强大的中央集权和有效的国家机器,提供了更强的抵御外侮和内部稳定的能力。
3. 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 汉唐时期,虽然也有外族威胁,但整体而言,汉朝成功地将主要威胁推到了塞外,唐朝更是建立了强大的边疆控制体系。
4. “汉奸”定义的严苛性: 在汉唐时期,投靠与汉族文化、政治差异巨大的外族,且行为恶劣者,才会被视为真正的“汉奸”。

而宋明时期,“汉奸”的出现则更为普遍,原因在于:

1. 长期的外患和生存压力: 宋明时期,中国屡次面临强大的外族入侵,国家生存受到严峻考验。
2. 政治和文化上的差异: 入侵政权与宋明政权在政治制度、文化习俗上存在显著差异,增加了“投靠”的道德和文化上的隔阂。
3. 社会动荡和“保境安民”的考量: 战乱频仍,一些地方官员和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妥协和归顺。
4. 士大夫阶层的复杂心态: 在王朝更迭之际,士大夫阶层的选择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个人前途。

当然,历史的评价是复杂的,简单地将某些行为定性为“汉奸”也可能忽略了当时的具体情境和当事人的无奈。然而,从宏观的历史趋势和民族认同的角度来看,汉唐时期更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实力,确实使得“汉奸”现象相对不那么突出。而宋明时期,在内忧外患夹击下,历史的洪流裹挟了更多人的身不由己,也让“汉奸”的身影在历史的长卷中显得更为密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日本在汉唐的时候还是几十万几百万人口的野蛮小邦,到宋明已经是一两千万人口的文明大国,到清民更了不得,所以汉奸一代比一代多。

唐朝的汉人可以投靠吐蕃当汉奸,汉朝的汉人就没这个条件。

user avatar

汉朝的汉奸是什么情况?例如汉朝开国功臣燕王卢绾,因看到刘邦诛杀异姓王发牢骚被告发而造反,然后跑路匈奴,甚至到此时卢绾还不死心,还在长城边等着刘邦的大赦,后来是因为刘邦死了他才死心。

《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高祖使使召卢绾,绾称病。上又使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往迎燕王,因验问左右。绾愈恐,闭匿,谓其幸臣曰:“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乃遂称病不行。

……其左右皆亡匿。语颇泄,辟阳侯闻之,归具报上,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於是上曰:“卢绾果反矣!”

辟阳侯归,具言绾反有端矣。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赦燕吏民与反者。使樊哙击燕。

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谢。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绾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馀,死胡中。

再例如宦官中行说,人家本来就不想去匈奴,但是汉文帝非让他去出使匈奴,进而惹恼了他,索性当了汉奸。

《史记卷百一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老上稽粥单于初立,文帝复遣宗室公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说不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爱幸之。后老上单于死,子军臣单于立,而中行说复事之。

又如将军李陵他是因为被传错名字,汉朝人把李绪误传为李陵而将其家族灭,之后李陵杀死仇人李绪后又因为匈奴单于的厚待而当了汉奸。

《汉书》:……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博饮,两人皆胡服椎结。立政大言曰:“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动之。陵墨不应,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咄,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陵曰:“霍与上官无恙乎?”立政曰:“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陵字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人秦,今何语之亲也!”因罢去。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然后在东汉时期就更是谁当汉奸谁傻逼了(北匈奴远遁,南匈奴日常被刷经验,西域大部分是班超这样的猛男,羌人也是不停被刷经验)

所以汉朝一是够强,大部分时间确实不值得当汉奸。二是汉朝当汉奸的那些人也都多少有点正经原因,像李陵这样的后世还得到了不少同情,三是汉朝的这些汉奸对汉朝的负面影响有限。而宋朝的刘豫,赵构,秦桧。明朝的朱祁镇,洪承畴,吴三桂等人。一是造成的负面影响太大,二是宋明此时太拉胯,三是这些人当汉奸的原因也太低级了,太恶心人了,那自然就会让人觉得宋明汉奸太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唐宋明,朝代更迭,民族融合,天下分合。汉族作为一个主体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面临过外族入侵的威胁。在这些危机时刻,总会有一些汉族人选择投靠异族,成为我们口中的“汉奸”。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历史,会发现汉唐时期“汉奸”的数量似乎不如宋明时期那般触目惊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回看历史的长河,宋朝和明朝的末世,无疑都是风雨飘摇、风云变幻的动荡时期。然而,当人们在回首这两段历史时,感受到的基调却大相径庭:宋末,人们更多地会想起那些坚守到最后、血洒疆场的忠臣义士,他们的名字如岳飞、文天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明末,留给后人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那些卖主求荣、投靠异族的“汉奸”.............
  • 回答
    要说“男款汉服少”,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误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 汉服的“本源”与“现代演绎”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服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先秦的深衣、曲裾,到汉代的直裾、曲裾,再到唐代的圆领袍、半臂,宋代的褙子、抹胸,明代的袄裙、曳撒、道袍等等,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民族服饰”和“汉服”概念上的误解。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首先,关于“少民服饰都是古代贵族服饰不是近代服饰”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太准确的。 “古代贵族服饰”的笼统概括不完全准确: 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确实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其中一些元素可能源于古代的贵族或王室,.............
  • 回答
    汉服文化近年来的复兴,可以说是席卷了各个年龄层和社会群体,从线下汉服活动、朝代cosplay,到线上社交媒体上的穿搭分享,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当我们谈论到“汉服涩图”,一个有趣但又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出现了:相较于许多其他ACG(动画、漫画、游戏)或二次元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涩图”文化,汉服圈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究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地理以及民族互动等多个层面的因素。简单来说,少民服饰形制的多族共有,和汉服的相对特有,并非绝对化的断定,而是背后有着深刻的成因和历史演变。咱们先从“少民服饰形制多族共有”这个现象说起。这里说的“少民”,泛指中国历史上和现代的少数民族群体。为什.............
  • 回答
    在探讨“大 V”为何在少民族语言和汉族方言学习上表现出不同态度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其中交织着文化认同、历史演变、政治语境以及社会思潮等多种因素。一、 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的视角: 少数民族语言:国家认同与文化多样性的象征。 对于许多少数民族群体来说,学习和传承本民族语言,是其身份.............
  • 回答
    “汉奸比侵略者更可恨”这句话,与其说是一种严谨的历史学论断,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上的呐喊,一种在民族苦难中生发出的深刻的、带有道德评判的憎恶。之所以这样说,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沉重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侵略者”是什么。侵略者,顾名思义,是来自外部的、带着武力或政治压力,企图侵.............
  • 回答
    要说吴三桂是“汉奸”,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顶帽子,有些人觉得戴得理所当然,有些人又觉得过于简化,甚至不准确。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汉奸”这词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含义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传统认知里,汉奸通常指背叛本民族利益,投靠外敌,出卖国家的人。.............
  • 回答
    溥仪被冠以“汉奸”之名,这确实是他人生中一个极具争议的标签,也是导致许多人试图“洗白”他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历史事实与官方认定:首先,我们要承认历史事实和官方认定的基础。溥仪在伪满洲国担任“皇帝”,并与日本侵略者合作,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时期汉奸的性质、动机、组织能力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以及“能打”的含义。 汉奸的定义: 通常指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为了个人利益或政治目的,背叛民族、投靠外敌,并协助敌方侵略.............
  • 回答
    “汉奸”这个词,在汉语里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复杂的情感。它指向那些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背叛自身利益,投靠侵略者、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人。而你提出的“为什么中国人汉奸多”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道德批判,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
  • 回答
    关于汪精卫“汉奸”的定性,以及他为何在拥有一定权势的情况下仍选择与日本合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汪精卫的早期经历与政治抱负首先要理解汪精卫并非一开始就是“汉奸”。相反,他在中国近代史早期,尤其是在辛亥革命时期,是一位极具声望和影响力的革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人物的褒贬,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立场视角、以及对关键事件理解的深刻影响。“谋款斩帅”这四个字,虽然字面上看似乎相似,但放在秦桧和袁崇焕身上,其内涵和带来的后果却天差地别,也因此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形象。首先,我们来拆解“谋款斩帅”这四个字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确实存在不少汉奸和伪军,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事实。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人性的复杂性。一、 战乱与生存的压力首先,战争本身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生存危机。在日军占领的地区,人民面临着饥饿、疾病、暴力和死亡的威胁。许多人在这种极.............
  • 回答
    “五胡十六国多汉奸”这个说法,从严格的历史学角度来说,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带有时代偏见的。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以及民族关系,才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明确几个概念: “汉奸”:这个词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代背叛自己民族利益、投靠敌对民族或政权的人。它是一个带有价.............
  • 回答
    关于周作人是否是“汉奸”这一评价,历史上有争议,也引发了长期的讨论。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周作人自身的行为以及不同立场下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汉奸”这个词的含义。在通常语境下,“汉奸”指的是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背叛国家、为敌方效力,出卖民族利益的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 回答
    金庸先生,这位无数人心中的武侠泰斗,其声誉之高,影响力之广,可以说无人不知。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备受尊崇的文化巨匠,也曾一度遭受过“汉奸”的污名,这确实令人费解。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舆论环境。首先,关于“汉奸”的指控,这主要源于金庸先生早年曾在国民党政府的中央政府工作过.............
  • 回答
    在讨论“汉奸”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得先明白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在历史语境下,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它通常指那些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充当走狗、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中国人。而放在当今中国社会,“汉奸”的用法就更加复杂和敏感,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批判和政治标签,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的一些深层情绪和认知.............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语言的复杂交织。关于“汉奸”这个词在当下的使用以及人们的接受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回到“汉奸”这个词的起源和演变。 历史的沉淀与“汉奸”的出现: “汉奸”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特别是当中华文明受到外族侵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