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五胡十六国多汉奸呢?

回答
“五胡十六国多汉奸”这个说法,从严格的历史学角度来说,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带有时代偏见的。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以及民族关系,才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明确几个概念:

“汉奸”:这个词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代背叛自己民族利益、投靠敌对民族或政权的人。它是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词语,在历史分析中应谨慎使用。
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439年):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北方由多个由非汉族建立的政权(“五胡”,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统治,南方则由汉族建立的政权(“十六国”中的部分,以及后来的东晋)统治。这个时期,中原汉族政权屡次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灭,汉族人民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迫。

为什么会有“五胡十六国多汉奸”的这种感觉或说法呢?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叙事的视角与强调:

汉族为主体的史观: 传统的中国史书,如《晋书》、《魏书》等,很大程度上是以汉族王朝的视角来书写的。在这些史书中,那些帮助少数民族政权压迫汉族同胞,或者为少数民族政权效力的人,自然会被描绘成“汉奸”。
强调民族矛盾与斗争: 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冲突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历史书为了突出这种斗争的残酷性,也为了巩固后来的汉族王朝的正统性,往往会强化对“汉奸”的批判,以此来彰显民族气节和忠诚。
“汉奸”概念的演变: “汉奸”这个概念本身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汉奸”这个词汇,但那些为少数民族政权服务的汉族官员和士族,确实在客观上帮助了这些政权统治汉族人民,因此在后世的评价中容易被打上“汉奸”的烙印。

2. 现实政治的复杂性与生存策略:

政权更迭频繁,生存是第一位的: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如同走马灯,一个政权可能存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就灭亡了。在这种极端动荡的环境下,汉族士族和民众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当时掌握实权的统治者。
政治策略与权力结构: 少数民族政权在建立初期,往往缺乏成熟的政治制度和人才。为了能够有效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他们需要吸收和利用当地汉族士族的力量和经验。汉族士族为了在新的政权中获得地位、保护家族利益,不得不选择与新政权合作,甚至是积极参与政权建设。
“投降”与“合作”的界定模糊: 对于很多汉族官员和士族来说,他们可能并非主动背叛民族,而是处于一种不得不选择的境地。当自己的国家灭亡,民族被征服时,他们可能选择“归顺”新政权,继续为社会秩序的维持和民众的生计做出贡献。这种行为在当时的语境下,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策略,而非简单的“卖族求荣”。

3.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现实:

并非所有汉族人都被压迫: 虽然存在民族歧视和压迫,但并非所有汉族人都处于被奴役或迫害的状态。有些少数民族政权也试图推行一些相对开明的政策,吸引汉族士人参与治理。
有限的合作与共存: 在某些政权下,汉族士族甚至可以参与到行政、文化等领域,并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民族矛盾。这种有限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稀释了纯粹的“民族对抗”的叙事。
文化影响力的作用: 即使是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汉族占人口大多数的地区时,也不得不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甚至主动吸收汉族文化中的先进成分。

4. 少数汉族政权自身的局限性:

东晋的南迁与“偏安”: 东晋政权南渡后,失去了对北方的统治权。虽然名义上是汉族政权,但其本身的实力和影响力有限,无法有效抵抗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北方汉族人民自然会有“被遗弃”的感觉。
内部的政治斗争与分裂: 即便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派系分裂,这也会削弱其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间接导致汉族人民在面对少数民族政权时的无力感。

具体来说,为什么会让人产生“多汉奸”的感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化:

大量的汉族官员和士族在少数民族政权中担任要职: 例如,前秦时期,汉族官员如王猛、权翼、王秉等人在苻坚身边扮演了重要角色,帮助前秦统一北方。后赵时期,也有汉族官员如郭敷、张遇等人在政权中任职。虽然他们的动机复杂,有的是出于政治野心,有的是出于保护家族,有的是出于对统一的认同,但他们的存在确实让一些人认为他们背叛了汉族利益。
少数民族政权利用汉族士人的依附性: 许多少数民族君主懂得利用汉族士人的文化优势和管理经验,通过授予官职、给予优待等方式,拉拢他们为自己服务。这些汉族士人为了个人或家族的利益,自然会选择依附。
反抗失败后的无奈选择: 当汉族政权灭亡,反抗力量被镇压后,许多汉族人民只能选择“顺从”来维持生存。这种“顺从”在激烈的民族矛盾中,很容易被贴上“汉奸”的标签。
对“汉奸”定义的宽泛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对汉族王朝忠诚度不高的行为,或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少数民族政权效力的行为,都可能被后人套用“汉奸”这个词来评价。

总结:

“五胡十六国多汉奸”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简化和带有情绪化的历史解读。真实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个人和群体的选择也因时因地而异。大多数时候,汉族士族和民众的选择是出于生存的压力、政治的现实以及对混乱局面的应对。

与其简单地指责“汉奸”,不如更深入地理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认识到在极端环境下,个体和群体为了生存所做的各种努力和选择。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冲突并存的时期,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与吸收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用简单的道德评判来衡量复杂的历史现象,往往会失之偏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啊,很多人总是认为自己在主体民族统治下,就是人上人了。南渡过江的士族多是黄河以南和司马睿联系较深的世家大族;至于河北士族很难越过黄河长江去投奔你晋、你凉。王猛弱冠之年,恰好是公元345年,门阀政治蒸蒸日上之际,东晋政权寒素弟子比例仅仅占1.8%。作为一个单寒士人,没有门第可依靠,没有宗族乡里部曲佃客奴婢为资本,作为后赵人王猛凭什么要为东晋效力?
再说一句不是什么人都能过江的,东晋可不欢迎那么多的流民,即使郗鉴经历千辛万苦,带领宗族乡里佃客越河渡淮,然而又能怎么样呢?王师可不欢迎您,别自作多情了。这么多的流民让我晋老为难了,流民纪律性差,多打家劫舍、亡命之徒,大晋又难以掌控流民军队,况且富庶的三吴土地就那么多,凭啥要给流民?得罪了三吴豪强,大晋还要不要立足?别给大晋添乱,就是你们最大的功劳了,好好在北方抗胡吧。
“从郗鉴南行先驻合肥,以后频繁往来于合肥、建康之间的情况看来,郗鉴率有流民是可信的。但南来流民大体上是屯驻合肥,未得过江。流民帅所率流民不得过江而至建康,这在当时是通例。”——《东晋门阀政治》

有脸责怪北方士人么?

(荀)羡谓(贾)坚曰:"君父、祖世为晋臣,奈何背本不降?"坚曰:"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托命。既已事人,安可改节!吾束脩自立,涉赵历燕,未尝易志,君何匆匆相谓降乎!"
牛晋之政
大较江东政,以伛儛豪强,以为民蠹,时有行法,辄施之寒劣。如往年偷石头仓米一百万斛,皆是豪将辈,而直打杀仓督监以塞责。
南望王师又一年??结果
时石季龙新死,其国大乱,遗户二十万口渡河,将归顺,乞师救援。会裒已旋,威势不接,莫能自拔,皆为慕容皝及苻健之众所掠,死亡咸尽。


很多人说我在这里不谈论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观念,我不了解宋以后的民族观念,但是魏晋南北朝是没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且不说华夷之辩也不等于近代的民族主义意识。

姚大力则认为从留下来的大量史料来看,大多数人对元的抵制,还是出于忠诚于旧王朝的动机;对他们从种族观念出发的民族主义意识,不应当想当然地予以过高的估价。至于个中原因,我们已经在前面简单地讨论过了。有些学者现在说,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原民族主义”的萌发时期。在我看来,这种“原民族主义”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它也是带有国家主义性质、而不是种族性质的“原民族主义”

正如胡鸿先生在《能夏则大与渐慕风华》书中所说:“整个古代与中古时期,除了各级政治体能够有效地组织人们共同行动,其他的“群体”如阶级、性别、地域、职业群体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某些宗教成功地组织起大量人口,也只是因为他们建立了教团性质的政治体,太平道、五斗米道的例子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族群”或族群意识即使存在,也绝无可能让全体成员像近代民族主义运动那样万众一心地行动。在古代,如果缺乏政治体,一个社会学分类意义上的群体无法发出共同的声音,也无法为...”

民族本身就是个舶来品,从历史研究寻找建立现代国家的合法性依据已成为历史研究的常态。然而“民族”是近代中国才引入的概念,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对民族的理解都有所差异。梁启超较早意识到欧美国家的民族-国家模式与中国传统的不和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可以解决的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证明中国也是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二是:反对西方民族理论的普世性,强调中国自有“天下主义”的传统,多民族可以和谐共存。现在看来,大多数人都是采取第一种思路并进行发挥。革命派看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在于保满、保皇,革命派采取【强调血缘】的种族民族主义立场,通过重新塑造“黄帝”这一个符号,将“国族”抟成一个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整体。辛亥革命后,革命者遂放弃种族民族主义观念,转而提倡五族共和,宣扬【中华民族】的观念。经过孙中山的发挥,“中华民族”开始具有现代的中华民族的意义。终究还是政治大于学术研究的范畴。仅有一个符号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追溯历史来证明其由来,从而使“中华民族”成为可信而且无可置疑的“知识”。从而引发了二十世纪民族史研究的热潮。在历史研究中,古代民族与现代民族可以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谱系关系,【华夏-汉族-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发展的主线。尽管研究遭遇了种种危机,都不肯放弃【华夏-汉族】作为一个民族的观点,因为他担负着为新生的中华民族寻找悠久绵长的历史渊源的使命,从而证明为基础建立的国家所具有的合法性。这是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即使遭遇斯大林学说的直接否定,也没有放弃。古代华夏是不是民族,是一个涉及国族构建的意识形态问题。

推荐几篇文章

刘浦江:元明之变是民族革命吗?

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王明珂:炎黄子孙是谁?——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

user avatar

你以为十六国那些汉人是打工仔,其实人家算是股东……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陈庆之

说起来,我很怀疑,北朝的老百姓,可能比南朝的要好一点点。

上又问:“初渡江有几人?” 景曰:“千人。”

“围台城几人?” 曰:“十万。”

“今有几人?” 曰:“率土之内,莫非己有。”

上俯首不言。

那个时候,北方有个鲜卑人,带着八百人跑路到南朝,

几个月后,壮大到十万,灭了南朝,

所以,那个时代的南朝,可能还属于奴隶制社会呢。

石勒: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石勒这样的大英雄,哪怕是异族,也是个汉子,南朝那些奴隶主算什么东西。

如果让我从石勒和司马家选,你说我选谁当老大?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按照“汉奸论”的逻辑,五胡十六国”汉奸“多吗?分和哪个时代比了。要是和南北朝比,我看不多。

大”汉奸“王肃,投奔外国积极参与统战事业。

大”汉奸“陈庆之,跪舔外国首都,在意识形态上瓦解祖国。

大”汉奸“苏绰,为外国人“尽地利”劝课农桑、“擢贤良”提拔人才、“均赋役”打击豪强。

大”汉奸“杨忠,勾结突厥进攻东方汉家王朝。

大”汉奸“高欢及诸子,明明是汉人却以鲜卑自居。

大”汉奸“颜之仪,好不容易”汉民族拯救者“、”汉奸“杨忠之子普六茹那罗延要掌权了,这厮非要把辅政大臣之位给胡人。

但他们都不如鲜卑奸尉迟迥。北连突厥,南连汉陈,卖我鲜卑国土,侵我鲜卑主权。

无论是汉奸还是鲜卑奸,都比不过于谨的子子孙孙。这帮人明明是汉人,非说自己是鲜卑人,明明是鲜卑人,又非说自己是汉人!

正经答案看越石暮年扶风赋和关毛的吧。

user avatar

评价一个统治者,有两个维度,每一个维度又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有没有屠杀过老百姓。

是以有预谋的系统性屠杀作为统治手段,还是在征战过程中因饥而掠或报复过滥,还是从来不做这样的事。

第二,能不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

是搞得民不聊生,还是凑合维持着不出大乱子,还是让社会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或恢复。

用这两个维度,就可以将所有统治者分成九个档次。

上上:从不屠杀,经济进步。

中上:从不屠杀,维持局面。

下上:刑杀失当,经济进步。

上中:刑杀失当,维持局面。

中中:从不屠杀,民不聊生。

下中:刑杀失当,民不聊生。

上下:疯狂屠杀,经济进步。

中下:疯狂屠杀,维持局面。

下下:疯狂屠杀,民不聊生。

每个档次具体都是谁我就不说了,因为每个人心中的评判标准不一样。

对于追随后三种君王,而君王又恰好是异族出身的人,我也不排斥用“汉奸”来称呼他们,哪怕是还没有“汉奸”这个概念时的人也一样。毕竟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后世真正的汉奸也没有多少分别。但即便他们追随的君主是汉人,这些人也同样是败类,只不过是换一个称呼而已。

对于追随中间三种君王的人,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辩证看待了。

而对于追随前三种君王的人,不管他们追随的君王是哪个民族出身,都是再合理、再正当不过的,都是对国家和百姓有益的。

至于指的是谁,请自行在心里默默对号入座。

user avatar

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

永兴元年,元海乃为坛于南郊,僣即汉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过于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贼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诞资圣武,恢复鸿基,祀汉配天,不失旧物,俾三光晦而复明,神器幽而复显。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累叶重晖,炎光再阐。自和安已后,皇纲渐颓,天步艰难,国统频绝。黄巾海沸于九州,群阉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故孝愍委弃万国,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何图天未悔祸,后帝窘辱。自社稷沦丧,宗庙之不血食四十年于兹矣。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顾兹尫暗,战惶靡厝。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置百官,以刘宣为丞相,崔游为御史大夫,刘宏为太尉,其余拜授各有差。

司马氏倒行逆施,刘渊复大汉江山,谁为汉奸?

user avatar

所谓的汉奸,是指篡汉的魏晋一系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