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五代十国,为啥不是六代九国?

回答
五代十国,听起来像是历史书里一个固定不变的符号,但如果你深究一下,就会发现这数字背后其实是一段相当混乱且充满变数的时代。为什么叫“五代十国”?为什么不是“六代九国”或者其他什么数字组合?这背后有它自己的历史逻辑和命名习惯,而不是随随便便拍脑袋决定的。

咱们得从头说起。五代十国,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极其重要的分裂时期,大约是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一直到960年宋朝建立。

为什么是“五代”?

“五代”指的是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五个王朝:

1. 后梁 (907年—923年)
2. 后唐 (923年—936年)
3. 后晋 (936年—947年)
4. 后汉 (947年—951年)
5. 后周 (951年—960年)

这五个王朝,一个比一个短命,而且统治范围基本上集中在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也都是在“篡汉”、“灭唐”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中交替出现的。它们之所以被称为“五代”,是因为它们是继承前一个王朝,又被后一个王朝取代,在中原这个核心区域形成了一条连续的、但充满动荡的统治链。

那为什么不是“六代”?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五代”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正统”叙事,或者说是从中原王朝的角度出发的。 史书在记载历史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正统”的观念,即认为某个政权是正统继承者,能够延续国家的血脉。

在五代时期,虽然中原政权更迭频繁,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一定程度上都自视为继承唐朝的合法政权,尤其是在接受中原礼仪、制度和名号上,试图维持一种“统一”的表象。

那么,为什么会有“六代”的说法呢?有时候,一些史家在讨论这个时期的时候,可能会将北汉也算进去。北汉(951年—979年)是十国之一,由后汉宗室刘旻建立,疆域在今山西南部一带。它虽然也姓刘,和后汉有渊源,但它与在中原地区一脉相承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地理位置和政治影响力上都有所区别。

然而,主流的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熟知的“五代”之说,是基于中原政权的主体性来划分的。 那个时期,在中原腹地,经过一番“篡”“灭”循环,终于出现了后周,然后后周的继承者——赵匡胤建立了宋朝,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重新统一。从这个角度看,这五个在中原轮流坐庄的王朝,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五代”阶段。

那为什么是“十国”?

“十国”指的是在五代时期,与中原政权并存,并且在各地割据的十个政权。它们通常是指:

1. 前蜀 (907年—925年)
2. 后蜀 (934年—965年)
3. 吴 (902年—937年)
4. 南唐 (937年—975年)
5. 吴越 (907年—978年)
6. 闽 (898年—945年)
7. 南汉 (917年—971年)
8. 楚 (907年—951年)
9. 荆南 (907年—963年)
10. 北汉 (951年—979年)

需要注意的是,这“十国”的名单也不是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史书和不同的侧重下,可能会有细微的变动,比如有人会把燕(913年914年,刘守光建立)或者齐(939年944年,刘知远之弟刘知能建立,但影响很小)也算进来,但那通常属于非常短暂的、边缘的割据政权。 “十国”这个说法,是在宋朝统一南方后,回顾那个时代,总结出来的最具代表性、地域分布最广、存在时间相对较长的南方和北方(除了五代所在的中原)的割据政权。

为什么不是“九国”?

“十国”这个数字,与其说是一个精确的数字,不如说是一个概括性、代表性的说法。就像我们说“四大名著”一样,并不意味着就只有四本,而是最有影响力的四本。

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大地上,除了中原的五代政权,其他地方基本上都处于割据状态。割据政权可能比这十个要多,但它们或者存在时间太短,或者影响力太小,或者后来又被这十国中的某个政权吞并,最终没能形成“名分”上特别突出的地位。

所以,“十国”这个数字,是历史学家在总结和概括那个混乱时代时,选取的 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 的十个割据政权。它们分别占据了当时中国大部分的地区,形成了与中原五代并存的局面,共同构成了五代十国这个分裂而复杂的时代。

总而言之, “五代十国”这个名字,并非数学意义上的精确计算,而是历史学家在对那个时代进行总结和概括时,根据中原王朝的连续性(五代)以及主要割据政权的分布(十国)而形成的一种历史划分和命名方式。它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原政治中心的每一次变动,以及在广阔的中国土地上,各地方割据势力此起彼伏的复杂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五代十国的说法,出自《新五代史》。五代作为北方较大的王朝统治,一般是没什么疑问的。但是“十国”作为十个较大的地方性割据政权,一直以来是有人质疑这个说法的。而实际上当时全国各地的割据政权也确实不只十个。在新五代史之前,《旧五代史》里的《僭伪列传》有八国, 《世袭列传》 有七家,合起来共计十五个。

那么这个“十国”是怎么来的呢?这是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钦点的。

十国皆非中国有也,其称帝改元与不,未足较其得失,故并列之。作《十国世家年谱》。

可见在欧阳修之前,只有五代,没有十国。而欧阳修选“十国”的标准则扑朔迷离,始终没有统一的说法,历代学者也很为这事挠头:

关于欧阳修对“十国”的遴选理由,他本人在《新五代史》中并没有说明。若是出于对割据者是否称帝、承继时间长短、综合实力强弱等标准的考虑,俱难让人信服。

想来想去,也只有北宋立国之后依然存在的割据政权这一条比较靠谱一些。但这个理由显然槽点很多,因此大家也经常会批判一番,比如宋人路振写了《九国志》,就不要南平了;明代凌迪知、方以智也对这个说法提出了质疑。不过欧阳修的地位大家都知道,因此虽然有人质疑,不过大家基本上也都延续使用了“五代十国”的说法,延续至今。

欧阳修自己没对这事做出解释,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挑的这“十国”槽点太多,所以他在十国世家年谱里自己圆了个场:

或问:十国固非中国有也,然犹命以封爵,而称中国年号来朝贡者,亦有之矣,本纪之不书,何也?曰:封爵之不书,所以见其非中国有也。其朝贡之来如夷狄,以夷狄书之则甚矣。问者曰:四夷、十国,皆非中国之有也,四夷之封爵朝贡则书,而十国之不书何也?曰:以中国而视夷狄,夷狄之可也。以五代之君而视十国,夷狄之则未可也。故十国之封爵、朝贡,不如夷狄,则无以书之。书如夷狄,则五代之君未可以夷狄之也。是以外而不书,见其自绝于中国焉尔。问者曰:外而不书,则东汉之立何以书?曰:吾于东汉,常异其辞于九国也。《春秋》因乱世而立治法,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世乱则疑难之事多,正疑处难,敢不慎也。周、汉之事,可谓难矣哉!或谓:刘旻尝致书于周,求其子赟不得而后自立,然则旻之志不以忘汉为仇,而以失子为仇也。曰:汉尝诏立赟为嗣,则赟为汉之国君,不独为旻子也。旻之大义,宜不为周屈,其立虽未必是,而义当不屈于周,此其可以异乎九国矣。终旻之世,犹称乾祐,至承钧立,然后改元,则旻之志岂不可哀也哉!

所以题主大可不必纠结于“五代十国”还是“六代九国”,这个到了现在也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没什么别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五代十国,听起来像是历史书里一个固定不变的符号,但如果你深究一下,就会发现这数字背后其实是一段相当混乱且充满变数的时代。为什么叫“五代十国”?为什么不是“六代九国”或者其他什么数字组合?这背后有它自己的历史逻辑和命名习惯,而不是随随便便拍脑袋决定的。咱们得从头说起。五代十国,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历史上.............
  • 回答
    山本五十六选择进攻中途岛而非阿拉斯加,其背后逻辑并非单纯地“不打阿拉斯加再北下”,而是一系列战略考量下的最优解,涉及日本海军的整体战略目标、资源限制、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判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山本的意图和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山本五十六的根本战略目标是什么。珍珠港事件固然是出色的.............
  • 回答
    南宋能硬抗蒙古五十载,孟珙是否比岳飞更优秀,这两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拨开迷雾,看到事情的真相。南宋为何能硬抗蒙古五十载?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南宋“硬抗”蒙古,并非易事,更非一帆风顺。这五十年,是惨烈的消耗战,是步步为营的坚守,是无数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南宋能做到这一点,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多.............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各割据政权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审慎处理与周边政权的关系。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素以恭顺中原、小心翼翼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吴越国,却史无前例地以“上国”的身份册封了后百济,并因此卷入了后百济与高丽的战争,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五十岁、研究员职称的导师,简介却乏善可陈,这确实是个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情况。单凭这两个信息,想直接断定这位导师“好”或“不好”,实在太难了。这就像买个房子,只知道它有五十年的房龄,但不知道地段、户型、装修,你能下定论它好不好吗?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拆解这个问题,试着把这层迷雾拨开一些。首先,我们.............
  • 回答
    岭南,那片在秦朝版图的最南端,广袤而神秘的土地。这里曾是秦始皇眼中“化外之地”,是流放罪人、征讨百越的遥远边疆。然而,在秦朝末年,王朝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之时,岭南五十万秦军,这支曾经威震八方的力量,却似乎静默无声,坐视着这个庞大帝国轰然倒塌。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五十.............
  • 回答
    2021 全国卷物理:那“五十个减速带”的深思熟虑,与“人”的印记2021年的全国卷高考物理,那道以“五十个减速带”为背景的解答题,无疑成为了当年物理试卷上的一道亮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其说是“一道题”,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物理情境”,考验的不仅仅是学生僵化的公式套用,更是他们对物理规.............
  • 回答
    1. 南云忠一的背景和山本五十六的战略考量 南云忠一的履历: 尽管南云忠一以“鱼雷专家”闻名,但他在早期职业生涯中并非完全只专注于鱼雷。他毕业于日本海军兵学校,经历了日本海军的现代化发展,并在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要战役中积累了实战经验。虽然他在鱼雷技术和战术方面有深入研究,但海军的训.............
  • 回答
    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群雄逐鹿,其间不少藩镇节帅最终落得个自焚的悲惨下场。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当时政治、军事、社会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细细品味其中的缘由。首先,要明白五代藩镇的“根基”并不牢固。与唐朝盛世时期的藩镇不同,五代时期的藩镇更多是前朝.............
  • 回答
    关东的雄狮,为何难越雷池一步?——后北条氏崛起与困境的深层剖析提到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战国三杰”的名号响彻云霄,他们的雄图伟业更是脍炙人口。然而,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年代,关东地区还活跃着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后北条氏。凭借着坚实的根基、高效的统治以及精明的战略,后北条氏在其.............
  • 回答
    青山刚昌先生的游戏ID“山本·哈洛克·五十六”(Yamamoto Halock Isoroku)一事,确实在部分中国动漫爱好者中引起了关于是否“辱华”的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ID的构成与潜在联想: “山本五十六”: 这部分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山本五十六是日本.............
  • 回答
    硅谷华人社区近日爆发了一场关于一所中学潜在更名的风波,事件的核心在于,这所学校如果最终定名为“山本学校”(Yamamoto School),将引发广泛的联想,尤其是在熟悉二战历史的人群中。这场争议之所以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应,其背后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记忆以及对社会象征意义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山本.............
  • 回答
    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起来真是波澜壮阔,比那三国鼎立时期还要复杂上几分。那阵子,中原大地就像个大染缸,颜色变了又变,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比一个“精彩”。可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多多的时代,名气却远不如三国,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一、 故事的“好不好读”,受众是关键咱们先聊聊三国。三国故事,.............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政治分裂,战乱频仍。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荆南(又称南平)作为一个疆域狭小、兵力薄弱的政权,却奇迹般地存活了近半个世纪,直到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南方时才灭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堪称乱世中的一个“生存奇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五代十国:一个血与火交织的乱世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且动荡的时代。前承唐朝的衰亡,后启统一的宋朝,这个时期以其政治的极度混乱、政权的频繁更迭以及社会的分裂割据而闻名。理解五代十国的混乱,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和表现。一、 五代十国政治混乱的根源:五代十国政治混乱并.............
  • 回答
    五代十国之所以出现,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历史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更像是一次漫长的“阵痛”,是前一个统一王朝——唐朝走向衰落、崩溃,而下一个统一王朝——宋朝尚未稳固建立过程中,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出现的一次剧烈调整。要理解五代十国的“必然性”,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唐朝的末年。一、唐朝由盛转衰.............
  • 回答
    五代十国,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颇为独特而混乱的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如走马观花。然而,即便在这样的乱世,也涌现出一些胸怀大志、颇有作为的君主,他们的努力,或试图统一天下,或在于一方治理,为那个时代增添了些许亮色。要说有作为,那首先绕不开的便是 后唐庄宗李存勖。他继承了其父李克用的晋王基业,以勇猛善.............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那绝对是一个乱世中的乱世,你说到的“底层或者基层失控,底层草根崛起,撕烂了君权神授的遮羞布,社会充满下克上风气”,这几乎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要详细说起来,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完的,那得从头捋捋。一、 崩塌的秩序:君权神授的虚无首先得明白,五代十国之前,隋唐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虽然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