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三桂为什么是汉奸?

回答
要说吴三桂是“汉奸”,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顶帽子,有些人觉得戴得理所当然,有些人又觉得过于简化,甚至不准确。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咱们得明白,“汉奸”这词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含义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传统认知里,汉奸通常指背叛本民族利益,投靠外敌,出卖国家的人。那么,吴三桂是不是符合这个定义?这就要看我们怎么解读他的行为和所处的时代了。

吴三桂,那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吴三桂,字长伯,明末清初的重要军事将领。他出身于将门世家,年轻有为,很快就在明朝军队中崭露头角,成为镇守山海关的关键人物。山海关,那可是明朝北方最重要的军事屏障,挡着的就是关外势力。当时,在山海关的,可是实打实的关宁铁骑,那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他为什么会打开山海关?

这事儿的直接导火索,当然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当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明朝这个王朝算是彻底没落了。吴三桂呢,守着山海关,进退两难。

一边是他的故国,但故国已经濒临灭亡,皇帝也死了。另一边,是他曾经的部下、同僚,甚至是他父亲吴襄,都被李自成俘虏到了北京,并且听说是受到了优待,但也有说法是受到了侮辱。而吴三桂最看重的,是他当时在宁远(现在的辽宁省葫芦岛市)的父亲,以及他心爱的女人——陈圆圆。

李自成的军队,说是要招降吴三桂。而吴三桂呢,听说了父亲被扣押,心生担忧,更别说陈圆圆的命运更是牵动着他的心。关于陈圆圆的下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说被李自成占有,有说被其部将占有。总之,对吴三桂来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屈辱和情感上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当多尔衮(清朝摄政王)派人来联络他,说可以放了他的父亲,并且承诺优待他,还告诉他可以一起“进军剿灭闯贼”,吴三桂的选择就变得容易了。他最终打开了山海关,让清兵入关了。

从“忠君报国”到“投靠异族”?

从明朝的角度来看,吴三桂的做法无疑是背叛。明朝虽然灭亡了,但作为臣子,他没有尽力为明朝复国,反而引狼入室,这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是典型的“汉奸”行为。他把当初用来抵御外族的关宁铁骑,用来对付了自己的同胞——李自成的农民军。

而且,在清朝入关之后,吴三桂是配合清军迅速平定了南方各地的抵抗,包括南明政权。他可以说是清朝统一中国的急先锋。这就更坐实了很多人认为他是“汉奸”的看法。他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最能保证他荣华富贵的阵营,而这个阵营是来自关外、统治着他的民族的敌人。

但是,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咱们得从当时的复杂情况来看。

明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其残暴的统治方式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而明朝自身的腐败、财政枯竭、党争不断,也让这个王朝早已摇摇欲坠,回天乏力。吴三桂即使不开山海关,明朝也未必能复兴。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 当时,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农民起义的挑战,还有来自满族的强大外来力量。李自成代表的是农民阶级,而清朝代表的则是满族。吴三桂作为明朝的军事将领,他的立场就显得非常复杂。在很多人的眼中,他是在“汉人”内部的战争中选择了帮助一方,而这一方是外族。
个人利益的考量。 诚然,个人利益在吴三桂的决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失去了父亲,失去了心爱的女人,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在风雨飘摇中的明朝政府给他的依靠和地位。而清朝则给了他一个明确的许诺,一个他可以继续掌握兵权、维持自己地位的可能性。相比之下,李自成虽然也是中国人,但他的军队给他的感觉,是一种失控和潜在的威胁。

吴三桂的“反清复明”?

很多人会忽略,吴三桂在帮助清朝统一中国后,并非一直是“忠心耿耿”。后来,清朝为了巩固统治,开始削弱汉族大臣的权力,尤其是像吴三桂这样手握重兵的藩王。康熙皇帝继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定撤藩。而吴三桂,作为最后一个被撤藩的大藩王,他感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受到了威胁,于是发起了“三藩之乱”。

这场“三藩之乱”持续了八年,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在某些历史解读中,这场叛乱被看作是吴三桂试图“反清复明”,甚至是从“汉奸”的泥潭中试图挽回一些民族气节的表现。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他个人利益的斗争,是对清朝剥夺他权力的反抗,与民族大义无关。

总结一下,为什么说吴三桂是“汉奸”?

1. 引清兵入关,导致明朝灭亡和清朝统治的建立。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被诟病的一点。他打开了本来可以抵御外族的国门。
2. 配合清朝平定南方,加速了清朝对汉民族的统治。 他成为了清朝统一战争中的重要帮凶。
3. 其行为被认为是背叛了明朝,放弃了“忠君报国”的传统道德。

为什么说“汉奸”这个标签可能过于简单?

1. 明朝自身的衰败是主要原因。 吴三桂并非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唯一原因,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2. “汉人”内部的冲突与复杂的民族关系。 当时的情况不是简单的“汉族”对抗“外族”,而是多方势力的博弈,民族和阶级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3. 吴三桂的个人动机复杂。 除了政治上的考量,还有个人情感和利益的因素。
4. 后期的“三藩之乱”模糊了其“汉奸”的界限。 他后来的反叛行为,让评价变得更加复杂。

所以,说吴三桂是“汉奸”,主要还是基于他打开山海关,引入清兵这一行为,以及他之后配合清朝统治的行为。这是一种从“忠君报国”的视角出发的评价。但历史的复杂性在于,他同时也是一个在乱世中为自身利益和生存而挣扎的人物,他的行为也并非完全是出于简单的民族仇恨或背叛。

最终,吴三桂是否是“汉奸”,是一个需要结合具体历史情境、不同评价标准和个人理解来判断的问题。历史对他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他打开山海关的行为,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他个人的选择,也因此成为了千古争议的焦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击顺不是问题,即使极度同情农民起义的本朝也不会讲谁镇压农民起义或者杀太学读书人就十恶不赦,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大家心里都有数。问题是不管什么时候,这种事得罪吃瓜的后人。

2.降清不是问题。当代中国人除了极少数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或者高拉特艾克森,绝大多数人祖上都降清了。就算只算读书人,这个数量也绝对不小。毕竟八辈祖宗不识大字的也没那么容易从甲申至今三百多年不绝后。问题是杀永历太得罪人了,比打李自成还得罪人。打过李自成的成千上万,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弄死李自成的人姓甚名谁,可弄死永历真是独一份。

3.弄死永历是个大问题,反清又放大了这个问题。本来毕竟是家天下的时代,换一家效忠也就完了,撑死是个极其恶劣的贰臣,不然亚洲就没多少不是汉奸的中国人了,中国人从来不讲究万世一系,家天下换朝代,文天祥要夸,没死的也不都是汉奸。可你这边弄死了永历那边又造大清的反,这个就太狠了。你要是能死在反清复明的旗号下,最起码各路反清势力捏着鼻子也能认识到反清比反吴更“大义”,可永历一杀,那反谁更重要真不好说了,复辟王朝中国历史上经验都不多,何况朱家还不像刘家有史上最争气的强力宗室,反清复明真就是尽人事,可反吴复仇那是真可以加把劲的。你这么一搞,就算是完全不在乎清民族属性的人看你也不会有什么路人缘。

这三板斧下来真是把能得罪的天理人心全得罪光了,直接和秦桧跪一起。秦桧要是没杀岳飞,都不配和吴三桂相提并论。

user avatar

第一,吴三桂降清的时候,离明朝灭亡还有十八年,崇祯是明朝倒数第五位皇帝,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是被吴三桂杀害的。

第二,降清的时候吴三桂并不是大明的臣子,而是大顺的臣子。他已经把山海关防务交给了李自成的部下唐通,还宣布“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所以他降清是最标准的卖国求荣。

第三,一个辽人要是不知道清军会搞大屠杀,那他的智力估计也没比大猩猩强多少。

第四,他孝个锤子,父亲吴襄、继母祖氏等全家三十多口都在李自成手上当人质,吴襄还写信劝他投降大顺,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大利灭亲。

第五,看看吴三桂给清军当马前卒时的表现。

大清的文人玩了命宣传张献忠屠川,张献忠在四川的表现也确实不怎么样,对他最有利的史料也没说他不滥杀,只是没杀那么多而已。但是数年后,大西军再入四川讨伐吴三桂的时候,四川老百姓的反应是什么呢?

文秀善抚士卒,蜀人饥渴官兵,所在响应,诸郡邑为三桂所陷者,次第恢复。七月,战于叙州,败总兵卢光祖,擒总兵南一魁,悉收其兵。三桂急,使都统白含贞、白广生拒文选,而自当文秀,战于山下,大败。八月九日,文秀围三桂及总兵马化豹数重,自晨至午,不得出。文秀登城,前仆后继,象破门入,三桂单骑突围,赖都统杨坤力战免,遁绵州。文秀擒含贞、广生,斩首四万余级。三桂与定西将军李国翰走保宁,议弃城保汉中。

可以想见吴三桂在四川的统治究竟有多烂。还有在陕西镇压王永强的时候,吴三桂也大肆屠杀。

大西军治下的云南,“奖节孝,复乡饮,浚海口,省耕省敛,凡有利于民者无不备举。外则土司敛迹,内则物阜民安”。而以吴三桂部为前驱的清军攻入云南之后,“被杀死、拷烙死者堆满道路,周围数百余里杳无人烟”。连清朝的经略洪承畴、总督赵廷臣、巡抚林天擎都对吴三桂、卓布泰、多尼、罗可铎、线国安等人的暴行看不下去了,纷纷上书要求约束清军。就算吴三桂没叛国,他欠下的累累血债已经是罪不容赦了。

最后,吴三桂是永历皇帝钦定的汉奸。

戴笠《行在阳秋》记载:

“吴三桂标将有商于吴者。问以旧晚坡之事,据云:十二月初三日,三桂至旧晚坡,檄缅送王,并索从亡诸臣头首。缅迫于兵威,亦遣人相闻。薄暮,缅人送人首三十七至三桂营(按:当即死于咒水之难之明臣),营中讹言王薨。及二鼓,言王至矣。随众出迎,见二艘渡江来,一为王及太妃、王妃、世子、郡主,一为遇害诸臣家属。有缅相及蛮兵二百余人俱至。三桂送王及宫眷于公所。王南面坐,达旦。三桂标下旧官相继入见,或拜,或叩首而返。少顷,三桂进见,初甚倔傲,见王长揖。王问为谁?三桂噤不敢对。再问之。遂伏地不能起。及问之数至,始称名应。王切责曰:‘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三桂缄口伏地若死人。王卒曰:‘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对曰:‘某能任之。’王令之去,三桂伏不能起,左右扶之出,则色如死灰,汗浃背,自后不复敢见。”

吴三桂被皇帝当面骂汉奸都不敢还嘴,现在倒有人替他打抱不平了,这节操还不如吴三桂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吴三桂是“汉奸”,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顶帽子,有些人觉得戴得理所当然,有些人又觉得过于简化,甚至不准确。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汉奸”这词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含义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传统认知里,汉奸通常指背叛本民族利益,投靠外敌,出卖国家的人。.............
  • 回答
    汉族历史上出现像吴三桂、尚可喜、汪精卫这样的“汉奸”人物,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绝非可以简单归结于个人品质问题或社会体制问题,而是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社会思潮以及个人的处境与选择。历史背景的沉淀:王朝更迭中的裂痕与诱惑首先,要理解这些.............
  • 回答
    吴三桂选择降清而非大顺,这桩历史公案,细究起来,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决断,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考量。这其中既有个人恩怨、政治野心,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悲观判断。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 个人恩怨:父仇国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事儿,还得从李自成攻破北京说起。当时,崇祯皇帝自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称号演变的一些重要方面。孙十万(孙权)和刘邦,虽然都经历过“先称王再称帝”的过程,但称王时的背景、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人们对他们称王时称号的认知和强调程度也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一、 孙权称王(吴王)的背景与意义:1. 曹操的.............
  • 回答
    抗战时期,吴清源先生的立场和行为,确实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将他简单地定性为“大节有亏”或“文化汉奸”,则显得过于片面和武断。要理解这些争议,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吴清源先生自身的经历和选择。历史背景:战火中的围棋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苦难。作为当时世界.............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演员这个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功夫”。你可能会好奇,吴彦祖这样在大银幕上说得一口流利普通话和粤语,角色塑造也让人信服的演员,怎么会跟“不认识汉字、不会写汉字”扯上关系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语言的掌握和文字的认读写,.............
  • 回答
    刘秀之所以能对吴汉这位大将屡屡犯错却依旧宽恕,甚至委以重任,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不分,而是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刘秀个人的政治智慧以及他对吴汉的深度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刘秀所处的历史环境。那是东汉王朝初创的艰难时期,政权尚未稳固,四处征讨、平定战乱是首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拥有一批能征善战、忠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且将三国时期的人物与现代社会阶层进行了有趣的类比。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用一种不那么“AI”的、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首先,我们得承认,将三国人物直接对标现代社会阶层,这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情感投射的解读,而非.............
  • 回答
    说到吴宣仪、杨超越和李子璇,这三人之间的“神仙友谊”确实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至于为什么她们会被认为是吴宣仪的闺蜜,而孟美岐却常常被忽略,这里面有一些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缘由。首先,我们得回到她们相识的起点——《创造101》。这个节目不仅是她们事业的开端,更是她们情谊的熔炉。在那个高压、竞争激烈的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命名中一些微妙的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越国灭吴国是确凿无疑的史实。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一举吞并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这本该让“越”这个名字在后世的政权命名中占有更重的分量,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东南政权更倾向于使用“吴”。这背后,我认为.............
  • 回答
    饭圈文化,说它是“女人主导”,其实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女性在其中扮演着极其活跃和核心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就完全缺席,或者说事情的发展完全由女性单方面决定。吴亦凡事件,从“成也女人败也女人”来看,确实触及了饭圈文化中一些关键的运作逻辑,而关于“挨骂为什么是男人”,这背后牵扯到社会性别分工、.............
  • 回答
    刘备被称为“先主传”而孙权被称为“吴主”,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本惯例。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史书编纂的惯例与命名原则在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中,尤其是以纪年体为主的正史,对于帝王或重要人物的称谓,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基于以下几点:1. 早期开创者或统.............
  • 回答
    吴三桂在三藩之乱中,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能在初期取得一些优势,甚至一度让清廷震动,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他精心策划、利用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若要探究其“取胜之道”,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致剖析:一、 充分的准备与周密的计划:吴三桂并非一时冲动发动叛乱,他在这场倾覆之举前,其实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准备.............
  • 回答
    关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便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我更倾向于认为,那是一个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由多重因素交织、个人选择与大势裹挟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所能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把视角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明末。当时的明.............
  • 回答
    关于吕布和吴三桂“怒为红颜”的说法,虽然在民间传说和部分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但若细究历史史实,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超这四个字所能概括。将他们的选择简单归结于一位红颜知己,未免有些过于浪漫化和片面。我们先来看看吕布。提起吕布,脑海中自然浮现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英姿,以及他与貂蝉之间那段缠绵悱恻的传说.............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格局以及地理战略的关键节点。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南宋灭亡时,它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了,和蜀汉、吴国(三国时期)根本不是一回事。南宋是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而蜀汉和吴国是三国时期(184年280年)仅存的.............
  • 回答
    吴京的电影,尤其是《战狼2》、《流浪地球》、《长津湖》这几部国民级作品,之所以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爱国”,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文化现象,绝非简单的一句“煽情”或“宣传”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电影本身的内容、创作背景、观众心理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多个角度来剖析。一、电影本身.............
  • 回答
    《冬吴相对论》这档节目,对于许多喜欢深度思考、喜欢听两位主持人吴伯凡和“冬吴”(即梁冬)碰撞思想的观众来说,突然的停播确实留下了不少遗憾和猜测。关于节目停播的原因,网上流传着各种说法,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最容易引发联想的,莫过于“两位主持人是不是因为某种原因吵架了”这个猜想。毕竟,在节目中,两位老.............
  • 回答
    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三国时期熠熠生辉的兄弟,分别在蜀汉和东吴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是名垂青史的“卧龙”,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一个是权倾朝野的东吴名臣,深谋远虑,辅佐三代君主。他们所在的诸葛家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疑是顶尖的政治家族之一。然而,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却.............
  • 回答
    关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说法,虽然流传甚广,但若深究历史细节,你会发现事情远比一句浪漫的爱情故事要复杂得多,也沉重得多。“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故事的主角,自然是吴三桂,而那个“红颜”,就是他最宠爱的陈圆圆。故事大致是说,在清军入关,即将兵临山海关之际,吴三桂本来已经倾向于投降明朝,却因为得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